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丽 王立国 刘景艳 王允建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6期
[摘 要] 本文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为例,以思想政治元素为切入点,以德育教育为目标,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模式、变革考核方式和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等进行探索与实践,使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元素有机融合,让专业课的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主阵地。
[关键词] 思想政治元素;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课题项目] 2019年河南省教育厅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2019SJGLX055Y)
[作者简介] 张 丽(1982—),女,山西临汾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用电信息化技术和有机电子器件。
[中图分类号] G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6-0093-03; ; [收稿日期] 2020-02-25
一、引言
如果把課程思政建设看成一座高楼大厦,那么,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是这座高楼落成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石。数字电子技术是研究各种逻辑门电路、数字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课程,是专业基础的必修课程,在高校电气工程、自动化类、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中广泛开设,涉及学生人数众多,覆盖面广阔。该课程学习性和实践性强,应用广泛,可为后续学习单片机原理、微机原理、嵌入式系统开发等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该课程不仅包含了自然科学、公理定理、方法流程等蕴含着哲学思想的专业知识,也包含了电路设计、实验、实践操作等,可以很好地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很容易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在一起,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的平台。
二、教学现状分析
在河南理工大学,数字电子技术主要采用“理论+实验”的课堂集中授课模式,而公共思想政治课程都是全校性质的,大部分采用“大班授课+宏观讲述”的模式授课。传统的公共思想政治课,有的教学体系、教材以及师资队伍,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十分紧密。从当前的教学现状和听课效果来看,传统思想政治课学生课前出勤率低、课堂亲和力差、课上抬头率低;而专业课程教师授课时,大多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讲述和具体技能的训练,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的关注度不高,使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泾渭分明,甚至脱节,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在价值观教育上“两张皮”的现象,甚至出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情况。这种二元分离的状况,必然会使德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1-2]。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与实施措施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使该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利用课堂教学渠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师生互动的情感,是新时代“三全育人”的迫切需求。根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本文拟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模式、变革考核方式、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具体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
(一)以知识点为引领,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元素,修订教学大纲
本文从教学目标出发,以知识点为媒介,以科学知识形成为基础,以具有科学特点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修订教学大纲和育人目标。修订后,理论教学44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一共分了6讲内容,部分内容展示如下:(1)在讲述电子技术的发展史、芯片的发展历程时,引入介绍中国十大芯片企业(清华紫光、华为海思、长电科技等)的发展历程,通过“中兴危机”“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冲击,让学生明白“自主创新,核心科技”是强国之重器,坚定“科技兴国”的理想信念。(2)在讲述二进制与逻辑代数时,引入二进制与《易经》的关系,剖析数字逻辑中的“0—1”哲学,让学生加强文化自信。(3)在讲述组合逻辑电路分析和设计方法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此引申出“家与国”“个人与团队”等关系问题,让学生树立全局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4)在讲述集成器件及相关电路时,为学生介绍“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院士和集成电路专家吴德馨院士等科学家的事迹,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为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和工匠精神。总之,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元素的新版教学大纲,在每个阶段的每个授课模块中,通过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被学生所学习和接受,逐步形成“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使知识传授与德育引领形成同频共振[3,4]。
(二)以思想政治元素为切入点,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以思想政治元素为切入点,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法。(1)“线上”教学。通过学校引进的数字电子技术MOOC异步SPOC课程(与教材配套),在学校云平台下,学生线上选课和学习;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时要求,对于基础知识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视频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对于公式计算和电路设计等,通过“腾讯课程”录播课为学生讲述。(2)“线下”教学。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重要知识点和难点、习题作业,实验和电路制作等。线下授课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点,并把相关的内容录制成微视频,制作成思想政治教学案例库;在课堂讲授理论时引入思想政治案例库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度;在讲解复杂电路分析时,采用实践教学法把仿真软件Multisim和Proteus引入课堂,边教学生搭建电路并进行实时仿真,切实调动学习的主动性。(3)“线上”+“线下”的互动管理。采用“蓝墨云班课”智慧教学平台监控教学过程,老师通过手机APP对学生进行签到、提问、作业、测验、答疑等互动与管理,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动态,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连贯性。(4)教学效果的升华。结合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互联网+”、智能车大赛、西门子杯等各种学科竞赛,本科实习实践基地,企业第二课堂基等,让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助力新一代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以立德育人为目标,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根据“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内容,本课程设置不同的考核模式和比例。学生的最终总评成绩为100分,总评成绩60分以上的为合格。成绩设置为比例分段式,即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过程考核成绩20%+实验成绩10%+期末考试60%。思想政治考核点主要体现在过程考核、实验和期末考试中。(1)在过程考核中,除了对专业知点的视频学习,还加入了对思想政治库案例的学习,通过设置考核点,考查学生对待事情的态度和做法、分辨是非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效率、对时间的管理、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承受力等,这一部分考核占过程考核成绩的10%。(2)在实验考核中,加入对实验台操作的安全规范、科学家案例、工匠精神的践行等,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从事电子电气类行业相关岗位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技能,这一部分占实验成绩的5%。(3)在期末理论考试中,将课堂上讲述的部分相关思想政治知识纳入出题范围内,如对于设计类题目,加入哲学思想、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考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这一部分占期末成绩的15%。
(四)以“三全育人”为总领,提升专业任课教学的思想政治教学水平
专业任课教师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之处,其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对育人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5-6]。本文提出的主要提升途径有:(1)利用“学习强国”软件,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提高专业任课教师的德育素养。(2)依托学院党总支和系室党支部,利用每周二的政治理论学习时间,加强专业任课教师对所授专业课程内在价值、科学伦理、社会价值、责任使命等的认知,让每个教师都能够“想思政、敢思政、能思政”。(3)在学院、系部、教研室设置多种层次的课程思政专题讨论组,不断督促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国家和党的方针相结合,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度,用自己的学识、阅历、人格魅力去点燃学生心中的思想政治之火。(4)依托学校思想政治班教育云平台和各种网络资源平台,搭建思想政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交流与学习的通道,让多学科背景的老师相互之间形成合力,良性互动,促进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找到与思想政治知识的结合点并映射到专业知识的讲授当中,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四、结束语
本文从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师水平提升等方面探讨了改革措施,目前,该课程正在河南理工大学2018级自动化专业进行实践。教师通过知识点关联、案例介绍、引导与熏陶等方式,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李如占,张冬冬.课程思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J].高教论坛,2018(6):15-17.
[2]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11-115.
[3]石黄霞,董晓红,刘光辉.應用型本科《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新智慧,2018(7):27-28.
[4]成凤敏.《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电子世界,2019(6):108.
[5]刘悦婷.将课程思政融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索[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125-127.
[6]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30-133.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n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sed 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ZHANG Li,WANG Li-guo,LIU Jing-yan,WANG Yun-jian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Henan 454000,China)
Abstract:Ta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moral education as the goal,teaching reform is conducted in the course on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Through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revising teaching syllabus,improving teaching model,changing assessment methods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eachers,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so that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can truly become the main position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a subtle way.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teaching model;teaching refo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