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8:56:56
文档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目标】1.概括内容主旨的方法。要按照确定题材、具体分析,再点明主旨的步骤来进行。2.分析思想情感的方法。要特别注意抓住诗体、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抓住景物形象、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等去分析作答。3.评价观点态度的方法。要处理好观点是非型和综合表达型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要注意从整体把握、观点客观和知人论世三个方面去理解作答。【考点阐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
推荐度:
导读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目标】1.概括内容主旨的方法。要按照确定题材、具体分析,再点明主旨的步骤来进行。2.分析思想情感的方法。要特别注意抓住诗体、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抓住景物形象、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等去分析作答。3.评价观点态度的方法。要处理好观点是非型和综合表达型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要注意从整体把握、观点客观和知人论世三个方面去理解作答。【考点阐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主旨的方法。要按照确定题材、具体分析,再点明主旨的步骤来进行。

2.分析思想情感的方法。要特别注意抓住诗体、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抓住景物形象、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等去分析作答。

3.评价观点态度的方法。要处理好观点是非型和综合表达型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要注意从整体把握、观点客观和知人论世三个方面去理解作答。

【考点阐释】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形式为:(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2)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3)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

【前课准备】

1.预习《核按钮》“考点梳理”。

2.完成《核按钮》“真题展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题型一 思想情感

    鉴赏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对话一:解题指津

1.设问方式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试比较诗歌中的不同情感。

(3)××句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入手角度

(1)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有大体相同之处。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现“乐情”,“哀景”则表现“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5)抓住典型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所以必须注意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情感。

(6)抓住注释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作表格:

注释分类所暗示内容
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
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对话二:经典例题

【例1】【2009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评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析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意象。通过诗人笔下的“钟声”“空江明月”“江月清辉”“轻舟飞逝”,再联系题目“晚泊岳阳”,可以看出诗人客居岳阳,面对异地景物(江、月、舟),自会触景生情,油然而生思乡之情。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例2】【2011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评价。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江苏】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评价。回答本题应先分析开头和结尾所表达的各自感情。从开头看,“想当年”与“到而今”的对比,就包含了“悲慨”“愤恨”“痛心”“决心”等复杂的情感内容;结尾因为建立在“何日”的想象基础之上,所以心情显得愉快而舒畅。

【课后巩固】

《核按钮》P141  1、4、7

附:

常见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一组(按诗体分类)]

(一)咏史类

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姜夔《扬州慢》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杜甫《蜀相》

(二)边塞诗

1.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气魄沉雄、慷慨悲凉。王昌龄《从军行》

2.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杜甫《兵车行》、范仲淹《渔家傲》

(三)山水田园诗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杜牧《山行》

2.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

(四)离别诗

1.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李煜《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李白《赠汪伦》,柳永《雨霖铃》

3.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孟浩然《宿建德江》

[第二组(按诗歌情感分类)]

见《鉴赏古诗形象》学案后附

第二课时

                         题型二 内容主旨

     “诗歌内容主旨”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评价主旨类常见术语表解

术语        解释

言近旨远    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    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含蓄,耐人寻味。

对话一:解题指津

1.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解题思路。

    (1)分析概括的“助手”——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多是间接的。抓住标题、序言、注解,理解关键语句,体味出省略的、含蓄的内容部分,理解诗歌主旨会更如鱼得水。

    (2)分析概括的角度——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3.答题步骤。

      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寒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

      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

对话二:经典例题

【例3】【20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律诗(步骤一)。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步骤二);寄寓了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步骤三)。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大意,并且很好地掌握和正确使用文学鉴赏的专业术语。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联是昔,后一联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例4】【2009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①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解答此题,重点就是根据题干要求分析诗歌的后两句。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又催促将士们追击敌人,不要让一个敌人漏网,要将其全部歼灭”。“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再联系注释中提到的诗人的基本情况,可以得知此处作者表达的是战场上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心。

                       题型三 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对话三:解题指津

1.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2.答题要领

    (1)一首诗或词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或词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去考虑,不能忽略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

    (2)对诗词作品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的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

   (4)作者在诗词中的观点,需要我们在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犯以偏盖全的错误。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对话四:经典例题

【例5】【2008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选取了一首宋词作鉴赏材料,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理解诗词内容是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联系注释中的信息:遇人讥讽“大笑”,“后一举登第”,以及诗歌中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看我碧霄中”等,可以总结出诗人的人生态度:幽默、乐观、志向高远。注意回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印证,而不只是空洞地下结论。

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如结句所表达的: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对话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  雪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

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为力的苦闷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2011辽宁】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秒的,给2分;能做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

【课后巩固】

《核按钮》P141  3、5、6

文档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目标】1.概括内容主旨的方法。要按照确定题材、具体分析,再点明主旨的步骤来进行。2.分析思想情感的方法。要特别注意抓住诗体、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抓住景物形象、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等去分析作答。3.评价观点态度的方法。要处理好观点是非型和综合表达型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要注意从整体把握、观点客观和知人论世三个方面去理解作答。【考点阐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