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楠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由来
教学过程
1、导入
一年四季,各有特色,然而秋天,却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笔下,秋天不仅有色:霜叶黄花,秋草碧水, 而且有声:秋风萧瑟,残荷听雨;不仅有形:天高云淡,北雁南飞,而且有情:哀怨悲喜,委婉含蓄。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去感受、看看郁达夫笔下的秋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色、怎样的声、怎样的形、怎样的情。
2、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历史沧桑感和文化底蕴,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3、整体感知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解决几个问题:
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全班回答】(清、静、悲凉)
一开篇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北国的秋的独特感悟,这就是我们说的开篇点题,统领下文。本段就是课文的中心段。,这句就是“文眼”。
2、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景物来写这秋味的呢?(请学生找)
明确: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
四、领略意境,探究学习
1、下面我们来欣赏第一幅小院秋景图,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这幅图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明确:听得到飞声——境的宁静
细数日光、 静对牵牛花——心的宁静
牵牛花的花色——境的清冷
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庭院落、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点画出故都市井的情韵,几声鸽鸣,几朵牵牛花,几颗秋草,这样冷清的氛围自然而然的传递出几许悲凉,几许落寞,不必渲染,不必刻意,人便浸在这故都的秋味中了。
2、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台孤寂的柳影里……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4至11自然段,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用“故都的是清的,清在…… 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里”进行仿句练习。(教师放音乐)
3、看来,同学们对郁达夫笔下的秋景有了深刻的体会,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孤独、寂寞、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其他写秋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是因人的心境、经历、生平等不同原因造成的】
明确:我们从他的生平开看。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寂寞、忧伤、悲凉 。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正映衬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
4、本文除了写到北国之秋,还写到了什么?
明确:第十三自然段。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作者用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比,用博喻写出自己对故都的热爱、眷恋。
由此可见,文中的客观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感的向往、热爱、眷恋,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苦闷、忧思、落寞。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 因此,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故都情结,家国之思】
五、总结:
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