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9:05:17
文档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一、整体把握课文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习惯于从头到尾逐段分析讲解课文。这一做法其实蕴含了这样的阅读假设,即阅读应该按着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顺序进行。然而,这样的预设并不符合语言学习及阅读的规律。首先 ,从语言本身的构成而言,“语言中的音、部首、字、词、句子,都只是语言的片段,就好像分子、原子、次原子等,都只是物体的组成分子。我们可以研究这些小片段,但这些片段的总和,永远不等于整体”
推荐度:
导读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一、整体把握课文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习惯于从头到尾逐段分析讲解课文。这一做法其实蕴含了这样的阅读假设,即阅读应该按着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顺序进行。然而,这样的预设并不符合语言学习及阅读的规律。首先 ,从语言本身的构成而言,“语言中的音、部首、字、词、句子,都只是语言的片段,就好像分子、原子、次原子等,都只是物体的组成分子。我们可以研究这些小片段,但这些片段的总和,永远不等于整体”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一、整体把握课文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习惯于从头到尾逐段分析讲解课文。这一做法其实蕴含了这样的阅读假设,即阅读应该按着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顺序进行。

    然而,这样的预设并不符合语言学习及阅读的规律。首先 ,从语言本身的构成而言,“语言中的音、部首、字、词、句子,都只是语言的片段,就好像分子、原子、次原子等,都只是物体的组成分子。我们可以研究这些小片段,但这些片段的总和,永远不等于整体”。

其次,从文本的创作过程而言,所谓“情动而辞发”,作者是有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才创作的,情意贯穿文本的始终。

再次,从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而言,学生首先关注的也是课文的整体。“对成人而言,从小单位开始学起,似乎非常合乎逻辑,因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学会了每一个部分,就学会了整体。但是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事实上,我们是先学整体,再注意到细节。”

由此来看,在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课文是极其重要的。 

2、基本理念和注意事项:

    课程标准改变了大纲所强调的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如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中,就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也强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解读这一理念时,需要注意:第一,对课文整体把握,就是把握课程创设的语境,把握作者的基本倾向或观点,把握人物、事物的本质属性,

     第二,实现整体把握课文的手段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给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不可少的、唯一的手段。正因为如此,课程标准不再坚持大纲将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作为中年级训练重点的提法。

     以往的教学实践已经表明,段的训练容易把我们的教学引向繁琐分析的桎梏中,它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阅读的规律。当然,整体把握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这里所强调的是,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必须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同时也要允许学生用各种形式(如用词语概括、用短语概括、用描述性的语言概括等)表示自己对文章内容和条理的理解。

【课例1】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片段

(2)体会铁罐的话

1、体会第1句“傲慢”(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我们先来看看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这句话你读出什么?你通过什么感受到的?(标点、碰、敢、子、提示语:傲慢)(板书:提示语、标点、词语)

你能把这种傲慢通过读体现出来吗?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轻视别人,对别人没礼貌,也就是说铁罐不仅轻视陶罐,而且对陶罐没礼貌。)是呀,这就是“傲慢”。

这种“傲慢”除了语气能表达出来,还可以用什么表达“傲慢”啊?(板书:动作、神态)

想象一下铁罐说的时候会是什么神态,什么动作?

再来读读铁罐的话?谁再来读一读?(若学生读得好,“真是一个傲慢的铁罐”)

小结:我们回想一下: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铁罐是怎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呢?(抓提示语、语言中的语言、标点、想象表情、标点、想象表情、动作)

2、下面请你用刚才我们学的这种方法去学习铁罐的其他几句话,想想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一会用这个句式介绍给大家。

(1)体会第2句的轻蔑。(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读。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轻蔑)

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懦弱的东西)

陶罐的哪些表现让铁罐觉得很懦弱?(不和他争辩,承认自己不敢)

是啊,所以铁罐就说:“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对陶罐的这种轻视小看,就是轻蔑,谁能把这种轻蔑加上动作、神态表现给大家?(2人)

(2)体会第3句恼怒(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会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铁罐的愤怒的?

(提示语:恼怒。词:住嘴,破成碎片。标点:连用叹号)

自读、指名读。(2人)

(3)体会第4句体会铁罐近乎疯狂(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撞成碎片!)

请你读读铁罐第4次说的话,想一想,铁罐当时的神态是怎样的?带着这种情感读一读。(引导学生用愤怒、恼羞成怒、怒不可遏,近乎疯狂,火冒三丈,怒发冲冠)

(4)下面请你快速读读铁罐的话,体会一下铁罐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铁罐的情感变化,是从傲慢,到轻蔑,到恼怒,最后到近乎疯狂。)

(5)是啊,铁罐一次比一次不讲理,一次比一次蛮横。你再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提示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标点:叹号  叹号的使用越来越多,说明铁罐越来越生气。)是啊,几个叹号的使用就把铁罐的情感变化清楚地展示给我们,多巧妙啊!

3、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铁罐?(蛮横,不讲理,骄傲)(板书:蛮横无理)

【点评】

本课例教训鹅绒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7课。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借助对话塑造了两个鲜活的形象——傲慢的铁罐和谦虚的陶罐,至少表达了两层寓意:第一,强弱不是绝对的,优点和缺点也是相对的;第二,倚仗自己的强大欺凌别人很不应该,由此赞扬谦虚谨慎的品质,批判骄傲自满、恃强凌弱的做法。这篇教学设计抓住了“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这一重点内容,但是引导学生围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两个问题逐句品味铁罐的话,就使得课文学习陷入了繁琐的分析中。

【建议】

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是本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对这一内容的把握不应该采取逐句分析的方式。建议在学生自读课文,画出陶罐和铁罐的话语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整体呈现四次对话,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感知铁罐语言的变化(比如称呼的变化,标点符号的变化,提示语的变化等),感知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这样的整体感知直接为后面揭示寓意做了铺垫。

【课例2】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片段

师:小说的结局是船长与船一同沉入了大海,此时的雾是阴惨惨的。请你快速浏览全文,文章写了几次雾?

(投影出示):

1、大海上夜色正浓,大雾弥漫。

2、雾越来越浓了……

3、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

4、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

5、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师:课文为什么要反复写雾呢?跟你旁边的学习伙伴交流一下。

生1:雾是推动小说情节的重要环境因素,没有雾,就没有这次海难。

生2:雾越来越浓,救援越来越困难,而自然的力量没有战胜船长的意志,它指挥大家可以战胜自然因素,战胜灾难。

生3:最后一次写雾,渲染心情。

师小结:你们看,雾的出现是必然的,雨果在这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板书:环境)不是闲来之笔,而是情节的需要啊!

【点评】

本课例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8单元。

小说有一个要素是环境描写。本篇文章多处写雾:事件在大雾中发生,船长在薄雾中与船一同沉入大海。雾是造成海难的直接原因之一。而教师没有处处设防,零敲碎打地处理环境要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在回顾全文时,来讨论其作用,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全面,阅读更加富有实效。这种处理,既以学生的熟读作基础,感受更深切,又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完整性,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全文,了解作者文笔之妙。

【建议】

(1)阅读教学要转变思路,要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样学,都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从学生产生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经过教师有意引导,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进行探究性学习。

(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不搞过细的讲解,而由学生从文章整体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抓住关键部分(可以是一个自然段,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语)前后联系,上下贯通,理解内容;最后再回到全文,认真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课例3】

                       《崂山道士》教学片段】

师:回忆一下,如何概括主要内容?

生1:可以从文章里摘取一些词汇,再串联起来。

师:这是连词成句的方法。

生2:可以看这篇文章主要说的什么。不重要的就不用概括了。

师:这是“取主舍次”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崂山道士》,思考“谁、因为什么、做什么、结果怎样”,串联问题的答案,来概括一下主要内容。把你概括的内容写在书上。

生默读进行概括。

师:咱们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么概括的。

生3:王七羡慕仙人有法术,就上崂山拜师学习,师傅让他干活,中秋节的晚上王七跟大家喝酒,酒怎么喝都喝不完。王七想回家,让师傅教他穿墙术,王七回家向妻子炫耀,结果头上撞了个大包。

师:(随着学生的陈述板书情节)概括结尾要学会提炼。王七头上撞了个大包,责任在谁?

生4:在他自己,师傅告诉他不要用法术做坏事,他不听。

师:用一个词,这叫——

生5:自作自受。

师:这回故事的结尾才准确。看看刚才这位同学概括出来的情节,哪个是主要情节?注意,主要情节往往导致结果。现在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对这些情节进行取主舍次。

生6:羡慕,学法术、干活,想回家这些个情节可以舍掉。

师:那王七为什么要学习穿墙术?

生7:想不劳而获。

师:(板书:不劳而获)谁来根据板书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生8:王七想不劳而获,到崂山跟仙人学习了穿墙术,回家炫耀,结果头上撞上了大包,自作自受。

师:请大家修改自己书上的概括主要内容。

【点评】

本课例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但是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掌握方法并不意味着学生能正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些学生在概括时力求做到全面,但不能正确取舍。本案例中的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有心,针对学生的情况重点用在解决“如何取主舍次”这个问题上。教师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取主舍次,什么是主?“主要情节往往导致结果”,这样的极富启发性的话语让学生能够围绕全文进行思考,在对本文的情节进行取舍的时候,既理解了本课的内容及中心,又是练习了“取主舍次”的这种概括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如果每一节课,每一次概括主要内容,教师都能够这样精心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的难点所在,巧妙点拨,扎实训练,相信概括主要内容不会再成为孩子学习中头痛的事。

【建议】

 高年级学习语文,无论做什么,都要在、立足于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要立足于全文,只有立足于全文,才能准确把握文意,对文化智囊饿哦容进行准确取舍。

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有方法的引导。

除了本案例中采用的“取主舍次”、“连词成句”等方法,还可以结合课文特点,采用“文题扩展”或“内容借助”等方法。例如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献你一束花》一课,抓住问题进行扩展,“谁献花,献给谁,目的是什么”,便可准确概括文意。

 “内容借助”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也就是学生在中年级段常常接触到的中心句或中心段的概括方法。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落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精心引导,落实在对每一个学生的指导上。最开始是要求你每一个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进行概括,每一个人都要落实在笔头,把自己的概括写在书上,然后带着学生体会如何取主舍次,再让学生修改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

文档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一、整体把握课文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习惯于从头到尾逐段分析讲解课文。这一做法其实蕴含了这样的阅读假设,即阅读应该按着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顺序进行。然而,这样的预设并不符合语言学习及阅读的规律。首先 ,从语言本身的构成而言,“语言中的音、部首、字、词、句子,都只是语言的片段,就好像分子、原子、次原子等,都只是物体的组成分子。我们可以研究这些小片段,但这些片段的总和,永远不等于整体”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