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之“播种梦想” 三下乡情暖乡土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系别:地理系
专业:地理科学
姓名:杜保佳
班级:二班
学号:181094218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播种梦想” 三下乡情暖乡土
白城师范学院地理系组建的“播种梦想” 社会实践服务队三下乡
实践主题:“志愿服务跟党走 心系祖国献青春 ”
实践地点:吉林省农安县三盛玉镇幸福村
实践时间:2011-07-25———2011-08-1
实践人员:孟范丽、杜保佳、王敏会等5人
一、前期准备
1、本服务团受到系领导高度重视、殷切嘱托,动员大会上,我们的队员们纷纷表示出色完成实践活动的决心。
2、我们在动员大会上倡议全系同学积极捐献衣物、文具等用品,科教支农的书籍,为幸福村的孩子和乡亲们送去知识和技术。
3、志愿者服务团队队员们分头行动,教育帮扶小队搜集适合小学生的哲理故事、诗词、歌曲、游戏,充分准备相关课程内容,力求达到丰富的帮扶内容,使这个团队在短短的几天中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科教支农小分队将我们地理科学专业所学的知识与通过网络查询的农业知识结合起来,为传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也做了精心的准备。
4、查阅有关留守儿童的相关资料文献,借阅图书馆的大量书籍,阅读了许多相关主题的文章。而后,总结精炼所摘文献,从生活、学习、心理三方面着眼,以家长、老师、学生本人三个角度出发,做出一份有关幸福村小学学生现状的调查问卷,意在反映本地留守儿童的各方面状况。
二、数据调查
服务点概况:
南庆村共有100多户,约531口人,该屯1995年已达小康水平,1999年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现是农安县规划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
1、经济状况
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为主,以养殖业为辅。农业经济作物收入占总收入的10%,其农业经济作物主要有西瓜、香瓜、大蒜、花生等。该村现经济收入较可观的主要是西瓜、大蒜2个品种,每亩毛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香瓜和花生收入也挺可观,每年都为村民带来较大收益。
2、受教育状况
村民中受过初等教育的较少,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现村里高中生也屈指可数。如今该村儿童的上学年限均为7岁,村民大都把孩子送到镇里上学,很少人再到村小学上学了。加之现在农民工进城务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读书。很少时间与孩子沟通,导致在乡下上学的孩子缺少父母的教导和贴心的交流,使之学习成绩下滑直至辍学,现在该村有很多孩子就是处在辍学的现状。
3、生活状况
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都是自给自足,只买一些油盐、肉类食品及一些娱乐用品,生活相对宽裕,基本实现了小康生活,有些家庭还装了宽带,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了解最新科技信息,把了解到的信息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有的还有自己的面包车、轿车。
4、文化生活
该村有篮球场、文化广场,闲时村民喜欢打打球、扭扭秧歌,有时还请镇上的专业人仕来做科教讲解,村民的文化娱乐方式比以前的大家有事没事聚在一起闲聊有了很大的改变,文化氛围更浓厚了,村里还经常举办各种公益比赛,如篮球赛、扭秧歌大赛,他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
三、行程安排
7月25日——上午,由我地理系等五名同学组建的“播种梦想”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到达幸福村,与村里的干部初次接触,安排食宿;下午,志愿者到村上及村里进行与当地村小学学生交流。
7月26号——支教小队在幸福村中心小学开展支教帮扶活动,开设小学爱心课堂,吸引幸福村附近50余名小学生及留守儿童前来听课学习。
7月27日——上午和下午是支教活动,晚上,志愿服务队在服务地幸福村中心小学旁的文化广场与当地的村民进行了交流。
7月28日捐赠书本、文具,继续教育帮扶。
7月29日科技支农服务队与该村村民进行农业生产实践技术交流。
7月30日——上午,教育帮扶服务队与村小学生级留守儿童进行趣味运动会,晚上,组织观看红色经典电影《举起手来》,并组织文艺汇演。
7月31日——家庭夏令营
8月1日——上午,服务队对该村小学生及留守儿童做了问卷调查,下午,召集全体队员开会总结,发现亮点,找出问题。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处理,得出初步调研结论。
四、实践日志
1、教育帮扶篇
7月26日(第一天),一大早,孩子们就十分急切地到来到村中心小校,我们起得也很早,估计我们希望尽快见到对方的心情应该是一致的吧!孩子们到了学校里,小部分的男孩子三五成群的嬉戏,还有很多的孩子已经拿出语文课本在朗读,有的孩子啃着铅笔头做他们的《暑假生活》,这一情景让我们的队员们十分感动。我们服务队对幸福村的中小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课业辅导,把他们不会的、模糊的知识点都彻底的弄懂,我们还给孩子们讲解了许多地理知识,传授他们许多地理小百科知识,孩子们听的聚精会神,很是让我们欣慰。
7月27日(第二天),我们再次将孩子们召集到学校里,进行我们主要的教育帮扶活动环节。小学课改以后,从三年级开始就有了英语课程,但由于幸福村小学各方面条件的,英语教育方面的师资环节较薄弱,小学英语的启蒙教育也就成了薄弱环节。我们的队员不乏英语高手,其中口语较好的志愿者担当起了小老师的角色,教孩子们学习简单的英语。孩子们对接触英语的渴望十分强烈,聚精会神地听,认认真真地读,一节课下来,他们已经基本学会了26个字母的读写,并学会了几句最简单的日常用语。之后,我们还教他们唱《ABC之歌》,通过该英文歌曲加深巩固他们刚刚学到的字母知识。
7月28日(第三天),教育帮扶活动进行到第三天,我们将同学们捐赠的和买来的文具和书本分发给所有来上课的孩子们。领到文具书本后,孩子们脸上挂着说不出的喜悦。让我们感到惊喜和感动的是,有一个孩子竟然向我们行少先队礼,然后说:“谢谢哥哥姐姐!”,然后其他的孩子也一起说:“谢谢哥哥姐姐”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啊!
期间队员们通过生动的小故事为孩子们讲述一些人生道理,教他们体谅父母、尊敬师长、珍惜粮食、用功学习、自强自立、立志奋斗等道理。由于故事新颖生动,孩子们很容易接受,不住的点头表示明白了。
一天下来,孩子们学的东西可真不少,唱歌“ABCDEFG……”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队员们忙乎了一整天都感到累了,可看到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身上的疲惫瞬时消失了,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甜蜜。
2、科技支农篇
7月29日,我们进行的是科技支农活动,为了传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听说我们服务队有科技兴农小讲座,一大早,村部的大院里就挤满了当地村民,科技支农小分队的成员们把自己所学的地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与通过网络查询的农业知识结合起来,向当地农民传授农业知识,讲解国家农业发展方向、、路线、方针,鼓励他们要走“两高一优”的农业发展道路,并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农业,达到产业化、生态化、科技化、高收益。通过讲座,我们对村民普及一些合理利用土地、增加产出效率的知识。同时小分队还将结合地理专业知识,为农民提供一些治理盐碱化、提高土壤质量、增强土壤肥力的建议。结束之后,我们服务队随从本村的几位村民来到他们自家的大田田地,在详细的交流过程当中得之,本村有大面积的田地,由于该村村民对灌排配套措施方面的知识不懂,在灌溉方面形成只灌不排或者大水漫灌,造成了次生盐碱化现象,进而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由此,我们科技支农小分队的成员对如何对农田进行合理灌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给村民们讲授了针对不同土质的农田,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针对盐碱地,我们地理系的科教支农小分队队员之一杜保佳同学代表地理系盐碱地科研治理工作中心对如何改良盐碱地,作出了详细的讲解,使村民基本掌握了治理盐碱地的措施和方法。
3、文艺下乡篇
7月30日上午,我们在幸福村中心小学为当地留守儿童举办趣味运动会,吸引了大批孩子的参加。活动项目包括“夹弹珠”、“老鹰抓小鸡”、“扔纸球”、“成语吹蜡烛”等丰富有趣的小游戏,使孩子们在游戏的同时又娱乐了自己的身心。我们还提供了笔记本、文具等小礼物作为奖励,因此小朋友们参赛的兴趣和热情更是高涨,这次趣味运动会也得到了他们和当地家长的好评。
7月30日的晚上,在幸福村中心小学旁,我们用从村上上借来的投影仪和个人带来的笔记本电脑为当地村民播放红色电影《举起手来》,吸引了大批观众到场观看。
晚上19点时许,电影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活动现场已是人声鼎沸,热闹热闹非凡,附近民众在经过下午志愿者们的宣传后,纷纷赶来观影。19:30分,电影准时放映。幽默的故事情节,独特悬念、环环相扣的影片手法,使现场观众笑声不断,影片深受观众的喜爱。家住附近的张大婶在观影后对我们服务队的成员说道:“很久没像今天这样和那么多人一起看电影了,这比在家里看有意思多了,感觉还是挺有意义的。”
我们服务队还组织了学生成员文艺演出,精心编排一批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的文艺节目,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服务地幸福村带去更多的文化气息。
4、家庭夏令营篇
7月31日,“家庭夏令营”的核心内容是“一对一”家庭辅导,辅导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小孩子家庭情况,他们的父母多外出打工,无暇过问他们学习生活,村里的教育条件又非常有限,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松懈,部分孩子不善于与人交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服务队的成员们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不仅解决他们功课上的难题,还将“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注重心理疏导,找出他们厌学、成绩差、不善于交流的原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服务队给村里的孩子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让他们感受不一样的学习。“我更喜欢哥哥姐姐教我们功课,因为我感觉更亲切,感觉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是来自一位接受“一对一”家庭辅导的农民工子女说的话。
“关爱空巢老人”是“家庭夏令营”的一部分,我们克服烈日当头,深入农户,清扫院子,除草平地,帮助老人煮饭,发扬踏实肯干的精神,切实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我们的到来吸引了周围的群众,他们纷纷前来与我们唠家常,我还记得刘大才叔叔表扬我们说:“你们是一群优秀的大学生,你们对我们的关怀我们铭记在心,谢谢你们。”
因为有他们的理解和称赞的目光,酷暑也多了一丝清凉。
5、问卷调查篇
8月1日,今天我们社会实践的第后一天,我们服务队一行队员在几个本村的小学生的带领下,来到了几个失学儿童的家里,了解到他们的父母都因常年进城务工,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照顾和在学习方面的交流,体会不到像那些正常家庭的孩子那样的父母关怀,久而久之,导致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下滑,缺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从而辍学。通过我们心贴心的与之交流,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如果能够受到父母的照顾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愿意回到校园接受教育的。通过一上午的问卷调查,我们从中发现,这群孩子们,45%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好的家庭环境造成他们失学、30%的孩子是因为学习跟不上,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辍学、剩下的一部分是因为他们受到旧的社会观念影响,读书没什么用,还不如尽早步入社会挣钱谋生,造成岁辍学。得之这样的结果,我们服务队与之父母进行了短暂的电话采访交流,把这样的事实和家长进行了交流,希望他们在外挣钱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家里的孩子,不要让孩子感觉自己没有父母的关怀照顾,时常回家看看,这样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好处。通过电话交流,很多孩子的父母也认识到了是他们自身的原因,给孩子带来了辍学问题,这些家长也口头阐述了自己日后应该如何去做,希望他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好好处理子女的上学问题,让这群可爱的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五.总结
今年暑期的“播种梦想” 三下乡活动对加强团队的力量,实现优势互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本次服务活动的展开。“三下乡”活动是我们大学生“第三课堂”的重要内容,是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我们在服务乡村的同时不仅能检验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也能增加与农民间的交流,深入了解基层民生。我们能够在服务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回馈社会,将“科技、文化、生活”更好的带给乡村。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我们会虚心总结,对待不足我们要改进,对待优点,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们服务队的每一名成员都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精心准备,突出重点,科学组织;加强了宣传力度,扩大覆盖面,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将服务实践切实的贯彻到了每一步落实到了每一点。
希望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更好的发挥它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我们地理系学生把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跟党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促进我系学生全面发展。
白城师范学院地理系地理科学专业
杜保佳
2011年8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