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杰民 曾采采 曾宪尚
【摘要】目的 比较干扰电疗法与在治疗下肢骨折术后严重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下肢骨折术衙严重肿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人,每天干扰电治疗2次,对照组48例,除没有使用干扰电治疗,其它治疗水肿方案与实验组一样。结果 实验组治疗下肢骨折后严重肿胀的效果是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干扰电可有效促进水肿的吸收,可作为骨折术后严重肿胀的治疗方法之一。
【关键词】 骨折;物理治疗;水肿
四肢骨折术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轻微的肿胀,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但出现严重肿胀时,病人感觉患肢剧烈疼痛,并可直接影响肢体血液循环,甚至出现骨筯膜室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上治疗严重水肿的方案多为单纯的药物疗法,患肢消除肿胀时间较长。干扰电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原理是促进血流运行,消除水肿。如果将干扰电用于治疗四肢骨折术后严重肿胀,是否会加快水肿的吸收。自 2002年开始,我们开始对部分四肢骨折术后出现严重肿胀的病人使用干扰电疗消肿,并与同期不使用干扰电治疗四肢骨折术后严重肿胀相比较。现将我们的观察对比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 2004年 3月-2008年 9月在我科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下肢骨科的住院的下肢骨折术后出现严重肿胀的病例 98例。男性 55例,女性 43例。年龄13~65岁,平均39.8岁。其中股骨骨折 12例,胫腓骨骨折 86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干扰电)50例,对照组(非干扰电)48例,两组患者无糖尿病,严重高血压,心、肝、肺、肾功能不全及均为单纯下肢骨折,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HGB-200电脑骨折愈合仪每日 2次对患者进行内生电消肿。操作步骤:两对自粘电极交叉置于肿胀区,选择消水肿的按键,电流强度以患者的耐受为限度,每次治疗时间 30 min,每日 2次。二组患者均同时采用相同的消水肿药物及护理,包括口服草木犀流浸液片1.2 g Tid,应用β-七叶皂甙钠及甘霉醇,抬高患肢等[1,2]治疗。
1.3肿胀程度评定标准[3]
Ⅰ°:较正常肢体稍肿胀,但皮肤皮纹存在。 Ⅱ°:肿胀较明显,皮纹消失。 Ⅲ°:肿胀很明显,皮肤硬紧,皮肤发亮感,病人自觉肿痛明显,但无骨筋膜室综合症。
1.4观察指标
按照肿胀程度评定标准,肉眼观察并按压水肿部位,每天治疗前记录水肿情况。消肿效果以皮肤重新出现皮纹,肿胀程度 Ⅰ°结束观察记录。
1.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分析,治疗1天、3天的观察记录及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2结果
实验组 50例病人治疗后第 1天患肢水肿程度均由 Ⅲ°转为 Ⅱ°,治疗后第 3天患肢水肿程度均由Ⅱ°转为 Ⅰ°。对照组 48例病人治疗后第 3天患肢水肿程度由Ⅲ°转为 Ⅱ°,治疗后第 7天患肢水肿程度由Ⅱ°转为 Ⅰ°。实验组消肿效果与对照组在第 1天、第3天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患者在使用干扰电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适感。
3讨论
四肢骨折术后肿胀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小血管破裂、出血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外渗到组织间隙所致,同时由于疼痛,肌肉反射性痉挛等造成静脉回流障碍,使血管壁扩张,通透性增加,造成组织间水肿。严重的肿胀影响伤口愈合,可造成局部皮肤供血进一步障碍,使伤口皮缘坏死,继而增加伤口感染可能性,影响损伤组织的修复,甚至直接影响骨折的愈合,因此用时消肿十分重要[4]。
干扰电又名内生电,是新一代的中频物理治疗仪,治疗时用两对电极对频率相差0~100Hz的两路中频正弦交流电交叉地输入人体,在交叉处发生干扰产生由0~100Hz低频调制的脉冲中频电流,利用这种遇生的脉冲中频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干扰电使血管扩张,增加局部淋巴液的循环,有利于损伤组织水肿和病理产物的吸收和消除。术后后第3天是水肿高峰期,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病例选择上均选用水肿Ⅲ°的病人,统计学表明,实验组消肿效果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第1天、第3天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消水肿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病人在水肿消除至Ⅰ°时可停止干扰电治疗,其后的治疗与对照组一致。
本对比研究表明干扰电在促进水肿的吸收疗效明显,干扰电在临床上具有多种治疗价值,值得推广在治疗四肢骨折术后严重水肿的病人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满宜,主译。骨折治疗的 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20-722。
[2]成本强,张震乾,刘月生。上肢创伤及手术后早期肿胀的综合治疗[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8):1140-1142。
[3]张利远,张芸. β-七叶皂甙钠治疗创伤后肢体肿胀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0,20(9):517518.3 。
[4] 吴雪晖,罗飞,谢肇,等。丹红注射液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