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主要控制项目
(1) 原材料、砼强度和地基持力层必须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
(2) 钢筋安装时,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3) 桩位、孔深、地基承载力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其他检查项目和质量控制措施
(1) 施工中应对成孔、清渣、放置钢筋笼、灌注砼等进行全过程检查,且应复验孔底持力层土(岩)性;
(2) 人工挖孔桩,孔深不宜超过25米,实际情况须超深时,应有专门的防护措施。当桩孔开挖深度超过5m 时,每天开工前应对孔内进行有毒气体的检测,并向孔内送风;
(3) 必须采用跳挖;
(4) 开挖过程中,要经常吊线控制桩孔垂直度,随时纠正,保证偏差不超过桩长的0.5%。要求每次支护壁模均要吊线一次。当遇到流动性淤泥或流砂情况,可采取减少护筒高度,并加入速凝剂,或用钢套筒护壁等措施,当严重而无法施工时,应会同有关技术部门共同研究处理;
(5) 人工挖孔桩施工时,孔内抽水应注意观测是否引起周边地层的附加沉陷而危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6) 必须执行成桩终孔验收:
① 当开挖至设计持力层时(中风化或微风化岩面),应约请设计、地勘现场鉴定岩性,达到要求后可进行超前钻探明桩底3 倍桩径和5m的下卧层地质情况;
② 桩底终孔标高以上50cm内的岩石,禁止爆破,改用人工或风镐掘进,以避免破坏持力层的完整性;
③ 重要的桩孔必须测量桩底扩大头成孔尺寸、长度、检查孔底残渣、壁孔清洁及孔壁无漏水点,方可办理终孔验收签证,并及时封底或灌注桩身砼;
(7) 浇注桩身砼时必须清孔,砼必须通过溜槽;当高度超过3m 时,应用串筒,串筒末端离孔底高度不宜大于2m,砼宜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实。振捣要适当,防止浮浆上升造成骨料分离。当孔底积水小于10cm 时,用常规砼浇筑方法,当孔底积水超过10cm,且无法抽干时可采用水下砼导管灌注法;
(8) 桩身砼应连续浇筑,如遇特殊情况被迫中断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加插筋等)以确保连接质量。特别是浇筑柱顶以下5m 范围内砼时,应随浇随振捣,每次浇筑高度不得大于1.5m。桩顶灌注高度应比设计高50cm 左右,以便事后凿除浮浆层。或采用先封底后灌注的方法施工;
(9) 桩身砼的养护:当桩顶标高比自然场地标高低时,在砼浇筑12h 后进行湿水养护,当桩顶标高比自然场地标高高时,砼浇筑 12h 后应覆盖草袋,并湿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d;
(10) 人工挖孔灌注桩允许偏差:桩径+50mm;垂直度<0.5%;孔+300mm;
(11) 用于检查砼质量的试件,每一条桩应随机取样制作一组;
(12) 施工结束后,按照基桩检测技术规范要求,钻芯取样,检查其砼强度,并应做桩体质量及承载力的检验。
成孔质量标准及检查表
| 项 目 | 允许偏差 | 检查方法 |
| 桩的中心位置 | 群桩100,单排桩50mm | 经纬仪、钢尺测量 |
| 孔径 | 不小于设计桩径 | 经纬仪、钢尺测量 吊垂法确立中心,钢尺量 |
| 倾斜度 | <0.5% | |
| 孔深 | 摩擦桩:不小于设计;支承桩:比设计深度超深不小于0.05m |
| 项 目 | 允许偏差(mm) | 检查方法 | |
| 孔径 | 不小于设计 | 钢尺逐段检查 | |
| 孔深 | 不小于设计 | 钢尺量,设计鉴定 | |
| 钢筋骨架底面高程(mm) | ±50 | 水准仪测骨架顶面高程后反算:每桩检查 | |
| 混凝土强度(MPa) | 在合格标准内 | 按附录D检查 | |
| 桩位(mm) | 群桩 | 100 | 全站仪或经纬仪:每桩检查 |
| 排架桩允许 | 50 | ||
| 排架桩极值 | 100 | ||
钢材检验标准及检查方法
| 序号 | 性质 | 检验项目 | 检验标准 | 检查方法 | 备注 |
| 1 | 关键 | 材质 | 符合设计标准 | 检查质量检查资料 | 厂家或供货单位提供 |
| 2 | 关键 | 规格 | 符合设计标准 | 用游标卡尺或用尺量 | |
| 3 | 一般 | 锈蚀情况 | ≤厚度负偏差的1/2 | 用游标卡尺或目测 |
| 项次 | 项 目 | 允许偏差 | 检查方法 |
| 1 | 主筋间距 | ±10mm | 尺量:每构件检查2个断面 |
| 2 | 箍筋间距或螺旋筋螺距 | ±20mm | 尺量:每构件检查5~10个间距 |
| 3 | 钢筋笼外径 | ±10mm | 尺量:按骨架总数30%抽查 |
| 4 | 倾斜度 | 0.5% | 垂线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