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
学 号:**********
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
所在年级:2013级
********
课程助教:吕净蔓
完成时间:2014年3月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
【关键词】
甲午中日战争
公元14年是中国旧历的甲午年,在蒙受了西方列强五十多年欺凌和屈辱之后,大清王朝的血色残阳正在缓缓落下。然而,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垂死大清帝国却奇迹般地建立起了一支北洋水师,竟然以它的坚船利炮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八。这一支龙旗飘扬的大清舰队,曾经在帝国漫长的海岸线上留下过伟岸、巍峨的侧影,这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北洋水师,曾经成为了大清帝国最后的辉煌与荣耀。然而,14年9月17日的那一场悲怆的甲午海战,却吹响了北洋水师最后的挽歌,在日本海陆军的凌厉攻势下,四个月后,这曾经的一切都化为乌有。而那一年的9月17日,就是中秋佳节之后的第三天,执行护航任务的北洋水师官兵们还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团聚,就在茫茫大海上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战斗、血洒疆场,用勇气和鲜血留下了大清王朝最后一幕的感动。然而,当时间过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今天的我们仍旧会追问:这样一支曾经排名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如何会惨败在曾经是东洋小国的日本手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北洋水师官兵的牺牲,为何最终换来的却是北洋水师的全军 覆没呢?就让语言文字,带我们回到一百一十多年前的那一场痛心之战——甲午风云。
在10年的时候,北洋大臣李鸿章曾向皇帝报告说:“北洋海军规模,足以雄视一切,渤海门户,深固未摇。”就是说中国的海军,现在已经可以在亚洲称雄了。我们中国的海防,已经很巩固了。是不是这样的?当时的西方的《海军年鉴》也曾经把中国的海军评为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八位。那么中国是不是真的已经像这些洋务派官僚所标榜的那样,已经“自强”了呢?而这样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强大舰队,究竟是因为什么会败给当时实力远不如中国的日本?今天我们要讲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一次真正的检验。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人做了四千年的“天朝大国”之梦,什么时候才被唤醒的呢?实际上是从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清被迫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才梦碎惊醒的。从这个时候开始,14年,在中国来讲,就是农历的甲午年。日本在这一年,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我们中国叫做“甲午战争”,日本把它称为“日清战争”。可是这一年,清的那些统治集团的们,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事情呢?并不是关心如何抵抗日本的侵略,们最忙碌、最操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慈禧太后要过六十大寿,要庆贺太后的万寿大典。大家都知道,中国当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光绪皇帝,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人们把她叫做“老佛爷”。被称作“老佛爷”的慈禧太后,她是掌握实权的。那么14年,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岁生日。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是很讲究“六十一甲子”的,因此很重视这个六十大寿,希望这一年不要出什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慈禧太后很早就为自己这个大寿在做准备,那么清朝就要为她修个颐和园。这个颐和园的前身叫做“清漪园”,当年是乾隆皇帝为他的母亲六十大寿修的这个园子。后来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被英法联军烧了。光绪皇帝以及清朝就要为慈禧太后把颐和园再修起来。这样准备她过万寿大典的时候,在这里庆贺。12年的时候,光绪皇帝就下了一个圣旨“甲午年,欣逢太后花甲昌期”,就是我们说的“六十花甲”,所以朕要率领天下的臣民都来庆贺,为此就要派一些大臣来总管这些事,所以他就特派了比如礼亲王、大学士、六部的尚书这些人来管理这个万寿大典,而且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在13年的春天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庆典处,就是专门来筹备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包括修饰宫廷、园林,还有道路、景点,还有服装、宴会、唱戏等等。这些事情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花了多少钱?清宫里有《皇太后六旬庆典》,根据这个档案的记录:就是光是从皇宫到颐和园这一段路,上面就要修60个景点,而且每个景点都要有牌楼、要有戏台、要有龙棚,光这一笔钱就要花240万两银子。另外还有,比如说庆典的时候的宴会,这个宴会要买很多餐具,宴会的预算就是23万两银子。另外要唱戏,慈禧太后最喜欢听京剧、听京戏,唱戏这个预算是50多万两银子,要买很多道具、服装这些东西。所以总体恐怕要不下于一千万两银,就是这个太后做寿。
14年的中国,在西方列强五十多年的掠夺中,国库中的钱已经少得可怜。面对慈禧太后这一千万两银子的开支,捉襟见肘的清究竟如何弄到这笔数额巨大的钱款呢?清朝的国库里没有多少钱,所以一个就是,还是从国库里挖,从户部的金库里,也就是“部库提拔”,户部就是我们今天的财政部。那么把那些本来要修铁路的钱、建海军的买船的钱、还有边防军费军饷,这些钱几百万两,先拿来祝寿用。另外一个来源,“京外统筹”,就是让那些大小们来捐献、摊派,让他们向太后捐钱,这个加起来有好几百万,而且们要拿出自己两年半的薪水来作为祝寿的经费。再有第三个,“万寿贡品”,就是光绪皇帝自己带头,王公贵族、大小们要向太后送寿礼。所以在这一年,清的大小们,他们最关心、最操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该给老佛爷到底送什么礼物、怎么样来讨得慈禧太后的欢心。所以我们说,真是“一人庆寿,举国遭殃”。那么,正在清廷上下都在那里忙于这个劳民伤财的所谓万寿庆典的时候,日本的明治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他们偏偏不让老佛爷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个六十大寿。那么日本为什么要来发动战争呢?我们知道,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它是学习欧美、实行了很多改革,所以逐步地就走上了一条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与此同时,它又要对外扩张、要扩军备战,走上一条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的道路,而且对外侵略的矛头,首先就是对准它的亚洲的邻国——中国、朝鲜,所以它要准备对中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是蓄谋已久的。我这里可以拿出一个证据来:1887年的时候,日本的参谋本部(就是我们把它叫做军部),参谋本部第二局的叫小川又次大佐。日本的这个,大佐就相当于我们的上校或者大校,这个人后来甲午战争的时候,当了日军第一军的参谋长少将,他就起草了一份《征讨清国案》。当时日本把中国称为清国、清朝,这个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侵略战争一个具体的作战计划。在这里,他建议日本派出八个师团,要把中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都要收入日本的版图,就是要侵占这些地方,那么这和后来甲午战争的时候一样。另外,日本海军部,他们也做了很多作战计划,现在发现的,有六个作战计划、作战方案。那么明治为了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它制定了五年的扩军备战的计划,尤其是要加强海军。因为刚才开始提到,中国的北洋舰队在1886年的时候,曾经访问过日本的长崎,那时候把日本吓了一跳:中国有这么大的军舰、有这么大的大炮,所以日本人朝野上下就说,我们勒紧裤带,也要把海军搞上去。因此当时明治天皇他就命令:从皇家的金库里面,每年拿出30万日元去买军舰。另外,日本的大小们,拿出十分之一的工资,捐给海军。另外还发行了1700万日元的海军的公债,从老百姓那儿募集。所以这样它通过八次海军的扩张案,使海军一点点扩大。到最后,日本的海军达到了排水量六万多吨,这个实力已经赶上了中国,甚至还超过了中国。所以我们可以比一下:清是在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以后,它就再也不买军舰了,再也不添军舰大炮了,甚至它还要把海军军费挪用走,去修颐和园。这跟日本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它通过积极的备战,到12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五年的扩军计划。到了14年6月,它就成立了以明治天皇为统帅的“战时大本营”。战时大本营是做什么用的?就是为了打仗,也就是说日本已经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只等待着点燃战火。
14年6月,日本趁朝鲜内乱,大举出兵入侵朝鲜,其兵员人数已经远远多于清朝驻军,并且已经对在朝鲜的清朝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在此情况下,清不得不派兵增援朝鲜。那么,在如此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这场著名的战争,究竟如何打响?双方究竟又是谁,先开了第一?
日本发动这场甲午战争所采取的手段是“突然袭击、不宣而战”,这是日本惯用的手段。那么这个时间是14年7月25日,奉了战时大本营的密令,日本的联合舰队,就在朝鲜的丰岛海面上,袭击了中国的海军,也就是北洋海军的两艘军舰——一艘叫“济远号”,另一艘叫“广乙号”。与此同时,打沉了中国的一艘运兵船,叫“高升号”,这艘船上都是中国的陆军,准备运到朝鲜去的,足有一千多官兵。大部分陆军的士兵都牺牲了,据统计,死难者约有871人。这就是一场突然袭击,但是日本的这个军部,反倒反咬一口、倒打一耙,在它的战史上,写着中国海军先开炮、挑起了战争,这完全是谎言。这里我们也有两个证据可以驳斥它的谎言:一个就是当时联合舰队里“浪速号”的舰长东乡平八郎,他在日本海军是很有名的——后来日俄战争的时候,他是联合舰队司令——他有一个日记,在这个日记上他就讲了,他说:“午前七点二十分,在丰岛海上,远远望见清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即时下达战斗命令。”也就是说,看到中国的军舰,他就下达了战斗命令、就开炮了。这是一个证据。另外一个证据,就是我们中国的“济远号”的航海日志,这也是前几年发现的,在这个航海日志上也记载着,说:“倭三舰同放真子弹,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当然日方攻击,我们要还击,这个战争就这么打响了。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海军的时候,同时它在陆路上还袭击了在朝鲜牙山驻守的清军。当时在朝鲜驻扎了一部分的清朝的,它在陆上袭击清军。于是就在14年的8月1日,清只好被迫对日宣战。而在同年的9月14日,日军又大举进攻朝鲜平壤的清军。接着,日军又再一次进攻中国的海军,于是,在这一年,就发生了“黄海海战”。对于甲午战争,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或者说比较感兴趣的,就是这个黄海海战。因为过去有一个电影,叫《甲午风云》,可能很多人看过,这个电影可以说,是全景式地描写了黄海之战的经过。“黄海海战”,这是中日两国海军的一个大决战,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海战,从参战的军舰数量之多、参战时间之长,它的战斗之激烈,就可见一斑。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都是罕见的。那么中国北洋的舰队和日本的联合舰队,在黄海相遇,这个时间是什么呢?14年9月17日,地点就在鸭绿江口大东沟这个海面上。当时双方都有几十艘军舰,可以说是实力相当、不分伯仲。当时中国的北洋舰队,它的优势是什么呢?它有两艘大的铁甲舰,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定远号”和“镇远号”,这两艘军舰的排水量是7335吨。这个船是德国造的,这是在当时亚洲最大的军舰,7335吨。那么其他,还有8艘这种从1000吨到3000吨的巡洋舰、炮舰。但是它的弱势,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这些军舰都比较早了、比较老了,基本上都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买的,从德国、英国买的;另外还有一些造的。因此,炮虽然大,但是航海的速度比较慢,开炮的速度也慢。而相比之下,日本当时的12艘军舰,其中有8艘都是3000吨到4000吨的铁甲舰、巡洋舰,所以它的总吨位加起来已经超过北洋舰队。而且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军舰比较新,大部分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购买或建造的,因此它的速度快。其中,它最快的军舰,也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叫“吉野号”,一小时可以走23海里。而中国的军舰,平均大概也就只有一小时15海里左右。这个速度就相差很多了。而且它开炮的速度也很快,他们叫“速射炮”,开炮可以开得很快。我们知道海军作战,非常关键的一个,就是速度,就是这个机动性,所以作为军舰,慢,就必然要吃亏。
即便北洋水师的舰船机动性不好,但是这个被称作“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强大舰队也绝不会轻易输给对手。那么,在这场荡气回肠的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北洋水师官兵究竟如何喊出了“撞沉吉野”的呐喊?历史上一直认为的,“中国北洋水师惨败给日本海军”,这是当年的历史么?
鏖战了五个小时,应该说,北洋舰队的广大官兵,大多数表现都是英勇顽强的,因此交战非常激烈。这里举一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例子,也是电影《甲午风云》里着重讲的——“致远号”的邓世昌。邓世昌,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后来还曾经到英国去考察海军。他当时就是“致远号”巡洋舰的舰长。当时“致远号”在战斗中表现非常英勇,但是它也承受了很重的伤亡——当时有的船舱甚至已经进水。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正好“致远号”和日方的“吉野号”相遇。当时邓世昌就说,日本的舰队主要靠“吉野号”,因为“吉野号”是它最精锐、速度最快的,我们如果能把它打沉的话,那就可以大伤敌人的锐气。所以邓世昌就号召
上次讲到,甲午战争的爆发,黄海之战,北洋舰队的覆没,还分析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这场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家都知道,抗日战争时候日军制造了一个“南京大”,但是,可能大家不一定会知道,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日军也制造了一个“旅顺大”。14年的11月7号,也就是慈禧太后在做她60大寿的时候,那一天正好是日军占领大连。而在占领大连的半个多月以后,日军在11月21号又占领了北洋海军的基地,就是旅顺口。在占领了旅顺以后,日军连续四天,对手无寸铁的清军俘虏,还有无辜的旅顺市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大概了近两万多人,制造了一起震惊中外的“旅顺大”的惨案。那么,在当年的历史上,这一令人痛心惨案的真实情况究竟怎样?
此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谈判代表团,在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了多次的会谈,在会谈期间,李鸿章竟然在日本神秘遇刺,究竟是什么人要置李鸿章于死地?而在当年的历史上,马关谈判究竟是如何谈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究竟又是如何签订?在这其中发生过怎样鲜为人知的事情?
日本侵略者压服了清,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尤其是军民的浴血抗战,它与清的妥协投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关条约》规定割让的消息很快传到。人民闻讯,十分激愤,他们鸣锣罢市,坚决开展反割台斗争,并发布檄文,宣布:“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表达了誓与共存亡的坚强决心。全国各阶层人民纷纷反对割台,很多、士绅上书,报刊上也发出“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强烈呼声。但是清不顾全国人民的,下令在台“内渡”回到,并派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为割台专使。6月2日,李经方在美国顾问科士达的陪同下,不敢上岸,就在基隆口外的日本军舰上,在割台清单上签字,完成了所谓割台交接手续。然后日军就开始用武力侵占,日军首先出动了由北白川能久亲王亲自指挥的近卫师团精锐进攻。 军民为保卫祖国领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五个月可歌可泣的浴血奋战。这一场鲜为人知,但却同样荡气回肠的保卫战,在当年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景,而在这其中,究竟又有过多少英勇的牺牲和不屈的呐喊?
【参考文献】:
1. 《启蒙者与爱国者:五四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高力克,2006-7,《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
2.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1980.人民出版社
甲午之败,谁之过?
——观《甲午风云》有感
鸦片战争后,清摇摇欲坠,日本帝国主义蓄谋侵华,于14年在中国领海挑衅生事。北洋大臣李鸿章及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畏惧日寇,寄希望于西方各国调停,极力求和。以“志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邓连次请求均遭李鸿章拒绝。后日本得寸进尺,击沉中国商船,派奸细勘察,不宣而战。清被迫宣战,并起用被革职的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致使北洋舰队出师不利,旗舰被日击沉。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志远”号官兵英勇作战,击中日舰“吉野”号。最终因弹药用绝,邓世昌决定直接硬击“吉野”号,不幸遭遇鱼雷,全舰官兵以身殉国。
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唤醒我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然堂堂天朝大国何以溃败于日本之一弹丸小国?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师何以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当时的中国处于何种局势之中?我以为,从《甲午风云》一片的点点滴滴中,可窥当时中国之全貌。
一、邓世昌的无奈
邓世昌无疑是影片的主角。他英勇杀敌,百家卫国,是不可多得的清军将领。但更多的时候,他有的只是无奈,身为臣子的无奈,身为部下的无奈。拿着万民折晋见李鸿章被拒绝的惆怅,听到外国使节颠倒黑白的愤慨,听着别人人污蔑排挤的不屑,他只能在陋室中弹琴抒情。那琴声满怀悲愤,源远流长;那琴声满腔怒火,壮怀激烈。他那琴声的节奏,琴声的刚烈,无不体现出他对外国侵略者的憎恨,对正义的执着,对慈禧的反抗,对光明未来的追求!但隐含其中的无奈与为力又有多少人能参透?弹炮里装的是沙粒,却只能在视察中用真实炮,为的只是让李鸿章相信北洋水师战斗力,能对日宣战;弹炮用尽之际,也只能以船相击,以身殉国了。
而大清国又有多少个邓世昌?他们空有爱国之心,报国之才,而无法一展拳脚,在封建制度的打压下,空有一声叹息。邓世昌的无奈,是中国所有人才的无奈,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牺牲品。
二、王国成的激愤
日本鬼子来我国疆域骚扰了,我方舰队按兵不动;敌人越来越近了,可除了有几艘军舰在阻挡敌人进入港口,仍然没有军舰开炮;一艘我国运兵船就要顶不住敌人的炮火了,可是没有军舰予以还击,只有逃跑的舰队和举白旗投降的军官:这是何等的悲哀!这时,一个炮手出现了,他就是王国成。他明知私自开炮会被惩戒,但仍然我行我素,把挂起的白旗一把扯下,扔进水里,集合几名爱国水手,对准日舰开火,打得他们抱头鼠窜。
这就是中国的士兵,这就是有血性,有尊严的中国人!尽管受尽欺压,但面对敌人,决不投降,坚决反抗到底。王国成是众多军民中代表,他的存在充分说明中国人要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与魄力。但他的英勇的结果是什么?是利用,是撤职,是息事宁人的欺上瞒下,是统治阶级忽视群众呼声的一步步妥协与退让。没有强而有力的组织,人民空有激情,又怎能将训练有素的侵略者击退?
三、方博谦的奸诈
面对敌人的炮火,想到的是苟且偷生,投降保命;面对反击成功的褒奖,想到的是包揽功劳,威胁有功者;面对别人的质问,想到的是推脱,强词夺理与报复……方伯谦,一个本该精忠报国的清朝将领,却把心思花在了升官发财,勾心斗角,溜须拍马上。
这种人为何还能官运亨通?是没有法律约束吗?是没人举报吗?都不是,只因他深知上层之痛脚,迎合上级的心思,只因上下连成一气,牵一发而动全身,只因个人都自私地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而没有人想到国家,想到人民。方伯谦代表的不是一个人的人生,而是整个清朝吏治的,早已深入骨髓。在这些人的治理下,国家怎能富强?在这些人的指挥下,战斗又怎能取得胜利?
四、李鸿章的退让
作为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的功过在历史历史上是备受争议的。对日本处处忍让,寻求列强从中调停帮助,是李鸿章对日本这次侵华战争的一贯态度。但他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不应该负全责的。李鸿章又何尝没有苦衷呢?谁愿意看昔日自己亲自创建培养的水师就这样覆没,谁又愿意顶着卖的头衔,拖着年迈的身子去签订丧权条约?李鸿章不是求荣之人,他只是错在对列强唯利是图的本质认识不够彻底,对日本的野蛮本性还心存侥幸,对满清的复兴图强心怀希望。国家高层缺乏对局势的正确认识,作出错误的判断,战争的胜利是无望的。
其实我认为,战斗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不仅取决于个人或各阶层人士的态度,国家的综合实力,统治者的意志,也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之前,清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时那样积弱,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就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增添任何船只,11年以后,连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而14年,在日本阴谋侵华之际,统治集团的们最关心,最忙碌的,并不是如何抵抗,而是慈禧太后的万寿大典。而万寿庆典所需的不下于一千万两银子的花销,甚至包括库部本来用于国防建设等的资金。慈禧太后为了六十大寿而一味求和,苟且偷安。
而另一方面,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就学习欧美实行了很多改革,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的给发展道路。1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得60%来发展海陆军,1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如此一比,胜负早已埋下伏笔。
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各个方面,但我以为封建制度的落后,清朝统治的是最根本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