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阅读(60分)
(-)名句积累与运用(10分)
1.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2. ______________?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3. 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4. 一夜之间长春披上银妆,树枝挂上了蓬松的雪,你将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两句诗来形容其壮丽,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李白常用典故表达内心的憧憬,如《行路难》中就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表现了他对王维诗歌的推崇,王诗讲求意趣真,“不以词害意”。
请写出王维的任意两句诗,并作简单分析。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甲)阅读《鱼我所欲也》,然后回答问题。(l5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本文是________家代表人物________所写,表现了他对于“义”的看重。(2分)
2.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故不为苟得也( ) 故患有所不辟也(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3. 作者用“鱼”和“熊掌”引出“生”和“义”,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何好处?(3分)
4. 请给画线句子做个评注。(3分)
5. “生命”和“义”不能两全时,作者选择的是“弃生而就义”,对此你怎样评价?(3分)
6. 人生之路上我们常常要面对两难的选择,在处理这种情况的时候,你的原则是什么?(2分)
(乙)课外文言文(5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
l.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2分)
性本善( ) 玉不琢( )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3. 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作者强调了什么因素的重要性?(l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王家庄
毕宇飞
对于具体的当事人来说,死亡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在任何时候,面对它都是困难的。可是如果你把空间放大一下,你马上就会释然了,正如王家庄的人们所说的那样,哪一天不死人呢?还是说得好,他教导我们说:“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斯大林同志说得更好,他在谈论阵亡的将士的时候说:“死亡就是一个统计数据。”一个数据,的确是这样。三丫死了,王家庄的乱葬冈多了一个坟包,别的就再也没有什么了。
三丫的命不好,真的不好。活着的时候都那样了,不说它了。死了,照理说不该再有什么了。可她的丧事就是办得没有一点样子,连一点丧事的样子都没有,喜气洋洋的了。出殡的时辰是在下午,大伙儿挺悲痛的,一起围着三丫的尸体,念叨她的好。谁能想得到王家庄热闹起来了呢?三丫的尸体还没有入殓,王家庄的鸡、鸭、狗、猫、猪、马、骡、牛、羊、兔、驴、鼠一下子出动了,热闹了。其实是有征兆的,一大早就有了迹象,谁也没有留意罢了。大清早最早撒欢的是那些母鸡们,它们并没有下蛋,可它们像生了龙凤胎的女人,大呼小叫的,撒娇了。而那些公鸡就更可笑了,它们平白无故拿自己当成了雄鹰,企图在蓝天与白云之间展翅翱翔。它们蠢笨的翅膀无比地卖力,想飞,又飞不高,就从地面跳到树梢上去。它们在树巅上,像巨大而陌生的鸟。鸡一飞狗就跳了,这个是不用说的。狗一跳动静就大了,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全部出洞了。它们雄赳赳,一个个伸长了脖子,还挺起胸膛,用自己的嘴巴当武器,对着没有危险的前方慷慨赴死。它们没有仇恨,却义愤填膺,好像真理就在前方,等待它们去誓死效忠。它们飞腾、吼叫,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三丫的尸体就是在这样乱糟糟的场景下搬出了家门。所有的人都很纳闷,今天到底是怎么了呢?没想到更大的事情还在后头——水里的鱼虾也折腾起来了。起初的水面还是好好的,平整如镜,偶尔也只是一两个水花。接下来却不一样了,水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人们走到河边,吓了一大跳,岸边的水面全是鱼的嘴巴,白花花的,却又是黑乎乎的,一张一闭,仿佛水鬼在召唤。还有虾。它们青黑色的背脊一溜一溜地贴着水面,脑袋一律对着河岸,长长的须漂在那儿,而许多大鱼一闪一闪,已经失去了力量,失去了它们神秘、优雅而又雍容的姿态——这可是鱼呀!有人跳进了水中。榜样的示范作用彻底地体现出来了,更多的人跳进了水中。到了这个时候,不只是家禽、牲畜和水里的鱼虾疯了,人也疯了。消息很快就传递到送葬的队伍里来了,有人捞出了鱼,有人捞到了虾,用“捷报频传”来说一点也不为过。捷报传来,送葬的队伍一下子喧哗起来,热闹了,松了,眨眼的工夫就溜掉了一大半。到后来,差不多走光了。他们在哪里呢?在河里。要知道这可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需分配,想捞多少就捞多少。谁也没有料到主义就这样实现了。
哀伤被鲤鱼、鲢鱼、鲫鱼、鳊鱼、鲶鱼和虾取代了。人们忘了,三丫还在下葬呢。可话也要说回来,不能因为三丫要下葬其他的人就不过日子。人们的心情好得要命。……这个傍晚的炊烟真是出格的妩媚,无比的轻柔,袅袅娜娜。伴随着夜色的降临,红烧与清蒸的气味蔓延开来了,很鲜,在厨房、天井、猪圈、草垛、巷口和晚霞的边沿飘荡,笼罩了王家庄。盛大的鱼虾宴开始了。人们在吃鱼。……就在当天的夜里,在凌晨,所有的人都还流淌着口水、沉浸在睡梦中的时候,大地突然变成了水,波动起来了。波动起来的大地再也不像平日里那样厚实了,一下子柔软得要命,娇气得很,人们即刻明白了过来,地震了。但只是一会儿,令人陶醉的波动顺着大地的表面去了远方,“嗖”的一下,去了遥不可及的地方,再也无迹可求。人们冲出了房门,不少社员顺手操起了锄头和扁担。他们在等,等它再来,他们要和地震作最后的搏斗,有种你就再来。
人们彻底失去了睡意。在漆黑的夜里,他们扶着钉耙,还有锄头。就在天快亮的时候,高音喇叭突然响了,湿漉漉的凌晨传达室来了吴蔓玲的声音,她的声音在雾蒙蒙的水汽中显得格外的洪亮。她的讲话时间并不长,提纲挚领,主要表达了三点意思。第一是警告。她警告了王家庄的敌人,不要在这个时候轻举妄动,那将是徒劳的;第二则是祝贺。吴蔓玲热情洋溢地告诉王家庄的社员同志们,他们在与地震的战斗中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最后,吴蔓玲从全局出发,对抗震工作做了全面的展望,她告诉王家庄的社员同志们,他们将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也就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最后的胜利属于谁呢?当然是王家庄。
和以往一样,吴蔓玲在高音喇叭里说得最多的其实只是一样东西,那就是“胜利”。她这样说,显然是带有王家庄的特色了。要是细说起来,王家庄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痴迷胜利、最渴望胜利了。王家庄什么都可以没有,什么都可以不要,就是不能没有胜利。胜利是王家庄的命根子。吃的,穿的,喝的,这些东西都很要紧。然而,在胜利面前,这些东西就是次要了,它们是附带的。
接下来王家庄才知道,真正地震的可不是王家庄,而是一个叫唐山的地方。唐山在哪呢?这件事情伤脑筋了。王家庄没有一个人知道,连王瞎子都不能确实。王瞎子倒是抬起头了,拼了命地挑眉毛,用他并不存在的眼睛对着远方眺望了好半天,最后很有把握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很远。非常远。”
“远”是个好东西。在地震面前,“远”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东西了。“远”了安全。“远”有一个好处,它不可企及了,变成了梦。一不疼,二不痒。谁听说梦“疼”了?没有。谁听说梦“痒”了?没有。王家庄在最短的时间里头就把唐山忘了,趁着人多,嘴巴一调头,立即杀了一个回马,重新把三丫捡了回来。
——节选《平原》有删改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入殓( ) 义愤填膺( ) 提纲挚领( ) 眺望( )
2. 指出下列句子暗含的成语并简单解释成语的意思。(2分)
鸡一飞狗就跳了,这个是不用说的。
3. 文章开头写和斯大林对死亡的陈述,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三丫和别人的生命持一种什么态度?(2分)
4. “三丫的尸体还没有入殓,王家庄的鸡、鸭、狗、猫、猪、马、骡、牛、羊、兔、驴、鼠一下子出动了,热闹了。”作者把动物们介绍得那样详细甚至还说到了老鼠,用意何在?(4分)
5. 文章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好在哪里?请再从文中找出一个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句子,抄在下面。(4分)
6. 王家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用你的语言简单概括。(4分)
7. “山雨欲来风满楼”,作者将地震来临之前的一切迹象描写得那样形象传神,让人叹服。或紧张、或激烈、或热闹、或寂静等气氛在生活中你一定也经历过,请你也做一个惟妙惟肖的描述。(4分)
8. 请你根据文章中的信息猜测一下本文所要表现的年代,或者描述一下那个时代的特点也可以。(3分)
(四)名著阅读(5分)
1. 《枉凝眉》中“阆苑仙葩”,指的是《红楼梦》中的________(人名),“美玉无暇”指的人是_________“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指的人是___________。
2. 《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人有吴用、______、刘唐、_____、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
二. 创作题(60分)
(-)综合实践(l0分)
在现代文阅读中有这样一段话——“远”是个好东西。在地震面前,“远”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东西了。“远”了安全。“远”有一个好处,它不可企及了,变成了梦。一不疼,二不痒。谁听说梦“疼”了?没有。谁听说梦“痒”了?没有。
曾几何时,想过中考离我们很远,曾几何时,想过长大离我们很远,来不及细想,这一切已来到我们面前。如今,各种挑战时时逼视着我们,让我们不能回避。那么请你以一个初三学子的身份,抒写心中对未来的感慨与豪情吧。字数约100。
(二)作文(50分)
1. 命题作文:经历
2.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目拟题目,自择体裁(诗歌除外),为文一篇。
秋/蒲公英老了/子女问/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在每个孩子头上/放一把远行的伞。
要求:任选一题;书写整洁;格式正确;字约600。
东北师大附中2005-2006年上学期初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参
一. 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0分)
1. 辗转反侧
2. 问君何能尔
3. 千里共蝉娟
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6.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语言朴实,重在写意,一个寂静、幽深的林间夜色生动再现。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甲)阅读《鱼我所欲也》,然后回答问题。(l5分)
1. 儒家、孟子
2.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故不为苛得也(苟且取得,苟且偷生)故患有所不辟也(躲避,回避)
万钟于我何加焉(高位厚禄)乡为身死而不受(接受)
3. 作者用“鱼”和“熊掌”引出“生”和“义”,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何好处?(3分)
比喻论证,以生活常理生动形象地说明“义”的重量。
4. 请给画线句子做个评注。(3分)
用事实表明有的人宁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肯失去宝贵的“义”,从而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尊严的人。
5. “生命”和“义”不能两全时,作者选择的是“弃生而就义”,对此你怎样评价?(3分)
一种观点:这里的义包含很多内容,如“正义”“真理”“尊严”“大义”等等,失去了这些宝贵的东西,其生命是苍白的,没有意义的,犹如行尸走肉一般,所以舍生取义是值得肯定赞美的。(说理要充分)
另一种观点: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只有保全了生命,才有一切从头再来、更多努力的可能。义很重要,但生命对于个体来讲更为重要。
6. 人生之路上我们常常要面对两难的选择,在处理这种情况的时候,你的原则是什么?(2分)
我的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笑对人生,智慧待事;舍其末节,追其主流等等。(唯私唯我者酌情扣分)
(乙)课外文言文(5分)
1. 性本善(本性,天性)玉不琢(琢磨,雕刻,雕琢)
2. 小孩子从小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少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老大了有什么作为呢?
3. 后天教育(父母及老师的教育)和后天努力以及“义”的重要性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l.
2. 鸡飞狗跳,指地震来临之前一切都慌乱不安。
3. 对生命的一种漠视无视。
4. 想表现在地震来临之前一切都是反常的,各种动物都具有预先的感知能力,而人类却浑然不觉。
5. 比喻和拟人,生动地表现了母鸡的狂躁不安和一反常态的表现。
它们雄赳赳,一个个伸长了脖子,还挺起胸膛,用自己的嘴巴当武器,对着没有危险的前方慷慨赴死。
它们没有仇恨,却义愤填膺,好像真理就在前方,等待它们去誓死效忠。它们飞腾、吼叫,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到了这个时候,不只是家禽、牲畜和水里的鱼虾疯了,人也疯了。
6. 王家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用你的语言简单概括。(4分)
三丫出殡的那天王家庄的家禽和各种动物都一反常态,连河里都无故漂满了鱼虾,当人们饱餐之后的夜里,就发生了地震,但最严重的地方不在王家庄而在唐山。
7. “山雨欲来风满楼”,作者将地震来临之前的一切迹象描写得那样形象传神,让人叹服。或紧张、或激烈、或热闹、或寂静等气氛在生活中你一定也经历过,请你也做一个惟妙惟肖的描述。(4分)
略,要求生动而传神;最少四个句子;否则扣分。
8. 请你根据文章中的信息猜测一下本文所要表现的年代,或者描述一下那个时代的特点也可以。(3分)
七十年代;是一个对政治敏感、对生命漠视、贫穷愚昧的时代。
(四)名著阅读(5分)
1. 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
2. 晁盖,公孙胜,
二. 创作题
(一)身份是初三学子,符合语境。有文采、文通字顺、书写工整者可给满分。
(二)语言、立意、字数、书写、格式等几个方面去批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