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卷一、基础知识与语言积累(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句子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biĕ),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秾纤合度(nóng qiān).
B.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niān),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tiāo)的.
C.水藻(zăo)真绿,把终年贮蓄(zhù xù)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D.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jié)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kăi).
2.下面没有错误的字的一个句子是( )
A.“一年之季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C.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D.所以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禁.
3.下面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天的雨总是淅淅沥沥下一阵,让人觉得酣畅极了.
B.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也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C.“消法”修正案将网络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等条款纳入其中,市民们对此纷纷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D.他们重现了一项古老的、几乎已被遗忘的技艺:在众目睽睽之下让物品不翼而飞.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爸爸的鼓励,我最终走下了悬崖.
B.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
C.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沉重和紧张.
D.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将举办天安门广场盛大阅兵仪式,并为此发布了9月3日全国放假1天.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12分,共12分)
5.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止有剩骨(只、仅) | B. 顾野有麦场(看见) |
| C. 屠暴起(暴怒) | D.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
| A. 投以骨 | 静以修身 |
| B. 乃悟前狼假寐 | 去后乃至 |
| C. 数刀毙之 |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 D. 而顷刻两毙 | 温故而知新 |
A.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B.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的很)。
C.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D.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另一只狼正藏在柴草洞里,想要钻过去从后面对屠户进行攻击)。
(4)下列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写了屠户和狼斗智斗勇的经过。全文先叙事,后议论,升华了文章主题。
B. 文中“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主要是描写了狼狡诈的本性。
C. “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D.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三、默写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
①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③ ,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国学经典《三字经》)
(2)请在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谭嗣同的《潼关》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7.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第一选段写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按顺序填空。
→ → →
(2)依照示例,概括选文所描绘的某两幅画面(不超过5个字)。
示例:青松擎花、 、
(3)把“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顶”换成“覆盖”好不好?谈谈理由。
(4)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五、作文
8.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冬天,是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飞舞的季节,但冬天里定有一个微笑令“你”内心温暖,让“你”至今难忘。
请以“冬天里的微笑”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
(1)字数不少于 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校名及自己的姓名,如需出现一律用“×××”代替。
B卷一、诗歌鉴赏
9.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刘向《说苑﹒立节》)
(1)解释下列加点字。
衣敝衣 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反 奚为不受
(2)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②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曾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
11.鲁迅的《朝花夕拾》共选入十篇文章,以下哪篇文章没有对鲁迅的童年生活有所叙述或提及?(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阿长与<山海经>》 D.《范爱农》
12.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有众多的称号。最开始在花果山,他最先探水帘洞成功,众猴拜他“千岁大王”,他高登王位,遂称 ;大闹天宫,受天庭招安,被授予“弼马温”的官职;当发现受天庭蒙骗,大怒回到花果山,取称号“齐天大圣”;唐僧收他为徒时,赐予法号“行者”;最后取经成功,如来佛祖授予封号 。
13.
拥你入睡
肖复兴
①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②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③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
④我有些受宠若惊。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现在,让你搂着他像搂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⑤莫非懵懵懂懂中,睡意朦胧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是想拒绝的往日温馨?
⑥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均匀的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的气泡。
⑦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侯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他等不及了,就跑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我怎么能说不行?已经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⑧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他给我安详,给我亲情,给我灵感。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其实,那时他认识不了几个字。有好几次,他倚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甜,我都没有发现……
⑨以后我常常想起那段艰辛却温馨的写作日子,想起儿子倚在我怀中小鸟一样静静睡着的情景。我觉得我的那些东西里有儿子的影子、呼吸,甚至睡着之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光的梦境……
⑩儿子长大了。纵使我又写了很多比那时要好的故事,却再也寻不回那时的感觉、那一份梦境。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⑪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我的胳膊被他枕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⑫并不是我太娇贵儿子,实在是他不会轻易地让你拥他入睡。他已经长大,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用不了多久,他会长得比我还要高,这张床将伸不开他的四肢……
⑬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出“儿子长大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请说出你对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受宠若惊”的理解。
②简要说说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结尾简洁而有韵味,试作简要赏析。
(4)针对两则链接材料和文章第⑦段中三位父亲的举动,说说你欣赏或不欣赏哪位父亲的做法,并通过比较陈述理由。
【链接一】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朱自清《背影》)
【链接二】
软软!你常常要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脱你。现在你一定轻视我,想道:“你终于要我画你的画集的封面!”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四、语言运用
14.请你根据要求,在校园开展的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下列相关人物。
(1)表是某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阅读的数据材料,请你从“人均阅读量”和“人均阅读”中各得出一条结论。 纸质书阅读量高于电子书阅读量
| 年度 | 人均阅读量 | 人均阅读时长(每天) | ||
| 纸质体术(本) | 电子书(本) | 纸质阅读(分钟) | 手机阅读(分钟) | |
| 2012 | 4.39 | 2.35 | 15.38 | 16.52 |
| 2013 | 4.77 | 2.28 | 13.43 | 21.70 |
毕淑敏: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次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汪曾祺: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什么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
(3)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感受”的帖子。现在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运用比喻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你的读书感悟,以跟帖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探源人: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采蜜人:读书好比饮食,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A卷一、基础知识与语言积累(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句子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biĕ),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秾纤合度(nóng qiān).
B.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niān),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tiāo)的.
C.水藻(zăo)真绿,把终年贮蓄(zhù xù)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D.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jié)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kăi).
【考点】12:易误读常见字.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解答】A.有误,“秾纤”应读作“nóng xiān”;
B.正确,不要把“拈轻怕重”的“拈”读作“zhān”;
C.正确,不要把“水藻”的“藻”读作“zào”;
D.正确,不要把“感慨”的“慨”读作“gài”.
故选:A.
2.下面没有错误的字的一个句子是( )
A.“一年之季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C.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D.所以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禁.
【考点】14:常见易错字.
【分析】本题考查字形.本题主要是同音字和形似字.要注意成语的固定搭配并根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解答】A.季﹣计
B.正确
C.躁﹣﹣燥
D.禁﹣经
答案:B
3.下面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天的雨总是淅淅沥沥下一阵,让人觉得酣畅极了.
B.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也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C.“消法”修正案将网络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等条款纳入其中,市民们对此纷纷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D.他们重现了一项古老的、几乎已被遗忘的技艺:在众目睽睽之下让物品不翼而飞.
【考点】49: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一般指小雨落下的声音.与下文的“酣畅“相矛盾.
B.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用在这里是搭配不当.
C.和:声音相应.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多指献媚.形容没有主见.用在这里是色彩不当.
D.正确.
故选D.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爸爸的鼓励,我最终走下了悬崖.
B.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
C.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沉重和紧张.
D.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将举办天安门广场盛大阅兵仪式,并为此发布了9月3日全国放假1天.
【考点】79: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正确;
B.用词重复,“溢”即“过分”意思,去掉“过分的”;
C.主谓搭配不当,改为“我们的任务沉重,工期紧张”;
D.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的通知”.
故选:A.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12分,共12分)
5.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止有剩骨(只、仅) | B. 顾野有麦场(看见) |
| C. 屠暴起(暴怒) | D.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
| A. 投以骨 | 静以修身 |
| B. 乃悟前狼假寐 | 去后乃至 |
| C. 数刀毙之 |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 D. 而顷刻两毙 | 温故而知新 |
A.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B.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的很)。
C.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D.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另一只狼正藏在柴草洞里,想要钻过去从后面对屠户进行攻击)。
(4)下列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 本文主要写了屠户和狼斗智斗勇的经过。全文先叙事,后议论,升华了文章主题。
B. 文中“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主要是描写了狼狡诈的本性。
C. “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D.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翻译】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非常害怕,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困窘急迫,害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他看到的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中主要堆积着柴火,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对手.
狼狡猾,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解答】(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A正确;B正确;C暴:突然;D正确;故选C.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A把\来;B才;C代词\主谓之间;D表转折\表顺承;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A正确;B正确;C正确;D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从背后攻击屠户;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A正确;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主要不是描写了狼狡诈的本性;C正确;D正确;故选B.
答案:
(1)C
(2)B
(3)D
(4)B
三、默写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
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③ 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国学经典《三字经》)
(2)请在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谭嗣同的《潼关》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1)①学而不思则罔(注意“罔”的书写)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注意“致远”的书写)
③玉不琢
(2)《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7.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第一选段写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按顺序填空。
山上 → 山尖 → 山坡 → 山腰
(2)依照示例,概括选文所描绘的某两幅画面(不超过5个字)。
示例:青松擎花、 小山着衣 、 落日羞雪
(3)把“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顶”换成“覆盖”好不好?谈谈理由。
(4)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考点】9D:散文阅读综合.
【分析】本段材料节选自《济南的冬天》,主要描写了一场小雪之后,济南的冬天的美景,文章先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对局部的景物进行描写,分别描写了山上的矮松,山尖的银边,山坡上的草色,再写到山腰上的薄雪,山坡上的小村庄.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的说明顺序.解答时学生通过文章的内容、重点词语来确定顺序.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从文段中“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等词语,可以判断本段所用的顺序是空间顺序,从山上到山腰,自上而下的顺序.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文章第一段中:“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可以概括为“小山着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雪像银边天似玉,可以概括为“白银镶玉”;“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落日的阳光使得山腰的薄雪羞成粉色,可以概括为“落日羞雪”.文章第二段:“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也即“山庄卧雪”.作答时注意按照示例的格式进行概括.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作答本题时,要首先明确态度,然后陈述理由.“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形象感动态感强.“顶”说明树尖上雪少,用“覆盖”则与小雪不吻合.据此可作答.
(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这个句子赋予小山以人的性格,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小山在夕阳映照下美丽而娇媚的情态.
答案:
(1)(共.本题不设0..仅答对1处不得分;答对2处、3处得;4处全对得2分)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2)(共.概括准确,字数5字及以内1分)示例:小山着衣 落日羞雪 山庄卧雪
(3)(共3分)不好(态度明确,1分).“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形象感动态感强.“顶”说明树尖上雪少,用“覆盖”则与小雪不吻合.
(4)(共.一点1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雪以人的情态特征
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薄雪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幻的色彩美,突出了薄雪的可爱
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
五、作文
8.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冬天,是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飞舞的季节,但冬天里定有一个微笑令“你”内心温暖,让“你”至今难忘。
请以“冬天里的微笑”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
(1)字数不少于 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校名及自己的姓名,如需出现一律用“×××”代替。
【考点】L3:话题作文.
【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以“冬天里的微笑”为题写一篇作文,有很多的思考命题方向,很容易打开思路,题目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以“冬天里的微笑”为题,在写作时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原义的“冬天里的微笑”;二是比喻义或者引申义的“冬天里的微笑”,即通过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写你在最困难的时候别人给与你的帮助.
【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比如写“冬天里的微笑”,进而联想到父母的爱,来反映亲情的伟大.
【思路创新】写作文时,可以写人的“冬天里的微笑”,也可以写动物或者动画片人物的“冬天里的阳光”,例如:写动画片《熊出没》中熊大的一次经历,迷路以后得到很多动物的帮助终于回到自己的家.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
【表达方式】因为题目的关键是“冬天里的微笑”,所以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夹叙夹议,或者先叙后议.
【解答】【例文】
冬天里的微笑
我之前的邻居是一个温婉的女孩.她有一个清新的名字﹣﹣林清婉.清婉、清婉,清丽温婉…
清婉长得十分漂亮,超凡脱俗,像个小精灵.她那长长的睫毛下一双大眼睛水灵灵的,一张小巧的嘴不时嚅动着,两颊红红的、润润的,使她那本来充满稚气的脸显得更加俊俏.
慢慢我发现,清婉的心灵比她的外表更加美好.
清婉与我同龄,虽然不是同学,但都是活泼好动的女孩子,所以很合得来.
记得刚开学那会儿,我新发的语文书在回家的路上从袋子的破裂口掉入污水中,脏兮兮的,还散发着臭气.我心想:这下完蛋了.可回到家时,清婉见了,忙抢过来,笑嘻嘻地说道:“你跟我换吧,反正包了书皮不是一样用?”我一时说不出话来,脸上热热的.
还有一次,那是一个星期六,我从外婆家回来已是夜晚了.那时,天气冷极了,像是要把人冻僵了.爸爸的车子刚一停下来,就听见单元大门开启的声音.
“咦,清婉,你怎么在这里?”我看见清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心痛极了,忙跑上前问.
“门锁里卡了一把断钥匙,从外面是开不了门的.爸爸妈妈不在家,我怕你们的敲门声吵醒隔壁陈阿姨的小baby,于是就在这里等你们回来.给你们开门.”她嫣然一笑,笑得格外甜美.
我鼻子陡然一酸,好感动.
后来,清婉搬走了,她要搬回江苏老家了啊…
我去火车站送她,临走前,她送给我一件礼物.我打开盒子一看,是两条缠绕在一起的小蛇公仔,绕成了爱心.
“这是?”我有点不解.
“我们的属相都是蛇,所以我送你两只小蛇公仔.尽管我们相距很远,但我们永远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凡凡,你要好好学习,加油!”她挥挥手,笑容灿烂.这笑容,恐怕一些明星都会自惭形秽.
火车开走了,清婉也走了,只有我一个人在月台上发呆.
谢谢你,清婉…
清婉,你的微笑就像冬日里的一米阳光,温暖着我的心…
B卷一、诗歌鉴赏
9.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考点】EB:咏志诗.
【分析】这是一首唐诗,作者是刘禹锡.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自古逢秋悲寂寥,历代诗人描写秋景,大都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本诗反其意而用之,凸显了鹤搏击长空、潇洒自得、奋勇向上的形象.作者逢秋不言“悲寂寥”,豪言“秋日胜春朝”,表现了自己的乐观豁达;一二句对比明显.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靠平时的积累,如果平时没有积累,那就只能尝试翻译出全句的意思,然后推知某个指定词语的意思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表面写鹤,其实写的也是诗人自己.
答案:
(1)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刘向《说苑﹒立节》)
(1)解释下列加点字。
衣敝衣 穿 请以此修衣 用
曾子不受,反 通“返”,返回 奚为不受 为什么
(2)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②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曾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考点】DB: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片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从曾参的话来看,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操守的.”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穿着很破旧的衣服.衣:穿;
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以:用;
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反:通“返”,返回;
你为什么不接?奚:什么、为什么.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纵:纵使;我骄:宾语前置,对我显露一点骄色;畏:害怕.句子翻译为: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②闻:听说;足:足够;全:保全.句子翻译为: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足够用来保全他的节操.”
(3)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答题时依据文中的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概括.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子是一个不贪图别人施舍(无功不受禄)、正直、明白事理的人.
答案:
(1)穿; 用; 通“返”,返回; 什么、为什么;
(2)①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②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足够用来保全他的节操.”
(3)(共2分)曾子是一个不贪图别人施舍(无功不受禄)、正直、明白事理的人.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
11.鲁迅的《朝花夕拾》共选入十篇文章,以下哪篇文章没有对鲁迅的童年生活有所叙述或提及?(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阿长与<山海经>》 D.《范爱农》
【考点】F5: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这篇文章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辛亥后又备受打击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故选D.
12.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有众多的称号。最开始在花果山,他最先探水帘洞成功,众猴拜他“千岁大王”,他高登王位,遂称 美猴王 ;大闹天宫,受天庭招安,被授予“弼马温”的官职;当发现受天庭蒙骗,大怒回到花果山,取称号“齐天大圣”;唐僧收他为徒时,赐予法号“行者”;最后取经成功,如来佛祖授予封号 斗战胜佛 。
【考点】F4:名著综合.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名著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的把握.根据原著内容的理解,明确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有众多的称号.最开始在花果山,他最先探水帘洞成功,众猴拜他“千岁大王”,他高登王位,遂称美猴王;大闹天宫,受天庭招安,被授予“弼马温”的官职;当发现受天庭蒙骗,大怒回到花果山,取称号“齐天大圣”;唐僧收他为徒时,赐予法号“行者”;最后取经成功,如来佛祖授予封号斗战胜佛.
答案:美猴王 斗战胜佛
13.
拥你入睡
肖复兴
①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②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③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
④我有些受宠若惊。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现在,让你搂着他像搂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⑤莫非懵懵懂懂中,睡意朦胧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是想拒绝的往日温馨?
⑥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均匀的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的气泡。
⑦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侯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他等不及了,就跑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我怎么能说不行?已经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⑧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他给我安详,给我亲情,给我灵感。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其实,那时他认识不了几个字。有好几次,他倚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甜,我都没有发现……
⑨以后我常常想起那段艰辛却温馨的写作日子,想起儿子倚在我怀中小鸟一样静静睡着的情景。我觉得我的那些东西里有儿子的影子、呼吸,甚至睡着之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光的梦境……
⑩儿子长大了。纵使我又写了很多比那时要好的故事,却再也寻不回那时的感觉、那一份梦境。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⑪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我的胳膊被他枕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⑫并不是我太娇贵儿子,实在是他不会轻易地让你拥他入睡。他已经长大,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用不了多久,他会长得比我还要高,这张床将伸不开他的四肢……
⑬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出“儿子长大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请说出你对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受宠若惊”的理解。
②简要说说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结尾简洁而有韵味,试作简要赏析。
(4)针对两则链接材料和文章第⑦段中三位父亲的举动,说说你欣赏或不欣赏哪位父亲的做法,并通过比较陈述理由。
【链接一】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朱自清《背影》)
【链接二】
软软!你常常要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脱你。现在你一定轻视我,想道:“你终于要我画你的画集的封面!”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考点】9C:记叙文阅读综合.
【分析】本文通过记叙儿子长大了,难得让我搂着他睡,让我回忆起他小时候与我亲密无间的温暖时光,表现了对儿子因为长大而不再与“我”亲昵的惋惜、怅惘的心理.
【解答】(1)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1)躲着换内裤,洗澡时不用父母帮着搓洗;(2)开始长胡须,出现了喉结;(3)与父母欲近还远的青春期心理.
(2)①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一是指儿子不期而至的亲昵行为带给“我”的惊喜;二是指“我”对儿子短暂易逝的亲昵行为的珍惜.
②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1)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3)对比,通过…和…的对比,突出(衬托)人物(事物)…的特点,表现…的感情.以比喻(“儿子”像“小鸟”蹦上枝头)来表现此前儿子的纯真、可爱、调皮和父子亲昵的温馨情景;②表现了对儿子因为长大而不再与“我”亲昵的惋惜、怅惘的心理.
(3)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①与文中“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使文章完整而紧凑;②为“我”继续生发种种情愫留足了想象空间;③希望与儿子相处时间能够长一点,表达了“我”浓浓的亲子之情.
(4)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示例一:我欣赏朱自清父亲的做法,因为他对儿子处处关爱、体贴入微.本文中的父亲对儿子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推诿搪塞;丰子恺先生的做法则过于简单粗暴.
示例二:我不欣赏朱自清父亲的做法,因为他对儿子事无巨细的关爱,没有能照顾到儿子身心的需要.本文中的父亲,忙碌之余而不忘亲近儿子;丰子恺先生在伤害孩子心灵之后,能善于自省与自责.
答案:
(1)(共.一点.意思对即可)①躲着换内裤,洗澡时不用父母帮着搓洗;②开始长胡须,出现了喉结;③与父母欲近还远的青春期心理.
(2)(共5分)①一是指儿子不期而至的亲昵行为带给“我”的惊喜;二是指“我”对儿子短暂易逝的亲昵行为的珍惜.
②比喻,把“儿子”比作“小鸟”,生动形象地表现此前儿子的纯真、可爱、调皮和父子亲昵的温馨情景;表达了对儿子因为长大而不再与“我”亲昵的惋惜、怅惘的心理.
(3)(共.共三点,一点,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意思相同即可)①与文中“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使文章完整而紧凑;②为“我”继续生发种种情愫留足了想象空间;③希望与儿子相处时间能够长一点,表达了“我”浓浓的亲子之情.
(4)(共.作出欣赏或不欣赏的判断并陈述理由,得;在比较中陈述对另外两位父亲的看法,各得2分)
示例一:我欣赏朱自清父亲的做法,因为他对儿子处处关爱、体贴入微.本文中的父亲对儿子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推诿搪塞;丰子恺先生的做法则过于简单粗暴.
示例二:我不欣赏朱自清父亲的做法,因为他对儿子事无巨细的关爱,没有能照顾到儿子身心的需要.本文中的父亲,忙碌之余而不忘亲近儿子;丰子恺先生在伤害孩子心灵之后,能善于自省与自责.
四、语言运用
14.请你根据要求,在校园开展的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下列相关人物。
(1)表是某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阅读的数据材料,请你从“人均阅读量”和“人均阅读”中各得出一条结论。 纸质书阅读量高于电子书阅读量
| 年度 | 人均阅读量 | 人均阅读时长(每天) | ||
| 纸质体术(本) | 电子书(本) | 纸质阅读(分钟) | 手机阅读(分钟) | |
| 2012 | 4.39 | 2.35 | 15.38 | 16.52 |
| 2013 | 4.77 | 2.28 | 13.43 | 21.70 |
毕淑敏: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次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汪曾祺: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什么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
(3)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感受”的帖子。现在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运用比喻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你的读书感悟,以跟帖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探源人: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采蜜人:读书好比饮食,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
【考点】C7:材料阅读.
【分析】这题要求学生在开放自由的主题情境中,调动体验,借助对社会、自然、自我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把自己在活动中的设计、体验和收获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法:仔细阅读材料,把握关键语句,审题时,“人均阅读量”和“人均阅读时长”,分别陈述,将2012年与2013年的纸质图书与电子书人均阅读量、人均阅读时长做比较,写出即可.
(2)此题考查主观的表达.
两个观点都可以.但是要紧扣毕淑敏“读名著”与汪曾祺“读杂书”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3)此题考查感悟的撰写.
此题切合时代,是用跟帖的方式.在答案组织的过程中只要做到运用比喻、读书感受分享与感悟即可.
答案:
(1)①2013年较2012年,人均阅读量有所增加.或:纸质书阅读量高于电子书阅读量.②2013年较2012年,手机阅读时间增加,而纸质阅读时间减少.或:人均手机阅读时间长于纸质阅读时间.
(2)示例:认同毕淑敏的阅读观,因为阅读名著更能提升素养,启发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深入的思考.认同汪曾祺的阅读观,因为阅读杂书可以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丰富知识,广泛认识世界.
(3)示例: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
2017年6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