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 历史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 题号 | 一 | 二 | 总分 |
| 分数 |
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灭掉陈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一局面”的统治者是(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2.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描述的是( )
A. 赵州桥 B. 长城 C. 丝绸之路 D. 大运河
3. 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史称(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4. 唐太宗、高宗时,“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民间的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发达”。材料陈述的是( )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大运河的开通
C. 中外交流频繁 D. 都市生活繁华
5. 下图、下图所示文物可以直接印证唐代( )
A.社会政治状况 B. 科举选才标准C.思想开放程度D. 手工制作水平
6. 据史载,唐朝的长安城里建有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 手工业生产发达 B. 商业经济繁荣
C. 对外贸易活跃 D. 科技文化发达
7. 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
A. 经济的繁荣 B. 文学艺术的兴盛
C. 政治的清明 D. 社会风气的开放
8. 学了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 文明初露曙光 B. 走向统一
C. 繁荣与开放 D. 封建国家陷入困境
9. 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医方,4种丝血论著等,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他们的做法( )
A. 有利于青藏高原的统一 B. 使唐太宗获得“天可汗”的称号
C. 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D. 实现了对的行政管辖
10. 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有24人,约占7%,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都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
A. 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 B. 实行了开明的民族
C. 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 D. 开拓和巩固了边疆地区
11. 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具有“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的特点。这里的“他”是唐朝的( )
A. 李白 B. 白居易 C. 杜甫 D. 鉴真
12. 下面表格说明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 )
| 国家 | 大食 | 新罗 | 波斯 | 天竺 | 日本 | 百济 | 高丽 | 拂箖 |
| 次数 | 37 | 26 | 26 | 25 | 13 | 8 | 7 | 7 |
C. 与唐交往的都是欧洲国家 D. 唐朝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13. 唐朝与天竺交往频繁,贞观初年有一位高僧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回来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书,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这部书是( )
A. 《马克·波罗行纪》B.《大唐西域记》C. 《西游记》D. 《金刚经》
14.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 开凿运河 B. 安史之乱 C. 黄巢 D. 靖康之变
15. 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谜,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的对联,下列描写宋太祖的是( )
A.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 调整呈开元,沉迷酒色误王国
D. 陈桥兵变成君主,一杯美酒释兵权
16. 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 )
A. 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 战斗力得到提高
C. 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 实行重文轻武的
17. 宋辽议和后,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见干戈。”这说明( )
A.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打击B. 宋辽边界贸易兴旺
C. 辽成为北宋的藩属国 D.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18.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 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 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 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 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 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20. “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 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B. 两宋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C. 江南经济繁荣,出现了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
D.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21. 下列货币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 B. C. 交子D. 会子
22. 南宋时,都城临安曾有谚语“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这主要说明临安( )
A. 蔬菜类品种丰富 B. 水利建设获得发展
C. 城市商业的繁荣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3.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也是疆城最大的王朝。建立元朝的少数民族是( )
A. 女真族 B. 契丹族 C. 鲜卑族 D. 蒙古族
24. 2019年3月28日,庆祝民主改革60周年犬会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今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是( )
A. 西汉时设西域都护 B. 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
C. 元朝时设立宣政院 D. 清设立驻藏大臣
25. 元朝时期,许多信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
A. 藏族 B. 满族 C. 回族 D. 白族
26. 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这反映了元朝( )
A. 疆域辽阔统一 B.集权衰落 C.重视科技创新 D.海外贸易发达
27.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 宋辽对抗 B. 南宋与金对峙 C. 宋夏和议 D. 北宋与金对峙
28. 《水浒寻宋》中记载:瓦肆早的五更头回就上演“小杂剧”,迟来的就看不到;不论风雨寒暑,勾栏里看客之多,日日如此;“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据此可知( )
A. 唐朝长安的繁荣 B. 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宋朝市民生活的丰富 D. 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29. 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二种”是指( )
A. 火药 B. 造纸术 C. 指南针 D. 印刷术
30. 元朝有众多的海外贸易港口和细密的管理规章,使运载货物更多,来往更便捷。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 )
A. 民族关系融洽B. 科学技术发达C. 对外贸易繁盛D.军事实力强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40分)
本卷共4小题,第31题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经济重心之所以南移,气候变化也是原因所在。宋代,气候发生极大改变,使得北方变得比较寒冷,且降雨量减小,空气变得极其干燥。这种情况已经不符合水稻的种植环境,北方只能种植小麦。而南方的气候非常怡人,宋代时期开始在闽江、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广泛的种植水稻。而宋朝寒冷期时,为小麦在南方种植提供了先决条件。随着小麦和水稻在南方的普遍种植,南方的经济已经远远超出北方的经济,因此,气候变化促使南方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了中国经济重心向南迁移。
——摘编自陈天成《气候变化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朝代。(3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3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元·高明《琵琶记》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并指出该制度创立的时间。(2分)
材料二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积极影响。(3分)
材料三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3分)
材料四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4)根据材料四,分析这一制度实行的根本目的。(4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名称。(2分)
材料二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真宗时,宋辽议和,签订盟约。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对峙政权在边境设立榷场,进行贸易。阿骨打建国后,命人仿照汉字楷书和契丹文字,创制了女真文字。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宋夏金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4分)
材料三 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开始了农耕生活。西夏建立后,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并概括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交往带来的影响。(6分)
34. 材料论述题
唐玄宗统治前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中存在的弊端,采取了出刺诸王、严禁朝臣结交诸王、抑制功臣等措施,大力发展生产,整饬吏治,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使得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富强。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分不开。
——摘自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
参与试题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5年隋文帝灭掉南朝的陈政权,统一了全国,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以后第二次结束实现大统一局面的朝代,A项正确;隋炀帝是隋文帝之后的隋朝皇帝,排除B项;唐太宗和唐玄宗是唐朝皇帝,不是开创统一局面的统治者,排除CD项。故选A项。
2.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通涿郡”、“南运江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是大运河。隋炀帝时,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
3.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广纳贤才,知人善用,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职责,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他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故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开元盛世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4.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唐太宗、高宗时,“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民间的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实行对外开放。长安城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遣唐使来华、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是唐朝对外交往的著名事例。C选项符合题意;诸子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出现了百家争鸣高潮。参加争鸣的有十个学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各家各以所长立学设教,相互攻诘、相互吸收,学术空气十分活跃。A选项不符合题意;隋炀帝时,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B选项不符合题意;都市生活繁华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5.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其中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所以图片所示文物可以直接印证唐代手工制作水平,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6.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修造乐器的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可以看出主要描绘的是唐朝的商业发展状况。唐朝商业繁荣,当时著名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分别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区,所以题干描述体现了唐朝商业经济繁荣。选项B符合题意;AB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B。
7. 【答案】D
【解析】古代封建是男权的社会,女子一般不主张参加社会活动。材料中“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的胡服”体现出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D符合题意;材料中描述的是社会风气的开放,不是经济的繁荣、文学艺术的兴盛以及政治的清明,A、B和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材料中“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传入的胡服”说明了社会风气的开放。
8.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开放的特征,C项正确;文明初露曙光是在先秦时期,排除A项;走向统一是在秦汉时期,排除B项;封建国家陷入危机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9.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等中原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C项正确;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去唐朝求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排除A项;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西北各部首领纷纷来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排除B项;实现了对的行政管辖是在元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0.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少数民族有24人,约占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允许少数民族通过科举考试等方式做官,B项正确;“避免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题干与“商业贸易”“边疆边区开拓和巩固”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1. 【答案】B
【解析】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他的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题干中的“他”是唐朝的白居易。选项B符合题意;AC项都是唐朝诗人,但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的特点不符,排除;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之间的交往,D排除。故选择B。
1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交往,如唐与新罗往来,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与天竺交往不绝。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故依据“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可知与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繁有关。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唐西域记》是由唐代玄奘口述、辩机编的地理史籍,记载的是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书中对西域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筑、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沐浴与治疗疾病和音乐舞蹈方面的记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民俗,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著作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
14.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是发生在北宋时期。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5.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D项反映了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王朝,并且采取重文轻武的巩固统治,故D题意不符; A项中“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反映的是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故A项与题意不符;B项据对联中的“武周”“无字之碑”可以确定是描写武则天的,武则天原是唐高宗的皇后,后来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和措施,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死后立无字碑任后人评说,故B不符合题意;C项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但是后期追求享乐,朝政,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故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16【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的危害,实行重文轻武的,注重文人的地位,出现了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的现象,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见干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5年1月北宋与辽在澶州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D项正确;“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打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宋辽边界贸易的描写,排除B项;辽与北宋成为兄弟国,但北宋每年要给辽岁币,排除C项。故选D项。
18.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辽、西夏形成并立之势;1115年金建立,金灭辽,后1127年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所以与北宋、南宋同时期存在的政权有西夏和金。B项正确;辽和南宋不同时存在,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酱釉马镫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属于辽代的瓷器,这件瓷器说明此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的现象,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加上自然条件的便利,南方农业生产发展逐渐超过北方。“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经济现象是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国家的赋税收入主要依靠南方,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排除A项;西晋时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排除B项;玉米、花生在明朝时才引进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
21. 【答案】C
【解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项正确;刀形币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货币,排除A项;半两钱是秦朝统一后使用的货币,排除B项;会子是南宋时发行的纸币,排除D项。故选C项。
22. 【答案】C
【解析】依据“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临安作为都城,经济十分繁荣,城市商业发展很快,“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1271—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1271年忽必烈取,改国号为元,是为元朝。D项正确;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金,排除A项;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辽,排除B项;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是北魏,排除C项。故选D项。
2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了宣政院,加强对的管辖,故C正确。西域都护是加强对的管辖,故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还没有对进行有效管辖,故排除B项。设置驻藏大臣时,已经是我国领土,故排除D项。故选C。
25.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各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所以C项符合题意,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清顺治元年(1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26.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的“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 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这反映了元朝疆域辽阔统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中不能体现集权衰落,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未说明科技创新,故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涉及海外贸易的内容,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7. 【答案】B
【解析】题目诗句即反映了南宋建立后,统治者苟安南方,不思收复北方的失地。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北对峙形式形成。B项正确;北宋都城在开封,因此与材料中的“杭州”无关,排除ABD项。故选B项。
28.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肆、勾栏为宋代城市中的娱乐场所,而“勾栏里看客之多,日日如此”则反映出宋代市民生活的丰富,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朝,与唐朝、元朝无关,排除AB项;材料并未反映经济中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
29.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传入欧洲后,在学术方面、战争上、航海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30.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对外贸易繁盛,选项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不属于民族关系,科学技术和军事,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40分)
本卷共4小题,第31题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共40分。
31. 【答案】(1)南宋 (2)同意。宋代,由于气候变化,北方变得寒冷且干燥,只能种植小麦,而南方气候宜人,既能种植小麦,又能种植水稻;这使得南方的农作物产量超过北方,因此促使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不同意。气候变化只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北人南迁,带来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少战乱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小问2详解】
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材料中的观点,根据材料“使得北方变得比较寒冷,且降雨量减小,空气变得极其干燥。这种情况已经不符合水稻的种植环境,北方只能种植小麦。而南方的气候非常宜人,宋代时期开始在闽江、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广泛的种植水稻。而宋朝寒冷期时,为小麦在南方种植提供了先决条件。随着小麦和水稻在南方的普遍种植,南方的经济已经远远超出北方的经济,因此,气候变化促使南方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了中国经济重心向南迁移”可知,因为在宋代,由于气候变化,北方变得寒冷且干燥,只能种植小麦,而南方气候宜人,既能种植小麦,又能种植水稻;这使得南方的农作物产量超过北方,因此促使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因为气候变化只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北人南迁,带来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少战乱等。
32. 【答案】(1)科举制度,隋朝。
(2)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西方国家向中国学习这种官吏选拔的制度。
(4)加强集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建立。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唐诗的繁荣。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西方国家向中国学习这种官吏选拔的制度。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加强集权。
33. 【答案】(1)辽与西夏。
(2)方式:战争、议和、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3)原因:①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边疆地区人民需要;②各民族的交往,中原人民向边疆地区迁徙;③边疆政权的统治者主动接受中原先进技术。影响:①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②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可知,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名称有:辽与西夏等。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向辽发动数次战争”“宋辽议和,签订盟约”“在边境设立榷场,进行贸易”“命人仿照汉字楷书和契丹文字,创制了女真文字”,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辽宋夏金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有:战争、议和、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开始了农耕生活”“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有:①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边疆地区人民需要;②各民族的交往,中原人民向边疆地区迁徙;③边疆政权的统治者主动接受中原先进技术。根据材料“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交往带来的影响有:①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②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34. 材料论述题
唐玄宗统治前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中存在的弊端,采取了出刺诸王、严禁朝臣结交诸王、抑制功臣等措施,大力发展生产,整饬吏治,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使得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富强。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分不开。
——摘自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
【答案】(1)开元盛世。
(2)观点:杰出历史人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论述:唐玄宗统治前期,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重用贤人,发展生产等,使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成吉思汗铁木真不但统一了蒙古各部,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蒙古的强大,这为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结论:综上所述,杰出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它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时期的盛世被称为“开元盛世”。
(2)依据材料“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分不开”可知文中观点是杰出历史人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重用贤人,发展生产等,使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