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董方梅 学号:************* 班级:2010级1班 指导教师;徐晓军
【摘 要】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王维在表现姿态万千的自然美时,诗人既能在总体上概括雄伟壮阔的山水景色,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各种自然事物,笔下的自然意象,有雄壮之美,也有精微之趣。本文分析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特征,概括为三方面:一是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美;二是自然美与心境美融为一体的浑圆美;三是空灵清妙的禅意美。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美学特征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以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用质朴的语言,写淡雅恬静的山水田园,清新自然,冲淡质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①。其“妙在有意无意之间”的空灵隽永的艺术境界,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独特风格。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艺术成就很高。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里,山水不仅是自然美的体现者,而且还是自然之道的体现者。于是,在他们的观念中,抽象的自然逐渐与具体的山水融为一体,而抽象的“自然”一旦化为具体的山水,其本身就具有“形象”的美学特征。总的来说,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以下三方面美学特征:
一、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美
大凡有作品传世的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家的内在精神,笔下也当有自家境界。代表着王维诗歌艺术主要成就的山水田园诗中动静相衬造成的意境美,就是他在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王维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诗中那些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诗中的“动”,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田林山水的静美境界,才是其山水诗中主旨所归。作为艺术手段的动态性,其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创造静的意境服务,以造成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
(一)以动衬静
王维的田园诗和山水诗都表现了静的意境美,但静的特点在此二类诗中还是有差异的。其田园诗在优雅闲逸的情致和明朗淡泊的气氛中描写的多是闲静的意境;而他的山水诗,在幽深冷寂的氛围和浓厚艳丽的色彩中,表现的多是幽静的意境。
我们先看他的《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满枝盛开的桃花,带着晶莹闪亮的点点水珠,在春光明媚的早晨,更显得鲜红娇艳。这是近景的特写镜头。远处,嫩叶青青的柳丛,在轻纱般薄薄的晨雾之中,恰似又多了几分浓绿。一宿山雨吹落的满庭花瓣,还未见家童来打扫,黄莺那清甜的报春之声远远传来,不时打破这春山的宁静,而“山客”在融融的春光里,依旧梦意酣然。诗中“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却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而这种“静”是闲适而恬静之境。而诗人之“乐”也就在这里。
但是,仅有静景则显死寂,仅有动景则显不安。完美的画面往往是动与静的巧妙结合。王维《青溪》一诗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几句,是在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溪流声忽然变成一片喧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意境美,再看,当青溪溪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现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里的芦花,苇叶亭亭静立,例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澄澄”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
(二)静中有动
王维在山水诗创作中,是同时以诗人的灵心、画家的慧眼和音乐家的锐耳来捕捉、表现自然美的。他把音响的描写当作为自然山水传神写照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声音成为构成形神逼肖、气韵生动、具有立体感的自然景物形象的要素,他对自然音响的素材能严格地选择、提炼,能融情入声,并运用多样化的手法使音响和景色和谐交流,使他的“有声画”显出鲜明特色。请看他的山水小诗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寂静无人的春夜山林里,四季桂无声无息地飘落。忽然明月东升,空山洒满光辉,山鸟被惊醒,在山涧里发出鸣叫,显得格外清脆,更衬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静美好。“人闲”有的版本作“人间”,其意亦可通,“桂花”就可释为月华。诗人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把读者带入更优美、更深邃的意境中去。诗人是抓住“月出惊山鸟”这一最富表现力、最引人遐想的动人一刻写的。这是一幅富有音乐感的月夜小景。与《辛夷坞》的空寂入禅相比,此诗热烈活泼,富有人间气息。
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更是一首集诗画融于一体的佳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描写的是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
王维有些名句能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等等,诗中有画,诗中有乐。
还有一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写辋川秋天傍晚的景色,清静幽雅,如在画中。裴迪醉后狂歌于王维门前,别是一番情趣。“渡头”一联被传为绝唱,《红楼梦》中的香菱曾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高度赞美这句诗的画意诗情。王维的诗因为“诗中有画”,所以最易把读者带入诗境。
二、自然美与心境美融为一体的浑圆美
王维的诗具有一种独特鲜明的美学色彩。就是说王诗作为一种美的客观存在物,它给欣赏者带来的审美情绪有其独特的色彩感。这种色彩感不仅包含诗的意象系列给欣赏者带来的一种特殊情感体验,而且也包括欣赏者再创作时的各种参与意识。
(一)自然美的反映
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正反映了一种自然美。这和他反映社会生活的诗作同样重要,甚至有更高的美学价值。相对于社会美来说,自然美很少有人类社会可变的时代性、民族性等内容。不管人们对大自然采取象征还是拟人的手法,并以此求其社会内容因素的美,其结果都不能与自然美自身运动规律的变易性和多面性相媲美。时代变了,但人们对多姿多彩的大好河山之爱却不变。历史变了,但人们对自然界丰富无穷的美的热爱之情却没变。兴盛的民族要赞美它,衰亡的民族惋惜它,入世者歌颂它,出世者依恋它。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对大自然总是采取肯定性取向。如果我们把王维诗自身的艺术特点撇开不谈,单以王诗作为认识自然美的窗口,这就不难发现:自然界本身就是美的。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这是自然界清爽之美,春季色彩之美。“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是自然界万物和谐之美,运动之美。“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是深秋山林的宁静美,气节变化之美。自然美无限的变易性和多面性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反映。诗人甚至在送别诗中也用景句来拟定诗的色彩基调,使我们在他非山水类的作品中也能感到大自然的美。如用“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送张判官赴河西》)的恶劣气候抒写送别时喜悦之情,起句就给诗定下一个明快的调子。这些诗句使人感到,人类的感情最终都要被推到大自然这一背景上去。大自然阴晴无常,风云莫测,不管是山川日月,还是天地海风,我们人类都无法对它施以丰富的社会因素,但它却能给我们提供最美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就是其形式的多彩多姿和难以尽言的变易性。“在艺术美中,要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在社会美中,内容就比形式更占分量;而在自然美中,则偏重于形式。”因此,自然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的形式美因素。
他的《积雨辋川庄作》就很能说明自然美的特点。诗中写道: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诗更是以自然界的整体性来展示其形式美诸因素,有动静相随的时序流动。空林、烟火、水田、白鹭、夏木、黄鹂、露葵、海鸥,一连串的自然物在诗人流动的意念中层层展开。
(二)自然美与心境美的融合
王维的诗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②。读王维的诗,我们不仅能从这些诗中发现其自然之美,而且还能看到作者的思想之美。这类诗的代表作是边塞诗、送别诗和一些闺怨咏怀诗。《出塞作》就表现了一种火热的斗争热情,有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 ,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首联展示了诗人广阔的胸襟,表现出诗人的一种责任感。连天的野火烘托出战争的气氛,使居延城外的广阔战场呈现出一派抵御外侮的热烈之情。它是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写照,是一种精神上的崇高美。颔联紧接上联气势,轻松欢快,表现出诗人那种御敌必胜的信心。全诗既有清晰明快的画面效果,又有从容飞动的感情起伏,是诗人描写边塞战事诗中感情把握得较好的一篇作品。难怪方植说此诗“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其气若江海之浮天。”至于他的《使至塞上》更是在边塞诗中独放异彩,使这首蕴含着无数美学色彩的诗作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品: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同是边塞风情,前者以思想和精神取胜,后者以境界和形象见长。这篇作品没有感情上的阴影,全诗充满诗人灵魂中通明透亮的青春气息。诗句用语简炼,形象清新明快,毫无拖踏杂乱之感。它既像一曲轻快的抒情曲,又像一幅大胆用色的泼墨写意画;既有文学的间接性,又有绘画的直观感,整个意象系列还蕴藏着音乐的节律。其形象实体对审美主体的美感作用是多方面的,读者常产生物中有我,我中有物,若即若离,虚实共存的感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更是脱颖而出,提拔出全诗的精华部分。大漠固是自然之荒物,但孤烟却道出人间神迹。长河固神秘辽远,但落日却近在目前。我们进得去,也出得来;要冲破却不能,要逃避也不行。这就是那种让人流连忘返的境地,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艺术世界。
美的规律告诉我们,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不满足于现实生活所提供的原始内容,富有创造精神的作家艺术家总希望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大范围地去表现自己的艺术才华,使作品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形式完美。《送元二使安西》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没有正面阐述重大的思想主题,而是以送别一事从侧面渲染分离时心中难割之情。前两句道出和平安宁的环境,用优美和谐的气氛作用于读者的感官。第三句进酒一举直逼远行人的感情深处,同时也触动了读者的心弦。第四句设想关外无故人的凄凉,打破和谐的现实环境,使人情牵关外,心留故地,身心两离的痛苦顿生于读者胸中。作品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生活中这一典型的事件写尽了。语言素朴明净,就像道家常一样把别人的心曲句句道来,把一种淡淡的情绪色彩熨贴在读者的心上,并在闲适的品尝中能慢慢领会其韵味。同为送别,《送元二使安西》是挽留之情,而《送韦评事》则是送客心切: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从两诗的比较可以看出,前者痛感关外无故旧,后者则设想要“沙场走马向居延。”不仅主题明确,感情激昂,而且作品节律跳动快,空间距离拉得大,语言畅达铿锵,和作品倡导的精神相一致。
三、空灵清妙的禅意美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③。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禅”。王维的山水诗中,渗透了许多南禅宗的影响,无论是从他诗歌的意象上,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行动上,还是从诗句字里行间传达出的那分情感上,都能让读者即便是在时光早已穿越千载来到现在的这个时候,也能深深地体悟出一些别样的感动。其实这些莫可名状的感动,早已不能准确地言说那究竟是禅还是诗了,那按时禅意的诗,是诗中的禅,二者妙合无垠,便造就出了另一派山水风物的性情,仿若非人间烟火气。
王维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早年学佛,终身信奉,乐此不彼。对于佛教各宗学说,王维基本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不过他对禅宗思想则更为倾心。年轻时曾入仕途,也写过不少反映现实的诗歌,也写有通篇禅语的《梵体诗》等。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④。王维的“无我之境”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与物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与我之境。正因“我之性”已除去了一切多世俗妄念的执着,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已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换之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生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这便是佛教中的明心见性、即事而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可见:“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倚杖柴门外,林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俞叟,狂歌五柳前”。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开。”此诗当作于辋川隐居时。写杨花飘飞的春季,诗人在大石之上临水饮酒的闲逸之趣。诗虽短,却有微妙的禅机。诗人隐身山水之中,悠然自适,在身心完全放松之际,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仿佛自己也成了自然界的一员,与垂杨春风心意相通。在这里,诗人找到了自然本真状态的自我。他所表达的这种空寂闲静的禅意,在他的另一首诗《竹里馆》中也有所表现: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林幽深,诗人独坐,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唯有明月为伴。这个境界,可谓空寂闲静之极。佛教是引人出世的,在这个境界中,我们即可以感受到一种离尘绝世、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深林月夜,万籁俱寂,但是诗人并不感到孤独、寂寞,他弹琴长啸,怡然自得。此时,诗人确是闲淡自在,沉浸在寂静的快乐之中。这种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在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中并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在禅学理念指导下的有意为之。禅宗认为“法身无象,应物现形”,即是说所谓法身,并无一固定不变的形象,而是赋予在万物之中,所以,自然界万物都是“法身”的变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法身”所在。禅人的参悟,就在于以心会境,在境物中去体悟那最高的精神实体——“真如法性”。在他们看来,心与物之间并非是相离而是相通相依的。禅家以“寂”为本体,以“照”为慧用,以古井澄潭般平静的心境去映照万物,便能得到一个净化的世界,动而愈静,静而极动,动静不二,直探生命之本原。
关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已如上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非但具有禅意,而且还具有浓厚的隐逸气息。他的绝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都同隐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王维的山水诗已超越了以诗来解说禅理、禅义的“象征”阶段。所表现的是一种真正的无目的的审美观照,而这种无目的目的性也就是禅宗所要求的自由体验。
总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能在总体上概括雄伟壮阔的山水景色,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各种自然事物,笔下的自然意象,有雄壮之美,也有精微之趣,欣赏王维的山水佳作,能够增强我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王维的山水诗蕴含着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我们由此又可以获得探索的快乐,享受祖国优秀文化的滋润,从而拼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
参考文献:
①徐清泉:《试论盛唐山水田园诗风格特质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江苏:《文学评论》,2000,(4): 21.
②林承雄:《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苏州大学学报》,2003,(2):14.
③刘晓林:《王维“以佛入诗”辨》,《衡阳师专学报》,1995,(5):11.
参考文献:
[1] 林承雄:《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江苏.《苏州大学学报》2003,(2): 12-18.
[2] 徐清泉:《试论盛唐山水田园诗风格特质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广西:《文学评论》,2000,(4):20-23.
[3] 魏宏灿:《静观思想对晋宋山水诗的内在作用》,上海:《东方丛刊》编辑部,1998,( 5) : 10-12.
[4] 刘晓林:《王维“以佛入诗”辨》,河南:《衡阳师专学报》,1995,(5):9-13.
[5] 王安焱:《浅谈王维早期诗歌的一个艺术特色》,河南:《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3卷),2001, (1) :20-21.
[6] 王志清:《陶潜王维比较论》,吉林:《东北师大学报》,1995,(6):1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