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选择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9:05:49
文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A.《党宣言》的发表B.党的出现C.十月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2、作为中国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C】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
推荐度:
导读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A.《党宣言》的发表B.党的出现C.十月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2、作为中国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C】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

A.《党宣言》的发表         

B.党的出现  

C.十月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2、作为中国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C  】

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和恩格斯          

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4、马克思主义是【   A  】

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

A、彻底的科学性    

B、坚定的性     

C、自觉的实践性   

D、与时俱进

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主义社会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

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捣毁机器、烧毁工厂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0、被马克思称为黑格尔哲学体系“合理内核”的是【  A   】

A、辩证法思想                  

B、唯心主义

C、唯物史观                

D、唯物主义

1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1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B  】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4.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C  】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    】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6.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  】

A.实践性    

B.科学性     

C.性    

D.阶级性

17.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8.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A   】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9.马克思恩格斯的【    D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A.高尚人格  

B.崇高理想  

C.奋斗精神  

D.学者和家的品质

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A    】的统一。

A.科学性与性  

B.世界观与方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政治与经济

21.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是【  B   】。

A.世界观和方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密切联系群众  

D.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22.哲学是 (  C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       

D.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2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6、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A   】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27、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矛盾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2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29、没有的理论,就没有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0、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A )。

  A.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B.历史性的优点

  C.抽象性的优点                     

  D.绝对性的优点

3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32、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D   )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33、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34.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A  )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3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3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B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规律

3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3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9、 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其荒谬在于违背了(B  )

  A 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

  B 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原则

  C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4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D  )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41、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2、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发展的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3.“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4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B   )

  A.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 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4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46、辩证否定即“扬弃”是指( B )。

  A.彻底抛弃旧事物               

  B.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C.新事物和旧事物融为一体       

  D.完全否定旧事物

4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48.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49.“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50.认识的本质是( A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1.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5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3.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B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5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5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B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5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B )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7.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D )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5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59.总理在给一位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D )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60.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6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D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知道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2.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D  )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63.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 B )

  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65.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性

6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67、社会意识相对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68、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6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B  )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0、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把社会历史理解为( B  )

A.社会形态的演变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D.思想文化的交流史

71、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C  )

A. 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D. 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7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B  )

A. 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B.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 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D.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7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 D  )

A. 看它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B. 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

C. 看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D. 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7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D  )

A.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C.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75、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最主要是由

(  A )

A.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B.现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C.科学家之间的互相交流决定的    

D.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决定的

76、改革和社会都根源于(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7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B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C、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78.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D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79.生产关系的本质是( D   )

A.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B.人们的阶级关系

C.人们在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                 D.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

8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B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是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81.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D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82.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 A   )

A.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

8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84.商品的二因素是(  A )

  A.使用价值和价值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交换价值和价值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85.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劳动是【   B   】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个别劳动    

  D.社会劳动  

86.马克思指出:“不论财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这表明:【  C   】

 A.使用价值比价值重要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内容

  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实体

8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C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88.货币的本质是【 B    】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流通手段         

  D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 C     】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影响   

  D心理因素决定价值

90.价值规律是【   B   】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   

  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9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 D    】

  A商品价格同价值相等           

  B商品价值同价格相等

  C商品价值围绕价格波动         

  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92.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   B   】

 A.基本矛盾    

  B.生产资料所有制

  C.主要矛盾    

  D.生产过程   

93.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  B  】

  A.具体劳动而增殖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而增殖        

  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94.剩余价值率是(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        

  B.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之比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        

  D.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95.假定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  C   】 

  A.150%,100%    

  B.150%,200%

  C.150%,300%    

  D.100%,200% 

9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C   】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97.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   】

 A.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B.资本不同部分在周转中的不同方式

 C.资本在循环中的不同职能

  D.资本投入部门的不同

9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   A   】

 A.资本的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B.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C.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革新

99、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00. 已知某单位资本为1000万,资本有机构成为6:4,剥削率为50%。问资本周转一次资本家能够获得的剩余价值为【   A   】

  A.200万   

  B.400万    

  C.150万   

  D.300万

10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D  】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102.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C   】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公司                    

D.国际康采恩

103.金融资本是由【    C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104.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D     】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10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106.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C   】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10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C    】

A.消除生产无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10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09.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是  (A)

A.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B.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C.成本价格加超额利润    

D.生产价格加垄断利润

110.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 A 】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B.垄断资本主义和非垄断资本主义

C.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D.国内垄断和国际垄断两个阶段

11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 B 】

A.只是一般的借贷中介人

B.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C.已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

D.已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

11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 A 】

A.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    

B.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

C.通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实现的  

D.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的

113.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 B   】

A.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      

B.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

C.通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实现的    

D.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的

11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关系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 D 】

A.其社会性质已经根本改变    

B.其基本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其社会状况并无变化        

D.其社会发生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115.以下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方面新变化的是【 B 】

A.出现资本社会化趋势      

B.工会的产生和发展

C.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D.出现工人持股现象

116.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主要是指【 B 】

A.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     

B.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C.社会矛盾的加剧           

D.国家管理经济的经验

1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局限性在于( D )

A.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18.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C   )

A.党   

B.中国党   

C.主义者同盟   

D.法国党

119.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D )

A.《资本论》的发表

B.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C.巴黎公社的工人 

D.《党宣言》的发表 

120.提出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理论的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21.无产阶级的基本形式是(   D   )

A.政治斗争   

B.思想斗争   

C.经济斗争   

D.暴力

122.“让统治阶级在主义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一著名论断出自于:(    C     )

A.《宣言》     

B.《宣言》

C.《党宣言》   

D.《资本论》

123.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     D    ) 

A.阶级统治

B.工农联盟

C.消灭阶级

D.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12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D   )

A.全面改造旧社会

B.发展生产力

C.维护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

D.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25.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是(    C  )

A.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B.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在当前斗争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D.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126.未来主义社会是(    D  )

A.国家联合体      

B.个人联合体

C.自由组织联合体      

D.自由人的联合体

127.当前,为实现主义理想而奋斗,集中体现在(    A  )

A.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B.为主义而奋斗

C.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             

D.为建构和谐社会而奋斗

129.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的最高纲领是(   A   )

A.实现主义        

B.建构和谐社会

C.实现“天下为公”    

D.实现“大同世界”

130.主义只有在(   A   )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A.社会主义社会

B.和谐社会

C.小康社会

D.自由人的联合体

131.社会进步必然促进并直接表现为(    C  )。

A.物的极大丰富

B.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C.人的发展

D.社会形态的变更

132.在主义社会里,(  B    )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劳动

C.按劳分配

D.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33.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  C  )

A.实行计划经济               

B.计划经济加市场经济   

C.生产资料公有制和   

D.和谐社会

134.工人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向“自为的阶级”转化的重要标志是:(   D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工人组织的形成    

C.主义理想的提出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以及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

135.“无产阶级只有全人类,才能最终自己。”这一命题的本质内涵是:( C     )

A.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在本质上融为一个阶级

B.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在利益上没有差别

C.工人阶级只有使整个社会彻底摆脱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才能彻底自己

D.工人阶级的分为两步:首先其他阶级,最后自己

136.社会和谐是指:(    D  )

A.人与自然没有矛盾    

B.人与社会没有矛盾   

C.人与人没有矛盾

D.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

137.马恩在《党宣言》中指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像一个魔术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魔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里的“魔鬼”是指:(  B    )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138.“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这种观点是:(  A    )

A.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B.历史唯心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ABCD   】

A、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B、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C、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D、无产阶级以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 BCD    】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  BCD   】

A、自然科学的具体知识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4、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是【BCD    】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BC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卡迪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AB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ABC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包括:【  ABC   】

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D.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E马克思的理论创造

10.马克思主义是(   ABCD     )

A.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B.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C.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D.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科学。

11.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有【   ABC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的学说

1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ABCD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13.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C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14.意识是( BD  )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5、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BCD ) 

  A.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B. 把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C. 必须通过实践           

  D.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16、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 ABD )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局部服从整体  

17、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BCD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BD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19、下列选项中,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有( ABCD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2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AC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21、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B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22、辩证的否定观认为(CD ) 

  A.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B.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C.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D.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2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BCD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4、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这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BC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合

25、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CD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26、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BC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27、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ABC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和实生物”

2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ABCD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9.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 ABCD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0.下列各项属于理性认识的形式的有( ACD )

  A.概念  

  B.感觉     

  C.判断  

  D.推理

31.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BC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的有( ABC )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方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正确可靠

3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的有( CD  )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具有能动性

3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的有( BCD  )

  A.感性认识可以自然而然的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有待与发展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3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BD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6.在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来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CD )

  A.符合圣人之言的就是真理       

  B.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C.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对我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

37.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的价值的表现的有( ABCD )

  A.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B.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C.真理具有教育的功能         

  D.真理具有激励的功能

38.“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CD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39.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BC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40.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BCD )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 

  D.认识是一个过程 

41.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BCD  )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42.十八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进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D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训俱有相对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D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4、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B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屋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4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BC  )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6、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CD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47、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 BD  ) 

    A.反映一切阶级要求和愿望      

B.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C.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D.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 

48.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是(  BC  )

A.没有研究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的物质根源

C.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D.忽视了历史人物的社会作用

49.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 ABCDE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

C.社会和改革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50.下列各项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有( ACDE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E.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1.社会和社会改革的区别在于    (   ABD )

A.前者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后者是同一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

B.前者是某一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后是同一社会制度的部分质变

C.前者的发动者是被统治阶级,后者的发动者是统治阶级

D.前者一般都是暴力的形式,后者一般是非暴力的形式

52.商品是【   ABCD   】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人类劳动的产品

C使用价值的价值的统一   

D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体现

53.商品二因素是指【   AC   】

A价值     

B交换价值   

C使用价值    

D价格

5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CD     】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55.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   AB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56、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BCD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ABC   】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BC   】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5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 ABC   】

 A.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B.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D.自觉保持比例关系

60.价值规律在对经济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的消极后果有 【 ABCD   】

 A.可能产生垄断,阻碍技术进步    

B.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C.可能出现比例失调    

D.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61.剩余价值【   ACD   】

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B是生产资料的自然报酬

C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D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62.资本主义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依靠【 AC    】

A延长工作日     

B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C增加劳动强度     

D提高劳动生产率

63.决定剩余价值率高低的因素有【   ABCD   】

A剩余价值量      

B可变资本量

C必要劳动时间     

D剩余劳动时间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是【   ABC   】

 A.前者的价值量不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后者的价值量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B.前者是以生产形态存在的资本,后者是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C.前者不产生剩余价值,后者产生剩余价值

D.前者产生剩余价值,后者不产生剩余价值

65.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AB    】

A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    

B竞争的压力

C垄断的需要      

D市场经济的要求

66.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活中,剩余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   ABCD   】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银行利润    

D.地租

67.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   AD  】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D.节省不变资本 

68.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  AC )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B.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实现的原因

C.可以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D.可以确定资本的年增殖程度 

69.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BC】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BD 】

A.国营企业

B.国私合营企业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D.国家调节经济

7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AD】

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72.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未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CD 】

A.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B.按垄断价格进行买卖仍然是等价交换

C.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D.垄断价格改变的只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73.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ABCD 】

A.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      

B.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

C.垄断使竞争更加激烈和复杂        

D.垄断与竞争并存

7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手段主要包括 【ABCD】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必要的行政手段   

D.计划手段

75.垄断时期竞争的特点有  (ABCD)

A.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C.竞争更加激烈,更具持久性    

D.竞争的范围更加广泛 

76.垄断价格是【ABD】

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

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77.垄断利润是【ABD】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78.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ABCD】

A.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C.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D.其他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79.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ABD】

A.生产全面社会化

B.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C.公会组织日益社会化

D.资本日益社会化

80.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BCD】

A.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

B.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81.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ABCD】

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8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ABCD】

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8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两大理论基石是(     BC    )

A.劳动价值论   

B.剩余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辩证唯物主义   

E.暴力论

84.19世纪初期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CD      )

A.莫尔   

B.摩莱里   

C.圣西门   

D.傅立叶   

E.欧文

85.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   CDE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C.社会主义、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D.无产阶级的基本道路和主要任务

E.无产阶级的建党思想和策略原则 

86.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   BC   )

A.和发展生产力   

B.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C.   

D.按劳分配 

87.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历史贡献是(    ABCD   )

A.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B.社会主义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C.社会主义坚定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D.社会主义最终战胜了资本主义

8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D    )

A.工人运动的发展

B.工人组织的形成

C.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D.形成的纲领、路线、策略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   ABCD   )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D.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过程

90.三大差别是指(    ACD  )。

A.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社会主义与主义的差别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91.马克思曾把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区分为(  ABD    )三个阶段,并认为它们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

A.“人的依赖关系”阶段

B.“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性”阶段

C.“物的性”阶段

D.“自由个性”阶段

92.主义是(  ABCD    )。

A.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B.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C.人类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D.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93.“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AC   )的社会状态。

A.相互联接

B.互不关联

C.两种不同

D.基本相同

9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  ABCD    )

A.经济关系的市场化  

B.宏观间接化  

C.企业行为自主化  

D.经济管理法制化

95.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经典构想是(   ABCD   )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计划经济  

C.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  

D.消灭商品和货币

96.社会主义国家在早期模式建构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是(    ABCD  )

A.否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要性

B.用行政手段代替经济规律

C.计划高于一切

D.平均主义

97.主义理想的根本特点是:(    ABCD  )

A.建立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之上

B.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

C.具有实现这种理想的现实力量

D.提出了实现这种理想的正确道路

98.“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这句话有如下几层意蕴:( ABD )

A.社会规律的实现不能离开人的活动

B.社会规律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

C.人的一切活动都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D.主义的实现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能动性

99.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并向主义过渡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  ABCD    )

A.主义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B.主义只有在社会交往普遍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C.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D.主义只有在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10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     ABCD )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空想的详尽描绘

D.坚持发展观点,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过程

文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A.《党宣言》的发表B.党的出现C.十月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2、作为中国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C】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