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0年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修改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7:06:41
文档

2020年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修改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科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的斗争1、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斯密、李嘉图)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三大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
推荐度:
导读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科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的斗争1、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斯密、李嘉图)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三大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科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发展  无产阶级的斗争

1、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斯密、李嘉图)

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三大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性的统一。

1科学世界观和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鲜明的政治立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主义社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是什么?

②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基本范畴.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大范畴:  

        内容和形式

   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 

   可能性和现实  

   偶然性和必然性

  

  

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①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②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3、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4、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无条件性、绝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有条件性、相对性。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相互联结、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特殊性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11、否定之否定规律方: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一、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

二、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根本特点:客观性)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重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的本质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的检验标准. 

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的特点:摹写性、创造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具有客观性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3、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辩证转化。

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五、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重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中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生产方式

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4、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社会意识的相对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其基本要素包括:

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2点:

   ①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②经济基础与经济具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由2部分组成:

①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②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6、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7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五、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①唯心史观: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英雄史观)

  ②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4、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人们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本章重点:

1.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4.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及价值规律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两个途径:

①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②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

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②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5、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6、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7、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9、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10、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1、货币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2、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自发地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13、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1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3、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6、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具体表现在2方面:

①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状态之间的矛盾。

2、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五、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

   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

   ①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②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及利益。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3、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概括为2方面:

  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文档

2020年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修改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科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的斗争1、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斯密、李嘉图)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三大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