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诫子书》名师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7:07:04
文档

《诫子书》名师教案

《诫子书》名师教案教学建议1.教学时间:2课时2.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可从介绍诸葛亮生平经历,或从相关小故事进入。尤其要介绍诸葛亮的个人修养和自身品行。3.初读,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再读,尝试解决疑难。如不能解决,可以在组内讨论,或请老师指点。4.疏通文意。理解字面意思容易,体会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是难点。因此,需要抓住“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字词,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教师不妨将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体悟。首先可以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
推荐度:
导读《诫子书》名师教案教学建议1.教学时间:2课时2.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可从介绍诸葛亮生平经历,或从相关小故事进入。尤其要介绍诸葛亮的个人修养和自身品行。3.初读,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再读,尝试解决疑难。如不能解决,可以在组内讨论,或请老师指点。4.疏通文意。理解字面意思容易,体会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是难点。因此,需要抓住“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字词,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教师不妨将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体悟。首先可以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
《诫子书》名师教案

教学建议

1.教学时间:2课时

2.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可从介绍诸葛亮生平经历,或从相关小故事进入。尤其要介绍诸葛亮的个人修养和自身品行。

3.初读,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再读,尝试解决疑难。如不能解决,可以在组内讨论,或请老师指点。

4.疏通文意。理解字面意思容易,体会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是难点。因此,需要抓住“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字词,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教师不妨将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体悟。

首先可以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次可以由教师先给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句式特点来断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小组朗诵,感受交流文章的文化魅力和语言魅力等。

一、学情分析

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刚刚学习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短文,以及《论语十二章》这篇对学习、做人很有启示的经典文章,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很浓,尤其喜欢记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很多学生都熟悉的一句话,所以在学到《诫子书》一文时,大部分学生并不陌生,反倒是有一定的兴趣。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熟记“君子”“遂”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揣摩文意;理解句子间的关系。

2.通过对精美语句的反复品味咀嚼,领会其丰富的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切期望。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启发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字词。

四、教学方法

语言品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熟记“君子”“遂”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板书课题:诫子书)

(二) 问题探讨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破题:

结合注释解题,弄清楚“诫”“子”“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朗读题目,分别将重音落在“诫”“子”“书”三个字上,启发学生提出质疑。再总结归纳,提出学习这篇文章的抓手,也就是对应的三个问题:    

(1)告“诫”了什么?    

(2)对“子”的影响?    

(3)家“书”的语言艺术?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理解文章内容,并找出告诫了什么?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问题探讨2: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自由默读文章,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梳理出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告诫了儿子?”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总结出“静”“俭”的重要,在梳理思路的同时,加深对文意的深度理解。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句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四)课时作业

1.背诵并默写原文。

2.思考探究一。

目的: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熟记原文。

【解题思路】本题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本内容。

【参】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必须要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揣摩文意;理解句子间的关系。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切期望,理解文中提出的成才条件。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启发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问题探讨1:分析成才条件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 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污现象 、“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4)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二)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文档

《诫子书》名师教案

《诫子书》名师教案教学建议1.教学时间:2课时2.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可从介绍诸葛亮生平经历,或从相关小故事进入。尤其要介绍诸葛亮的个人修养和自身品行。3.初读,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再读,尝试解决疑难。如不能解决,可以在组内讨论,或请老师指点。4.疏通文意。理解字面意思容易,体会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是难点。因此,需要抓住“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字词,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教师不妨将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体悟。首先可以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