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期:2005-2-21] | 来源: 作者:胡敏[1] 胡昌勤* 刘文英2 | [字体:大 中 小] |
微生物限度规定的作用,是为药品生产提供一个标准或指导,以确保药品使用的安全。各国药典标准分为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可达到的限度标准,这些指标正确、有效地规范了药品生产、检定和监督的程序。
药品要能反映不引起生物降解物和没有药源性污染的微生物存在是必要的,严格控制条件致病菌及致病菌。
一、CP、USP、BP、JP的微生物限度要求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⒈ 各国药典收载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时间不同(见表1)
表1 各国药典收载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时间
| 各国药典 | CP | USP | BP | JP |
| 收载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时间 | 1995版* | 1975(19) | 1973---方法 1988---品种** | 第十三改正版*** |
**品种98版43个,其中原料药品种38个,制剂品种仅5个。
***仅有6个品种。
⒉ 品种不断扩大
USP版本
| (年代) | 19(1975) | 22(1990) | 23(1995) | 24(2000) |
| 微生物限度品种数 | 35 | 140 | 150 | 217* |
⒊ 活菌数要求各有特点
| 活菌数(个/1g或1ml) | CP | BP | JP | USP |
| 需气菌 | 102~3×104 | 102~107 | 102~103 | 10~104 |
| 真菌 | 0~102 | 102~105 | 5×10~5×102 | 10~103 |
| CP | BP | JP | USP | |
| 大肠杆菌 | + b | + b | + b | + a |
| 沙门菌 | + b | +a | + b | + a |
| 铜绿色假单胞菌 | +b | + b | + b | +a |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b | + b | + b | + a |
| 破伤风杆菌 | + b | |||
| 梭菌 | +c | |||
| 肠道菌及其他某些革兰阴性杆菌 | + c | |||
| 支原体 | + | |||
| 分枝杆菌 | + | |||
| 病毒的其他因子 | + | |||
| 活螨 | + d |
b 1g或1ml 样品不得检出。
c 仅为个别品种要求10~103/1g或1ml。
*d 不列在剂型项内而以说明提出,意即不作为常规检查,如有检出,以不合格处理的依据。
二、稀释剂的种类
| CP | BP | USP | |
| 一般制剂 | 0.9%的氯化钠溶液 pH7.2磷酸盐缓冲液 | pH7.0缓冲氯化钠-蛋白胨水* 乳糖肉汤培养基** 其他合适培养基 | pH7.2磷酸盐缓冲液 大豆酪蛋白消化培养基** 乳糖肉汤培养基** |
| 肠溶胶囊(片) | PH6.8磷酸盐缓冲液 | ||
| 非水溶性的制剂(膏剂、油剂) | 1%吐温-80 0.9%的氯化钠溶液 | 5克吐温-20或吐温-80 | 吐温-20 其他助溶剂 |
作用:可调节供试液pH至近中性,其中蛋白胨对菌细胞有保护作用,有利于菌数及控制菌的测定。吐温加入对含油性供试品的助溶具有作用。
** USP、BP微生物限度(污染)检查用稀释剂,除磷酸盐缓冲液、磷酸盐缓冲胨水外,尚采用以上两种培养基,直接稀释供试品并作增菌培养.。
三、稀释剂的用量
关于供试品于稀释剂的配比,国外药典普遍规定为称(量)取供试品10 g(或10.0 g)或10 ml(或10.0 ml),加稀释剂使成为100 ml,与我国药典的稀释剂固定加量有所不同。
四、抑菌性供试品的判定及处理原则
对供试品抑菌性的判定,应在检查前确定。
⒈ 国外药典一般方法是以加有供试液和不含供试液的检样中加入定量的已知菌(控制 菌为10~100个、菌数测定为50~200个/ ml),经培养后检查。加入的对照菌能正常检出,加有供试液的菌落数和未加有供试液的菌落数相比较,后者不应超过前者5倍(JP13)及10倍(BP1998),否则表明供试品具有抑菌性,必须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
方法:薄膜过滤法、稀释法和中和法。
⒉ 我国微生物限度检查是根据不同稀释度的菌数变化和控制菌的阳性对照试验是否正常检出来判断的。
菌数测定可根据报告规则或培养基稀释法来报告抑菌性药品的菌数,尚未提供其他方法对供试品的抑菌性成分进行处理。
控制菌的检查,需根据供试品的不同情况,适当地进行处理,以消除抑菌成分干扰。
方法:稀释法、离心沉淀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及树脂吸附法。
五、活菌计数的方法比较
| CP | BP | USP | JP | |
| 平皿法a | + | + | + | +d |
| 试管法(MPN)b | + | + | ||
| 薄膜过滤法c | + | + |
Ⅰ.细菌计数是以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为基础。
Ⅱ 受特定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Ⅲ 有繁殖能力的菌细胞才能被认定“活菌”。
b MPN适用于不完全溶解的供试品。一般采用三级3管制;此法所得的菌数与平板法所得的菌数不一定平行。
c 计数的薄膜,直径要大,最好有方格便于计数。遇到抑菌药物时,冲洗次数2~3次,冲洗量每次约50~100ml。
d 平板涂布法:将供试液涂布在琼脂平板的表面,经培养后计数表面生长的菌落数。
六、霉菌、酵母菌菌数测定的培养基及时间
| CP | BP | USP | JP | |
| 培养基 | 玫瑰红钠琼脂 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 | 含抗生素的沙氏葡萄糖琼脂 大豆酪蛋白消化物琼脂 | 沙氏葡萄糖琼脂大豆酪蛋白消化物琼脂 | 含三种抗生素*的沙氏葡萄糖琼脂 |
| 培养时间(天) | 3 | 5 | 5~7 | 5 |
七、控制菌鉴定方法的比较
表1 大肠杆菌
| CP | BP | USP | |
| 方法 | MI法 | IMViC法 | IMViC法 |
| 检验量(g或ml) | 1 | 1 | 10 |
| 稀释剂 | 09%氯化钠溶液 pH7.2磷酸盐缓冲液 | 乳糖肉汤 | |
| 预增 | 2~5小时 35~37℃ | ||
| 增菌 | 胆盐乳糖增菌培养基35~37℃18~24小时 | 麦康凯肉汤 43~45℃18~24小时 | 乳糖液体培养基 30~35℃24~48小时 |
| 分离 | EMB、Mac.琼脂平板 35~37℃18~24小时 | 麦康凯琼脂平板 43~45℃18~24小时 | EMB、Mac.琼脂平板 30~35℃24~48小时 |
| 生化试验培养温度 | 37℃ | 43.5~44.5℃ | 37℃ |
| 生化试验判断模式 | + + - - 或 - + - - | + + - -或+ + - + | + + - - 或 - + - - |
| CP | BP | USP | |
| 检验量(g或ml) | 1 | 1 | 10 |
| 稀释剂 | 09%氯化钠溶液pH7.2磷酸盐缓冲液 | pH7.0缓冲氯化钠-蛋白胨水 | 大豆酪蛋白消化培养基 |
| 增菌 | 胆盐乳糖增菌培养基 35~37℃18~24小时 | 大豆酪蛋白消化培养基 35~37℃24小时 | 大豆酪蛋白消化培养基 35~37℃24~48小时 |
| 分离 |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平板 35~37℃18~24小时 |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平板 35~37℃24小时 |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平板 35~37℃24~48小时 |
| 生化试验 | + | + | + |
制剂必检。
表3 金黄色葡萄球菌
| CP | BP | USP(JP13) | |
| 检验量(g或ml) | 1 | 1 | 10 |
| 稀释剂 | 09%氯化钠溶液pH7.2磷酸盐缓冲液 | pH7.0缓冲氯化钠-蛋白胨 乳糖肉汤 | 液体大豆酪蛋白消化培养基 |
| 增菌 | 营养肉汤(或含亚碲酸甲)培养基 35~37℃18~24小时 | 大豆酪蛋白消化肉汤培养基 35~37℃ 24~48小时 | 大豆酪蛋白消化液培养基 35℃ 24~48小时 |
| 分离 | 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平板、卵黄氯化钠琼脂平板 35~37℃24~48小时 | BP琼脂平板 35~37℃ 24~48小时 | 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平板或BP琼脂平板或VJ琼脂平板 35~37℃24~48小时 |
| 血浆凝固酶试验 | + | +* | + |
表4 沙门菌
| CP | BP | USP | |
| 检验量(g或ml) | 1 | 10 | 10 |
| 稀释剂 | 09%氯化钠溶液pH7.2磷酸盐缓冲液 | 乳糖肉汤 | 乳糖液体培养基 |
| 增菌 | 营养肉汤培养基 35~37℃18~24小时 | 乳糖肉汤 | 乳糖液体培养基 35~37℃24~48小时 |
| 二次增菌 | TTB培养基 35~37℃18~24小时 | TTB培养基 42~~43℃18~24小时 | SC、TTB液体培养基 35~37℃24~48小时 |
| 分离 | EMB、Mac.C、DHL、SS琼脂平板 35~37℃18~24小时 | DC、XLD.琼脂平板 43~45℃24~48小时 | BG、XLD、BS琼脂平板 35~37℃24~48小时 |
| 生化试验 | + | + | + |
| 控制菌 | 一次检出为准 | 一次检出为准 | 不符合标准规定,取大于25g的样品复试 |
| 需气菌和真菌 | 第一次试验结果超过规定的标准,重新抽样复试两次,三次结果平均报告 | 测定结果在规定的限度标准5倍以内均为合格 | 同上 |
表1收载方式
| CP | BP | USP | |
| 各论项下 | + | + | + |
| 制剂通则 | + | + | |
| 专论 | + | + | + |
| CP | BP | USP |
| 注射剂、眼膏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