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经济领域的两个基本事实是什么?为什么说经济学的所有问题都建立在这两个基本事实基础上?
答:经济领域的两个基本事实是:(1)、社会居民和组织的物质需要是无限的或永不满足的。(2)、经济资源,即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要素是有限的或稀缺的。
经济学的所有问题都建立在这两个基本事实基础上的原因是: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和其他社会组织,在面对稀缺的资源与无限的需求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时,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社会科学,简而言之就是关于选择的科学。之所以产生选择的问题,就是因为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要而言,资源是稀缺的。
2、马斯洛按照需要种类不同将需要划分为哪5个层次?
答: 生理需要——食物、空气、水、衣服、住房、交通; 安全需要——身体、财产、就业等各方面安全; 社会需要——人际交往、精神健康、归属感; 尊敬需要——自尊、受人尊敬; 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个人的各种合理欲望与事业目标。
(概念辨析:物质需要——消费者为了获得快感与满足而拥有或使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欲望。)
3、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需要的差别?(课本P3)
4、简述需要无限性的原因?
答:从需要的整体看是无限的;需要相对于供给能力是无限的;从心理上看,人的欲望是很难因简单的满足而消失的。
5、简述资源的类别
答:自由取用资源(空气、阳光);经济资源(自来水)。
6、简述生产要素的种类有哪些?以及他们的所得到的报酬?
答:生产要素是用来生产产品的必要元素,他们的作用就是投入生产过程中生产各种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包括:土地——地租;资本——利息; 劳动力——工资、奖金、佣金; 企业家才能(经营才能):组织其他要素进行生产、制定商业决策、决定采用新产品和新技术以及新组织形式、承担风险——利润。
7、简述供给的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
答:所有的经济资源或生产所需的各个要素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性即稀缺性;我们地球只能为生产商品与服务提供有限的资源,因而有效资源的稀缺及其引起的有效生产活动的稀缺,必然导致产出的有限,即供给的有限;所谓稀缺规律,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产品和服务以及生产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总是不足的。其两重意义:这种稀缺是相对的,它不是指产品和服务的绝对数量,而是相对于需要的无限性来说是稀缺的;这种稀缺又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任何时代和社会。
8、欲望的无限与资源稀缺之间产生的经济问题?
答: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谁做出上述决策。
9、简述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答: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可供选择的有限资源,以求的人类现在和将来的欲望(需要)得到的最大的满足(最大的效用)的科学。即:研究如何进行选择,从而达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简单的说,经济学就是关于效率的科学——运用有限资源的效率。
10、什么是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试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和生产可能性曲线分析一国经济如何平衡消费品生产和资本品的生产。
答:机会成本,指使用一种资源或将其投入某一特定用途,而放弃的其在其他用途中所获得的最大利益。对机会成本的经济衡量就是物品的价格。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在一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各种(一般为2种)产品或服务的最大数量组合的曲线,以概括地说明生产的选择和选择的效率。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一个问题:如果社会多生产私人产品,就必然以减少社会服务生产为代价,这就是增加私人商品的机会成本。而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说明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是递减的,即边际收益率是递减的。
分析:
A.消费品生产和资本品生产,这两大部类产品本身是相互制约的。一般来说,某一时点,社会选择生产资本品与消费品的多少,实际上就是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满足当前需要与满足长远需要之间作出选择。一国经济当前的选择是未来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基本决定因素。
B.通过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看到:如果某国选择比其他国较大规模的资本品生产,那么它将要用更多的现在的产出用于建设更多工厂,而换来的是更大的经济增长,机会成本是牺牲了当前的消费。
C.国家经济要作出的现实选择就是在社会当前消费与更长远的消费间做出平衡,既不能因为当前消费牺牲过多长远利益,又不能为了将来的发展使当前人民生活水平受太大压抑,损害人们的积极性。一般这种权衡要考虑人们的传统习惯、普遍承受能力和国民经济的总体目标。一国在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目标时往往更多倾向于扩大投资品生产。
11、为什么不同国家对于生产什么会有不同的抉择?
答:国民经济面临的现实选择就是如何在消费品生产与资本品生产之间取得平衡,这两大部类产品本身是相互制约的,社会选择生产消费品和资本品德多少,实际上就是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间做出选择,这种选择表明,一国经济当前的选择是未来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基本决定因素。
国家经济要做出的现实选择,就是要在收益与机会成本之间作比较,即:在社会当前消费与更长远的消费间做出平衡,即不能因当前消费牺牲过多长远利益,又不能为了将来的发展使当前人民生活水平受太大压抑,损害人们的积极性。一般,这种权衡要考虑人们的传统习惯、普遍承受能力、国民经济的总体目标,一国在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目标时,往往更多倾向于扩大投资品生产。
12、在市场经济中,生产是如何组织的?
答:生产的组织,意味着对用于生产的要素和技术如何组合的选择,即:生产每单位商品和服务,选择哪种技术所使用的资源成本最小。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是如何组织的,这个问题包含3个问题:在不同行业间如何分配资源;在每一个行业中由什么样的企业从事生产;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技术组合各种生产要素。第一个问题是由供求决定的价格体系决定的;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在某和行业内,只有愿意并有能力采用效率最高的生产技术的企业才能持续生产。效率最高的技术就是:在现有的市场价格下,要求生产技术能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使生产要素的组合最经济(价格合理)。
(如何生产的问题是由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市场价格机制共同作用决定的)
13、简述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什么有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而另一些国家资本密集型企业较多?
答: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占企业成本的比重相对较高的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占企业成本比重相对较高的企业。
企业会选择最高效的技术组织生产,而最高效的技术不一定是科技含量最高的技术,而是在保证产量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最经济组合。因此,如果劳动力的价格高于资本要素的价格,则企业会减少劳动力数量、增加资本数量,以降低总成本。反之,会减少资本比重,增加劳动力比重。 一般,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人们倾向于组成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在劳动力成本较高而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人们倾向于组织资本密集型企业。
14、简述商品与服务的不同分配方法?
答:在极端的计划经济中,分配的主体是计划;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产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分配。
15、简述支付能力与购买意愿?
答:在市场经济中,总产品的分配问题由价格体系决定,价格体系从2方面解决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问:a. 购买商品与服务的“支付能力”——消费者的收入决定消费者支付各种产品的能力;b. 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其取决于消费者对该产品和它的替代品的偏好与它们之间的价格比,商品的价格仍是决定消费者支出方式的重要因素。
因此,支付能力和购买意愿的平衡问题实质上就是产品市场价格和要素市场价格的平衡问题,最终起作用的是价格体系。
21、简述影响供给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价格——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价格和供给量之间有一种正向变动关系:商品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例外:劳动力、古玩字画、证券黄金)
相关商品价格——当某种产品的替代品涨价时,会减少种产品的供给量;当互补品涨价时,会增加这种产品的供给量。
生产的成本——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供给量减少。
生产者对外来的预期——股市。
生产者的数量——竞争。
生产的技术水平。
22、简述供给曲线为何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值)?
答:第一,厂商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机的,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应该在既定的价格下能给他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产品数量。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短期均衡条件是:(其)边际收益 = 边际成本 = 产品市场价格,因而厂商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上的每个点对应的价格下都有一个最优均衡产量,这也是生产者愿意并且能提供的产品数量,所以供给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是重合的。
第二,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随着产量扩大,边际成本是先递减后递增的。
当产品价格较高时,厂商有盈利并会扩大产量,直至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时候达到短期均衡,厂商获得最大利润,此时对应的产量是厂商愿意提供的最优产量;
当产品价格很低,低到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时,厂商在边际成本等于价格时,产量是亏损最小的最优产量,此时厂商继续生产仍能弥补可变成本,但是如果再低,则厂商会停止生产,不再愿意供给。
所以,供给曲线是短期边际曲线高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曲线部分,此部分中,边际成本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因此,短期供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23、简述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及后果?
答: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在数学图形中,这种变动表现为同一既定的供给曲线上点的运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当替代品价格下降、互补品价格上升、预期商品价格上涨、技术水平进步时,供给曲线向右平行移动;若上述因素发生引起供给数量减少的变动,则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24、什么是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
均衡——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市场均衡(分为: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出现在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相等的时候,此时该商品的价格是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第二篇.国内经济与政治背景
1、简述分工和专业化的概念(课本P92-93)
2、分析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性和不经济性(课本P93-96)
3、试从交换的产生、发展和交易方式的变革分析分工的发展?
答:(1)与分工和专业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相伴的是交换的产生和发展,人们越是专业化的生产,越是要扩大与他交往的范围。(2)分工要发展就必须扩大市场范围,而影响市场范围大小的关键,就是交易费用。(3)但交易费用会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而逐渐增加,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货币产生了。(4)货币作为一种公认的交换媒介,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货币的出现带来了交换的。
综上所述,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推动交换的发展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市场范围的扩大同时也带动分工进一步发展,随着分工、交换、市场的发展,为降低交易费用,必然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4、简述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其与市场范围的关系(课本P97-98)
5、简述货币的产生与交易方式变革之间的关系(课本P98-99)
6、简述现代经济中货币体系的重要作用(课本P99)
7、你如何看待一国产业进步的进程与该国制度变迁的关系?
答:A、以美国为例:
(1)从表面因素上看,首先得益于其对外开放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国内市场;其次,在第二次技术中,美国等国之所以能赶超英国,因为他们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2)从根本上看,上述优势的发挥得益于其制度因素。 美国的,才使它有了发展自己工业体系,维护自己经济利益的制度保障; 美国内战结束后,南方奴隶制的废除,使得劳动力、资本、土地、消费品等要素得以在全国流动,与此同时,交通通讯业的性发展使得交易费用大大降低,两因素结合,构成了国内开放的统一市场体系。
B、以德国为例:
(1)拿破仑战争和普鲁士贵族的发展扫清了工业的制度障碍,表现在: 废除贵族,废除农奴制,推行了新的资产阶级民法; 在普鲁士境内实行自由贸易,对外减低关税,废除行会的控制权; 进行教育改革。(2)在作好了制度上的准备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迎来了又一次新技术的机遇,与美国一样,德国在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上发挥了后进优势,成功地建立了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后起之秀。
8、简述市场经济演变的轨迹(课本P106)
9、简述后工业化时代新经济的特点(课本P107-108)
10、我国当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有哪些?(课本P111)
11、简述规模经济的概念及其原因(课本P112-113)
25、简述工会的概念、其负面经济影响和积极的政治意义(课本P127-128)
26、改革和发展我国工会组织的必要性及其意义(课本P129)
27、叙述融机构体系的框架及其在现代经济中的意义((课本P129-139)
30、简述的概念及其职责(课本P140-141)
31、为什么任何社会都需要设置地方?(2004年试题)
答:设置地方的原因:(1)为管理方便;(2)提供有效服务;(3)地方是民主政治的突出特征;(4)增进人们对自由政治制度的理解。
32、与地方的关系一般如何处理?
答:处理与地方关系的几种模式:(1) 联邦制国家有限分权模式(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2) 单一制国家有限集权模式(英国、法国、日本)。(叙述其内容)
33、与地方划分财政职能的原则及类型(课本P146-147)
34、简述税收的非财政途径及不同的税收观点(课本P148)
35、简述我国政权的基本体系(课本P148-149)
36、当前我国与地方的关系在组织结构、职权和财政上有何特点? (课本P150-156)
37、民族地方自治与特别行政区存在的意义?(课本P149)
38、试分析对我国公共决策产生影响的各种正式、非正式因素?
答:正式因素包括:
(1)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是最高决策机构,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策有本权威性和强制性两个基本特征。
(2) 。在我国,作为行政管理机关,是决策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制定的具有具体性和补充性的特征,
(3) 国家。国家是一种国家机关,它同全国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国家的法律由国家予以颁布施行,并发布各项令。
(4) 中国党。中国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它在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中起着主导作用。
非正式因素包括:
(1) 民主党派和政治社团。
a、 各民主党派在我国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功能。
b、 政治协商会议以制度化的形式为各民主党派,政治社团和非组织社会知名人士提供了独特的议政渠道,在国家公共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我国的政治社团是不同利益群体实现其特殊利益要求的工具,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在国家制定时,政治团体的存在能够保证公共决策不以严重损害某些群体利益为代价而使另一些群体获利。
(2) 研究组织。
a、 隶属于各级和部门的纯行政性研究组织。
b、 行政性和学术性相结合的研究组织。
55、反对通货膨胀的有哪些?(课本P203-205)(尤其注意菲利普斯曲线)
56、有关滞胀原因的三种理论观点(课本P206-207)
57、有关经济增长的三种理论模型(课本P208-209)
58、简述经济增长的外部成本或社会代价(课本P209-210)
59、试对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关系进行评价(课本P210-212)
答:生活质量与经济增长往往存在着矛盾。生活质量应把经济增长中令人不快的特征作为社会成本减去,加上公民们现在享受到的更多的闲暇时间以及夫妻们在自己家庭中所提供的劳务,有几种衡量生活质量的方法:(1) 经济净福利(NEW);(2) 实际生活质量指数;(3) 成本效益评价法。
经过上述的衡量评价,经济增长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量的概念,而成为一个综合的质的概念。为了区别,我们可用“经济发展”来表示这一质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稳程度和结果,而且还包括国民的平均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与制度等的总体进步。
60、在制定经济增长时应注意的问题?(课本P212-213)
61、什么是经济?类型?P214
62、什么是财政?P214
63、国家财政的构成?支出构成?收入构成?购买、转移支付、税收、公债的概念?财政工具?P215-217
、叙述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机制。P217-218
65、什么是补偿性财政?怎么斟酌使用财政?P218-219
66、年度预算的功能?P219
67、各项财政工具对国民收入的影响?P220
68、分析影响财政效果的因素。P220-222
69、什么是货币?其目的?P222
70、什么是货币传导机制?其阶段?P222
71、常规性货币工具?P222-224
72、选择性货币工具?P224-225
73、分析货币对国民收入的影响。P225
74,分析影响货币效果的因素。P226-227
75、货币效果实证分析。(注意案例)P227-228
76、收入、价格、产业的概念、目标、措施等?P228-232
77、分析多种经济配合使用的原因、配合方式及其效应。P232-234
第三篇
1、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P235
2、国际贸易的概念、传统国际贸易的特点、国际贸易的新特点?P236
3、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P236-237
4、国际贸易对企业、国家产生的影响(积极和消极)?P237-238
5、什么是绝对优势理论?什么是比较优势理论?尝试以这两种理论分析国际贸易利益在不同国家间的分配。P238-239
5、什么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P240-241
6、分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不同国家的利益影响。P241-242
7、什么是汇率?汇率的表示方法?汇率的作用?P234-244
8、汇率制度的种类,什么是固定汇率制度,什么是浮动汇率制度?P244,246
9、固定汇率制的种类,什么是国际金本位,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各自的特点、决定汇率的基础、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P244-245
10、浮动汇率制的种类?决定汇率的基础?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P246
11、一国货币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不一致的原因?P246-257
12、分析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P247-249
13、什么是货币制度?其内涵构成?种类?P249-250
14、什么是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包括哪些问题?类型划分?P250-251
15、如何评价国际货币体系?P250
16、叙述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P251-257
17、什么是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P258-260(各项内容的概念)
18、如何解读和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P260-261
19、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失衡的定义?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后果?P261-263
20、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P263-2
21、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概念、措施及其作用机理?P265-268
22、国家干预国际贸易的方式有哪些?
23、什么是海关?什么是关税、其目的?什么是关税壁垒措施,其种类?269-270
24、什么是非关税壁垒措施,其种类?P270-272
25、国家鼓励出口的 措施一般包括哪些?P272-274
26、什么是自由贸易?什么是保护贸易?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争论分歧?P274-278
27、什么是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发展的历程?P279-280
28、国际组织的作用?P280-281
29、叙述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几种国际组织的产生历程、组织框架、作用或功能等。P281-306
第四篇
1、 分析经济的目标及其内在矛盾。P308-313
2、 分析经济手段及其内在矛盾。P313
3、 手段和的对应关系。P313
4、 国际环境对一国经济影响。P314-317
5、 各国经济相互影响。(注意案例分析)P317-318
6、 分析协调经济内部矛盾的途径。P319-322
7、 分析经济国际协调的途径。P322-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