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察对象 | 蒋毓(女红衣服) 贝贝(女灰衣服) | 年 龄 | 蒋毓(8岁)贝贝(8岁) | |
| 观察者 | 观察方法 | 轶事记录 | ||
| 观察时间 | 2016年4月 8 日(中午1::0——1:30区域游戏开放) | 观察地点 | 大一班教室 | |
| 观察目的 | 了解大班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能力和规则行为 | |||
| 观察内容 |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操作表现和记录内容。 | |||
| 观察背景 | 中午区域游戏,自由选择区域中的玩具进行游戏,已有一定的游戏经验,两位小朋友同时选择了游戏惊险小帆船。 | |||
| 观察实录 | 照 片 | |||
| 准备游戏:蒋毓拿出玩具发现线绕在一起的,通过老师帮助解开,两位小朋友直接开始游戏。 第一次:蒋毓用手维持帆船平衡,放好积木再松开手,每人放了三块积木。两人在选取积木时选择了同样大小和形状并同时将它放置在翻船同样位置的两端。动作缓慢小心,在放置第四块的时候翻船失去平衡。蒋毓说:“哦,翻船了,失败了!”两人同时进行记录,画出简易帆船图相并打叉,两人记录相同。 第二次:蒋毓校正帆船自身平衡再开始游戏。两人同时放了方块和小人在船两头相同的位置,维持了平衡。蒋毓说:“成功了!”两人记录图像打勾,图像与之前第一次记录相同,两人记录也相同。 第三次:尝试不同形状物体的平衡。蒋毓在一边放一块圆柱体,她让贝贝在另一边放不同形状,轮流放积木,保持了平衡。记录发现,不同形状能保持平衡。记录图像与之前相同用勾表示成功,两人记录相同。 第四次:两人随意放选择不同形状积木放置帆船不同位置保持帆船平衡,两人分别放置3块成功,蒋毓没有继续挑战结束游戏,直接图像和打勾记录成功,贝贝也跟随进行记录,图像与前三次相同,两人记录也相同。结束游戏没有继续挑战直至翻船。 | ||||
| 分 析: 根据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来看大班的孩子已经有很强的群体意识,能够很好的与同伴合作开展游戏,小朋友之间在游戏时有也很好的默契。其中蒋毓性较强,每次游戏的调整都是自己主动提出,在交往中比较主动。在游戏中两位小朋友沟通的语言较少,但两人都能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合作游戏。从两个孩子较少的语言以及熟练的配合游戏和相同的图像记录看出两个人合作此游戏已经多次。在四次游戏操作中,两人轻拿轻放,为了维持平衡会进行同时放置或默契地轮流放置,并同时对游戏进行记录。 从两个孩子的游戏行为发现,她们的竞赛意识不强。惊险小帆船在游戏时可以进行平衡游戏比赛。显然她们是懂游戏规则的,但是并没有对它很感兴趣。在游戏中按基本照玩法一次又一次进行尝试,只记录成功和失败,虽然遵守游戏规则但没有在熟练的基础上创造游戏规则。另外从四次游戏中也关注到孩子对游戏的规则还没有理解到位。比如:每次玩游戏前都要校正帆船平衡。维持平衡的方式不一定是同时放同样的东西在同样的位置,只要维持平衡任何位置都可以。在游戏中可以最大限度去挑战平衡个数。显然游戏的规则并不复杂,但两个小朋友的理解没有发散。在第三次和第四次通过观察老师提醒能够对游戏玩法有新的尝试,但没有很好地进行记录结果和总结经验,也就是说在游戏中对规则和游戏的目的还不明确。这也是导致记录单一图像相同的原因之一。也说明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 | ||||
| 跟进策略: 1.教师行为 (1)引导孩子进行多种方式的记录。孩子绘画能力有限,给予孩子更多的记录提示。 (2)对游戏的基础玩法进行新的讨论,并尝试多种方式游戏。 (3)在重复的游戏中提高总结经验的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2.课程跟进 (1)增强竞争意识增加游戏趣味性和挑战性。 (2)提供更复杂的补充材料进行深层次的提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