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七年级(语文版)第六单元复习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8:52:29
文档

七年级(语文版)第六单元复习

七年级(语文版)第六单元复习(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其不善者而改之。”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1)(2)2、解释下列词语。愠:何以:识:诲:说:厌: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罔:殆:4、翻译下
推荐度:
导读七年级(语文版)第六单元复习(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其不善者而改之。”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1)(2)2、解释下列词语。愠:何以:识:诲:说:厌: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罔:殆:4、翻译下
七年级(语文版)第六单元复习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                  ,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                                (2)                        

2、解释下列词语。

   愠:                      何以:                   识:         

   诲:                      说:                     厌: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                   殆:           

4、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                                            。

  (2)不耻下问:                                              。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5、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各一句)

   (1)关于学习态度:                                   。

   (2)关于学习方法:                                   。

   (3)关于孔子自谦:                                   。

6、用课文原句回答: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哪句?

答:                                                           。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答:                                                           。

7、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两三个成语。

答:                                                           。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选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

9、解释下列词语

(1)舍       (2)戏       (3)委       (4)引        (5)顾          

10、翻译:友人惭,下车引之。                                       。

1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日 中 不 至,则 是 无 信

12、你如何看待“友人”的言行?  答:                                                           。

13、元方这个小孩有哪些特点?请概括。  答:                                                          。

14、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元方虽小,却很明白事理?

15、也有人说元方过分了,因为“友人”已经知道错了,并且“下车引之”,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了,“入门不顾”是不对的。你说呢?      

答:                                                                                                                                。

16、文中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                                                                                                                      。

17、“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回头”,你还记得这句童谣吗?多年来,你可能曾为了自己而失信,也可能曾为了守信而付出代价。那么这则故事,带给你的又将是何种信念呢?为什么?

答:                                                                                                                             。

(三)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8、下面句中加点词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歆辄难之  B、 默而识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友人惭,下车引之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俱乘船避难(           )           ②幸尚宽(            )

③纳其自托(             )           ④遂携拯如初(        )

20、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辄:                携:             

21、翻译句子。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要抛弃携带的那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3、分析故事经过,说说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4、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5、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借 旁 近 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

26、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就:                    ②称:              

27、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句)。

(1)余闻之也久                                                。

(2)从先人还家                                                。

28、同邑人“宾客其父”的目的是什么?仲永的父亲为什么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答:                                                           。

29、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方仲永哪些方面堪“伤”? 

答:                                                                                                                     。

30、纵观全文,方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请用原文回答。

答:                                                                                                                           。

31、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请用1—2句话写出来。

答:                                                            。

答案:(一)1、略

2、(1)怨恨 (2)为什么(3)记住(4)教导(5)愉快(6)满足

3、wǎng       dài

4、略

5、略

6、(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

(二)8、概括故事发生的起因

9、略

10、略

1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2、友人与人相约却迟到,这是对人的不尊重;又用“非人哉”来骂陈太丘,这些都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13、聪明伶俐,思维敏捷

14、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5、略

16、言之有理即可 

17、略

(三)18、C

19、①一起,都;② 幸而,恰巧;③ 接纳,接受;④ 救助

20、zhé  xié

21、① (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

②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

22、① “幸尚宽”;“贼追之”②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23、王朗做事只看眼前;华歆做事考虑周密,守信用。

24、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四)25、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26、就:完成这里是写好。        称:相当,符合

27、略

28、第一问对仲永的才能感到惊奇;第二问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29、伤:哀伤        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仲永被邑人捧杀,终“泯然众人”;

30、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31、略

文档

七年级(语文版)第六单元复习

七年级(语文版)第六单元复习(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其不善者而改之。”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1)(2)2、解释下列词语。愠:何以:识:诲:说:厌: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罔:殆:4、翻译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