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路基排水的任务,就是将路基范围内的土基湿度降低到一定的限度以内,保持路基常年处于干燥状态,确保路基、路面具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路面排水的目的是把降落在路界范围内的表面水有效地汇集并迅速排除出路界,同时把路界外可能流入的地表水拦截在路界范围外,以减少地表水对路基和路面的危害以及对行车安全的不利。排水设备包括地面排水设备和地下排水设备、排水附属设备。排水设计包括流量计算、水力计算、排水设备工程设计。
Abstract: Subgrade drainage task, is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subgrade soil base humidity is reduced to a certain limit of less than, keep the subgrade perennial in dry state, to ensure the roadbed and road surface has the enough strength and stability. Surface drainage aims to put down in road boundary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surface water effectively and quickly eliminate collection way out world, at the same time the road out of bounds may into surface water interception in the way the world rang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surface water and the harm of occupational road and traffic safety adverse. Drainage equipment including surface drainage equipment and underground drainage equipment, drainage accessory equipment. Drainage design including flow calculation, hydraulic calculation, drainage equipment engineering design.
关键词:路基路面;排水设备;设计
Keywords: Road;drainage equipment;design
1.设计概述
1.1 排水设计内容
水是影响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路基路面设计过程中,应对路基路面排水工程给予高度重视。
高速公路排水设计对于高速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及路面的使用寿命有着显著的影响。
高速公路排水设计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要考虑如何减少地下水、农田排灌水对路基稳定性及强度的影响,一般称之为第一类排水;其二是要考虑如何将路表水迅速排出路基之外, 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对路基、路面质量的影响, 减少因路表水排水不畅或路表水下渗对路基、路面结构和使用性能产生的损害, 这称为第二类排水。
第一类排水设计通常采用适当提高路基最小填土高度或在路基底部设置隔水垫层等办法。施工期间一般都考虑在施工前开挖临时排水边沟, 排除施工期地表水并降低地下水,同时在路基底部掺加低剂量石灰处理, 设置40cm厚的稳定层等,采用这一系列措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类排水设计一般包括:
(1)通过路面横坡、边沟、边沟急流槽等,将路表水迅速排出路基以外;
(2)设计分隔带纵向碎石盲沟、软式透水管及横向排水管, 将施工期进入分隔带的雨水及运营期分隔带的下渗水迅速排出路基之外;
(3)设计泄水孔以迅速排除桥面水;
(4)设计中采用沥青封层、土路肩纵横向碎石盲沟或排水管, 将渗入路面面层的水引出路基之外。
1.2 考虑因素
在进行公路路基排水设计时, 应收集工程所在地的有关气象资料, 当地降水频率、周期及降水过程, 对气候寒冷地区, 还应收集低温天气、冻融周期和深度等资料。应探查沿线地区的地形及工程地质条件、土壤类别、土层厚度及地下水的情况(水源、水量) 。对沿线地区各种已有天然水系或人工排灌构造物均应调查研究, 纳入排水设计范围内。
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结合当地排灌系统进行综合设计, 使各种排水设施形成一个功能齐全、排水能力强的完善的排水系统。充分重视环境保护。由于车辆行驶, 路面粉尘、油污或其它有害物质, 经雨水冲洗均汇入路基排水系统, 因此排水设计应做到排灌分家, 防止水源污染。
高速公路排水设施的使用寿命应与公路的使用寿命一致, 排水构造物应予浆砌, 建议采用10号砂浆。采用的各类排水构造物结构形式, 应便于营运期的养护和管理。路基排水设计对路线平、纵面线型的合理要求包括: 路线平面布线宜选在缓坡地段, 以便路基范围内各类径流水能以最短距离排出路基; 尽量少占沿线排灌水系, 保留自然疏水系统; 在路线纵面设计时, 应使路拱横坡变坡点
处于纵坡大于0.5%的路段内, 尽量缩短缓和路段, 路拱合成纵坡宜大于0. 5%; 填方路基高度应满足排水需要, 避免造成路基排水不畅、通道积水, 造成路基路面强度降低; 挖方路段内路线纵坡宜大于0. 3%, 应尽量避免凹型竖曲线底部出现, 以利边沟排水。
2.设计原则
2.1 排水设施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讲究实效注意经济,并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自然水系。
路基排水设计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选用适当的排水设备。
同时,在路基施工前,要遵循《公路排水设计规范》的原则与要求,检查全线路基地面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完善,并且要及时应加以纠正,这样就能够确保排水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效果;另一方面:要根据高速公路施工的实际情况,设置施工现场临时性排水措施,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好地保证路基土石方及附属结构物能正常施工作业,消除路基内与水有关的隐患,保证路基工程质量。
2.2 各种路基排水沟渠的设置,应注意与农田水利相配合,必要时可适当地增设涵管或加大涵管孔径,以防农业用水影响路基稳定路基边沟一般不应用作农田灌溉渠道,两者必须合并使用时,边沟的断面应加大,并予以加固,以防水流危害路基。
2.3 设计前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查明水源与地质条件,重点路段要进行排水系统的全面规划,考虑路基排水与桥涵布置相配合,地下排水与地面排水相配合,各种排水沟渠的平面布置与竖向布置相配合,做到路基路面综合设计和分期修建。
在受到建筑限界等原因时,路基排水可以通过土工合成材料结合路肩排水管的方式进行路基排水。
2.4 路基排水要注意防止附近山坡的水土流失,尽量不破坏天然水系,不轻易合并自然沟溪和改变水流性质,尽量选择有利地质条件布置人工沟渠,减少排水沟渠的防护与加固工程。
2.5 路基排水要结合当地水文条件和道路等级等具体情况,注意就地取材,以防为主,既要稳固适用,又必须讲究经济效益。
在施工过程中,在做好排水工程施工之后,再进行相应的主体施工。同时,在高速公路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植被,保护农田水利设施。
高速公路路基施工完成之后,要派出相应的工程监理人员对排水系统设置就行质量鉴定和验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直到工程合格。
2.6 为了减少水对路面的破坏作用,需尽量阻止水进入路面结构,并提供良好的排水措施,以便迅速排除路面结构内的水,亦可建筑具有能承受荷载和雨水共同作用的路面结构。
在工程施工完成之后,还要注意对路基的养护,要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相应的检查和维修,从而能够更好的改善路基排水条件。
3、路基路面排水设备
路基设计时,必须考虑将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地面水,排除和拦截于路基用地范围以外,并防止地面水漫流、滞积或下渗。
3.1 地面排水设备
地面排水设备包括边沟、排水沟、天沟、截水沟、跌水与急流槽、倒虹吸与渡水槽。
3.11 边沟
(1)边沟的主要形式和适用范围:边沟常见的横断面形式主要包括梯形、矩形、流线形、三角形四种。无论采用何种横断面形式的边沟,均应保证能通过全部设计流量。边沟的横断面形式及尺寸的选用取决于公路等级,边沟设计流量、设置位置和地质情况,可按《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_97)》中有关条款及计算方法确定不同排水长度的排水断面尺寸,并对同一排水段落采取不同边沟断面的措施,以此降低工程量及用地数量。
(2)边沟的施工要求要注意两点:一方面土质地段边沟如果沟底纵坡小于3%的时,边沟底应植草皮或撒播草籽,如果沟底纵坡大于3%的时,边沟底应该采用圬工铺砌;另一方面,如果边沟水流流向桥涵进水口处,要根据地形的需要设置构造物,把水引入涵洞。
3.12排水沟
(1)排水沟的主要形式和适用范围:排水沟的横断面形式一般情况下多为梯形,尺寸大小根据水力水文计算确定。用于边沟、截水沟、取土坑出水口的排水沟,由于流量较小可按照经验取沟宽、沟深不小于半米就行,土质边坡坡度约为1:1~1:1.5,排水沟的纵坡通过水力计算择优选用,纵坡过大,易对排水沟产生刷。排水沟的长度设计最好能控制在500米之内。
(2)排水沟的施工要求:排水沟位置应尽量远离路基,距路基坡脚一般情况下不小于1~3米,如由拦水带泄水口通过路堤边坡急流槽或者急流管引排到坡脚的水流,应汇集到设在路堤坡脚外1~2米的边沟;深路堑或高路堤边坡设边坡平台时,在坡脚径流量大的情况下可设置平台截水沟以减少坡面冲刷。排水沟平面线形上应力求简捷,尽量采用直线,必须转弯时,可做成圆弧形,其半径不宜小20米。再次对于高速公路位于鸡爪沟区域时,应采用清腐植土把原地表填平或者加深挖方段边沟,使地表水进入公路排水系统工程,避免地表水浸泡路基。
(3)平坦地带,横坡不明显,且路堤高度小于2m 时,宜在路堤两侧设置排水沟。当路堤高度大于2 . 0m 时,可以只在大面积横坡方向的上方设置排水沟。在路堤高度小于2 . 0m 的平原地带,确认下侧不会有积水和造成地面径流的可能时,也允许只在上方设置排水沟。
(4)在农田地区,常把开挖排水沟的弃土置于排水沟的外侧,筑成挡水捻,以阻挡农田排灌水流入排水沟。挡水捻顶宽一般采用0 . 5m ,两侧边坡坡度不大于1 : 1 ,靠排水沟一侧的坡脚与搀水沟之间应留出适当的距离。紧靠路堤护道外侧的取土坑,如能适当控制其深度,以连接上、下游的排水沟或排水通路,则可利用于地面排水。此时,取土坑底部宜做成由两侧边缘向中间倾斜的2 %一4 %的横坡,或在取土坑中部设置适当断面的排水沟。
3.13 天沟
天沟位于堑顶边缘以外,可设一道或几道,用以截排堑顶上方流向路堑的地面水。
距堑顶距离过大,则未被截住的地面水也较多,对边坡稳定不利,但若距离过小,也有因渗而影响边坡稳定的危险。因此,天沟到堑顶的距离,应从这两方面出发,根据边坡土质和一旦边坡坍塌对线路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来决定,一般情况下,不宜小于5m 。如果土质为不易渗漏的岩石,豁性土,或对天沟已采取防渗措施,或路堑不高,即使边坡坍塌也不致影响行车时,可以减小到2m。
3.14 截水沟
截水沟的位置在无弃土堆的情况下,截水沟的边缘离开挖方路基坡顶的距离视土质而定,以不影响边坡稳定为原则。如系一般土质至少应离开5m,对黄土地区不应小于lm并应进行防渗加固。截水沟挖出的土,可在路堑与截水沟之间修成土台并夯实,台顶应筑成2%倾向截水沟的横坡。
路基上方有弃土堆时,截水沟应离开弃土堆脚1~5m,弃土堆坡脚离开路基挖方坡顶不应小于lm,弃土堆顶部应设2%倾向截水沟的横坡。
山坡上路堤的截水沟离开路堤坡脚至少2.Om,并用挖截水沟的土填在路堤与截水沟之间,修筑向沟倾斜坡度为2%的护坡道或土台,使路堤内侧地面水流人截水沟排出。 截水沟长度超过500m时应选择适当的地点设出口。
3.15跌水与急流槽
跌水与急流槽是路基地面排水沟渠的特殊形式,用于陡坡地段由于纵坡陡水流速度快、冲涮力大、要求跌水与急流槽的结构必需稳固耐久。应采用浆砌块石或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砌筑,并具有相应的防护加固措施。
3.16 倒虹吸与渡水槽
当水流需要横跨路基,同时受到设计标高的,可以采用管道或沟槽从路基底部或上部架空跨越 。前者称倒虹吸,后者为渡水槽,分别相当于涵洞和渡水桥两者属于路基地面排水。
3.2地下排水设备
地下排水设施, 按其作用与使用条件不同, 主要分为明沟、暗沟、渗沟与渗井。暗沟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地下水流。渗沟主要在地面以下汇集流向路基的地下水, 使之排到路基范围以外, 保持规定路基工作区的含水量, 确保路基强度与稳定。
3.21 明沟
对路基及边坡土体中的上层滞水或埋藏很浅的潜水,可以设置兼排地面水的明沟。
明沟通常有梯形断面和矩形断面。梯形断面一般情况下适用于地下水埋藏很浅,深度一般在1~2米之间。矩形断面则用于处理地下水埋藏相应较深,或地质不良、水沟边坡容易发生滑塌的地方,其深度可达3~4米左右。明沟的优点很多,施工简便,养护容易,造价低廉,是排除浅层地下水的较好措施。在明沟的开挖过程中,一般是采用人工或者机械施工,施工的时候要注意地形的差异,防止安全事故的出现。
3.22 暗沟
暗沟是设置在地面以下引导水流的沟渠,无渗水和汇水作用。用于将泉水和地下集中水流排除出路基范围以外。
当路基范围内遇有个别泉眼,泉水外涌路线不能绕避时,为将泉水引至填方坡脚以外,或挖方边沟加以排除,可在泉眼与出口之间开挖沟槽修建暗沟。暗沟造价一般高于明沟,一旦发生淤塞,疏通费事,有时甚至需开挖重建,因此在选用暗沟方案时,一般必须与明沟方案做比较,择优选用。
暗沟的施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高速公路路基回填之前,当挖出泉眼的时候,应该按照泉眼范围的大小,剥去泉眼上面的浮土,挖成泉井,在上边盖上盖板;第二,暗沟沟底纵坡不应该小于1%,在使用暗管的时候,管底纵坡不应该小于0.5%;第三,在施工的过程中,应防止泥土或砂粒落入沟槽或泉眼,以免堵塞。暗沟顶可铺筑碎(卵)石一层,上填砂砾。
3.23 渗沟
渗沟的排水设计。由于渗沟是隐蔽工程,埋置于地面以下,不易维修,因此在选择时一定要与修建明沟相比较,择优选用。必须采用渗沟时,要确保施工质量,使之长久牢固,渗流畅通,引排有效。
渗沟的排水施工要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高速公路排水设计过程中,渗沟要尽可能和地下水流向相互垂直,从而能够拦截更多的地下水,用作引水的渗沟应布置成条形或树枝形;渗沟的封闭层是为了防止土粒落进填充石料的孔隙,以免造成渗沟堵塞而设置的,同时也能防止地面水流入渗沟。封闭层通常采用浆砌片石、干砌片石水泥砂浆勾缝和粘土夯实。
渗沟的出水口宜设置端墙,端墙下部留出与渗沟排水通道大小一致的排水沟,端墙排水孔底面距排水沟沟底的高度不宜小于20cm。
2.24 渗井
渗井属于水平方向的地下排水设备。当地下存在多层含水层,其中影响路基的上部含水层较薄,排水量不大,且平式渗沟难以布置,采用立式(竖向)排水,设置渗井,穿过不透水层,将路基范围内的上层地下水,引入更深的含水层中去,以降低上层的地下水位或全部予以排除。
渗井的平面布置,以及孔径与渗水量,按水力计算而定,一般为1.0~1.5m直径的圆柱形,亦可是边长为1.0~1.5m的方形。井深视地层构造情况而定,井内由中心向四周按层次,分别填入由粗而细的砂石材料,粗料渗水,细料反滤。填充料要求筛分冲洗,施工时需用铁皮套筒分隔填入不同粒径的材料,要求层次分明,不得粗细材料混杂以保证渗井达到预期排水效果。
3.3 排水附属设备
排水附属设备包括集水井、检查井等。
3.31 集水井
集水井指井径较大,用以汇集和存蓄地下水的水井。
施工准备:路基横向排水管完工,路缘石安装完毕,通讯电缆埋设完毕,施工所需材料经检验合格后进场,人员机具准备就绪。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
(1)施工放样用全站仪定出集水井中心点,依据路缘石和路线方向定出水井两条中心轴线
(2)按图纸量出集水井外部尺寸,沿此竖直开挖,至排水管底35cm
(3)开挖好后,在井底铺设10cm砂砾垫层,在井底浇注20#砼,厚15cm。
3.32 检查井
当检查井土基使用原土地基时必须清除扰动土,露出非扰动土检查井地基土质必须满足设计要求.遇有松软地基流砂等特殊地质变化时,应与设计单位商定,拿出具体的施工方案,检查井的混凝土基础的强度、厚度及宽度等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
检查井混凝土基础强度等级应不小于C15,不落底的检查井井基础必须与管道基础同时浇筑确保一次成形,有落底的检查井先浇筑检查井基础,然后砌筑井壁达管道基础底标高,再浇筑管道基础。
浇筑施工完成后,要给混凝土预留一定的养护期,使混凝土基础强度达1.2MPa,以免下管砌井时混凝土基础开裂,影响施工。不可留出井位,以避免先施工管道再施工检查井或先砌井壁后浇筑混凝土底板的错误作业法。
4.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是路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排水的目的是把降落在路界范围内的表面水有效地汇集并迅速排除出路界,同时把路界外可能流入的地表水拦截在路界范围外,以减少地表水对路基和路面的危害以及对行车安全的不利。雨天当路表面排水不畅时,路面的积水容易导致车辆漂滑影响行车安全。
当水渗入沥青面层后,使得沥青与集料脱离,使路面出现松散剥离等病害,严重危害道路使用性能。当水下渗至基层时更会造成基层承载力下降继而影响路基稳定性。
通常地表排水可以划分为路面表面排水、分隔带排水、坡面排水三部分。
4.1 路面表面排水
路面表面排水的任务是迅速排除路面范围内的降水,减少水从路面渗入使之不冲刷路基边坡。
路拱横坡应≥2%。雨水排出路面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集中排水,在硬路肩外侧设置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现浇沥青混凝土的拦水带,使其与硬路肩路面构成三角形的集水槽。每隔20~50m间距设一泄水口与路堤边坡急流槽衔接将雨水排到坡脚排水沟中。设超高路段的排水通过设在带的圆形开口排水沟或雨水井进行排除。第二种是分散排水,路线纵坡小于0.3%的长路段,除了硬化路肩和加固路基边坡外在经过地下水位较高的绿洲地带,也要防止边坡上部的植草向上生长挡住横向排水出路造成路表积水。改进的方法是硬化路肩设置路肩排水沟,增大沟坡排水。
4.2分隔带排水
目前高速公路分隔带内大多进行了绿化设计。为防止分隔带内积水, 下渗至路面及路基内, 影响路面及路基强度, 应进行分隔带排水设计, 使分隔带范围内的积水迅速有效地排除。
对于已形成单向路拱横坡的超高路段,为防止外半幅路面的表面水通过分隔带横向漫流过内半幅路面, 也应进行分隔带排水设计。
分隔带排水也是排水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实践证明分隔带排水不畅也会对路基路面造成危害。为防止分隔带内水渗到土基及路面各层次,必须在分隔带范围内的路基及路面各结构层上涂足够厚的封层沥青。
另外有些高等级公路的排水设计中还有分隔带底部设纵向碎石盲沟并在路两侧每隔一定间距交错,设置横向排水管使水排入边沟中。分隔带排水方式分两种:无超高段分隔带排水设计和超高段分隔带排水设计。
4.21无超高段分隔带排水
当分隔带宽度小于3m、表面采用铺面封闭式时,铺面采用与两侧路面相同的双向横坡降水。通过横坡流向两侧路面主要适用于降雨量不大并且对绿化要求相对较低的路段。
当分隔带宽度大于3m,表面微凹且无铺面封闭的分隔带内表面排水时:横断面呈向内微凹的形式,降水通过横坡汇集在分隔带的低凹处,并利用纵向坡度排向进水口或桥涵水道中,主要适用于降雨量较大并且对绿化要求相对较低的路段。
当降雨量大、水流速度超过地面土的最大允许流速时,还应在过水断面内做好防冲刷处理。
当分隔带宽度为3m,表面凸起且无铺面封闭时,降水一部分形成表面径流通过横坡流向行车道,由路表面排水设施排走,另外一部分降水除被带内植物吸收,一部分外其余向下渗入分隔带土体内。通过设置在其中的纵向碎石排水盲沟汇集并通过一定间距的横向排水管将水排出。路基此方案适用于降雨量适中对绿化有较高要求的路段,因此应考虑项目区内年平均降雨量适中及建设生态绿色公路的目的,来采用相应方式。
4.22 超高段分隔带排水
以往的高等级公路超高排水往往是通过在分隔带侧每隔30~40m设置集水井来排除雨水, 但雨量大时往往无法迅速排走雨水, 而在分隔带侧因不设硬路肩,一旦积水就直接漫到行车道上,影响行车安全。因此本工程超高段外侧路面雨水通过设于分隔带外边的带篦子盖板明沟收集再通过集水井和横向排水管排出路基。
超高段路面排水设计的重点是超高侧路面水的截排问题。目前超高段路面排水主要有四种方式:
(1)分隔带设置断口
(2)分隔带预留排水孔
(3)分隔带内设置排水沟
(4)设置浅碟式分隔带
4.3 坡面排水
坡面排水的目的是将降落在路基坡面上的地表径流水通过各种型式的沟、槽引导至路界外, 避免地表水冲刷路基边坡导致失稳。坡面排水设计应结合坡面防护工程及路基填料类别综合考虑。坡面排水设计分:填方路堤边坡、挖方路基边坡排水设计两部分。
4.31填方路堤边坡
填方路堤边坡防护型式主要有实体护坡、网格护坡、拱形骨架护坡、正六边形砼预制块护坡及液压喷播植草绿化等多种。路基填料主要为砂岩、泥岩、砂卵石及卵石土等。不少路段未采取有效坡面排水, 导致坡面易受冲刷、淘浊, 严重的直接造成坡面失稳。对网格护坡、正六边形砼预制块护坡路堤边坡, 由于本身排水性能差, 必须设置路面表面排水设施, 如拦水带( 路线纵坡宜大于0. 5%) 、拦水沟等排水方式, 以免降水冲刷边坡。
对于高填路堤, 还应在边坡平台处设置排水沟拦截上级坡面汇水。对实体护坡路堤边坡, 由于抗冲刷能力强, 可不进行路面表面排水和坡面排水设计。
但在某些特殊地段, 如纵坡较大的凹型竖曲线底部区域, 超高横坡较大的弯道内侧、紧邻桥台15~ 20m路段( 下坡侧) , 由于地表水集中, 应设置急流槽归顺地表水。对拱形骨架护坡路堤边坡, 可利用其形状, 将拱眉突出, 拦截路面表面径流水, 骨架断面采用/ 凵0型, 归并坡面径流水。在国道主干线绵阳磨家至广元沙溪坝高速公路设计中( 路基宽24. 5m) ,就采用了此种坡面排水设施。
4.32 挖方路基边坡排水设计
挖方路基边坡排水应视岩土地质条件及边坡防护型式进行设计。对深挖路堑边坡, 为防暴雨期间坡面汇水量过大, 造成集中冲刷, 结合施工需要, 建议设置宽大平台( 平台宽不小于4m) , 在平台上增设排水沟分流坡面汇水, 以消解坡面水对下级边坡的冲刷。
挖方路基边坡排水设计应特别重视截水沟的设置。截水沟用于拦截和排除路堑边坡坡顶上方自然斜坡的地表径流, 防止水流冲刷和淘蚀路堑边坡。在目前已建或在建的高速公路上, 存在着因截水沟设置不合理或该设而未设造成坡面冲刷。
一般来讲,山坡表层覆盖土上层疏松,渗透系数较大,自上而下逐渐密实,参透系数愈来愈小,因此,相对于上层,下层土壤成为弱透水层。当上层滞水向下渗透, 一部分水量向下渗透,另一部分水量则在两层交界面积聚,沿层面侧向流动,从边坡或断裂处流出。
4.4硬路肩排水
雨水会从沥青面层和土路肩下渗到基层,硬路肩与土路肩结合部同样需要注意下渗水的问题。沥青面层下设置了防水封层可防止雨水从沥青面层下渗至基层,为了排除防水封层上的水, 在土路肩缘石底下设置了无砂混凝土渗沟, 并与土路肩下的碎石渗沟相连接。无砂混凝土渗沟及碎石渗沟均应包裹防滤土工布。渗沟内水通过横向管排至边坡急流槽处。
5 互通式立交区域排水设计
互通式立交区域内排水设计较一般路段排水设计更为复杂, 应根据区域内地形地貌、原有水系, 结合选择的立交型式和桥涵等构造物的位置,对路基排水系统进行整体规则、综合设计。
互通式立交型式与位置的选择应考虑排水设计的基本要求, 匝道的纵面设计应留有余地( 特别是下穿匝道) , 不能只考虑减少工程数量而忽略排水需要。
对于立交楔形端部区域, 由于路面较宽, 应特别重视路面表面水排除, 路拱横坡除考虑行车安全外, 还应满足排水要求, 必要时可在主车道与匝道( 变速车道) 之间设置相应的排水设施。
6 结语
路基路面排水,是衡量公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中都应根据降雨强度地下水地形地质等情况综合考虑 合理布局选择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方案 因此对公路的排水需要进行综合设计通过科研施工及监理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以提高我省公路的建设质量。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水是危害高速公路的重要因素,水在流淌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剧了高速公路路基和路面结构的破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高速公路路面的使用寿命。对于高速公路的设计者来说,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排水设计的重要作用,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使高速公路的人为排水系统与天然排水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好地保证高速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及路面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孙剑峰 《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0年第3期)
[2]:祁家全 《高速公路路基排水设计探讨》 ( 《广东公路交通》2000年第2期)
[3]:黄慧琴 《浅析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 《价值工程》 2011年)
[4]:马旭 《浅析路基路面综合排水设计》 ( 《青海交通科技》 2012 — 3)
[5]:上官玉龙 《浅析高速公路排水设计的问题及优化》 ( 《工业技术与产业经济》 2011年)
[6]:来自 博客: 潮声
[7]:来自 网页 筑龙路桥网
[8]:王金栋 《公路路基路面的排水浅谈》 ( 《百科论坛》 )
[9]:李永永 《关于城市道路检查井施工方案的探析》 ( 《科学之友》 2012年03月)
[10]:来自 网页 考试吧
[11]:来自 百度知道
[12]:高昕 《对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排水工程设计的探讨》 (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9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