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舟记》
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核舟记》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文章生动地表现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的原貌,而不是写成一篇平实的解说词。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特意点明窗可以开合,表现了雕刻技艺之精巧。
C.本文写人形神飞动,“各具情态”。如写舟尾舟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苦啸呼状”,真是绘影绘声,呼之欲出。
D.文章最后用“嘻”这个叹词领出了“技亦灵怪矣哉”一句,突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解析】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A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
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解析】文章对三人的描写各有侧重,并不是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A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说明为主,辅之以描写,舟上五人,须眉毕见,各见情态。
B、选文②—④段写核舟的正面,其写作顺序是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C、选文③段详细描写的人物是苏东坡,他戴着高高的帽子坐在两人中间,右手抚鲁直背。
D、《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地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
【解析】选文③段详细描写的人物是苏东坡,他戴着高高的帽子坐在两人中间,左手抚鲁直背。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最后总说”的结构方式。
B.选段运用摹状貌、作比较的方法表现三个人不同的衣着、姿态、动作和表情。
C.文中连用“执、抚、指、语、矫、视”等动词,使人物活灵活现。
D.《核舟记》逼真生动地表现了“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解析】《核舟记》应为表现了“技亦灵怪矣哉”的主题。D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5.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文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B.此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
C.文章最后对核舟所作的总结性说明,为的是加深读者对微雕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之巨的印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抒情,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微雕作品的赞美。
D. 结尾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使文章如核舟一样,显得精细而完整,令人爱不释手。
【解析】文章最后对核舟所作的总结性说明,为的是加深读者对微雕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之巨的印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议论,不是抒情。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总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
B.第二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C.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第四段分述。二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
D.第五段分述。“灵巧”照应“奇巧”,核舟体积小,内容丰富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王叔远的精湛技术,构思巧妙)。
【解析】第五段分述。D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7.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B.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C.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
D.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解析】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