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八年级语文上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7:05:44
文档

八年级语文上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八年级语文上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桃花源记》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描写桃花源中的景物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生活环境美好、土地肥沃的句子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
推荐度:
导读八年级语文上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桃花源记》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描写桃花源中的景物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生活环境美好、土地肥沃的句子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
八年级语文上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桃花源记》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描写桃花源中的景物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生活环境美好、土地肥沃的句子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 《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5.描写桃花源社会风尚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文中作者理想幸福生活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7.表现人民生活恬适老老少少都十分愉快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了桃源内老人和小孩的神情态度、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9.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10.《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句子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未果,寻病终”。

12.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13.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世外桃源。 

15.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忘之。

  

《陋室铭》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居室环境恬静、雅致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4.写与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与“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的核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文中点睛之笔、突出主旨与“惟吾德馨”相呼应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10.《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

1.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_出淤泥而不染__,濯清涟而不妖__”。

4.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5.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清高,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与“予独爱”中的独照应)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9.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透露出作者对世风的失望。

《大道之行也》

1.可以为现在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与之相近的语句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共同管理公共事务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天下为公。实行民主选举,即选贤与能。

4.“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大同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5.“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6.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爱,天下亲如一家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7.与〈桃花源记〉意义相近的语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讲信修睦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有分,女有归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杜甫诗三首》    《望岳》

1.    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2.    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    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    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春望》

1.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 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    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更增一层悲哀。

《石壕吏》

1.    表明捕吏如狼似虎的蛮横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

2.    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    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    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5.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    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7.    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的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8、《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 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9、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邺城戍。说明战争之惨烈: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说明战争破坏严重出入无完裙。

《三峡》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6.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9.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1.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12.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使我们想到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13.《三峡》一文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14.《三峡》中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5.《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良多趣味

1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谢中书书》

1.全文的引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先仰视“ 高峰入云 ”,再俯瞰“ 清流见底 ”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一句一景。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1.集中写景,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湖心亭看雪》

1.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语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用听觉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诗四首》  《归园田居》

1.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热爱农事,耕种辛劳,勤奋、执著的语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归园田居》中透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因久别田园、农艺荒疏,而流露出自惭之情。

3.《归园田居》最能表现诗人不满官场的黑暗,摒弃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愿望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画龙点睛)来表达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引用《望岳》中的诗句表达应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使至塞上》

1.《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其中写出景物壮观的两字是大和长,将景物描绘得逼真传神有难言之妙处的两字是直和圆。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渡荆门送别》

1.《渡津门送别》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现诗人思乡深情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渡津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渡荆门送别》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两句直扣诗题,点明出发地,交代此行的目的。

4.《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

《登岳阳楼》

1 道出亡臣心中愤慨的句子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2 诗中加入厚重的历史感,又融入些许惆怅之情的句子是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拓展性默写

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月的诗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山的诗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水的诗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小桥流水人家/春江水暖鸭先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送别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读书的诗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雪的诗句。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孤舟蓑笠翁,独釣寒江雪/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请写出你所喜欢的描写莲的古诗词。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成语:舌灿莲花 /藕断丝连 /出淤泥而不染/步步莲花 /三寸金莲 

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战争的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成语:马革裹尸/声东击西/乌合之众/赤膊上阵/攻其不备/坚壁清野/揭竿而起/四面楚歌

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兵民是胜利之本

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桥的诗句。

古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春来无处不春风, 偏在湖桥柳色中/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市桥官柳细, 江路野梅香。

成语:舌桥不下/桥归桥,路归路/过桥抽板/过河拆桥/

俗语: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船到桥头自然直

名桥: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大桥/英国泰晤士河伦敦桥 /澳大利亚悉尼海港大桥/加拿大魁北克桥/意大利威尼斯里阿尔托桥/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明石海峡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 /赵州桥/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对联:缩千里为咫尺,连两地成一家/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往来之桥/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石婆婆磨刀劈竹竿,万家箍桶;范公公拖板搭浮桥,千秋太平。

文档

八年级语文上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八年级语文上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桃花源记》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描写桃花源中的景物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生活环境美好、土地肥沃的句子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