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11-13题。(共8分)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宮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别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徳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所广益/精益求精 计日而待/不计其数
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 由是感激/实事求是
C.夙夜忧叹/优心如焚 庶竭驽钝/尽心竭力
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 临表涕零/涕泪交流
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翻译: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上下团结和睦,品行高低不同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理解:请葛亮之所以推荐向宠是因为向宠人品好,军事才干突出,深得刘备赞誉。
【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都会为桓帝、灵帝二位君主深深叹息,并对他们感到痛心和遗憾。
理解:刘备痛心和遗憾的原因是桓、灵二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造成了东汉的衰败灭亡。
【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关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理解:诸葛亮于“倾覆”时接受任务,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和临终托付大事的恩情。
13.为国尽忠是中华传统美德。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在诸葛亮、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4分)
【链接材料一】
太宗①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②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④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
【链接材料二】
嗣⑤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迎二圣⑥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⑦,主上奠枕⑧,余⑨之愿也。
(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 )
注:①[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 ②[征]魏征,唐初政治家。 ③[雅]平日,向来。 ④[劳]慰劳。 ⑤[嗣]随后,接下来。 ⑥[二圣]指被金兵俘虏北去的宋徵宗和宋钦宗。 ⑦[虞]优處,忧患。 ⑧[奠枕]安枕。 ⑨[余]指岳飞。
答
11. C
12. 甲
13. 【答案示例】诸葛亮在为后主刘禅上书的《出师表》中写到为报先帝遗愿,已经平定南方并即将北伐,以便早日铲除奸凶,恢复汉朝基业。此外,他还用恳切的言语劝勉陛下“亲贤臣,远小人”,论述至情至理,体现出了他心系国家命运,为国事鞠躬尽瘁、直言进谏、耿直不违的精神。
魏征正直不阿、治国有方,为君主上书的谏言多达200余条,可见他对国事的尽忠尽责。
岳飞一心为消灭蛮夷、平定局势,力求国家安稳,君主无忧。由此可见他把为国尽忠放在重要的位置。
(2017)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4-7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 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C. 环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 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2分)
委而去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
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7.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3分)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案:C
【解析】4题中A项“时”意思分别为“时令”和“时间”。B项中分别为“和睦”“和煦”。C项中同为“胜利”。D中分别为“护城河”“池塘”。
5.答案:(守城者)弃城而逃
【解析】此题需要学生注意补充主语是守城者。
6.答案:乙
【解析】题中乙句子的理解符合文章的文意,甲句子句意过于极端且不能体现“得到多助”意思。
7.答案:得道多助
(2016)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三峡》,完成7—10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沿溯阻绝 溯:________
(2)属引凄异 属: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________
(__
9、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
是怎样一幅画面。(3分)
10、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2分)
(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________,
_______ _。
7.(1)逆流而上(2)连续不断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积累掌握情况。考查了“溯”和“属”,这两个词都是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课下注释的重点词汇。
8.(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即使乘着快马驾着清风,也不如船行得快。
【解析】这道题是常规翻译题。首先要扫除翻译障碍,(1)这句话的“自非”“亭午”“曦”都是关键词,“自非”:如果没有,“亭午”:正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其次要了解到这句话的互文翻译,在翻译的时候要调整顺序。(2)有几个关键词:虽:即使;奔:飞奔的马;不以:不如。如果对文本很熟悉,没有什么难度。
9.每当蠢动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拘束任意生长,山势高耸,清朝茂盛,色彩鲜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解析】这道题是新型题目,考查画面描绘,要求考生发挥形象,对“清荣峻茂”进行画面的呈现。这就首先要求会翻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然后发挥想象进行画面描写。
10.(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他也可) (2)潮干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他也可)
【解析】:这道题是二选一。这两道小题都是古诗文的联想默写,考查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记忆,如果平时有记忆储备,在做题时难度上不是很难。
(2015)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0 – 12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 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10.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________
(2)则有去国怀乡 去:________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春和 景明 翻译:__________
(2)时有小舫往来 翻译:__________
12. 【甲】【乙】两段文字写的都是游览者在岳阳楼的所见所感。【甲】文中,淫雨、阴风、浊浪等景物出发了“迁客骚人”的悲苦之情,沙鸥、锦鳞、芷兰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情。【乙】文中,清风、湖水、 ① 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愉悦之情,浓云、 ② 、巨浪等景物触发了坐着的悲伤之情。“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境界,原因是 ③ 。(4分)
10.【答案】(1)景象(景观)(2)离开
【解析】此题为词语解释题,考查考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11.【答案】(1)春风和煦,日光明媚。(2)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解析】此题为句子翻译题,考生翻译时需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注意是不是补充上了句子省略成分,注意调整句子的语序。
12.【答案】①小船②狂风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导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境界。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①②空通过梳理文段即可答出,③句其实考查的是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迁客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他们是带着自身的情感去看待眼前的景物,而袁中道则是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义不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