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邓稼先》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7:07:12
文档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家喻户晓”等词语。了解邓稼先、杨振宁。2.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体会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理解作者深挚的感情。3.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体会作者对邓稼先深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文中洋溢的作者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段落之间的关系和对表现主旨的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
推荐度:
导读《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家喻户晓”等词语。了解邓稼先、杨振宁。2.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体会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理解作者深挚的感情。3.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体会作者对邓稼先深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文中洋溢的作者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段落之间的关系和对表现主旨的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家喻户晓”等词语。了解邓稼先、杨振宁。

2.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体会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理解作者深挚的感情。

3.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体会作者对邓稼先深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文中洋溢的作者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段落之间的关系和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活动

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的方式,查找有关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准备在上课时交流。

提前布置学生以“我所崇拜的科学家”为话题进行演讲。

二、导入新课

1.深情导入。

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全国上下为这位中华精英过早离开人世而感到悲痛。他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支挽歌,远隔万里重洋的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打来了电话,并于1993年饱含深情地写下《邓稼先》一文。今天我们就在杨振宁教授的诉说中走近为我国核科技工作默默奉献近半个世纪的科学家邓稼先,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2.图像引趣。

播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录像资料。播后导入:

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默默奉献的、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三、检查预习

1.标注生字的字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     无垠(yín)        

2.口头释词。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3.学生交流通过看书、上网查找的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  

    (1)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2)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四、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评析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2.本文共有六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总结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突显百年中国的巨大转变。既表明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又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的殷殷深情。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和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突出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第五部分,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执著精神。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令常人难以想象困难,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3.总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4.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五、合作探究

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读书,勾画,讨论。

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

六、学生质疑

在阅读课文中,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或有疑问的问题?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读诵课文,思考同学们质疑中的典型问题。预习“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2.勾画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布置的质疑引入,公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默读第一部分。说说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的介绍?

(作者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谊,所以文章是从与主人公交往的角度去写的,又从科学家的视角着眼于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去写,所以就不会着力于事件的具体细节, 再加上他们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具体情况又不大了解,所以这样写恰恰扬长避短,十分高明。)

(3)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从中可以看出邓稼先怎样的性格特点。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党的理想党员。”)

(4)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疑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5)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A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结合注释试译短文。

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阴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B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D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6)朗读第六部分。体会抒发的强烈感情。 

三、语言品味

1.品读课文。思考: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4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揣摩语言,勾画精彩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句段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句、段)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 

教师重点引导品味课后练习一 3、4题含义。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5.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1)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2)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四、拓展体验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想呢?你对科学工作者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写作特色: 

(1)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2)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3.作业:

(1)课外阅读邓稼先、杨振宁的传记。

(2)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创设背景

2.两弹元勋            ——总述生平事迹  鞠躬尽瘁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忠厚朴实       死而后已

4.民族感情?友情? ——严谨求实     (记叙、议论)

5.“我不能走”     ——默默奉献             (抒情)

6.永恒的骄傲  ——无比赞颂

文档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家喻户晓”等词语。了解邓稼先、杨振宁。2.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体会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理解作者深挚的感情。3.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体会作者对邓稼先深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文中洋溢的作者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段落之间的关系和对表现主旨的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