
2015年05月
摘要:《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的社会根源。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并以大量篇幅通过诸多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而《水浒传》中,最受争议的一个人物形象便是宋江,对于这个矛盾而复杂的人物,文学界历来众说纷纭,百家争鸣,各家又都能自圆其说。然而就近十年来对宋江形象的研究,主要有侠文化、忠义形象说,不忠不义形象说,复杂性格说,好领导形象说等。
关键词:水浒传 宋江 侠文化 忠义 不忠不义 复杂性
在中国的几部古典小说名著中,《水浒传》或许是最惹争议的文本之一,自其诞生之日始便聚讼纷纭,至今未有止歇。仅就该书主旨命意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宋江形象的研究来看,已经林林总总,异说不下十数种,大致而言,明清两代或主“忠义”说,认为宋江是“忠义之烈”;或主“诲盗”说,认为宋江是欲取赵宋而代之的“奸雄”。 建国以后,各种研究方法和视角为大家所采用,真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经过驳难和讨论,学界大致认为“农民”说、“忠奸斗争”说和“市民”说立论较合理,而且互相之间存在互补的空间。应该说,《水浒传》是一部相当复杂矛盾的书,在一些比较根本的问题如宋江形象、梁山的性质上,任何阅读者都能分明地感受到这些矛盾,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发现它,而是如何解释它,本文只从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的角度,逐个探讨并分析宋江这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
一、忠义
忠就是忠于大宋皇上,深刻影响着人物的命运。阶级教化使“忠”的观念在宋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宋江时时刻刻都未有丢弃尽“忠”的想法。“怒杀阎婆惜”之后的四处逃亡中,他对武松说了一段话:“兄弟,你,到了彼处,入伙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志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个好名,也不枉为人一世。我自有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充分地表现了宋江性格中“忠” 的要素的影响。虽然身在逃亡途中,心中却念念不忘如何向皇帝尽忠,如何“得进步”,如何“封妻荫子”。虽然屡遭,不得不聚义梁山,但宋江心中的“忠”却从未忘却。“避难还道村,玄女娘娘授三卷天书”、“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民”的艺术情节的描绘,给宋江等人的行为罩上了一个“替天行道”、“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前提,反倒成了对皇帝尽忠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也给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宋江认为皇帝至圣至明,他居于梁山只是暂时避难,为的是朝廷赦罪招安,于是在晁盖死后,宋江便开始了“招安”的准备。
“重阳节,菊花之会”上宋江发出了“招安”的试探,“一时乘着酒性,作满江红一词”道是“喜遇重阳,日月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早招安,心方足”可见忠的观念在宋江的头脑中所占的份量之重。兄弟反对之后,宋江大怒,要斩李逵,对武松等人说道“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之美。”忠心可见一斑。
“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是宋江争取朝廷招安的实际行动。终于,宋江冲破了梁山内部和梁山外部的一切阻碍,走上了受招安的道路,由一位盖世无双的英雄好汉首领变成了一个“辅民”的朝廷忠臣,如愿以偿的率领梁山义军打着“顺天”、“护国”的旗帜向东京进发,去效忠那“至圣至明”的皇帝,宋江的忠的性格向高峰发展了。
宋江终于率领梁山义军“去边上,一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了,希望给青史留个好名声了。陈桥驿风波,辽国欧阳侍郎的招安,梁山兄弟的生死离散,都沉重的打击着宋江的忠心,却没有动摇宋江忠心。博得功名的宋江受到了奸臣的毒害,但宋江中药酒之际心中所虑之事竟是自己身死之后,李逵哨聚山林,坏了他的清名忠义,狠心用酒毒杀了李逵。且留下了“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遗言。兄弟的义到底没有抵过对皇上的忠。
宋江忠的性格要素至此达到了顶点,宋江的人生也画上了句号,而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也沉寂于所谓的“忠”上。
二、不忠不义
贺奉年在《<水浒传>中的宋江:忠非真忠义非真义》一文中指出,轰轰烈烈的梁山军在宋江的忠义思想引导下,接受朝廷的招安,以致失败,他的言行有力地证明宋江所标榜的“忠”和“义”是矛盾的,不可能有忠义双全,正所谓宋江的“忠”非真“忠”、“义”非真“义”。
于艳艳在《不忠不义话宋江——论<水浒传>中宋江形象》中,鲜明地提出,宋江不配“忠义”之名,文章从宋江虚伪和自私等方面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宋江人物形象,通过他声称忠于朝廷,“实则在于想‘博个封妻荫子’、‘想留美名于后世’的虚伪本质,以及他对众英雄在‘义’的掩盖下所进行的种种卑劣行为,揭示其一切皆出于一己之利的假忠义本质。”作者在文中从宋江“伪忠于朝廷”和“假义于兄弟”两个方面加以证明。
杨爱华在《析<水浒传>中宋江的奴才形象》一文中说,“宋江是一个外表忠厚、内心奸诈的小人”,小人是不可能讲“忠义”的。按这种思维逻辑来说,宋江自然不会是“忠义”之人了。范丽萍在《浅谈<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中也指明宋江是一个假仁假义的人。作者认为宋江生活在平和、单纯、质朴的家庭里,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宋江上梁山是在走投无路时为保性命的自身利益的最后选择,宋江上山后努力地建立战功,是为了能当梁山之主,然后带领梁山走向招安,而他却又故意谦让,先让晁盖,后让卢俊义,这样的虚情假意,作秀让贤目的就是增加自己在兄弟们心目中的“仁义”、“谦让”的美名,让兄弟们更加听从自己,从而为自己顺利招安打下基础。宋江掌权以后就加大对人才的吸纳,扩充自己的实力,目的就是为了对朝廷形成威慑,迫使朝廷招安。宋江在接受招安后,梁山兄弟在他的带领下为朝廷东征西讨,破大辽,讨王庆,伐田虎,征方腊,白白断送十几万人马,几乎都命丧战场,所以说宋江招安根本就不是为了梁山兄弟,而是为了他自己。“他的‘义’只是对别人的小恩小惠,他所持守的是忠孝小义,并不是儒家所指的‘仁义’”。
三、孝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宋江作为一个受封建礼教熏陶下的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在他身上会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此之人,真是孝义的典范。
宋江的地主阶级的家庭出身,宋江“自幼曾攻经史”的封建教育经历,使宋江受到了“孝道”的深刻影响,孝成为宋江性格的重要因素。且看宋江出场时作者的描写:“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虽未直接刻画孝的表现,但却已明确点出了孝在宋江性格中的重要地位。孝常常在关键时刻影响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在宋江为“杀惜”之祸逃亡之时,为形势所迫,大闹青州道,聚义清风山,群雄齐赴梁山泊,眼看宋江即将走上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这时一封家书适时而至,“宋江接过来看时,封皮逆封着,有没‘平安’二字,宋江内心越是疑惑,宋江读罢,叫声苦,不知高低,自把胸脯捶将起来,自骂道:‘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自把头去壁上磕撞,大哭起来。燕顺、石勇拘往。宋江哭得昏迷,半晌方才苏醒。”宋江“叫苦不迭”、“捶胸顿足”、“以头撞壁,痛苦自骂”的行动及“昏迷半晌”的表现,将宋江的殷殷孝心刻画的惟妙惟肖。孝心影响下的宋江“度日如年”“烧眉之急”打算“马也不要,从人也不带一个,连夜回家。”最终,不顾兄弟挽留“恨不得一步跨到家中,飞也似独自一个去了。”
发配江州时,父亲在宋江临行前“切不可依随他们(梁山群雄),教人骂做不忠不孝”的嘱咐,影响着宋江,使得宋江在梁山诸反的殷切挽留时,以“免累老父仓皇惊恐”为由,以“死”来保全孝心。 既使是在群雄劫法场大闹江州府,宋江终于走上了梁山泊之后,宋江心中立即又惦念起家中的老父,才有了“还道村得授天书”这一艺术情节。
四、侠文化
《宋史》等史料里记载宋江“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明显地对封建政体造成了破坏性冲击,虽然在小说中被改写成了为招安而与官军对敌,削弱了阶级对立斗争色彩,增强了政治忠奸斗争意味,但是黄人在《小说小话》里还是别具只眼地指出宋江形象的蓝本是《史记•游侠列传》的郭解。陈洪《金圣叹传论》中还具体指出了宋江性格的三个来源:一是“山大王”;二是由《史记•游侠列传》中郭解而来的侠义精神;三是儒家人格理想的忠孝思想。宋江心理结构中的另一价值尺度就是快意恩仇,打抱不平的心性,这是基于生命血性的侠文化心态。主要表现在:
宋江浔阳楼上的题诗,那可不是一般的酒后醉语,而是长期被抑后的心迹表露,看他《西江月》中的:“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绝句中的:“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等句,性不是异常分明吗?宋江被解至江州途中,众好汉多次欲劫夺其上山,均为其所阻,似乎颇尊法度,此处却又以“血染浔阳江口”作为一洗冤仇之快意,岂不自相矛盾?金圣叹是不以“忠义”之名许宋江的,他认为宋江就是“不轨于正义”的盗魁侠首。第57回回评指出“私放晁盖,亦谁逼之”,“浔阳题诗,反思报仇,不知谁是其仇”。这种基于帮派性之上的私恩私仇,对正常的社会性是具有破坏性力量的。但宋江又不是彻头彻尾的侠士,其心理基础仍然是儒家的,所以当黄文炳识破其反诗后,他就必欲除之而后快,不惜以异常残酷的手段将其杀死(由李逵操刀执行)。在这里,侠的手段又做了儒的目的的。
宋江身为县衙押司,却从小“爱习棒,学得武艺多般”(第18回),况且在衙门中办事,多有结识江湖好汉的机会。结识的方法无非一是仗义疏财,尽力资助;二是以刀笔精通,吏道纯熟而开脱人罪。书中第18回,有一句写他“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就隐约地透漏了宋江因私情而枉法的消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私放晁盖,当宋江得知晁盖的抢劫案正被官府侦察时,心里寻思的却是:“晁盖是心腹兄弟,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一个治安执法系统的公职人员却与抢劫案的首犯结为心腹兄弟,岂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既然明知道劫夺生辰纲犯了弥天大罪,却又冒着偌大干系通风报信,岂不是知法犯法?宋江对其中利害其实深知,所以他才在阎婆惜讹诈时,不惜将其杀死而亡命江湖。从正常的法制观念来看,宋江私放晁盖是首度枉法而错,宋江杀惜是再度犯法而错,两次举动都是只凭个人血性私情而置国家法纪于不顾。这其中体现的其实是游民社会的帮派性,是只讲敌我私恩,不讲是非,彼此认同合作的帮派性,也就是所谓的江湖义气,它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无疑是具有破坏性的。
五、企业领导性
近几年,关于宋江的形象很多从他的领导才能出发,认为他是一个好领导的形象,这种学说成为一种风气。
中国品牌建设泰斗李光斗在《宋江是lkjhu77887879iutytrewqarfrj个好领导》中说,“倘若我们把水泊梁山看作一家企业,那宋江便是这个企业的CEO,实事求是地说,宋江是个好领导,他管理企业,有一套本领。”他升华了梁山的理念,树立了行业老大的江湖地位,与时俱进地制订经营战略,使企业的业绩保持高速增长;善于团队建设,保持队伍的稳定与活力。
此外,宋江还是一个开拓型的领导。史振厚在《目的超越:宋江的领导力》一文对宋江的领导能力大加称赞。《水浒传》基本上就是宋江的职业发展史,宋江个人的文武资质一般,但他却有驾驭群雄、审时度势的出众才能,更掌握一种登堂入室、脱离草莽必不可少的政治资源。实事求是地说,宋江的领导力出众,是企业家学习的榜样,宋江审时度势、驾驭群雄,是第一个认真思考梁山前途的人。升华理念、确立目标,“替天行道”就是宋江当时树立的核心价值观;另外不再打劫路过梁山泊的商团,反而主动为他们提供保护,使商道重新繁忙起来,实现了由坐商到行商的转变,说明宋江及时改变经营战略。“抓好团队,永葆活力,宋江善于主抓团队的建设,通过高超的领导艺术使这个团队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因人而用,合理安排,宋江极会用人,能把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岗位上。也许宋江在达成核心目的的过程中犯了错误,但从总体看,宋江的领导是正确的。”
金真在《宋江是当之无愧的CEO》一文中说道:首先,宋江能够当上CEO源于其人脉深厚;其次,他掌握了最博大精深的人事管理能力。宋江的最大本事就是懂人,懂得如何与每一个人相处,懂得怎么掌握别人的心,并引导到和他一致的立场上来。宋江知道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切入点要从人入手,通过解决人的问题来激发、提升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近几年关于宋江的人物形象研究方面,主要就是忠义说,不忠不义形象说,复杂性格说,企业领导形象说等。还有一些学说,不是很常见,如江湖领袖说等。王学泰认为“宋江是成功的江湖领袖”,文章先阐明山大王与江湖领袖的区别,围绕宋江人物一生的种种表现,说明宋江是成功的江湖领袖。
六、复杂性
余诗隽在《忠义难两全 水火不相容——试论<水浒传>中宋江忠义性格的矛盾》一文中,认为宋江是《水浒传》中作者竭力塑造的重要人物 ,其性格的主要方面在于“忠义”,作者不仅欣赏他对兄弟们的“义”,而且赞美他对朝廷的“忠”。这样就使宋江的人物形象呈现出对立的局面。“义”使他不满现实,毅然走向梁山;“忠”又使他在梁山事业上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这种双重性格,不仅造成了宋江的个人悲剧,也造成了事业的悲剧。”
冯娇在《从<水浒传>看宋江的忠义观》一文中,以忠义为主线,分析宋江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展现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文章把宋江的一生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山前的刀笔小吏的生涯,在这一时期“忠孝义”的关系非常鲜明,义服从于孝,孝服从于忠。第二阶段,在梁山上做一把手的经历,“义”暂时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忠”退居次要方面;虽然此时“忠”与“义”的对立成了矛盾主导方面,但是沉淀在思想深处的“忠”的观念并没有消逝,而是时常出现并制约着“义”的行为。第三阶段,下山后到破辽平寇归来,宋江做忠臣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却牺牲了兄弟之间的“义”。第四阶段,衣锦还乡到死于楚州任上,宋江临死毒死了李逵,消除了反叛的隐患,尽忠到底,又托梦吴用、花容来到他的任地,吴用、花容纷纷自杀。实现了当年结拜梁山兄弟时的誓言,实现了他个人‘忠’和‘义’的最终结合。文章总结说:“‘忠’和‘义’的矛盾在宋江的身上始终没有解决,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两者交织,互为消长。
郭英德在《论宋江形象的人格内蕴》一文中说,《水浒传》中宋江是“这一个”而非“这一类”,“具有‘左右为难’的丰富复杂的性格特征”。
赵杭海也同意“宋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形象”,“他不是用几个回合或几个情节塑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六十三个章回,用复杂的性格特征来刻划成功的”等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宋江的人物形象中除了信奉忠义之外,还表现出一种对生存的欲望,对功名的追求。宋江形象从古已有之的模式中脱颖而出,成了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艺术典型。”
韩亚男在《简论<水浒传>中宋江的性格》中说,宋江是《水浒传》作者重点塑造的典型人物,其性格的主线就是“忠义”。忠与义的矛盾,构成了宋江性格的基本内涵。“忠义”是宋江的主体性格,但他的全部性格要更复杂,更丰富,更深刻。他慈悲仁爱,有时偶尔表现出残忍狠毒;他富有政治远见,但有时却显得目光短浅;他善于听言纳谏,可有时却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这一复杂性格的核心便是忠与义的对立统一。
评话演员陆建荣在《从宋江的绰号看宋江的多元性格》一文中,从宋江的绰号来分析宋江的多元性格。作者认为,在《水浒传》中,宋江是绰号最多的一个人物,他共有三个绰号:“及时雨”是说宋江为人仗义和不惜重金帮助兄弟的豪爽性格,可以体现他 “义”的主要的性格特征;“孝义黑三郎”中“孝义”是宋江性格的又一特征,说明他孝敬父兄,从这里面可以看到宋江“孝”的形象;“呼保义”在《水浒传》里用得不多,说的是他的职位,或者说他的身份。宋江能有如此多的绰号,是作者特意刻画的结果。“这三个绰号,体现了宋江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杨森在《论施耐庵对<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塑造》指出宋江是《水浒传》中一个有着复杂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施耐庵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来塑造宋江的人物形象,改变了历史上的宋江,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所以说宋江的人物形象实际上寄托了作者自己的个人愿望,成为作者希望能够出仕的精神寄托。宋江不仅受到“孝”、“义”思想的影响,受到忠君思想的影响,而且受到作者的自我价值思想的影响。
张连娜和杨昕宇在《宋江形象特征解析》一文中指出,宋江形象是复杂多变的,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但是作者是带着主观情感色彩去塑造的。宋江这一形象可以从很多视角来分析。引用纪德君的话:“其思想明显存在着多面性和矛盾性,并不断地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征”,文章探求了宋江前期的形象,特点主要是孝与义。“宋江忠义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问题,还可以从他所活动的两个社会领域即江湖社会和封建正统社会寻找原因”,这两个社会领域里前者以义为主,后者以忠为主。
近几年,关于宋江人物形象的争执仍然呈现出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整体来说,复杂性格说在各种学说中所占的份额最大。同时宋江的人物形象研究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那就是研究宋江在企业的领导能力方面,都一致提倡借鉴宋江的管理方法方面。相信宋江人物形象的研究仍是热点,研究的方面将更广泛,深度也将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 于艳艳.不忠不义话宋江——论《水浒传》中宋江形象[J].东京文学, 20011.8.
[2] 杨爱华.析《水浒传》中宋江的奴才形象[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 李晶.浅议宋江忠义思想的表现[J].文学界,2010年第6期.
[4] 滕桂华.义不辞忠 忠不顾义——再论宋江忠义观[J].黑龙江史志,2010.5.
[5] 冯娇.从《水浒传》看宋江的忠义观[J].考试周刊,2011年第5期.
[6] 陆建荣.从宋江的绰号看宋江的多元性格[J].大舞台,2008年双月号第4期.
[7] 王大千和杜成贵.论宋江的招安思路[J].现代商贸工业, 2012年第1期.
[8] 贺奉年.《水浒传》中的宋江:忠非真忠义非真义[N].
[9] 范丽萍.浅谈《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J].学科教学,2009年2月第4期.
[10] 余诗隽.忠义难两全 水火不相容——试论《水浒传》中宋江忠义性格的矛盾[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 6期.
[11] 韩亚男.简论《水浒传》中宋江的性格[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8 第4期.
[12] 郭英德.论宋江形象的人格内蕴[J].吉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3] 杨森.论施耐庵对《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塑造[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 第4 期.
[14] 张连娜和杨昕宇.宋江形象特征解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4期.
[15] 李光斗.宋江是个好领导[J].经营者,2007.12.
[16]史振厚.目的超越:宋江的领导力[J].领导科学,2011.9月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