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从2002年到2006年,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增长〔 〕。
2.2. 根据图,无法计算的一项是〔 〕。
A.城、乡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 B.城、乡就业人员年环比增长量
C.城、乡就业人员年累计增长量
2.3. 城镇与乡村就业人员比例最高的是哪一年〔 〕。
2.4. 2006年农村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为〔 〕。
A.58.9% B.37.1% C.62.9% D.41.1%
2.5. 从2002年到2006年,就业总人口每年变化为〔 〕。
2012年,北京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53.4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住宅完成投资1628亿元,下降8.5%;写字楼完成投资384.8亿元,增长5.8%;商业及服务业等经营性用房完成投资275.9亿元,下降7%。
截至12月末,北京市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312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为7510.4万平方米,增长4.8%;写字楼为1711.9万平方米,增长20.3%;商业及服务业等经营性用房为1236.9万平方米,增长4.2%。
2012年,北京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为3224.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1%。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为1627.5万平方米,下降37.3%;写字楼为536.8万平方米,增长9.7%;商业及服务业等经营性用房为325.6万平方米,增长6.3%。
2012年,北京市商品房竣工面积为2390.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为1522.7万平方米;增长15.7%;写字楼为226.8万平方米,下降7.5%;商业及服务业等经营性用房为240.1万平方米、增长3.3%。
2012年,北京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94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1483.4万平方米,增长43.3%;写字楼为253.5万平方米,增长19.9%;商业及服务业等经营性用房为114万平方米,增长4.9%。
2012年,北京市性住房完成投资8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12月末,全市性住房施工面积为4821万平方米,增长18%;新开工面积为1112.3万平方米,下降35.6%;竣工面积为752.6万平方米,增长46.5%。
2012年,北京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到位资金为61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金融贷款为1498.4亿元,增长28.3%;自筹资金为1626.1亿元,下降6.9%;定金及预收款为2086.8亿元,增长37.5%。
3.1. 2011年,北京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约为多少万平方米?( )
A.2245.0 B.2598.1 C.4001.2 D.4248.0
3.2. 2012年,以下各项中,住宅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项是( )。
A.房地产开发投资
3.3. 2012年,住宅销售面积拉动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 )。
A.4.6% B.31.2% C.50. 8% D.83%
3.4. 2011年,北京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到位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所占的比重为( )。
A.24.84% B.28.33% C.34.14% D.41.14%
3.5. 根据资料,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上年相比,2012年北京市住宅施工面积占商品房施工面积的比重是减小的
B.2012年,北京市平均每平方米住宅施工面积投资完成额约为2168元
C.2012年,北京市性住房投资同比增加了约111亿元
D.2011年,北京市写字楼施工面积约是竣工面积的9.81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称,通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4万户农村居民家庭和6.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抽样调查,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963元,同比增长21.9%。
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2520元,增加2元,增长12.9%;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702元,增加101元,增长16.7%;人均转移性收入563元,增加110元,增长24.4%。
工资性收入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奉献率达50.3%。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达42.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工资水平上涨较多。人均农业纯收入17元,增加173元,增长10.0%。收成好、价格高是农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2011年农村居民出售农产品增加的收入中,六成来自于价格上涨因素,四成来自于出售数量增加因素。
4.1. 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多少?〔 〕
A.17.9% B.17.8% C.15.7% D.15.2%
4.2. 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加多少元?〔 〕
4.3. 剔除价格因素影响,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速度是多少?〔 〕
A.10.9% B.11.9% C.12.1% D.17.9%
4.4. 由于实行粮食保护价格等,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增加的农业收入中来自于价格因素的到达多少元?〔 〕
4.5.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 〕。
C.农、林、牧、渔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D.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根据以下资料,答复以下问题。
2003年至2011年,我国第一产业年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1%,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会的比重上升到43.1%,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1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1%,外需奉献率则由2002年7.6%转化为负4.1%,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到达51.3%,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我国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1%、19.2%,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1.3和2.0个百分点。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2%、23.5%和10.7%,分别比2002年提高5.5、3.2和2.4个百分点。
5.1. 如果2010年我国制造业生产总值为135000亿元,那么2010年世界制造业生产总值约为〔 〕万亿元。
5.2. 从2002年到2011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 〕。
B.增长了11.7% D.下降了11.7%
5.3. 与2002年相比,2011年其他地区〔除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外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 〕。
A.降低了3.3% C.降低了9.2%
5.4. 如果2002年、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15000亿元、470000亿元,那么2011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是2002年的〔 〕倍。
5.5. 根据以上资料,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A.从2003年到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稳步增长
B.从2003年到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C.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增长最快的地区为中部地区
D.与2002年相比,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更加协调
2.1.答案: A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可知道,2006年城镇就业人员为28310,2002年城镇就业人员为24780,总共历经4年,故可根据估算法列出〔28310-24780〕÷4≈3500÷4≈875〔万人〕。只有A最接近选项,故此题选择A。
2.2.答案: D
解析:此题中没有城镇失业人数的数据,所以无法计算。故选择D。
2.3.答案: D
解析:根据题目中可知,2006年乡村就业人员比2002~2005年的人数少,而城镇就业人员比2002~2005年的人数多,所以比例最高。故正确答案为D。
2.4.答案: C
解析:根据题目所给数据,所求比例为48090÷〔48090+28310〕≈48000÷76000,直除可知首位为6,因此答案为C。
2.5.答案: A
解析:根据图表能够看出,从2002年到2006年城镇及乡村的人数都在逐年增长,故正确答案选A。
3.1.答案: D
解析:考查基期量的计算。2011年,北京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约为3224.2/(1-24.1%)≈4200+(万平方米)。
因此,此题选择D选项。
3.2.答案: D
解析: 考查比重的大小比较。四个选项中,住宅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628/3153.4≈50+,7510.4/13122.5≈50%+,1627.5/3224.2≈50%+,1522.7/2390.9≈60%+即住宅占商品房竣工面积的比重最大。因此,此题选择D选项。
3.3.答案: B
解析:考查拉动增长率的计算,拉动增长率为部分的增长量除以总体的基期值。
住宅销售面积拉动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为
3.4.答案: B
解析: 基期比重的计算,所占比重,
与B项最接近。因此,此题选择B选项。
3.5.答案: D
解析:A项,2012年住宅施工面积同比增速是小于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速的,则其占商品房施工面积的比重是减小的,A项正确。
B项,2012年北京市平均每平方水住宅施工面积投资完成额约为,
B项正确。
C项,2012年;北京市性住房投资同比增加了 (亿元),C项正确。
D项,2012年,写字楼施工面积约是竣工面积的7倍多,而写字楼施工面积是同比增加的,竣工面积是同比减小的,则2011年的比值肯定比2012年要小,不可能到达9.81倍,D项说法错误。
因此,此题选择D选项。
4.1.答案: A
解析: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058/〔6977-1058〕×100%=1058/5919×100%≈1060/5920×100%=106/592×100%≈17.9%,故正确答案为A。
备注:此题由于A和B选项差异太小,故无法使用估算法进行处理。
4.2.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963元,同比增长21.9%,因此增长量=2963- alt="" />=2963× alt="" /> ,而选项差异较大,可采用估算法,原式≈ =500,和532比较接近。因此答案选择D选项。
4.3.答案: A
解析:由材料中“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可知,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速度是:11.4%-0.5%=10.9%,故正确答案为A。
4.4.答案: B
解析: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增加的农业收入为173元,其中六成来自价格因素,故所求为:173×60%=103.8≈104 元,故正确答案为B。
4.5.答案: A
解析:由材料第二段可以得出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由材料第三段可知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另一重要来源,因此只有A项符合,B、C、D中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不能判断其正确与否,故正确答案为A。
5.1.答案: B
解析: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故可得135000÷19.8%=75000÷0.011≈680000亿元,即68万亿元。故正确答案为B。
5.2.答案: D
解析:2011年,外需奉献率则由2002年7.6%转化为负4.1%,则下降了7.6%-〔-4.1%〕=11.7%。故正确答案为D。
5.3.答案: A
解析:根据“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1.3和2.0个百分点”可知,其他地区2011年比2002年降低了1.3+2=3.3个百分点,即降低了3.3%。故正确答案为A。
5.4.答案: C
解析:根据饼状图可知,2002年第三产业比重为41.5%,2011年第三产业比重为43.1%,则可得470000×43.1%÷〔115000×41.5%〕≈470000÷115000,直除首位为4。故正确答案为C。
5.5.答案: D
解析:由图1可知,A、B说法正确;
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分别为23.2%、23.5%和10.7%,分别比2002年提高5.5、3.2和2.4个百分点,比照前后数据简单估算,显然中部地区最高,C说法正确;
观察图2,相对于2002年,2011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进一步加大,第一产业进一步被压缩,相对差距越发悬殊,D说法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