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鱼我所欲也》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7:18:58
文档

《鱼我所欲也》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鱼我所欲也》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解析】B项中的“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有误,原文“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句中意思是重“义”之心,人人都有,只是贤
推荐度:
导读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鱼我所欲也》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解析】B项中的“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有误,原文“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句中意思是重“义”之心,人人都有,只是贤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鱼我所欲也》

1.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 ,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解析】B项中的“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有误,原文“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句中意思是重“义”之心,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没有丧失罢了。故选B项。

2. 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中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 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C.古语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相近且善,由于后天因素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这与选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观点相近。

D.选文把“鱼”比作“生”,“熊掌”比作“义”,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

【解析】D项中的“‘鱼’比作 ‘生’,‘熊掌’比作‘义’”有误,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与后文写“生”与“义”形成类比。故选D项。

3.选出下列对文章写作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善用比喻说理,分别用“鱼”和“熊掌”比“生”和“义”。

B.孟子在文中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更好地阐述文章的观点。

C.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从反面论证了“本心”赋予了人极大的力量。

D.本文运用了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强有力地论述了作者的观点。

【解析】C项中的“反面论证”有误,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没有失去本心,应是正面论证。故选C项。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鱼”比喻为生命,以“熊掌”比喻为正义。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解析】D项中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有误,根据课文内容分析直接原因应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故选D项。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证中心论点。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文章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D.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去熊掌者也”。

【解析】D项中的“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去熊掌者也’”有误,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通过类比设喻,引出中心论点,主旨句应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选D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解析】B项中的“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有误,本文指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有的人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B的观点完全相反。故选B项。

7.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解析】A项中的“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有误,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是比喻论证。故选A项。

8.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B.文中能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作者以浅显的类比,严谨的说理,阐述“生”与“义”的关系,指出“道义”不是高于“生命”。

D.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来论证论点。

【解析】C项中的“指出‘道义’ 不是高于‘生命’”有误,应是“道义”是高于“生命”的。故选C项。

9.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末段用一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的痛惜与贬斥之情。

B.文中第二段用“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

C.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D.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解析】B项中的“反面论证”有误,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没有失去本心,应是正面论证。故选B项。

10.下列选项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善用比喻,开始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来比喻守义不辱,也非常形象生动。对比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

B.第一段鱼和熊掌对举,生和死对举,都是以相似的句式将相关的意思比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应该肯定什么,应该否定什么。第三段以向今相互比较,突出了所要说明的问题。此外,论证严密.层层深入也是本文论述方面的特点。

C.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D.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所以作者告诫人们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

【解析】C项中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有误,“在任何情况下”表述太绝对。故选C项。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B.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认为那种不顾礼义,只求私欲的行为,是可耻的。

C.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不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气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D.熊掌是美味,人人可食:鱼也是美味,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义气”以熊掌喻“生”,形象地区分了“义”与“生”的价值高下。

【解析】D项中的鱼和熊掌以及生和义表述有误,应是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熊掌喻“义气”以鱼喻“生”。故选D项。

12.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道路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取义”。

C.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

【解析】A项中“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有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舍生取义”。故选A项。

13.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作者观点是人不能为获取厚禄而舍弃礼义。

B.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C.“ 不食嗟来之食 ”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的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

D.作者对比了两种 生死观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 、舍生取义 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 、见利忘义的人。

【解析】B项中“本文先后运用了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误,本文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故选B项。

14.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解析】A项中“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有误,本文以“熊掌”比喻为正义,以“鱼”比喻为生命。故选A项。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B.文中第二段用“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

C.“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就是对“义”的坚持。

D.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这些句式使得行文流畅,正反对比,论证严密,语气连贯,突出中心。

【解析】B项中的“反面论证”有误,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没有失去本心,应是正面论证。故选B项。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B.作者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问题,同时暗示“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C.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贪生怕死的心。

【解析】D项中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中的‘是心’是指贪生怕死的心”有误,“是心”是指羞恶之心。故选D项。

文档

《鱼我所欲也》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鱼我所欲也》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解析】B项中的“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有误,原文“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句中意思是重“义”之心,人人都有,只是贤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