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9:04:04
文档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自由贸区直接投资战略选择系别: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年级、班:2007级(2)班学生姓名:崔燕指导教师:周子翔2011年4月7日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后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所有。特此声明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崔燕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直接投资战略选择摘要“走出去”发展战
推荐度:
导读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自由贸区直接投资战略选择系别: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年级、班:2007级(2)班学生姓名:崔燕指导教师:周子翔2011年4月7日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后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所有。特此声明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崔燕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直接投资战略选择摘要“走出去”发展战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自由贸

区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系别: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班:2007级(2)班

学生姓名:崔燕

指导教师:周子翔

2011年4月7日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后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所有。

特此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崔燕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自由贸易区

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摘要

“走出去”发展战略是近年来社会的热门话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从过去的单纯的“引进来”战略到现在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并举,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领导层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毅力。

民营企业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走向国际市场是民营企业拓展其生长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这也是由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环境所决定的。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产权相对清晰、机制灵活等优势,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主体之一。

研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有文献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涉及民营企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我国对外经济转型时期,民营经济又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崛起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本文认为研究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将为民营经济的下一次腾飞,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

[关键字]民营企业;东盟自由贸易区;直接投资;

ABSTRACT

“Going一out”strategy is a hot topic of the society in recent years,and has aroused the attention from each side.From developing “going-out”strategy only in the past to developing“coming-in”and “going-out”simultaneously at present,we can see our leaders’determination and willpower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e.

After more than20years’development,the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national economy.Under the great environment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of our country,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hat the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expand their development and growth space to move towar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This is also determined by macroscopic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the present stage in our country.Compared with state-owned enterprise,the non-state owned enterprises have the advantage of clear property right,flexible mechanism and so on,and have the ability and condition to become one of the main bodies of “going-out”in our country.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which study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mainly rely on state-owned enterprise;there is relatively less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foreign economic of our country and under the great background of private economy’s emerging in national economy day by day,the paper fingers that it has very important meaning to study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of the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and this will mak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promot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next time and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our country fu目录

一、引言 (1)

二、理论研究框架 (1)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

1、垄断优势理论 (2)

2、产品周期理论 (3)

3、市场内部化理论 (4)

4、边际产业扩张论 (6)

(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6)

1、小规模技术理论 (6)

2、技术地方化理论 (7)

三、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动因分析 (7)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机遇 (7)

(二)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动因 (8)

四、中国民营企业在东盟投资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10)

(一)中国民营企业在东盟投资的优势分析 (10)

(二)中国民营企业在东盟投资的劣势分析 (12)

五、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应采取的对策 (13)

(一)人才资源战略 (13)

(二)品牌战略 (13)

(三)融资战略 (13)

六、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一、引言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已经15年,在这期间,双方经贸关系全面发展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增长迅速,贸易额由1991年的80亿美元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1304亿美元,增长了15倍,已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的双向投资也不断扩大,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但是和东盟国家的对华投资相比,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比例仍然很小。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同时也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区域性市场。2005年7月20日,中国和东盟各国按照协议,开始全面降低关税,双方自此走进了一个贸易投资的黄金期。根据自由贸易区建设计划,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6个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之间绝大多数产品关税降为零,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4个成员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之间绝大多数产品关税降为零,也就是说到2010年将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对这样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大市场和未来几年的大好时机,我国企业应更多地走出国门,利用东盟的各种资源为自身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平台,在东盟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为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开展更广阔的对外直接投资奠定基础。

二、理论研究框架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S.H.H y m e r)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这篇论文于16年之后由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P.K I n d l e b e r g e r)推荐发表,并经其导师以及约翰逊(H.G.Johnson)、凯夫士(R.E.Caves)等学者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海默认为,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种纯粹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常见,较多存在的市场条件是不完全竞争。这里说的不完全竞争,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商标和产品差别等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美国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中才能拥有和维持各种垄断优势,取得高于当地企业的垄断利润。

海默及其垄断优势论被西方公认为开拓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这一理论的突破在于:首先,它摒弃了古典西方经济学中自亚当·斯密开始的以完全竞争为前提假设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从市场缺陷与境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内在关联着眼进行考察,创立了境外直接投资研究的崭新体系。其次,它将境外直接投资与境外证券投资区别开来研究,明确指出不能用国际间利率差异来解释境外直接投资,这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局限性,而且能较好地解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境外直接投资和发达国家之间双向投资问题。但是这一理论也有不足和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其一,它是以战后美国制造业等少数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是美国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部门创办企业的经验分析与描述,其理论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难以解释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其二,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性技术优势的企业往往要发展境外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有偿的技术转让或出口来获得那些潜在的收益。

2、产品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佛农(R.G.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产品周期理论,并于20世纪70年代初进一步作了修正。其间,威尔斯(L.T.Wells)等美国经济学家也发展了这一理论。佛农把产品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1)产品创新阶段。此时的产品具有新颖性,因市场上尚无竞争对象,故价格偏高仍有需求。在这一阶段,由于创新国企业掌握着技术秘诀,最安全最有利的抉择是在国内生产,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国外市场的需求主要是通过出口的方式得到满足。由于其他国家尚未掌握生产新产品的技术,所以无法生产,更谈不上竞争。(2)产品成熟阶段。此时产品已定型,国内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增多,市场竞争加剧,成本和价格问题日趋重要。为了拓宽销售市场,降低产品运输成本,同时也为了避开贸易壁垒,创新国企业开始境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进行生产。

投资区域一般选择那些技术水平较先进、劳动

者素质较高、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并与本国需求类型相类似的国家和地区。(3)产品标准化阶段。此时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普及,创新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已经完全丧失,降低产品成本和价格成为竞争的关键。因此,创新国企业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将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一般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3、市场内部化理论

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C a s son)在1976年合作出版的《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了市场内部化理论,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 u g man)在1981年出版的《公司的内幕》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巴克利和卡森认为,市场内部化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1)由于中间产品交易困难而产生内部化。这里讲的中间产品不仅指半成品和原材料,而且包括具有专利权的技术和人力资本中的各种知识、信息。前者依靠外部市场供应不仅来源渠道不稳定,质量不可靠,而且价格变动大,交易成本高。后者的实际价值和效果难以确定,从而使买方难以接受其报价;即使成交,买卖双方都存在泄密的可能,使技术为社会所共享。面对这些中间产品交易的困难,企业将力求使中间产品在其体系内实行内部化转移。(2)由于外部市场失效而产生内部化。外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存在着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外部市场失效,使企业难以充分利用外部市场有效地协调其生产经营活动。于是,企业需要用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使资源和产品在企业内部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3)外部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而导致内部化。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一般包括:发现中间产品相应价格的成本,确定合约双方责权的成本,接受合约的有关风险,有关市场交易应付税款等。此外,对汇率、关税的干预也构成成本。如果这些成本大于内部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就必然采取内部化。当这种内部化过程跨越了国界,就形成了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国际间实行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就是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过程,正是市场内部化的动机促成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内部化理论的思想基础可溯源于科斯的产权经济学理论。英籍学者科斯(R.H.C o a s e)在1937年撰写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就指出,由于市场不完善,缺乏效率,导致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各项交易纳入企业内部进行,即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就能节省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当然,科斯的这些思想,最初只是用来说明企业在一国内的组织规模扩展的。巴克利和卡森的重要贡献在于,他们把市场交易内部化原理引入了境外直接投资领域,首次从企业组织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境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这种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战后各种形式的境外直接投资,包括服务性行业境外直接投资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它着重强调了技术保护对企业竞争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得理论的分析更加接近了现代企业的投资实践。但是,内部化理论单纯从企业的主观方面寻找其从事境外投资的动因和基础,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这就使其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在

商品经济产生后,企业的内部化优势就已存在,而境外直接投资只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内部化优势并非境外直接投资的初始动力。此外,该理论把发达国家进行境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仅仅归结为节省市场交易成本,淡化了人们对资本主义企业本质和特征的认识,这也是一个明显的缺陷。

4、边际产品扩张论

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其1977年出版的代表性著作《对外直接投资论》中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认为,海默等人将境外直接投资视为寡头垄断企业发展和扩张的必然结果,境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外扩张使寡头垄断得以生存、巩固和扩大,这种解释符合美国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从日本的情况看,境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大都是中小企业,所拥有的是易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的

劳动密集型技术,这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明显区别。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基本核心是:境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资,可以使东道国因缺少资本、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等未能显现或未能充分显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或增强起来,从而扩大两

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为实现数量更多、获益更大的贸易创造条件。

与其他境外直接投资理论相比,边际产业扩张论有明显的特点。它否定了垄断优势因素在境外直接投资中的决定作用,强调运用与东道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标准化技术,这样既容易在境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找到立足点并占领当地市场,而且保证本国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通过扩大出口来拓展国外市场。

(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公司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特征:一是拥有为小市场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以适应需求量有限的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市场。二是接近市场的优势,尤其是与母国联系密切的民族产品在海外生产上更具优势。三是低价营销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公司更倾向于采用低价营销策略。小规模技术理论同时认为:由于世界市场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即使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中小企业,也能够进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国际竞争,这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技术地方化理论

技术地方化理论从技术变动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公司的行为进行解释,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在技术变动过程中主动性的技术创新为其带来了竞争优势。表现在:第一,技术知

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与一国的要素成本和资源禀赋相联系。第二,这种技术创新能使企业生产更适应于发展中国家市场需要的产品。第三,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往往集中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并且这些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第四,这种竞争优势还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与成本优势以及民族或语言的联系。该理论从技术层次证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化经营的可能性。

三、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动因分析(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机遇

东盟是个区域性国际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迄今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1.上的机遇。《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目的之一是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投资更加便利,继而促进投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抱有很大希望。他们在重要口岸上兴建经济特区,面向中国招商,在首都等重要城市制定各种优惠吸引中国企业前去投资。这些优惠的投资势必会决定在东盟投资比在其它地区投资更有利。

2、市场的机遇。首先,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进行直接投资,不仅可开发东道国当地市场,而且按其原产地原则,当在东盟投资量达到40%时,生产出的产品就可享受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关税优惠,这样实际上就是直接地针对整个东盟的5亿消费者市场。其次,在东盟的直接投资可绕过东盟以外的一些国家对中国实施的种种贸易壁垒,提高出口总量。中国通东盟建立如此紧密的的区域合作关系,为民营企业上网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许多机遇。

3.广泛参与竞争的机遇。我国民营企业投资于东盟,不仅直接同东盟企业竞争,还要面对发达国家大型公司的竞争。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民企的成长,增强其竞争意识和国际化意识。这种竞争环境在国内不曾有过,对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难得机遇。

(二)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动因

1、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产业结构相似性大

按照现代技术经济理论,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就越大。因为,处于同一和近似的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国家(地区),其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必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进而形成相近的资源结构、生产函数和需求偏好。正是由于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尤其是与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的发展水平非常接近,在大分类的产业结构方面具有相似性,均以采矿、纺织、仪器、轻工制造为传统工业部门,以电子、汽车、汽车装配或飞机装配等为新兴工业,都在努力强化外向型制造业,因此,在产业结构的相似性方面要高于他们各自与东盟其他国家的水平。

2、气候、资源条件接近,产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气候多为热带、亚热带气候,水资源较为丰富,除新加坡外,其他各国的矿藏资源也较为丰富,其中,煤、铁、铜、石油、铅、金、银、宝石等均有较大的储量。其产业结构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又由于除新加坡、文莱外,其他国家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因而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与中国一样,

都积极引进和接受外国的技术、设备转移,采用国外的原材料生产家用电器等高价值的生活必需品。

3、东盟大多数国家的华人多,华人在文化传统、消费

行为和生活习惯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导致了其产业结构也

具有相似性。

由于中国与东盟在地理上相连,各国人民之间在长期交往中形成

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从19世纪开始,大批华人流入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目前,东盟十国有华侨华人2000万以上,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集中、人数也最多的地区之一,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尤其是深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其价值观念、道德取向,乃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语言、消费偏好等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和共同之处。这些都成为这些国家在进行初始的产业选择时必须共同考虑的因素,使它们与中国的主导产业带

有相同或类似之处。

四、中国民营企业在东盟投资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中国民营企业在东盟投资的优势分析

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中,有人主张采用“先贸易,后投资”这一传统的国际化经营步骤。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不曾有过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应循序渐进。但我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开展投资与在其它地区开展直接投资有所不同,具有一系列相对优势。因此,很多民企完全可选择跳跃式开展经营,即直接开展对东盟的直接投资。

我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进行直接投资的相对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区位优势。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公司在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或区位优势的前提下可进行经营。我国民营企业在前两方面有所欠缺,但对东盟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无疑具备较强的区位优势。东盟各国在地理位置上与我国为近邻,对东盟的投资符合国际上对外直接投资先投向较近国家,再向较远国家扩展的一贯做法。此外,东盟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东盟国家与中国具有亲缘的地理、民族关系,在文化上较欧美国家更为相近,与我国有着长期广泛的联系,从而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提供一定的便利加之东盟一些国家劳动力成本甚至比我国还低因而生产商品或服务的成本较低,而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又有着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这些组合优势是北美、欧盟国家所不具备的。而我国民营企业大多不具备经营的经验,借助在东盟开展直接投资,恰恰可借助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帮助企业积累经验。(2)相对技术优势。我国一部分大型民营企业有着较强的技术实力,如一些电子、电器生产企业。这样的民营企业可充分发挥其技术上的优势。而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只拥有小规模的生产技术,但根据韦尔斯和拉奥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即使不具备优势也可能开展经营。我国民营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且符合东盟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市场需要,这是发达国家大型公司所无法比拟的。我国企业的技术更适应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质量和劳动力质量能吸收大量的当地劳动力,符合当地就业。我国民营企业的小规模技术相对于大部分东盟国家来说又较先进,同时比发达国家具有更强的地方适应性,是值得我国民营企业重视的一项优势资源。(3)民族产品优势。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品差异性的竞争战略,而我国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产品具有明显的产品差异性,如中国的中药、丝绸、餐饮及园林等。随着我国与东盟合作的加强,民族产品这一比较优势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是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

(二)中国民营企业在东盟投资的劣势分析

(1)管理水平落后,缺乏长远战略。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普遍较短,其重要原因是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我国民营企业基本上还沿袭着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在新的环境下步入了发展的后期,其弱点越发明显,在民企开始国际化的时期,已成为严重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另外,我国民企大都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很少着眼于企业的长期成长,更多关注的是眼前的盈利,因而缺乏品牌意识,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蒸蒸日上、富有朝气的企业文化氛围,而所有这些都将严重制约企业的长期发展,这是值得我国民营企业审慎思考的问题。我国民营企业要参与经营,必须要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来管理企业。(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我国民营企业虽然具有小规模生产技术的相对优势,但从长期看也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然而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民企还未认识到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深远影响,仍想凭借劳动力成本低、负担轻的优势,不愿花钱下功夫去投入科技研究和开发,更不用说形成自己的技术开发队伍和技术创新能力。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必然会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3)人才匮乏。我国民营企业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急需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然而人力资源管理落后、人才缺乏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企业需要素质好、外语水平高、懂得对外交流、懂得国际市场运作规则、能了解当地市场的人才。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这类人才十分匮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4)融资困难。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羁绊。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我国银行观念上存有偏见,对民企的融资条件苛刻有关,又与大多数民企自身信誉度不高、公司结构不合理、管理不科学有关。我国民企在国内难以取得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在国外由于条件不够也不能从资本市场上筹得资金。融资渠道没有保证,发展资金解决不了将使民企陷入困境。

五、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应采取的对策

(一)人才资源战略

民营企业应改变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着力培养和吸收国际人才。在人员任用上应注重“任人唯贤”。将挖掘企业内部有能力的人与外部招聘高素质的人才结合起来,采取各种激励手段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选派高级人才进行重点培训,送往目标国家开展管理工作。另外,当前国际化经营的一个趋势是人才的本地化。在民企对东盟的投资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点是,东盟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聚居区,当地华人不仅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当地人的喜好等也十分熟悉,因而在当地招聘有才华的华人,对中国民企来说能更快地适应环境。

(二)品牌战略

我国民企应注意培育品牌和名牌,实施品牌战略。民营企业一定要树立品牌是资产、品牌是优势、品牌是竞争力的意识。注意培育独特品牌、形成品牌保护意识、挖掘品牌内在潜力和发挥品牌优势。注重以品牌为中心,培育核心竞争力。

(三)融资战略

我国民企大多数资金规模小,融资困难。有些民企资金规模较大,实力较为雄厚,经营状况较好,获得银行支持相对容易,也可以通过海外上市的方式筹得资金,直接利用外资。对那些资金规模小的企业,就需要我国从宏观上给民营企业以一定的支持,从多个方面着手来改善民企融资现状。第一、以及国有银行应对民企贷款给予正常的“国有待遇”,而不应避而远之。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鼓励他们开展经营。同时,简化民营企业贷款手续,放宽资产评估、用地或房地产抵押的条件,较大幅度提高贷款比例和额度。第二、可鼓励民间担保投资公司,建立完善的融资担保体系,切实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第三、我国应在外交上积极同东盟国家建立良好关系,从而为民企在东道国融资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第四、及民间组织应加快民企的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强化对民企诚信经营的管理,民企自身也应意识到提高其诚其度的重要性,从而在整体上改变信誉差、融资难的现状。

六、结论

本文通过以上研究,得到结论: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东盟成员国是可行且必要的。结合垄断优势理论、产品周期论、市场内部化理论、边际产业扩张论、小规模技术理论以及技术地方化理论的相关解释,分析得出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东盟新成员国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首先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东盟成员国具有必要性。中国民营企业可以通过投资东盟成员国逐步实现企业国际化战略,绕过贸易保护壁垒,缓解国内的发展瓶颈,转移过剩的生产力,应该投资东盟成员国。

参考文献

[1]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Transmitted to the congress February2004.

[2]Anne0.Krueger.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under UAFTA,NBER Working Paper No7429,1999.

[3]Francesca Dl Mauro,The Impact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on FDI and Exports:A Gravity Approach,CEPS working DoeumentNo.156,2000.

[4]John.H.Dunning,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1.

[5]贾建华阚宏.《新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A].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6]廖少廉等.东盟区经济合作研究[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7]宫占奎等.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模式比较与选择[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8]李东阳.国际投资学教程[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9]廖少廉、陈雯、赵洪.东盟区域经济研究[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10]邢建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2.

[11]梅冰.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3.6.

[12]朱珊.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直接投资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2004.2.

[13]樊瑞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及策略分析[J].企业经济,2005.10.10-12.

[14]周毓萍、桑杰尔.拉尔.中国吸引外资对东南亚国家吸引外资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12):48一54.

[15]张燕南.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J].东南也纵横,2007.1.

[16]张宏、蔡彤娟.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效应分析[J].当代亚太,2007(2):52一57.

文档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自由贸区直接投资战略选择系别: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年级、班:2007级(2)班学生姓名:崔燕指导教师:周子翔2011年4月7日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后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所有。特此声明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崔燕中国民营企业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直接投资战略选择摘要“走出去”发展战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