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论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9:06:41
文档

论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论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姓名:方萍萍班级:08英语2班学号:0820800213摘要: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本文对英汉语言在语言自身、价值观、成语谚语文化、语用理解等跨文化差异方面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跨文化差异比较跨文化教育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
推荐度:
导读论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姓名:方萍萍班级:08英语2班学号:0820800213摘要: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本文对英汉语言在语言自身、价值观、成语谚语文化、语用理解等跨文化差异方面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跨文化差异比较跨文化教育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
论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姓名:方萍萍 班级:08英语2班 学号:0820800213

 

 摘 要: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本文对英汉语言在语言自身、价值观、成语谚语文化、语用理解等跨文化差异方面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 跨文化差异比较 跨文化教育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它的运用方式集中表现了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就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文化差异作一探讨。  

一、语言自身差异

  语言自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词汇的语义:一方面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词汇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本身意义相同的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其文化意义可能有相同、空缺和冲突等三种情况。  

1.词汇本身的意义

  laborer指干体力活的劳动者,worker既指体力也指脑力工人,而在汉语中,劳动者和工人没什么区别。ambition在中国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中国文化中的“客气”,在英语中很难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汉语中的“关系”和英语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对等,“关系”在汉语中可能是个具体的概念,如,“他的关系很硬”是指他认识人好办事等,而在英语中“relation”则表示抽象的概念。

2.词汇的文化差异

  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没有麻烦,问题在于文化意义空缺及文化意义冲突的词汇,往往导致交流达不到目的,引起误解甚至交际失败。

  英语中的hippy,cowboy,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一定不知其意。同样汉语中的“民办教师”“农转非”“希望工程”等词,英美人也难解其意。在中国代表帝王的龙,在英美却是的化身,因此汉语的“亚洲四小龙”只好译成“Four tigers”。中国党党旗上镰刀和铁锤图案,在德国人看来却如临大敌,避之唯恐不及。英语中“bat”通常是丑陋、凶恶的代名词,而对于中国人,就因为“蝠”与“福”同音,便将蝙蝠视为幸福的象征。又如“peasant”(农民),毫无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韦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在产品商标的翻译上,需了解有关词语在目的语中的文化意义。据资料显示,“白象”电池前些年在国内十分畅销,却被误译为“white elephant”,殊不知,译文在英语中指“大而无用的东西,谁还买它呢?”又如:饮料名Coca-Cola开始被人译为“卡口卡脖”,国人无人敢问津,而译成“可口可乐”后就打开了市场,这都是文化的作用。  

二、世界观和价值观差异

  教育和共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使一个民族的人民具有类似的价值观。而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价值观有时差异很大。世界观价值观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表达与理解。 

1.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

  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谦虚;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价值,提倡个人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对于“你的衣服真漂亮”这样的称赞话,中国都答“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则高兴地答道:“Thank you”。如在课堂上中国教师比较正式,注重教态;而美国教师则比较随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中的等级意识和美国文化中的平等意识。

2.通过语言,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

  假设一个小孩看见邻居家的果树上结满了苹果,而不去摘吃,问他为什么不摘?信奉教欧美的小孩,他会回答说:“我不能去摘,因为上帝在看着我。”如果是中国、日本等东方的孩子,一定会回答说:“那是人家的东西,我们不能要。”西方人受教的影响,认为自己是上帝之子,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上帝的监视与庇护。我们中国多数不信上帝,但我们亦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样的古训,大多数中国的家长都会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们。

3.中西价值观念差异导致中西人们对英语中某些词义内涵理解的不同,甚至在语言交际中不能相互沟通

  西方文化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实用主义”的人生观支配着大多数美国人,因而有“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的”(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这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来说非但接受不了,甚至会感到这种为人态度是可怕而不可取的;而汉语中的“自以为是”“自负”都带有贬义色彩,“Individualism”被认为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三、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体现在语用差异上

1.文化行为差异

  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习得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同样是接待顾客,不同国家的商店,营业员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

  中国:你买什么?日本:いらっしべいませ。/欢迎光临。美国:Can I help you? 反映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规则:中国的营业员接待顾客纯粹从买卖的关系出发,日本的营业员把顾客当客人,美国的营业员把顾客当作要帮助的

2.了解日常生活方式和交际模式 

  在中国对道谢的答语常是“这是我应该做的”,但如直译:“It's my duty to do so.”就不恰当了,对方可能误解,以为你是不情愿帮助他的,应回答:“my pleasure.”中国传统上以家庭为本位,而西方以个人为本位,这是不一致之处;中国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西方有“East, West, home is best”,这却是一致之处。上课迟到了,中国人须敲门,喊一声“报告!”允许后才走进去;英美人则不同:If one is late for class in UK or the US, one should go in as quietly as one can and take a seat.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听美国人说:“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就以为是正式邀请,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句客气话。正式邀请比客气话要具体的多,一般来说邀请需要包括时间地点,如:“Come over for dinner next Saturday night.”是明确的.

三、成语谚语习语文化差异

  学习外语难免要接触到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这是一个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成语谚语可找到对应的汉语,有些本身已为汉语吸收,有些可直译而不会构成理解上的障碍,但更多的是由于汉英文字的巨大差异和文化传统迥然不同,很难找到适当的汉语译法,译文难以做到形、声、意、神完全符合,这就是文化差异使然。

  例如: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很像汉语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汉语谚语另有一层寓意:小错误不及时纠正最后会出大错,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英语谚语只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态度;小失误也是失误,差一毫米和差一公里一样。Gilding the lily似乎与“锦上添花”意思相近,其实相差甚远。此处英语谚语的意思倒近似“画蛇添足”,指对很完美的东西作不恰当而且过分的修饰,表示不赞成这种弄巧成拙的做法。而“锦上添花”是比喻好上加好。

  文化中的习语,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的构成整体意义。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不肯轻易改变主意”,在汉语中说“犟得像头牛”,在英语中说:“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头骡子)。中国人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英语却说“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中国人说“不称职”,地道的英语却是“Be not worth one's salt”,此说法源自古罗马。古罗马把盐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一起作为官饷发给士兵,英语的salary(薪金)一词就是来自于拉丁文的salarium (盐)。所以,“白挣钱不干活”就可以说成“Be not worth one's salt”。又如中国一些汉语缩写词,如读者不了解其文化根源,社会背景,就会不知所云。

  可以看出英汉习语谚语差别十分明显,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碍,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总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我国正面临世界多元文化的撞击,其中仍将以西方文化(欧洲及北美文化)为主要的文化源。无庸置疑,中西文化交流的扩大和深化必将进一步使中国更加了解世界,也必将令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著名的学者McLuhan 曾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 )一词形容当今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正是当今地球上时空的紧缩,使得跨文化差异的学习和研究更为迫切。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本身的传授,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出版社,1991年版。

[4]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文档

论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论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姓名:方萍萍班级:08英语2班学号:0820800213摘要: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本文对英汉语言在语言自身、价值观、成语谚语文化、语用理解等跨文化差异方面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跨文化差异比较跨文化教育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