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人类审美意识赖以生存的根本原因是( ) | ||
| 1. 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 2. 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能力 3. 人类的生产劳动 4. 人类社会的分工 | ||
|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 ) | ||
| 1. 美在形式 2. 美在距离 3. 美在生活 4. 美在关系 | ||
| 3、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的经验主义美学家是( ) | ||
| 1. D. 贺加兹 2. 夏夫兹博里 3. 休谟 4. 洛克 | ||
| 4、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盈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变现的风格是( ) | ||
| 1. A. 崇高 2. 滑稽 3. 优美 4. 悲壮 | ||
| 5、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学者是( ) | ||
| 1. E. 王昌龄 2. 严羽 3. 王国维 4. 司空图 | ||
| 6、孕育意象的第一步往往是( ) | ||
| 1. 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的思维能力 2. 对于艺术和技巧的运用和理解 3. 艺术灵感,似有所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4. 主体接触客体并受感动 | ||
| 7、美学的学科性质是( ) | ||
| 1. 逻辑学科 2. 社会学科 3. 人文学科 4. 实证学科 | ||
| 8、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 | ||
| 1. 审美关系 2. 美 3. 审美活动 4. 艺术 | ||
| 9、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的代表人物是( ) | ||
| 1. 席勒 2. 达尔文 3. 普列汉诺夫 4. 康德 | ||
| 10、孕育意象的第一步往往是( ) | ||
| 1. 艺术灵感,似有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2. 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 3. 主题接触客体并感动 4. 对艺术技巧的运用和理解 | ||
| 11、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
| 1. 人类的生产劳动 2. 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 3. 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4. 人类社会的分工 | ||
| 12、下列不属于美育特点的是( ) | ||
| 1. 感染性 2. 感性 3. 规范性 4. 愉悦性 | ||
| 13、西方第一部关于美的专著是( ) | ||
| 1. 《判断力批判》 2. 《审美教育书简》 3. 《论美书简》 4. 《美学》 | ||
| 14、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 | ||
| 1. 席勒 2. 亚里士多德 3. 柏拉图 4. 贺拉斯 | ||
| 15、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 | ||
| 1. C. 精神产品 2. 物质产品 3. 自然物 4. 人工制品 | ||
| 16、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不包括( ) | ||
| 1. 超越性 2. 思辨性 3. 非功利性 4. 直观性 | ||
| 17、美学的学科性质是( ) | ||
| 1. 人文学科 2. 社会学科 3. 逻辑学科 4. 实证学科 | ||
| 18、在西方美学理论中,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 ) | ||
| 1. 柏拉图 2. 亚里士多德 3. 莱辛 4. 苏格拉底 | ||
| 19、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 | ||
| 1. 教化说 2. 符号说 3. 游戏说 4. 表现说 | ||
| 20、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 | ||
| 1. F. 毕达哥拉斯 2. 柏拉图 3. 亚里士多德 4. 苏格拉底 | ||
| 21、优美作为审美形态,其特征不包括( ) | ||
| 1. 优美具有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2. 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 3. 优美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4. 优美是和谐化的内容 | ||
| 22、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 | ||
| 1. 柏拉图 2. 贺拉德 3. 亚里士多德 4. 席勒 | ||
| 23、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 | ||
| 1. 游戏说 2. 表现说 3. 教化说 4. 符号说 | ||
| 24、“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 ) | ||
| 1. 蔡元培 2. 李泽厚 3. 李大钊 4. 王国维 | ||
| 25、“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 | ||
| 1. 席勒 2. 尼采 3. 柏拉图 4. 亚里士多德 | ||
| 26、明确的使用“崇高”一词,并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 | ||
| 1. 毕达哥拉斯 2. 博克 3. 托马斯.班纳特 4. 爱迪生 | ||
| 27、“环肥燕瘦”十分生动的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 | ||
| 1. 历史性 2. 阶级性 3. 地域性 4. 民族性 | ||
| 28、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 ) | ||
| 1.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 2. 人类审美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 3. 事物审美属性如何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 4. 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 | ||
| 29、美感开始于( ) | ||
| 1.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 祭祀的崇拜 3. 异性的吸引 4. 游戏的冲动 | ||
| 30、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 | ||
| 1. 自然 2. 社会 3. 人生 4. 艺术 | ||
| 31、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 ) | ||
| 1. 《判断力批判》 2. 《审美教育书简》 3. 《美学》 4. 《论美书简》 | ||
| 32、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 ) | ||
| 1. 事物审美属性如何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 2. 人类审美感官与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 3. 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 4.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 | ||
| 33、“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 | ||
| 1. B. 阶级性 2. 民族性 3. 地域性 4. 历史性 | ||
| 34、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 | ||
| 1. 黑格尔《美学》 2. 维柯《新科学》 3. 鲍姆加通《美学》 4.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 ||
| 35、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 | ||
| 1. 博克 2. 毕达哥拉斯 3. 爱迪生 4. 托马斯·班纳特 | ||
| 36、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 | ||
| 1. 美 2. 审美关系 3. 审美活动 4. 艺术 | ||
| 37、“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 ) | ||
| 1. 蔡元培 2. 李大钊 3. 王国维 4. 李泽厚 | ||
| 38、关于表现说,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 ||
| 1. 莱辛最早提出了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2. 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仍是片面的。 3. 是 一种以创造为主体的情感意念作为艺术本质的艺术定义学说 4. 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划入表现说 | ||
| 39、下列学说不属于中国古典学的是( ) | ||
| 1. 心生说 2. 缘情说 3. 表现说 4. 言志说 | ||
| 40、自然美 | ||
| 参: 指自然事物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自然性是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 ||
| 41、气韵 | ||
| 参: 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特征是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动,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 ||
| 42、意象 | ||
| 参: 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在实境向虚境转化的时候,象与意开始融合,情与景形成统一,最后生成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感性形象。 | ||
| 43、反美学 | ||
| 参: 其实就是对美学的传统规则和意义的拓展、反叛和超越。 反艺术往往同反美学相关,反美学却不一定是反艺术。 | ||
| 44、反艺术 | ||
| 参: 是指一种为标榜或现实艺术表现的个性化而采取的极端的反艺术传统和规则的行动(包括创作本身),其标志就是对传统的艺术语言的解构。 | ||
| 45、戏剧艺术 | ||
| 参: 是一种有演员按照剧本规定的内容扮演角色,在舞台上想观众表演故事、塑造人物、放映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冲突的艺术形式。 | ||
| 46、艺术技巧 | ||
| 参: 即专门化的形式操作的才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选择和处理各种素材、塑造形象所采用的适合的方法和手段。 | ||
| 47、优美 | ||
| 参: 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 ||
| 艺术创作过程分为 、 、 三个阶段; | ||
| 参: 艺术体 艺术构思 艺术表现;
| ||
| 参: 荆浩 关仝 巨然 董源;
| ||
| 50、构成审美经验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情感、_________和理解。 | ||
| 参: 感知、想象 | ||
| 51、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 ||
| 参: 审美主体、审美对象 | ||
| 52、席勒把诗划分为 和 两种类型。 | ||
| 参: 朴素的、伤感的 | ||
| 53、德国哲学家,美学的提出者鲍姆加通,在1750年鲍姆加通系统中提出了 的构想,就是我们今天的美学。 | ||
| 参: 感性学 | ||
| 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要是指 形态; | ||
| 参: 审美形态;
| ||
| 55、意境的具体审美内涵包括_________、_________、时空转换、有无相生四个层面。 | ||
| 参: 主客统一、情景交融 | ||
| 56、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 、 、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 ||
| 参: 惊异、体验 | ||
| 57、 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 ||
| 参: 康德 | ||
| 58、芬兰美学家希尔恩所说的导致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的最基本的人类生活六种冲动有知识传达、记忆保存、恋爱、_________、战争、_________。 | ||
| 参: 劳动、巫术 | ||
| 59、德国哲学家,美学的提出者在1750年鲍姆加通系统地提出了“_________”的构想,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 | ||
| 参: 感性学 | ||
| 60、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美学史上曾流行过几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如柏拉图的美学;第三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 的,如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的美学研究。 | ||
| 参: 审美经验 | ||
| 61、席勒把诗划分为 和 两种类型。 | ||
| 参: 朴素的、感伤的 | ||
| 62、 就是人们对于艺术整体的一般性观点和看法。 | ||
| 参: 艺术观 | ||
| 想象的还原方式, 、 、 ; | ||
| 参: 知识还原 意识还原 语言还原;
| ||
| 、审美现象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主体、 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 ||
| 参: 对象 | ||
| 65、艺术是以白日梦形式体现出来的想象的代替物是 的观点 | ||
| 参: 弗洛伊德 | ||
| 66、英国的画家和美学家荷伽兹在 一书中说:波状线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蛇行线可以称之为“富于吸引力的线条”。 | ||
| 参: 《美的分析》 | ||
| 67、十九世纪 年代罗森克兰兹出版《丑的美学》一书,专门研究丑。 | ||
| 参: 50 | ||
| 68、1、美是理念的感性体现是 的观点。 | ||
| 参: 黑格尔 | ||
| 69、“不通一艺莫谈艺”是 的观点 | ||
| 参: 朱光潜 | ||
| 70、艺术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通俗地讲,是 与 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科学发展不断分化和整合的必然。 | ||
| 参: 艺术学、美学 | ||
| 艺术起源的基本学说有 、 、 、 、 ; | ||
| 参: 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表现说;
| ||
| 72、中世纪园林主要有两类: 、 。 | ||
| 参: 修道院式、城堡式 | ||
| 73、 是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现代文明的核心成分。 | ||
| 参: 艺术 | ||
| 74、绘画作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作者是 | ||
| 参: 保罗高更 | ||
| 75、_________是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现代文明的核心成分。 | ||
| 参: 艺术 | ||
| 76、中国美学范畴逻辑演进是从 到意境。 | ||
| 参: 气韵 | ||
| 77、艺术家的主体素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技巧。 | ||
| 参: 艺术敏感、想象力 | ||
| 78、美育思想早在古希腊柏拉图时就已提出,18世纪在_________那里获得了最高表达。 | ||
| 参: 席勒 | ||
| 79、艺术作品划分为_________和空间艺术两种形态。 | ||
| 参: 时间艺术 | ||
| 80、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 ||
| 参: 惊异、体验 | ||
| 81、“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 的观点。 | ||
| 参: 亚里士多德 | ||
| 8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最主要的概念是“_________”。 | ||
| 参: 境界 | ||
| 83、绘画作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作者是 。 | ||
| 参: 保罗高更 | ||
| 84、美学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语,本意是 。 | ||
| 参: 对感官的感受 | ||
| 85、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冯友兰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当人的存在进入他所说的_________时,已与审美境界相互沟通了。 | ||
| 参: “天地境界” | ||
| 86、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 | ||
| 参: 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虽有区别,但又是密切联系的。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表现在:内在美通过人的外在美来表现;外在美是内在美的外化,并受内在美额制约和规范。人的美正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辩证统一。 | ||
| 87、从审美活动方面说说为什么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 ||
| 参: ①审美活动起源于生存。它是人们在生存是逐渐意识到、并加以确认、加以培养而发展成的活动,审美活动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 ②审美活动为生存所需要。是人的整体性本质得到表达与自我确认的最佳方式。 ③审美活动在生存中获得内涵。 ④审美活动的结果使自我和现实更“痛切”地出现。 | ||
| 88、美学与艺术美学的关系 | ||
| 参: 艺术美学则是以艺术的基本类型为中心,确立艺术品评的价值体系、探索艺术审美体验的规律、研究艺术风格的特征、艺术语言的特征,以及艺术与游戏、科学、神话、宗教等的关系。艺术美学更多的着眼于感性事实,关注个别性和特殊性。美学则更多的着眼于理性的探索,感念的界定和推演,关注一般性和普遍性。艺术美学重点关注艺;美学则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中所有的审美事件。两者之间,从研究对象、范围,到方式目标,都有明显的区别。 | ||
| 、社会美的本质和特征 | ||
| 参: 1、社会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与民族性、2、社会美内容重于形式(同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的美不同,社会美更侧重于内容的美) 3、社会美以真、善为基础 4、社会美具有实在性、明确性 和稳定性(社会美是实实在在的、确定的美)。 | ||
| 90、作为审美范畴的悲有何特点?悲剧有哪些主要表现形态? | ||
| 参: 悲剧,是同崇高有密切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一个范畴,它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悲惨事件。根据恩格斯的论述,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从文艺史上看,悲剧的表现形态通常被认为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等,但是如果从生活与艺术中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应该分清新生力量的悲剧和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此外还有不能归入前二者的“小人物”的悲剧。 | ||
| 91、如何从美的本质来阐释崇高的内在涵义? | ||
| 参: 崇高其实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因此应该从美的本质来阐释崇高的含义。美是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它的内容是人的真、善统一的实践,它的形式是对这种实践活动的感性肯定。人类争取真与善达到统一的实践过程是动态的,其形式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荡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崇高对象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呈现的。而那些反映着这种冲突印痕的静态形象,便同样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 | ||
| 92、生产劳动的审美意义包含哪些方面?为什么说劳动能给人以审美愉快? | ||
| 参: 一,劳动场面和劳动过程的美,包括劳动主体的美、劳动工具的美、劳动环境的美、劳动组织的美;二,劳动产品的美。 在生产劳动中,由于人类不断地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使得人类的作为变成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不断趋向统一的活动,变成发现美的尺度与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即现实美的创造活动。正是这种物质实践活动,一方面不断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面貌,在地球的表面上不断打上人类意志的标记,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类自身,不断提高了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当人们在实践中,由于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得到感性的显现,便会感到一种自由创造的愉快,这是从“直观自身”中所获得的愉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愉快。 | ||
| 93、简答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 ||
| 参: ①感性直观性 ②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③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④自由无限性 ⑤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 ||
| 94、意象生成的过程 | ||
| 参: 联想阶段,也就是意象的萌生或日受胎阶段,在此阶段,灵魂触动创造性思维,想象空前活跃,主题逐渐从实物也即实境飞离走向虚境。 在艺术空间中,按照意图对形式进行调度和组织。 对意向进行优化处理,是形象与意义获得整合。 情感的作用: 情感是艺术意象生产的巨大的内驱力。 情感是意象选择的过滤器。情感是一种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性的意向性动力。 总之,意象的生成或形象与意义的合成,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包括有意识的心理过程,也包括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是形与神的互渗,是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也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共振,其间,不仅包含了想象和情感,而且包含了灵感、记忆知觉选择等复杂而交错的内容和过程。 | ||
| 95、作为审美范畴的悲有何特点?悲剧有哪些主要表现形态 | ||
| 参: 悲,是同崇高有密切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一个范畴,它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悲惨事件。根据恩格斯的论述,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从文艺史上看,悲剧的表现形态通常被认为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等,但是如果从生活与艺术中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应该分清新生力量的悲剧和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此外还有不能归入前二者的“小人物”的悲剧。 | ||
| 96、如何从美的本质来阐释崇高的内在涵义? | ||
| 参: 崇高其实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因此应该从美的本质来阐释崇高的含义。美是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它的内容是人的真、善统一的实践,它的形式是对这种实践活动的感性肯定。人类争取真与善达到统一的实践过程是动态的,其形式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荡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崇高对象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呈现的。而那些反映着这种冲突印痕的静态形象,便同样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 | ||
| 97、进行美的创造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 ||
| 参: 一,来自社会实践的高尚的审美理想; 二,把握客观对象或使用的物质材料的内在规律; 三,得心应手的创造才能和技巧。 | ||
| 98、简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 ||
| 参: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的物态化的积极成果,集中地体现了艺术美创造的特有的本质。从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来看,主要表现为先后承续、互有渗透的三个环节。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其发端的;在艺术构思阶段,艺术家由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酝酿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终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设计;要把艺术构思的成果通过物态化形式固定下来,就需要艺术传达活动,艺术传达活动是一种把精神活动转化为物态化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艺术传达活动,物态化形式的艺术作品最终创造完成。 | ||
| 99、艺术美的创造对艺术家提出了那些要求? | ||
| 参: 一,艺术家应该建立雄厚的生活基础,艺术家的社会生活实践,对艺术美的创造具有根本性的决定意义; 二,艺术家在艺术美的创造中的一切思想和情感活动,都受世界观的制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于艺术美的创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艺术家必须在自己特有的生活实践和艺术时实践中,不断锻炼艺术技巧,增强艺术才能,提高艺术修养; 四,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对艺术美的创造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艺术家必须在生活和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以期创造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艺术美。 | ||
| 何为想象?何为审美想象? | ||
| 参: 答案要点:想象是意象的自由组合运动,它是人的心灵的一种能力。 审美想象是一种艺术想象,它是艺术家和欣赏者在关照对象时,调动过去的记忆表象,并且加以改造,再现或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