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7:05:23
文档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1.孔子: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着重伦理道德教育。“仁学”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是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1、“仁学”的内容:1)、孝悌——仁学之血缘基础2)、“仁者爱人”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2、“克己复礼”——孔子的救世“良方”1)、礼制文化2)、礼与仁3、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理想人格4、“仁学”现代价值之思考:1)、积极的入世之主体精神。2)、自觉的道德自律意识。3)、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4)、恭敬与尊重的礼仪文明导向。2
推荐度:
导读1.孔子: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着重伦理道德教育。“仁学”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是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1、“仁学”的内容:1)、孝悌——仁学之血缘基础2)、“仁者爱人”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2、“克己复礼”——孔子的救世“良方”1)、礼制文化2)、礼与仁3、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理想人格4、“仁学”现代价值之思考:1)、积极的入世之主体精神。2)、自觉的道德自律意识。3)、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4)、恭敬与尊重的礼仪文明导向。2
1. 孔子: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着重伦理道德教育。“仁学”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是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1、“仁学”的内容:

1)、孝悌——仁学之血缘基础2)、“仁者爱人”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       2、“克己复礼”——孔子的救世“良方”1)、礼制文化2)、礼与仁      3、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理想人格

4、“仁学”现代价值之思考:1)、积极的入世之主体精神。2)、自觉的道德自律意识。3)、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4)、恭敬与尊重的礼仪文明导向。

2. 孟子的“仁政”思想: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2、孟子的仁政学说:A、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B、薄税敛,这是属于财政问题;C、深耕易耨,这是属于经济建设;D、教化,以孝悌忠信为大要。6、“仁政”学说的当代价值A、孟子的仁政学说,对我国的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德治国”B、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的主张,对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观念的贯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强调以人为本,即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所谓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统治-人。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我价值完善方法。“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义胜利为治世,利胜义为乱世。”见利思义、舍生以取义。“修身养性”

3.  荀子把人治与法治统一起来,把自律与他律统一起来,把教育感化与强制约束统一起来。   提出的隆礼重法、王霸并用的治国模式,把儒家的人文精神渗透进法治理论当中,强调执法者应当抱着“爱民”的态度,又把法的精神引入儒家思想里,实现了儒法两家传统治国理念的优势互补。历史证明,荀子的这一构想,为未来的统一大帝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国方案,为汉代以降历代王朝所实际奉行。

1. 老子它以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崇尚自然,倡导无为 ,重视人性的自由与 。无为而无不为的社会、政治、人生论1、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老子所提出的“道”,开辟了一个超越了现实世界的本体世。界。这个本体世界的开辟,为以后中国哲学家、中国知识分子安顿自己的心灵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从而开启了超越的人文精神。超越的人文精神与入世的人文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老子的无为而治,也对以后中国政治思想和现实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上,无为政治与有为政治总是相辅相成的。西汉初年,就通过无为政治取得了“文景之治”的成效。

范文澜对老子思想的总的评价。他说:“老子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他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他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他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个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传入中国以前,古代哲学家中,老子确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中国通史简编》第五章)

2.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老子“道论”的继承与发展:1、“道”之特点. A、“道”的无所不在性:B、道无意志、无欲望、无人格、无所作为但又无所不为。庄子塑造的理想人格是“真人”。真人之为“真”,真在依乎天道而顺乎人性,真在任情率性不加伪饰。真人是人类之最本真而现实之最稀罕的人格,故真人又可谓“至人”;真人无为而无不为,超凡而脱俗,故真人又可谓“神人”;真人深得道之精、德之髓,故无有不通。真人之为“理想”,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并不是指向未来的“希望”,而是指向原始之本真,因而 真人的修为之路是一条复归之路、退隐之路;另一方面,它又是立足于人间尘世,而游心于逍遥之境的,因而真人的修为之路又可以说是一条超升之路、捷径之路。

韩非子:以法治国

1、韩非子“法、术、势”统一的思想:

2.君主绝对主义思想:A、皇帝至上理论的极度发展。先秦法家,特别是韩非,极力倡导绝对的君权主义,秦帝国的建立在实践上为强化君权提供了历史条件。“事在四方,要在;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 “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2、基本特点

第一,他们特别强调法的作用,认为法是治国的不二法门,概括言之,即以法治国,一切由法裁断。

第二,强化君主和。法家是君主的讴歌者,事事处处都为君主打算,从而把君主主义思想推到了顶峰。

第三,法家在政治上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主要有法、势、术、刑、罚、赏、利、公、私、耕、战等等。这些概念和范畴是法家思想的支柱,使法家独具特色。

 

文档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1.孔子: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着重伦理道德教育。“仁学”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是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1、“仁学”的内容:1)、孝悌——仁学之血缘基础2)、“仁者爱人”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2、“克己复礼”——孔子的救世“良方”1)、礼制文化2)、礼与仁3、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理想人格4、“仁学”现代价值之思考:1)、积极的入世之主体精神。2)、自觉的道德自律意识。3)、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4)、恭敬与尊重的礼仪文明导向。2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