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
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之。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中耳:是个含气空腔。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气房。
锤骨短突:在鼓膜的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骨短突。
光锥:自锤骨炳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
内耳:又称迷路。外层为骨迷路(耳蜗,前庭,鼓半规管),内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
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和平衡觉。
鼻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构成。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喉位于颈前部,上通喉咽,下接气管,系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粘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官腔状器官。喉腔内覆盖粘膜,与咽部粘膜和气管粘膜相连接。
喉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锲状软骨。
喉的韧带:喉外韧带,喉内韧带。
喉的肌肉:喉外肌,喉内肌。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都是迷走神经的分支。
喉的血管:喉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静脉主要通过甲状腺上,中,下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喉的淋巴:分声门上和声门下两组。声门上区淋巴引流入颈深上淋巴结,声门下区组淋巴引流入气管前淋巴结,再进入颈深淋巴结。
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耳鼻咽喉位于头颈部,内连脏腑,外在体表,故来之于内外的诸种因素尽可致病。其外因主要有外感邪毒,外伤创伤,异物所伤。内因多为七情所伤,饮食,劳倦及官窍之间的病变互相传变。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虚实夹杂证。
耳与肾的关系
所属关系:肾主耳,耳为肾之窍,为肾之官。
生理关系:肾藏精,肾之精气上通于耳,肾精充沛,耳窍得以濡养,则听力聪敏,耳主平衡功能正常。
病理关系:肾精亏虚,耳窍失于濡养,则可致耳鸣耳聋。
诊断关系:耳的病症,多与肾脏的病理变化有关,肾脏的病变多反映于耳。
治疗关系:一些耳病,可以从肾论治,如滋肾填精,滋肾降火,温肾利水等。
鼻与肺的关系
所属关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官。
生理关系:肺气通于鼻,肺气充沛,则肺鼻互相协调,完成其生理功能。
病理关系:肺的功能失调,容易导致鼻病的发生。
诊断关系:鼻为肺之外窍,肺脏有病,常反映于鼻部,故通过诊察鼻部的病症,可判断肺脏的病变。
治疗关系:鼻病多从肺论治,临床上针对鼻病常有疏风宣肺,益气固表,温补肺脏,养肺润燥等治法。
喉与肺的关系
所属关系:喉下接气道,与肺相通,为肺系之所属。
生理关系:肺与喉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行呼吸,发声音”的生理功能。肺气充沛,宣发舒畅,喉的功能才得健旺,呼吸方能通顺,语音才能洪亮。
病理关系:肺失调和,可发生一些列病理变化而导致喉病。
治疗关系:喉病常常从肺论治。常用疏风宣肺,清热解毒等治法。若肺气虚弱或阴虚肺燥导致喉病,常治以补肺敛气,养阴清肺之法。
咽与脾胃的关系
所属关系:咽下接食道,与胃相通,为胃系之所属。
生理关系:咽为胃之通道,其生理功能为司饮食吞咽。
病理关系:胃为燥土,性喜润恶燥,故当其发生病理变化,多为火热上炎于咽喉。
治疗关系:不少咽喉病症,可从脾胃论治。临床上针对咽喉病常有清胃泻火,利膈通便,补中益气,养胃生津等治法。
耳与经络的关系:耳是经脉聚会之处,通过经络的循行,构成了耳与五脏六腑,全身各部的广泛联系。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
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
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虚实夹杂证。
耳病常见症状:耳痛,耳流脓,耳鸣耳聋,眩晕及鼓膜异常等。
鼻病常见症状:鼻塞,鼻甲异常,流涕,头痛,鼻纽及嗅觉障碍等。
咽喉病常见的症状:咽喉红肿疼痛,咽干掀痒,异物感,声音异常及咽喉危候等。
耳鼻咽喉病的常用内治法:通窍法(芳香通窍,化浊通窍,利湿通窍,升阳通窍),祛痰法,祛瘀法,开音法,消痈排脓(清热解毒消痈,散瘀消痈,托毒排脓),疏肝解郁。
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
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雾化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
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噙化法,雾化吸入法,敷贴法,烙治法。
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
1,禀赋缺损,复感邪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2,气血耗伤,邪毒滞留:益气养血,托毒排脓。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耳廓痰包:是指以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学的耳廓假囊肿)
诊断要点:耳廓局限性、无痛性、囊性肿块,肤色不变;穿刺可抽出清液
痰浊凝滞,困结于耳:祛痰散结,疏风通络。方药:二陈汤加味。
断耳疮:是指以耳廓红肿热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廓变形为特征的疾病。(西医学的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
1,耳廓损伤,邪毒犯耳: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
2,热毒炽盛,灼腐耳廓:清热解毒,祛腐排脓。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耵耳:是指耵聍堵塞外耳道引起的疾病。
外耳道异物:是指外来物体误入耳道。
大疱性鼓膜炎:是指以耳痛。鼓膜起血疱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 证型 | 风热时邪,上犯耳窍 | 肝胆火毒,燔灼耳窍 |
| 主证 | 耳痛,鼓膜起血疱 | |
| 兼证 | 风热表证 | 肝胆火热证 |
| 治法 | 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 清泄肝胆,解毒泻火 |
| 方药 | 银翘散+五味消毒饮 | 龙胆泻肝汤 |
耳疮:是指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好发于夏秋季节。
| 疾病 | 耳疖 | 耳 疮 | |
| 急 性 | 慢 性 | ||
| 病史 | 多有挖耳史 | ||
| 症状 | 耳痛,张口、咀嚼时加重;病程短 | 耳痒或轻微耳痛;病程长 | |
| 检查 | 耳廓牵拉痛,耳屏压痛 | 外耳道弥漫性充血,皮肤增厚,或有少许渗液 | |
| 外耳道软骨部局限性红肿,可化脓 | 外耳道弥漫性红肿,可有少许分泌物 | ||
| 证型 | 风热邪毒、上犯耳窍 | 肝胆湿热、上攻耳窍 | 血虚化燥、耳窍失养 |
| 主症 | 耳痛较轻 | 耳痛剧烈、痛引腮脑 | 耳内痒痛、反复发作 |
| 体征 | 外耳道红肿 | 外耳道明显红肿,甚或闭塞 | 外耳道潮红、增厚,或少许渗液 |
| 兼症 | 风热表证 | 肝胆湿热证 | 不明显 |
| 治法 |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 清泄肝胆、利湿消肿 | 养血润燥 |
| 代表方 | 五味消毒饮 | 龙胆泻肝汤 | 地黄饮 |
| 分 型 | 风热湿邪犯耳 | 血虚生风化燥 | |
| 辨证要点 | 主证 | 瘙痒,糜烂,渗液 | 瘙痒,皮厚,结痂 |
| 舌脉 | 舌红苔黄腻,脉数 | 舌淡苔白,脉细 | |
| 内 治 | 治法 | 清热祛湿,疏风止痒 |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
| 代表方 | 消风散 | 地黄饮 | |
| 外 治 | 外洗,湿敷 | 涂 敷 | |
诊断要点:
三大特征——耳部疱疹(耳痛)
面瘫
内耳症状:眩晕、耳鸣耳聋
分型——Ⅰ型:耳部疱疹
Ⅱ型:耳部疱疹 + 面瘫
Ⅲ型:耳部疱疹 + 面瘫+内耳症状
| 分型 | 邪毒外袭 | 肝胆湿热 |
| 主证 | 初起耳痛,耳部疱疹 | 耳痛较剧,耳部疱疹,甚或口眼 斜、眩晕、耳鸣耳聋 |
| 兼证 | 风热表证 | 肝胆湿热证 |
| 治法 | 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 清泻肝胆,解毒利湿 |
| 代表方 | 银翘散 | 龙胆泻肝汤 |
| 证型 | 风邪阻络 | 气虚血瘀 |
| 主证特点 | 突发面瘫。可有面部受风史。 | 面瘫日久 |
| 舌脉 | 舌淡苔白,脉浮。 | 舌淡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
| 治法 | 祛风通络 |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
| 方药 | 牵正散 | 补阳还五汤 |
耳胀: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多因风邪侵袭而致。所以古人又有“风聋”之称。
耳闭: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留滞而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至。故古代医籍中又有“气闭耳聋”之称。
诊断要点:
两大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自听增强)
两大体征——鼓膜内陷(甚或粘连、钙化)
鼓室积液征(液平、液气泡)
听力学检查——音叉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B型、C型鼓室图
| 证型 | 风邪外袭 痞塞耳窍 | 肝胆湿热 上蒸耳窍 | 脾虚失运 湿浊困耳 | 邪毒滞留 气血瘀阻 |
| 共同点 | 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自听增强) 鼓膜内陷,鼓室积液 | |||
| 病程 | 较 短 | 较 长 | ||
| 体征 | 鼓膜微红、内陷,积液清稀 | 鼓膜较红、内陷,积液黄粘 | 鼓膜内陷,积液或稀或粘 | 鼓膜内陷或粘连,或有钙斑,积液粘稠 |
| 兼证 | 风寒或风热表证 | 肝胆湿热证 | 脾虚湿困证 | 瘀血证 |
| 治法 | 疏风散邪 宣肺通窍 | 清泄肝胆 利湿通窍 | 健脾利湿 化浊通窍 | 行气活血 通窍开闭 |
| 方药 | 荆防败毒散 银翘散 | 龙胆泻肝汤 | 参苓白术散 | 通窍活血汤 通气散 |
| 急性期 | 慢性期 | |
| 症状 | 耳痛,耳内流脓,听力下降,可伴发热 | 反复耳内流脓,听力下降 |
| 体征 | 鼓膜充血,紧张部穿孔 | 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穿孔,或见肉芽、胆脂瘤、硬化灶 |
| 辅助检查 | ①血常规:WBC升高; ②听力检查:传导性聋 | ①听力检查: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 ②颞骨CT:中耳乳突可见软组织影或骨质破坏 |
| 证型 | 风热外侵 | 肝胆火盛 | 脾虚湿困 | 肾元亏虚 |
| 主症 | 耳痛,听力下降,或流脓 | 耳痛剧烈,耳鸣耳聋,流脓黄稠 | 耳内流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脓液色白或稀或粘 | 耳内流脓不畅,脓液臭秽,耳鸣耳聋 |
| 体征 | 鼓膜红赤,或搏动性溢脓 | 鼓膜充血、穿孔,脓液黄稠带红 | 鼓膜紧张部穿孔,或有肉芽 | 鼓膜松弛部或边缘性穿孔,或见胆脂瘤 |
| 兼症 | 风热表证 | 肝胆火热证 | 脾虚湿困证 | 肾阴虚或肾阳虚证 |
| 治法 | 疏风清热 解毒消肿 | 清肝泻火 解毒排脓 | 健脾渗湿 补托排脓 | 补肾培元 祛腐化浊 |
| 方药 | 蔓荆子散 | 龙胆泻肝汤 | 托里消毒散 | 知柏地黄丸/肾气丸 |
耳后附骨痈:是指脓耳邪毒炽盛,侵蚀耳后完骨,溃腐成痈。以耳内流脓,耳后完骨部红肿疼痛或溃破流脓为特征,因其痈深附完骨而称之。
1.热毒壅盛,灼腐完骨:泻火解毒,祛腐排脓。方药:龙胆泻肝汤。
2.气血亏虚,余毒滞耳:补益气血,托毒排脓。方药:脱里消毒散。
脓耳面瘫:是指因脓耳失治,邪毒侵蚀耳内脉络而发生的面瘫。
1.热毒壅盛,蒸灼脉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药:龙胆泻肝汤。
2.气血亏虚,湿毒阻络:托毒排脓,祛瘀通络。方药:托里消毒散合牵正散。
脓耳眩晕:是指因脓耳失治,邪毒流窜内耳引起的眩晕。
1.肝胆热盛,风扰耳窍:清热泻火,解毒熄风。方药:龙胆泻肝汤。
2.脾虚湿困,蒙蔽耳窍:健脾祛湿,涤痰止眩。方药:托里消毒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
3.肾精亏损,邪蚀耳窍:补肾培元,祛邪排毒。方药:阴虚--六味地黄丸,阳虚—肾气丸。
黄耳伤寒:是指由于脓耳邪毒壅盛,深入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而致的疾病。
1.热在营血:清营凉血,泻热解毒。方药:清营汤。
2.热入心包: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血丹,至宝丹。
3.热盛动风:清热解毒,凉肝熄风。方药:羚羊钩藤汤
耳鸣:指患者自觉耳中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
耳聋: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程度较轻者也可称“重听”
1.风热侵袭: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
2.肝火上扰:清肝泻热,开郁通窍。方药:龙胆泻肝汤。
3.痰火郁结:化痰清热,散结通窍。方药:清气化痰丸。
4.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行气通窍。方药:通窍活血汤。
5.肾精亏损:补肾填精,滋阴潜阳。方药:耳聋左慈丸。
6.气血亏虚:健脾益气,养血通窍。方药:归脾汤。
耳眩晕:是指由而窍病变所引起的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诊断要点:
症状——必备症状:旋转性眩晕,可反复发作
伴随症状: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耳胀闷感等
神志清楚
体征——自发性眼震
辅助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检查;听力学检查:正常或感音性聋;前庭功能检查:正常、亢进、减退
发作期
| 证型 | 痰浊中阻 | 寒水上泛 | 肝阳上扰 | 风邪外袭 |
| 主证 | 旋转性眩晕,可兼恶心呕吐、耳鸣耳聋 | 突发晕眩 如立舟船 恶心呕吐 病程较短 | ||
| 头重如裹 呕吐痰涎 胸脘痞闷 | 心悸神疲 呕吐清涎 背冷肢厥 | 急躁心烦 口苦咽干 面红目赤 | ||
| 兼证 | 痰湿证 | 肾阳虚证 | 肝阳上亢证 | 风热证 |
| 治法 | 燥湿健脾 涤痰止眩 | 温壮肾阳 散寒利水 | 平肝熄风 滋阴潜阳 | 疏风散邪 清利头目 |
| 代表方 | 半夏白术 天麻汤 | 真武汤 | 天麻钩藤饮 | 桑菊饮 |
| 证型 | 上气不足 | 髓海不足 |
| 主症 | 眩晕、耳鸣耳聋反复发作 | |
| 兼症 | 气血两虚证 | 肾阴虚证 |
| 治法 | 补益气血,健脾安神 | 滋补肾阴,填精益髓 |
| 代表方 | 归脾汤 | 杞菊地黄丸 |
| 疾 病 | 鼻 疔 | 鼻 疳 | |
| 相同点 | 部位 | 多在鼻前庭 | |
| 病史 | 多有挖鼻史 | ||
| 不同点 | 症状 | 鼻痛 | 鼻痒,或鼻痛 |
| 体征 | 鼻前庭局限性红肿, 可有脓点 | ①鼻前庭弥漫性红肿;②鼻前庭及附近皮肤弥漫性糜烂、渗液、结痂;③局部皮肤增厚或皲裂 | |
| 其它 | 可导致疔疮走黄,危及生命 | 有急、慢性之分,无性命之忧 | |
| 证型 | 邪毒外袭,火毒上攻 | 火毒炽盛,内陷营血 |
| 局部特点 | 外鼻局限性红肿疼痛,或有脓点 | 疮头紫暗、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 |
| 全身症状 | 不明显,或有风热表证 | 头痛如劈,高热烦躁、神昏痉厥等 |
| 舌脉 | 舌红苔黄,脉数 | 舌红绛苔黄厚,脉洪数 |
| 治法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泻热解毒,清营凉血 |
| 代表方 | 五味消毒饮 | 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宝 |
| 证型 | 肺经蕴热 | 湿热郁蒸 | 阴虚血燥 |
| 局部 | 鼻前孔干焮疼痛、皮肤潮红或皲裂 | 鼻前孔及周围瘙痒、潮红、糜烂、渗液、结痂 | 鼻前孔及周围痒痛不适,经久不愈,皮肤增厚、皲裂、结痂、脱毛 |
| 全身 | 肺热证 | 脾胃湿热证 | 阴血不足证 |
| 舌脉 | 舌红苔黄,脉数 |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舌红少苔,脉细数 |
| 治法 | 清热泻肺 | 清热燥湿 | 滋阴养血 |
| 代表方 | 黄芩汤 | 萆薢渗湿汤 | 四物消风饮 |
诊断要点:
症状——局部症状:打喷嚏,鼻塞,流涕(清涕 脓涕)
全身症状:发热、恶风、头痛等;小儿较重,可伴消化道症状
检查——鼻黏膜急性充血、肿胀;鼻腔分泌物增多
病程——1周左右
| 证型 | 外感风寒 | 风热外袭 | |
| 相同点 | 鼻塞,打喷嚏,流涕,发热,恶风,脉浮。 | ||
| 不 同 点 | 喷嚏 | 较多 | 较少 |
| 流涕 | 清涕 | 黄涕 | |
| 鼻黏膜 | 淡红肿胀 | 深红肿胀 | |
| 全身症状 | 恶风寒较重,发热轻 | 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 | |
| 舌象 | 舌淡红,苔薄白 | 舌红,苔薄黄 | |
| 脉象 | 浮紧 | 浮数 | |
| 治则 | 辛温解表,散寒通窍 | 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 |
| 方药 | 通窍汤加减 | 银翘散加减 | |
诊断要点:
症状——主要症状:鼻塞(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经久不愈)
伴随症状:流涕(少量),嗅觉减退等
体征——下鼻甲肿胀(有弹性,可收缩)
下鼻甲肥大(桑椹样变,硬实,不可收缩)
鼻中隔偏曲
| 分型 | 肺经蕴热 | 肺脾气虚 | 邪毒久留 |
| 鼻塞 | 间歇性、交替性鼻塞 | 持续性鼻塞 | |
| 遇热加重 | 遇冷加重 | ||
| 鼻涕 | 色黄量少 | 色白而稀 | 涕少不易擤出 |
| 兼症 | 鼻气灼热,口干,咳嗽痰黄 | 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纳呆便溏 | 头胀头痛,嗅觉减退,耳闭重听 |
| 体征 | 下鼻甲肿胀,有弹性 | 下鼻甲肥大,或呈桑椹样变,对血管收缩剂无反应 | |
| 色红 | 色淡红 | ||
| 舌脉 | 舌红苔黄,脉数 | 舌淡苔白,脉缓弱 | 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 |
| 治 法 | 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 补益肺脾,散邪通窍 | 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
| 代表方 | 黄芩汤 | 温肺止流丹/补中益气汤 | 通窍活血汤 |
诊断要点:
症状——主要症状:鼻内干燥感
伴随症状:鼻塞,鼻出血,嗅觉障碍,头痛头昏,鼻内有臭味
体征——鼻黏膜干燥
鼻甲萎缩
鼻腔宽大
灰绿色痂皮覆盖
| 分型 | 燥邪犯肺 | 肺肾阴虚 | 脾气虚弱 |
| 病程 | 较短 | 较长 | 较长 |
| 主症 | 鼻内干燥,灼热疼痛,鼻衄 | 鼻干较甚,常鼻衄,嗅觉减退 | 鼻干,鼻涕黄绿腥臭,头痛头昏,嗅觉减退 |
| 兼症 | 咽痒,干咳 | 咽干,干咳少痰,痰带血丝,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盗汗 | 纳呆腹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 |
| 体征 | 鼻黏膜干燥、充血 | 鼻黏膜干燥,鼻甲萎缩,鼻腔宽大 | |
| 常有干痂 | 脓痂覆盖,腥臭 | ||
| 舌脉 |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 舌红少苔,脉细数 | 舌淡,苔薄,脉缓弱 |
| 治 法 | 清燥润肺 宣肺散邪 | 滋养肺肾 生津润燥 | 健脾益气 祛湿化浊 |
| 代表方 | 清燥救肺汤 | 百合固金汤 | 补中益气汤 |
诊断要点:1.病史 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 2.症状 突发性鼻痒,喷涕,流清涕,鼻塞。起病快,消失快,反复发作,病程长。
• 3.检查 鼻粘膜多见苍白水肿,亦可见粘膜充血,鼻腔内有水样清涕。
• 鼻鼽 风寒感冒
•病史 反复发作史 无反复发作史
•症状 无恶寒发热 有恶寒发热
• 有肺脾肾阳虚症状 无肺脾肾阳虚症状
•检查 鼻粘膜苍白 鼻粘膜淡红
•病程 长 短
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温肺散寒,益气固表。方药:温肺止流丹。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益气健脾,升阳通窍。方药:补中益气汤。
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温补肾阳,固肾纳气。方药:肾气丸。
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清宣肺气,通利鼻窍。方药:辛荑清肺饮。
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诊断要点:1.病史:可有伤风鼻塞病史
2.主要症状:浊涕多
伴随症状:鼻塞,嗅觉减退,头痛
3.检查:鼻窦区压痛
鼻腔检查: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道及中鼻甲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或见息肉。中鼻道及/或嗅沟见分泌物引流。
上颌窦穿刺或体位引流
鼻窦CT,X线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浊,或见液平面。
鼻塞、流涕常见病鉴别
| 疾病 | 鼻塞 | 流涕 | |
| 鼻 炎 | 伤风 鼻塞 | 病程短,持续性,伴打喷嚏 | 由清稀而渐变黄浊 |
| 鼻窒 | 病程长,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 | 鼻涕较少 | |
| 鼻鼽 | 鼻塞而兼喷嚏,来无影去无踪, 反复发作 | 涕多而清稀 | |
| 鼻槁 | 鼻干燥而塞,嗅觉明显减退 | 鼻涕藏在痂皮下,不易流出 | |
| 鼻渊 | 鼻塞兼头痛,嗅觉减退 | 涕多而浊,中鼻道或嗅裂。常见有鼻涕流出 | |
| 证型 | 肺经风热 | 胆腑郁热 | 脾胃湿热 | 脾气虚弱 | 肺气虚寒 |
| 共同点 | 浊涕量多,鼻塞,嗅觉减退;中鼻道或嗅裂见脓涕,中鼻甲肿胀 | ||||
| 头痛较重,体表有压痛, 鼻涕色黄,鼻黏膜红肿 | 头痛较轻,涕色白, 鼻黏膜淡红,或息肉样变 | ||||
| 病程较短 | 病程较长 | ||||
| 不同点 | 常见于伤风鼻 塞之后 | 头痛剧烈 | 头重痛,纳呆,腹胀,便溏 | 遇风冷加重 | |
| 风热表证 | 肝胆火热证 | 湿热证 | 脾虚证 | 肺气虚证 | |
| 治法 | 疏风清热 宣肺通窍 | 清利肝胆 泻火通窍 | 清热利湿 化浊通窍 | 健脾益气 利湿通窍 | 温补肺气 散寒通窍 |
| 代表方 | 银翘散 | 龙胆泻肝汤 | 甘露消毒丹 | 参苓白术散 托里消毒散 | 温肺止流丹 |
有一定的部位和时间规律
⏹额窦炎:前额痛,磨洋工
☐压痛点:眶内上角
⏹上颌窦炎:面部痛,上午轻、午后重
☐压痛点:犬齿窝
⏹筛窦炎:鼻根痛,午后轻、晨起重
⏹蝶窦炎:(头)深部痛,晨起轻、午后重
急性期剧痛,慢性期钝痛(或头昏)
多伴有鼻塞流涕
鼻息肉:是指鼻内光滑柔软,状如葡萄或荔枝肉样的赘生物。
1.寒湿凝聚鼻窍:温化寒湿,散结通窍。方药:温肺止流丹。
2.温热蕴积鼻窍:清热利湿,散结通窍。方药:辛荑清肺饮
鼻衄:即鼻出血,是多种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 证型 | 肺经风热 | 胃热炽盛 | 肝火上逆 | 心火亢盛 | ||||||
| 主症 | 鼻衄量少,点滴而下,鲜红;鼻腔干燥灼热感 | 鼻衄暴发,血量量多,血色深红 | ||||||||
| 体征 | 鼻黏膜色红 | 鼻黏膜色深红 | ||||||||
| 兼症 | 肺经风热证 | 胃热炽盛证 | 肝经火热证 | 心火上亢证 | ||||||
| 治法 | 疏风清热 凉血止血 | 清胃泻火 凉血止血 | 清肝泻火 凉血止血 | 清心泻火 凉血止血 | ||||||
| 方药 | 桑菊饮加减 | 凉膈散加减 | 龙胆泻肝汤 | 泻心汤加减 | ||||||
| 证型 | 肝肾阴虚 | 脾不统血 | ||||||||
| 主症 | 鼻衄渗渗而出,血量或多或少 | |||||||||
| 血色深红 | 血色淡红 | |||||||||
| 体征 | 鼻黏膜色淡红而干嫩 | 鼻黏膜色色淡 | ||||||||
| 兼症 | 肝肾阴虚证 | 脾气虚弱证 | ||||||||
| 治法 | 滋养肝肾、养血止血 | 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 ||||||||
| 方药 | 知柏地黄丸加减 | 归脾汤加减 | ||||||||
| 鼻衄 | 咯血 | 呕血 | ||||||||
| 病史 | 多有挖鼻或鼻外伤病史 | 多有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等肺病史 | 多有上消化道疾病史 | |||||||
| 伴随症状 | 血色红,可有打喷嚏症状,但无呕吐或咳嗽等症 | 咳嗽而出,血色多鲜红,常混有痰液,咯血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 | 呕吐而出,血色多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呕血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 | |||||||
诊断要点:症状——咽痛(吞咽时加重)
咽部不适:咽异物感、痰粘着感、咽干、咽痒等
体征——咽部红肿(黏膜充血肿胀)
咽后壁(喉底)淋巴滤泡增生(颗粒状隆起)
咽侧索增生
咽黏膜干燥
| 证型 | 外邪侵袭 | 肺胃热盛 | 肺肾阴虚 | 脾胃虚弱 | 脾肾阳虚 | 痰凝血瘀 | |
| 共同点 | 咽痛,吞咽时加重 | 咽异物感不适 | |||||
| 病程较短 | 病程较长 | ||||||
| 不同点 | 主症 | 咽痛初起程度尚轻 | 咽痛剧烈 | 咽痛反复干喜冷饮咽异物感 | 咽部不适干喜热饮 | 咽部不适痰涎稀白 | 痰粘难咯干不欲饮 |
| 体征 | 咽部轻度充血肿胀 | 咽部明显红肿 | 咽部暗红黏膜干燥 | 咽部淡红 | 咽部暗红滤泡增生 | ||
| 兼证 | 外感表证 | 肺胃热证 | 阴虚证 | 脾虚证 | 阳虚证 | 痰湿证 血瘀证 | |
| 治法 | 疏风散邪宣肺利咽 |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 滋养阴液降火利咽 | 益气健脾升清利咽 | 补益脾肾温阳利咽 | 祛痰化瘀散结利咽 | |
| 代表方 | 疏风清热汤六味汤 | 清咽利膈汤 | 养阴清肺汤,知柏地黄汤 | 补中益气汤 | 附子理中丸 | 贝母瓜蒌散 | |
诊断要点:症状——急性期:咽痛(吞咽时加重),发热
慢性期:咽部不适,如咽异物感、咽干、咽痒、咽痛等
体征——喉核红肿
喉核见脓点,或挤压时有脓点
颌下或有臖核
辅助检查——(急性期)血常规:WBC升高
| 证型 | 风热外袭 | 肺胃热盛 | 肺肾阴虚 | 脾胃虚弱 | 痰瘀互结 |
| 病程 | 较短,见于急性期 | 较长,见于慢性期 | |||
| 主症 | 咽痛,吞咽加重 | 咽痛剧烈 | 咽干不适 | 咽异物感不适 | |
| 体征 | 喉核红肿或见脓点 | 喉核红肿腐脓成片颌下臖核 | 喉核肥大或干瘪,表面凹凸不平,挤压时有脓点溢出 | ||
| 兼证 | 风热表证 | 里热证 | 阴虚证 | 脾虚证 | 瘀血证,痰湿证 |
| 治法 | 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 泄热解毒利咽消肿 | 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 健脾和胃祛湿利咽 | 活血化瘀祛痰利咽 |
| 代表方 | 银翘散 | 清咽利膈汤 | 养阴清肺汤 | 六君子汤 | 会厌逐瘀汤 |
| 疾病 | 喉痹 | 乳蛾 |
| 共同点 | 急性期:咽痛(吞咽加重),或伴发热; 慢性期:咽异物感不适 | |
| 不同点 | 病变在咽部,喉核正常 | 病变在喉核,可延及咽部 |
喉关痈(扁桃体周围脓肿):发生于喉关,扁桃体间隙。多有乳蛾发作史。乳蛾发病数日后发热持续或加重,一侧咽痛加剧,吞咽时尤甚,痛引耳窍,吞咽困难,口涎外溢,语言含糊,似口中含物,汤水易从鼻中呛出,甚则张口困难。检查见急重病容,张口时表情痛苦,头偏向一侧,患侧腭舌弓上方红肿隆起,软腭红肿,悬雍垂水肿,并偏向对侧;或患侧腭咽弓红肿,喉核被推向前下方,如患处红肿高突,触之有波动感,示已成脓,此时穿刺可抽出脓液。
会厌痈(急性会厌炎及会厌脓肿):发生于会厌。可有外感,异物,创伤或邻近器官急性炎症史。起病急骤,咽喉剧痛,吞咽困难,张口流涎,言语含糊,甚则呼吸困难。检查见急重病容,有呼吸困难表现,口咽部检查多无明显病变,间接喉镜检查见会厌充血肿胀,或肿如球状,则见有局部隆起,其上有黄白色脓点,喉部X线侧位片显示会厌肿大。
里喉痈:多生于喉底,咽后间隙。可有感冒或咽部异物及外伤后感染史。发病较急,畏寒,高热,咳嗽,咽痛拒食,吞咽困难,吸奶时啼哭或呛逆,严重者可致呼吸困难,鼾声大,易惊醒。检查呈急性病容,咽后壁一侧隆起,粘膜红肿,脓肿较大者,可将患侧腭咽弓及软腭向前推移。患侧颌下核肿大,压痛明显,颈侧位X线片,可见咽后壁隆起之软组织阴影,有时尚可见液平面。
颌下痈:生于颌下,咽旁间隙。可有乳蛾,喉关痈,里喉痈或咽旁组织损伤史。咽痛及颈侧剧烈疼痛,吞咽障碍,言语不清,张口困难,全身可伴高热,畏寒,食欲不振,头痛,乏力等。检查见急重病容,颈部僵直,患侧颈部,颌下肿胀,明显压痛,成脓后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患侧喉核及咽侧壁向咽中线突起,但喉核不红肿,颈部B超或CT扫描可显示脓肿大小。
1.外邪侵袭,热毒博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
2.热毒困结,化腐成脓:泻热解毒,消肿排脓。方药:仙方活命饮。
3.气阴耗损,余邪未清:益气养阴,清解余毒。方药:沙参麦冬汤。
喉喑:是指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
喉喑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者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实不鸣”,“窍闭而喑”。虚者多因脏腑虚损,喉窍失养,声户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破不鸣”。
诊断要点:临床症状——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
检查——声带鲜红肿胀;或边缘有小结或息肉,声门闭合不全;或喉黏膜及声带干燥、变薄;或声带活动受限,或松弛无力。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开音。方药:三坳汤。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利喉开音。方药:疏风清热汤。
3.痰热壅肺:清热泻肺,利喉开音。方药:泻白散。
4.肺肾阴虚:滋阴降火,润喉开音。方药:百合固金汤。
5.肺脾气虚:补益肺脾,益气开音。方药:补中益气汤。
6.血瘀痰凝:行气活血,化痰开音。方药:会厌逐瘀汤
急喉风:是指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咽喉疾病。
诊断要点:必备症状:吸气性呼吸困难
可能的伴随症状
◦声音嘶哑
◦咽喉红肿疼痛及其伴随症状
•痰涎壅盛
•汤水难下
•语言难出
急喉风的检查:根据呼吸困难及病情轻重程度分为四度。
一度:患者安静时无症状,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喉鸣和鼻翼煽动,吸气时天突,缺盆及肋间等处轻度凹陷,称三凹征(甚则剑突下及上腹部软组织也可凹陷,故亦称四凹征)。
二度:安静时亦出现呼吸困难表现,活动时加重,但不影响睡眠和进食。
三度:呼吸困难明显,喉鸣较响,并因缺氧而呈烦躁不安,自汗,脉数等。三(四)凹征显著。
四度:呼吸极度困难,病人坐卧不安,唇青面黑,额汗如珠,身汗如雨,甚则四肢厥冷,脉沉微而欲绝,神昏,濒临窒息。
| 临床表现 | 吸气性呼吸困难 | 呼气性呼吸困难 | 混合性呼吸困难 |
| 呼吸特征 | 吸气费力 | 呼气费力 | 吸气、呼气均费力 |
| 三(四)凹征 | 明显 | 无 | 不定 |
| 伴发声音 | 吸气期喉鸣 | 呼气期哮鸣音 | 不定 |
| 常见疾病 | 喉阻塞 | 支气管肺炎、 哮喘、肺气肿 | 喉气管支气管炎、气管肿瘤 |
| 病因 | Ⅰ度呼吸困难 | Ⅱ度呼吸困难 | Ⅲ度呼吸困难 | Ⅳ度呼吸困难 |
| 炎症 水肿 | 病 因 治 疗 | 病因治疗,做好气管切开准备 | 严密观察下病因治疗,若不能短期缓解即行气管切开 | 立 即 气 管 切 开 |
| 其它 原因 | 气管切开,若为异物立即取出 | |||
| 证 候 | 风热外袭 热毒内困 | 热毒熏蒸 痰热壅结 | 风寒痰浊 凝聚咽喉 | |||
| 相同主证 | 吸气性呼吸困难 | |||||
| 不 同点 | 主证 | 咽喉肿痛,吞咽困难,语言含糊 | 咽喉剧痛,喉中痰鸣,声如拽锯,痰涎壅盛 | 突发喉间堵塞,声嘶失音,痰声漉漉 | ||
| 兼症 | 表热证 | 里热证 | 表寒证 | |||
| 舌象 | 舌质红,苔黄 | 舌红绛,苔黄腻 | 舌质淡,苔白 | |||
| 脉象 | 脉数 | 脉数或沉微欲绝 | 脉浮 | |||
| 治法 | 疏风泻热 解毒消肿 | 泻火解毒 祛痰开窍 | 疏风散寒 化痰消肿 | |||
| 代表方 | 清咽利膈汤 | 清瘟败毒饮 | 六味汤 | |||
诊断要点:临床症状——以咽部异物阻塞感为主要症状。其状或如梅核,或如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痛不痒,不碍饮食及呼吸。多于情志不舒、心情抑郁时加重。
检查——咽喉各部无异常,纤维喉镜及食道钡餐或食道镜检查无异常。
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散结解郁。方药:逍遥散。
2.痰气互结:行气导滞,散结除痰。方药:半夏厚朴汤。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部的癌肿。临床上以血涕,鼻塞,耳鸣耳聋,颈部恶核及疼痛等为主要症状。
诊断要点:病史——可有家族史
症状——1.回吸性血涕2.鼻塞3.耳鸣耳聋或堵塞感4.持续、固定的头痛5.颈部恶核6.颅神经损害症状:视物模糊、伸舌偏斜7.远处转移症状
检查——1.鼻咽部检查:鼻咽顶后壁或咽隐窝有结节状或菜花状隆起新生物。
2.颈部检查:触及无痛性肿块,质硬,固定不移。
3.CT或MRI检查:显示肿块大小及浸润范围
4.EB病毒血清学检查:辅助VCA—IgA、EA—IgA、DNAse
5.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治疗原则:以放疗为中心的综合治疗。
放射治疗:是治疗鼻咽癌首选的方法
| 证型 | 气血凝结 | 痰浊结聚 | 火毒困结 | 正虚毒滞 |
| 局部表现 | 涕血、鼻塞、耳鸣耳聋、颈部或有恶核、头痛 | |||
| 鼻咽肿块暗红,易出血,或见血脉缠绕,或颈部淋巴结硬实 | 鼻咽肿物色淡或有分泌物附着,或颈部淋巴结肿大 | 涕血多,污秽腥臭,头痛剧烈,鼻咽肿物溃烂,或呈菜花状 | 鼻咽肿物隆起,色红或淡红,或血丝缠绕,或脓血涕附着 | |
| 全身表现 | 气滞血瘀证 | 痰浊内困证 | 火毒壅盛证 | 肝肾阴虚证 |
| 治则 | 行气活血 软坚散结 | 清化痰浊 行气散结 | 泻火解毒 疏肝散结 | 调和营血 扶正祛邪 |
| 方药 | 丹栀逍遥散 加减 | 清气化痰丸 加减 | 柴胡清肝汤 加减 | 和荣散坚丸 |
| 证型 | 肺胃阴虚 | 气血亏损 | 脾胃失调 | 肾精亏损 |
| 局部表现 | 口干咽燥、喜饮、鼻咽及口咽黏膜干燥,鼻咽部或见痂块 | |||
| 鼻咽及口咽黏膜充血,脓痰附着 | 口咽及鼻咽黏膜淡红 | 口咽及鼻咽黏膜淡红,脓涕附着 | 咽部黏膜潮红 | |
| 全身表现 | 肺胃阴虚证 | 气血亏损证 | 脾胃失调证 | 肾精亏损证 |
| 治则 | 清肺养胃 润燥生津 | 健脾养心 益气补血 | 健脾益气 和胃止呕 | 补肾固本 滋阴降火 |
| 方药 | 泻白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 归脾汤加减 |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 六味地黄丸 加减 |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苍耳子散:苍耳子,白芷,薄荷,辛夷花。
温肺止流丹:人参,荆芥,细辛,诃子,甘草,桔梗,鱼脑石。
通气散:柴胡,香附,川芎。
耵耳的临床症状:可出现耳堵,耳胀,耳鸣,耳痛,听力减退,眩晕等症状。
检查:可见棕黑色或黄褐色块状物堵塞在外耳道,质地不等。有松软如泥,有坚硬如石。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
治疗方法:以外治法为主。对可活动的,部位浅,未完全阻塞外耳道的耵聍可用膝状镊或耵聍钩取出。耵聍较大而坚硬,难以取出者,先滴入5%碳酸氢钠,待软化后用吸引法或外耳道冲洗去清除。
耳胀耳闭的临床症状:胀闷堵塞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为主要症状。病变有新久不同,耳胀者,患耳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风声,在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有好转。耳闭者,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
脓耳的临床表现:急发者,以耳痛逐渐加重,听力下降,耳内流脓为主要症状;全身可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症状;小儿急性发作者,症状较重,可见高热并伴有呕吐,泄泻或惊厥。鼓膜穿孔流脓后,全身症状缓解。病久者,主要表现为耳内反复流脓或持续性流脓,听力下降。
耳鸣耳聋的诊断:要点:由于耳鸣,耳聋常为多种耳病的症状之一,因此必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及有关检查,找出其可能的原发疾病。病史:如耳外伤史,爆震史,噪声接触史,耳毒性药物用药史,耳流脓史,其他全身疾病史,治疗史等。临床症状:(耳鸣)可急性起病,亦可缓慢起病;既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呈持续性,也可呈间歇性,耳鸣的音调可呈高音调,如蝉鸣声,汽笛声,口哨声等,亦可呈低音调,如机器声,隆隆声等;一般在夜间或安静时加重,严重时可影响睡眠及对生活,工作,情绪产生干扰;多数耳鸣患者伴有听力下降。(耳聋)轻者听音不清,重者完全失听。突发性耳聋以单侧为多见,常伴有耳鸣及眩晕,少数亦有双侧同时发生者,缓慢发生的渐进性耳聋多位双侧,部分耳聋可呈波动性听力下降。
耳眩晕的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立体变动或睁眼时眩晕加重,但深知清楚,多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等症状。
耳面瘫的临床症状:面瘫常突然发生,额驰睛露,额部皱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口角歪斜,偏向健侧。鼓腮漏气,口角下垂,口涎外溢,或有耳后完骨部疼痛。
伤风鼻塞的临床症状: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病变较严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擤出,久病者可有嗅觉减退。
鼻鼽的临床症状:本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塞,呈阵发性,具有突然发作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鼻渊的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鼻纽的检查:在前鼻镜或间接鼻咽镜甚至鼻内窥镜下,寻找出血点或渗血面。在鼻腔任何部位均可出血,也可发生于鼻咽顶部,咽隐窝等部位,但以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及鼻腔后部的鼻-鼻咽静脉丛较为多见。必要时可进行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全身检查。
鼻衄的外治法:对于正在鼻出血的病人,要遵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立即“止血”。
1冷敷法:取坐位,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以达凉血止血的目的。
2压迫法:用手指紧捏双侧鼻翼10-15分钟,或用手指掐压患者人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以达止血目的。
3导引法: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烂,或用吴茱萸粉调成糊状敷于同侧足底涌泉穴,有引火下行的作用,以协助止血。
4滴鼻法:香墨(药墨)浓研,滴入鼻中。或用血管收缩剂滴鼻。
5吹鼻法:选用云南白药,蒲黄,血余炭,马勃粉,田七粉等具有收涩止血作用的药粉吹入鼻腔,粘附于出血处,而达到止血目的。亦可将上述药物放在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填塞鼻腔。
6烧灼法:适用于反复少量出血能找到固定出血点者。用30%--50%银或30%三氯醋酸烧灼出血点,应避免烧灼过深,烧灼后局部涂以软膏。此外还可以用电灼法或YAG激光烧灼出血点。
7鼻腔填塞法:用上述方法未能止血者,可用此法,以持续加压达到止血目的。
另外,还可在局麻下行冷冻止血法或微波凝固治疗,对上述方法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结扎颈外动脉,上颌动脉等。
(填塞止血法:1鼻腔可吸收性物填塞:可吸收性材料有淀粉海绵,明胶止血海绵或纤维蛋白棉等,也可用明胶海绵蘸上凝血酶粉,三七粉或云南白药。填塞时仍需加以压力,必要时可补以小块凡士林油纱条以加大压力。此法之优点是填塞物可被组织吸收,可避免因取出填塞物造成鼻粘膜的再出血。2鼻腔纱条填塞:可用凡士林油纱条,抗生素油膏纱条,碘仿纱条等。方法:将纱条一端双叠约10cm,将其折叠端置于鼻腔后上部嵌紧,然后将双叠的纱条分开,短端贴鼻腔上部,长端平贴鼻腔底,形成一项外开放的“口袋”,然后将长端纱条填入“口袋”深处,自上而下,从后向前进行填塞,使纱条紧紧填满鼻腔,剪去前鼻孔多余纱条。凡士林油纱条填赛时间一般1—2天,如必须延长填塞时间,须辅以抗生素抗感染,一般不宜超过3—5天,否则有引起局部压迫性坏死和感染之虞。抗生素油膏纱条和碘仿纱条填赛则可适当增加留置时间。3后鼻孔填塞:方法和步骤--(1)先用凡士林油纱条做成与病人后鼻孔大小相似的锥形小球(可做成较后鼻孔略大的枕形纱球),纱球尖端系粗丝线2根,纱球底部系1根。(2)用小号导尿管头端于出血侧前鼻孔插入鼻腔直至口咽部,用长弯血管钳将导尿管头端牵出口外,导尿管尾端仍留在前鼻孔外。(3)将纱球尖端丝线缚于导尿管头端(注意须缚牢)。(4)回抽导尿管尾端,将纱球引入口腔,用手指或器械将纱球纱球越过软腭纳入鼻咽腔,同时稍用力牵拉导尿管引出纱球尖端丝线,使纱球紧塞后鼻孔。(5)鼻腔随即用凡士林油纱条填赛。(6)拉出的两根丝线缚与一小纱布卷固定于前鼻孔。(7)纱球底部之丝线子口腔引出松松固定于口角旁。注意无菌操作,填塞留置期间应给予抗生素,填塞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最多不超过5—6天。取出方法:(1)先撤除鼻腔内填塞(2)牵引留置口腔的丝线,并借助血管钳,将纱球迅速经口取出)
另外,还可在局麻下行冷冻止血法或微波凝固治疗,对上述方法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结扎颈外动脉,上颌动脉等。
乳蛾的诊断:病史—常有受凉,疲劳,外感病史或咽痛反复发作史。临床症状—急骤发作者,咽痛剧烈,吞咽困难,痛连耳窍。全身可伴有畏寒,高热,头痛,纳差,乏力,周身不适等。小儿可有高热,抽搐,呕吐,昏睡等症。迁延日久者,咽干痒不适,哽哽不利,或咽痛,发热反复发作。检查:起病急骤者,喉核红肿,连及舌腭弓,咽腭弓,喉核上可有黄白色脓点,重者喉核表面腐脓成片,但不超出喉核范围,且易拭去,颌下有核。迁延日久可见喉关暗红,喉核肥大或干瘪,表面凹凸不平,色暗红,上有白星点,挤压喉核,有白色腐物自喉核隐窝溢出。
鼻咽癌的临床症状:(可有家族史)早期可有回吸涕中带血或擤出带血鼻涕,逐渐出现单侧或双侧鼻塞,单侧耳鸣,耳内堵塞感,听力下降,颈部肿块;晚期可出现一侧持续性,部位固定的头痛,甚至剧烈头痛,或可出现面部麻木,视物模糊甚至失明,复视,眼睑下垂,食入反呛,声嘶,申舌偏斜等症状。
耳胀耳闭与外耳道异物,耵耳及鼻咽肿物压迫咽鼓管引起的鼓室积液的鉴别。
耳胀耳闭:多有感冒史。胀闷堵塞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为主要症状。病变有新久不同,耳胀者,患耳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风声,在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有好转。耳闭者,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凸。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或萎缩,疤痕粘连。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反复发作者可呈混合性耳聋。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
耵耳:可出现耳堵,耳胀,耳鸣,耳痛,听力减退,眩晕等症状。检查:可见棕黑色或黄褐色块状物堵塞在外耳道,质地不等。有松软如泥,有坚硬如石。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
外耳道异物:多有异物入耳史。可通过外耳道检查,有异物存在,既可作出明确诊断。其临床症状根据外耳道异物形态,性质,大小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小而无刺激性异物,可留存日久而不引起任何症状,异物较大阻塞耳窍,可致听力下降,耳鸣,眩晕,耳痛,反射性咳嗽等。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可压迫外耳道,致使外耳道皮肤红肿,糜烂,疼痛;昆虫类异物进入耳道后,在耳道内爬行,骚动,使患者躁扰不安,引起难以忍受之痛痒,或刺激鼓膜产生擂鼓样响鸣,甚至导致鼓膜穿孔,出血,若异物嵌顿外耳道峡部,则耳痛较甚。
鼻窒与鼻渊,鼻息肉等所致鼻塞向鉴别
鼻窒:可有伤风鼻塞反复发作史。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病变较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擤出,久病可有嗅觉减退。
鼻渊:可有伤风鼻塞史。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鼻息肉:多有鼻鼽或鼻渊病史。一侧或两侧鼻窍渐进性鼻塞,逐渐呈持续性,嗅觉减退,多涕,头闷头痛。
鼻渊与鼻窒,鼻菌的鉴别
鼻渊:可有伤风鼻塞史。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鼻窒:可有伤风鼻塞反复发作史。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病变较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擤出,久病可有嗅觉减退。
鼻菌:可有长期鼻塞及流脓血涕史。一侧鼻塞,鼻涕污秽且带脓血,呈进行性加重,或鼻扭,鼻内疼痛,头痛头胀,或可出现流泪,复视,张口困难,眼球突出,牙龈肿痛,面部麻木等症状。
.伤风鼻塞与鼻鼽均可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可从三个方面进行鉴别:
①病史:伤风鼻塞多有受凉、疲劳等诱因,病程较短(一般不超过 1 周);而鼻鼽多有反复
发作史,病程较长(可为数月至数年等)。②症状:伤风鼻塞以鼻塞为主,初期可有打喷嚏、
流清涕,1~2 天后鼻涕逐渐转为粘黄涕,且多伴有发热、恶寒、头痛等外感症状;而鼻鼽
以打喷嚏、流清涕为主,且自始至终为清涕,多伴有虚寒或肺热等症状;③检查:伤风鼻塞
见鼻粘膜红肿,鼻鼽多见鼻粘膜苍白水肿。
鼻渊与鼻窒均可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症状,但鼻渊的病变部位在鼻窦,
鼻流脓涕较多,鼻腔检查时可见中鼻甲肿胀、肥大、息肉样变等改变,中鼻道或嗅裂有分泌
物引流,X 线或 CT检查可显示鼻窦有软组织影;鼻窒的病变部位在鼻腔,流涕量不多,鼻
腔检查时主要表现为下鼻甲肿胀或肥大等改变。.
耳带状疱疹与旋耳疮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鉴别:①主要症状:耳带状疱疹以耳痛
为主,而旋耳疮以耳痒为主;②伴随症状:耳带状疱疹严重时可伴有耳鸣耳聋、眩晕、口眼
斜等症状,而旋耳疮一般无这些表现;③检查:耳带状疱疹一般疱疹细小、密集成簇状,
有触痛;而旋耳疮之水疱则较大,易出现糜烂、渗液。
耳疮与旋耳疮的鉴别要点:①症状:耳疮以耳痛为主要症状,旋耳疮则以耳痒、渗
液为主要症状。②病变部位:耳疮主要发于外耳道,旋耳疮可发于外耳道、耳廓乃至耳后皮
肤。③体征:耳疮有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弥漫性红肿;旋耳疮可见外耳道、耳廓
乃至耳后沟皮肤潮红、起水疱、溃破流黄色脂水,干后结痂。
.耳鸣与耳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耳鸣与耳聋临床上往往同时或先后出
现,正如《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所说: “耳鸣者,聋之渐也,惟气闭而聋者则不鸣,
其余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 ;②耳鸣与耳聋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治原则基本相同。③耳
鸣与耳聋既可以作为多种疾病的症状之一,有时也可单独作为一种疾病。
一、简答
1、喉喑的分型论治?
2、儿童乳头状瘤与成人乳头状瘤区别?
3、脓耳的预防和护理?
4、何为脓耳变证?
5、吸气性呼吸困难的分度?
二、论述
疔疮走黄的临床表现和内治方药?
三、病案
1、中西医诊断
2、辩证论治
3、外治法
鼻窒--肺脾气虚,邪滞鼻窍(偏肺气虚)--温肺止流丹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