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古建筑修复缺失构件原状安庆谯楼
Abstract:Historicbuilding’smainbeammountstillremain,buttheproblemsoflosingpartialcomponentoftenhappenduringrestoringhistoricbuilding.Theworkofrestoringlostcomponentfol-lowstheprincipleof“Don’tchangeculturalrel-ic’shistoriccondition”.Withauthor'sexperienceinrestoringQiaolouofAnqing,thispaperdiscuss-esthereasoningofrestoringhistoricbuilding’slostcomponentonlyfromincompletepresentsitua-tion.
Keyword:historicbuildingrestorationlostcomponenthistoricconditionQiaolouofAnqing
我们在古建筑的修缮中往往会遇到建筑的主要梁架尚存,但部分构件缺失的情况。《关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对“不改变文物的原状"这条原则作出的解释中提到:虽无实物遗存,但经过科学考证和同期同类实物比较,可以确定为原状的少量缺少的和改变过的
构件也是可以恢复原状的对象。说明恢复那些缺失的构件是符合“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原则的。但是如果这些缺失构件缺乏相关资料,就必须研究现状找出恢复的根据。
我们最近的安庆谯楼修复设计中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安庆谯楼据记载创建于元,经明洪武、清顺治多次重建。现存谯楼根据明间脊檩上的文字所记,是清同治六年由江南安徽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张兆栋(兆栋两字模糊不清,另一说为吴坤修)主持重建的。现在,木构谯楼主要梁架基本完整(图1),但外观十分残破,屋脊缺失,屋面塌陷,两山木构裸露,门窗缺失,现状的隔间墙体是后改为为宿舍时所留(图2)。门窗和构件的缺失与
古建筑修复中缺失构件的原状推理
TheOriginalStateReasoningofRestoringHistoricBuilding’sLostComponent
曲志华Quzhihua
图1图2
图3原有墙体的改动不仅使我们缺失了门窗梁架和墙体的原状信息,还使我们无法确定它们原有的结构也就无法确定建筑的内外空间分割。修复时需要对它的缺失木构进行原状研究。这个原状研究包括资料研究和现状研究,资料包括相关史料图片和同期同类实物。资料研究和现状研究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相互参证。但如果缺乏相关资料,如安庆谯楼修复工程,没有找到有价值的资料,就只能从现状研究中寻找依据以确定缺失部分的原状。
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如何从残损现状推理出缺失构件的原状。用到的方法有痕迹分析法、功能合理性分析法、历史形制与地方做法分析法等。渗透在这些方法中的思维逻辑有:试错法、前后参证法等。下面就就结合笔者在修复设计中的体会作初步探讨。
一、痕迹分析法
痕迹分析法指通过与缺失构件相关的建筑遗构上的痕迹来推测缺失构件的具体情况。包括榫卯痕迹分析和涂料痕迹分析。
安庆谯楼的现状情况(图2)。我们首先要作的就是确定门窗和墙体的位置也就是区分建筑的内外空间。由于谯楼稍间和前后廊宽度相等,四周均架双步梁,南面留存有檐枋,东西北三面的下檐柱上发现被封填的檐枋榫眼可以推断四周下檐檩下都有檐枋。另外四周上檐柱距双步梁23cm处以下均有明显土红色油漆痕,说明在该处有天花板(或楼板)封隔,回廊是兜通的。这两点痕迹分析互相参证,由此可以推理出谯楼是四周回廊式的,上檐柱之间以隔板围合,这样就划分出建筑的室内室外空间。
接下来的重要问题是红色油漆痕处到底是天花板还是楼板呢?也就是建筑的内部空间到底是一层还是二层呢?这个就要用到试错法,因为只可能有这两种情况,我们只要判断一种是错的另一种就是正确的。先假设是无楼层。理由是(1)现状未发现有设楼梯的明显痕迹;(2)回廊顶上天花板距上檐单步梁底净高度仅为1.36m,不便于通行。但是反驳这种假设的理由是它无法解释上檐四周何以留有窗扇轴窝多处。这些轴窝说明这里有过能开启的窗扇。如果没有楼层,人不能登上二楼,那窗扇怎么开呢?这样可以初步判断这种可能性是错的。再看有楼层的假设。上面质疑无楼层假设的理由正是有楼层假设的证据。如果这种假设成立,我们还要找到楼板到底在什么位置。经过仔细勘查我们发现明间前后金柱下层有梁枋榫眼,上距榫眼90cm处又各有二道宽2cm,高约10cm的小榫眼,呈口字形排列,次间金柱仅有梁枋榫眼而无小榫眼,疑此处原有隔板围合(图3),而梁枋榫眼可能是搁楼板的大梁榫眼或穿插枋榫眼,但此榫眼据地面只有约2.7m,穿插枋榫眼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很可能是搁楼板的大梁榫眼。据此推断次间设楼板与回廊顶上天花(楼板)连通形成二层地面是合乎情理的。反驳有楼层这种假设的理由正是无楼层假设的两条证据:未发现楼梯痕迹和上层低矮。由于原墙体和楼面均已不存,楼梯痕迹不可能找到。这一推断在日后落架和清除近代墙体时,可以进一步的寻找证据证实。
痕迹分析法在修复古塔的原状研究中也非常重要。尤其是砖木混合塔,由于木斗拱悬挑承受荷载及白蚊危害,容易损坏,古人修塔很大程度上带有时代特征,尤其在用材逐渐变小的过程中,经后人维修的塔多数改小了用材。但扶壁砖斗拱却很少改动,两者同处于一水平面上,可依据扶壁用材推断原来的木构用材,尤其华拱插入塔壁的洞眼宽度,后人一般不会改动。出跳铺作数以及斗拱长度,可以扶壁斗拱的高及椽子坡度两者印证,求出尺寸。如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修复的湖州飞英塔室内第二层平座斗拱全部毁坏,扶壁斗拱用七个材高,出跳至少要用八铺作,而其余内平座皆为五铺作斗拱。当清除塔壁华拱洞眼时竟发现壁内二个材以上是呈370斜出,有两个斜材伸入壁内的痕迹。结合江南宋代用上昂的实例,从第四层内平座隐刻上昂作法得到启示,以上昂承挑平座可以解决出跳的高度,经作图分析得出双抄双上昂的结构。对古塔楼梯原状的分析尤其要注意塔壁上涂料迹象,如苏州瑞光塔维修前登塔楼梯全部无存,是靠塔壁粉刷层上有一道当年楼梯造壁时留下的斜印为修复设计者提供了可靠的复原依据。
在用痕迹分析法时也要注意具体痕迹具体分析。因为古建的历次修复中都可能有旧料利用的情况。会导致一些榫卯痕迹相互不呼应,在这种情况下,要找出那些成规律的,符合逻辑的榫卯痕迹,排除少量旧料上的与其他不呼应的榫卯痕迹。还有一些构件上的榫眼用木料填实,并整体涂上油漆,在外观不易察觉,这个构件也很可能是旧料利用。分析时也要加以
区别。例如在
安庆谯楼中东
南角金柱的北
面有一个不易
察觉的用木料
填实的榫眼
(图3)的东边
金柱组合图上
的标记),但
是和它呼应的
东北角金柱上
确没有榫眼。
和他们对称的
西边的两个金
柱上也没有相
应的榫眼。由
此可以推理东
南角金柱是以
往修缮时旧料
修补再利用的。
二、功能合理性分析法
在上面提到的安庆谯楼的楼层问题,从功能角度看:谯楼有登高了望的功能要求,应该有二楼供人登临了望。但现状1.36m净高让人通行好像不合理,但这种情况在古代并不少见,一些古建筑中局部层高低矮,需要猫腰才能通过,例如一些塔的顶层。再说,古时只有少量负责了望工作的人需要登到二楼,并不需要大量人流通过。再参证前面的痕迹分析法,有楼层的假设似乎更合理一些。
三、历史形制与地方做法分析法
历经沧桑的文物建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有时代的烙印,和它所具有的地域性。这也是对它缺失构件进行原状研究的重要依据。例如现存的安庆谯楼是清同治六年所修,如果现存的谯楼有楼层的话,室内层高比较低矮,不符合清代的通常做法。因为明清两代相比较,清代建筑的室内空间一般比较高。但综合前面的二种分析法的推理,也有可能主要结构是明代的,清代修缮时财力不济就延用了它比较低矮的形制。或者有柱端腐烂被截去,导致层高变矮。这些情况也要到落架时才能进一步的查实。
古塔修缮中塔顶整体造型的原状研究也经常要考虑到举架的坡度具有很大的地区差异及时代特点。总的看来北方相对平缓,江南略陡峻,南宋以后更有上升的趋势。不同的顶部结构差异就更大,如空筒木构塔顶,空筒式砖券塔顶及塔心柱式的传递荷载系统不同,其结构形式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在分析原状时应考虑同一区域的地方作法。前面提到的湖州飞英塔顶部推理出的伞形结构原状(图4)在湖州附近的震泽慈云寺塔顶得到了印证(图5)。
历史形制与地方做法分析法要和前面的两种分析法结合使用,因为会有特殊的情况,我们也不能以全概偏。如果当时建造者是他乡工匠,也有可能有不同于当地的做法。
小结:
如果在修缮中有其它文字图片或实物资料和这些分析法相互参证就更好了。如前面提到的湖州飞英塔推理出的双抄双上昂的结构对照《法式》中上昂铺作图样是符合结构逻辑的。而且飞英塔顶部推理出的伞形结构盖上瓦作后与倒塌前的照片相比较甚相似。就更加证明了前面的推理。
古建筑保护的修缮工作中的原状研究尤其是缺失构件的原状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以上是笔者在实践中粗浅的体会。上述的的分析方法还有待于在文物建筑保护的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和完善。
致谢:
安庆谯楼修复工程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杜顺宝教授主持。本文得到了杜顺宝教授的指正,特此感谢。
感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朱光亚教授在《遗产保护学》课程的指导。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6.4)
参考文献:
1.黄滋.古塔维修中的原状分析.古建园林技术,1997.4
2.关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注:《关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是对《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解释文件,其中就“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作了详细的解释。)
图5图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