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分150,考试时间120分钟)
选择题
1. 《尚书》中的《酒诰》记载周康王的一句话:“我闻殷述(坠)命,唯殷边侯、田(甸)雩(与)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由此可知周康王意在(。
A. 劝诫国人不要沉溺于饮酒
B. 不耽于享乐,励精图治
C. 痛斥当时的社会不良风气
D. 表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2. 春秋时期,(在齐国进行内政改革,税制上实行“相地而衰征”,行政管理上则采取“叁其国而伍其鄙”。
A. 管仲 申不害
C. 吴起 春申君
3. 春秋、战国交替时期,称霸东南地区的国君是(。
A. 宋襄公 楚庄王
C. 齐桓公 越王勾践
4.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A. 交通十分发达
B. 商业贸易繁荣
C. 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 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5.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 井田制瓦解
B. 分封制恢复
C. 均田制受到破坏
D. “市”突破空间
6. 宋代产生了中国绘画中最好的山水画,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密切相关的是(。
A. 理学思想兴盛
B. 商品经济发展
C. 市民阶层兴起
D. 政治上重文轻武
7. 元仁宗于1313年下诏:“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元仁宗此举意在(。
A. 控制天下学子的思想
B. 强化理学的崇高地位
C. 提倡标准化考试制度
D. 选拔真正的文艺人才
8.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 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
C. 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9. 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发生在(。
A. 15年 年
C. 18年 年
10. 清曾严禁商人参与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票号成为清财政的支柱
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财政运作
C. 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 清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11. 在一次集会上,学生代表宣读《北京学生界宣言》,散发的传单上提出“外争国权,内惩”的主张。这次集会发生在(。
A. 北京 天津
C. 南京 武汉
12. 天津《大公报》曾刊登过一则消息,内容是“据交通方面的报告,昨夜11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居民颇不安。铁路之老叉道口,亦有某国兵甚多,因此夜半应行通过该处之平吉火车,当时为慎重起见,亦未能开行。”下列与这则消息有关的是(。
A. 淞沪会战 江桥抗战
C. “九一八”事变 南京保卫战
13. 对于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具有统领作用,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每年的12月4日是我国的“国家日”,各类宣传知识的活动应接不暇。我国现代历史上首部的颁布时间为(。
A. 1949年 年
C. 1954年 年
14. 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国做出这一决策时面临的状况是(。
A. 经济改革的重心开始转向城市、国企
B.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史终结论”喧嚣
C. 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正在进行一轮姓“资”、姓“社”的争论
15. 观察下图,在该人物执政时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达到顶峰。该人物是(。
A. 梭伦 克利斯提尼
C. 伯里克利 亚历山大二世
16. 世界近代自然科学史上曾有人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这位“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的科学家是(。
A. 开普勒 牛顿
C. 波义耳 伽利略
17.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利比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A. 荷兰建立了世界性商业殖民帝国
B.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 荷兰在英荷战争中获胜
18.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性就越明显。”这种性主要表现为(。
A. 国家权力的重心自国王转至议会
B. 推翻了封建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 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19. 1921年,彼得格勒市民鲍里斯在日记中写道:“今年的春天是这样的惨淡,农村地区的饥民逃到了城市,可是作为市民的我们也不能做到食物自给呀。”造成日记中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减产
B. 破坏分子的恶意宣传
C. “战时主义”的强制推行
D. 经济危机造成物资短缺,物价踊贵
20. 日本外务省次官栗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 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 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 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D. 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
21.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指出,“历史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的框架之内运作的”。他实际上强调的是(。
A. 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 资本主义的逻辑决定世界各国的发展
C. 当今整个世界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
D. 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22.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说:“长期以来不干涉主义一直被视为国际秩序中一项重要的原则,但不干涉主义原则,必须在一些重要方面加以限定:国家主权和防止种族灭绝。”基于此理论,美英于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体现了这一理论的核心是(。
A. 打击
B. 维护世界和平
C. 高于主权
D. 尊重各国主权
23. 下列选项中与《史记》《汉书》合称“前四史”的是(。
A. 《隋书》《周书》
B. 《三国志》《后汉书》
C. 《后汉书》《隋书》
D. 《国语》《春秋》
24. 唐代前期是修史的“黄金时期”,相继问世了八部断代史书,号称“唐修八史”。下列选项不属于“唐修八史”的是(。
A. 《北齐书》《周书》
B. 《梁书》《陈书》
C. 《隋书》《晋书》
D. 《唐六典》《唐会要》
25. “全球历史观”是由(最先提出的。
A. 巴勒克拉夫 马克思
C. 斯塔夫里阿诺斯 斯宾塞
简答题
26.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7. 简述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28. 教师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问题:
2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3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材料一: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材料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问题:
31. 依据材料一、二和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拟定本教材片段的教学目标。
32. 请简述本教材片段的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33. 请设计本教材片段的提纲式板书。
材料:
以下为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科书“雅典城邦的政治民主”一课时,某位老师考虑到“雅典民主”的评价是一个重点、难点,因而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它,便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合作参与的教学活动。在学习本节课前,教师先宣布准备班内选举一名历史课代表,除了讲明历史课代表的职责外,他更多地鼓励学生参选,但有一个条件,每位参选者必须准备2—3分钟的竞选演讲,阐述自己当选后准备如何提高班级的历史学习成绩。在讲完了雅典民主的内容之后,这位老师便宣布准备采用雅典民主的方式选举产生历史课代表。同学们听了都很兴奋,这种兴奋来源于对雅典民主的向往,来源于自己能参与。
等到选举时,教师请有意参选的同学到讲台前,然后宣布选举人和被选举人资格。他首先宣布借读生没有选举资格,再宣布没有本市户口的同学没有资格,这样就有几名同学被迫退出选举,对此大家似乎没有太大争议。可当老师宣布女同学没有资格时,女同学大呼不公平,直到老师不得不解释这是按雅典民主程序进行选举后,大家才安静下来。然后老师再宣布每个小组只能出一名代表,又有人退出。随后在剩下的竞选者演讲完了自己的竞选纲领后,由剩下的具有选举权的同学举手表决,这样才选出了历史课代表。
选举结束后,老师既请当选者谈感想,也请落选者、女同学、借读生等谈感受,等大家都谈完了,对雅典民主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也水到渠成了。
问题:
34. 分析该体验式教学案例,你认为该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了哪几个重要环节,并加以评述。此外,教学活动存在哪些不足?
35. 就历史教学而言,采取体验式教学有哪些难点,在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设计题
36.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知道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
课文摘录: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怍物多已具备。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
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