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40分钟满分:55分)
一、基础巩固(25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两项是(3分)(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方还柱走
C.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解析:选CE A项,反→返。B项,还→环。D项,振→震。F项,卒→猝。G项,说→悦。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看见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眼泪
C.乃遂私.见樊於期私:私自、私下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受
解析:选A “见”在此表被动,可解释为“被”。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今行而.无信
②图穷而.匕首见
③丹不忍以.己之私
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A 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承接;③连词,表原因;④介词,用。
4.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函.封之
A.又前.而为歌曰 B.其人居远.未来
C.太子迟.之 D.箕.踞以骂曰
解析:选D D项与例句同,都为名词作状语。A项,名词作动词,上前。B项,形容词作名词,远方。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B.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
D.愿大王少假借
..之
解析:选C A项,走投无路,陷入困境。B项,没有信物。D项,宽容、原谅。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消除了。
(2)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捉你,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盟约来回报太子呀!
二、阅读鉴赏(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
..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
..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
..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解析:选C 根据语境,可断定“太子”充当主语,据此排除B项。“寒心”明显不能分开,据此排除D项。“又”表示列举另外的情况,宜在句首。故选C。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解析:选D “伯”是自称而不是谦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认为刺杀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各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
解析:选B “灭口”在文中是指采取某种措施,避免给人以口实。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我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
(2)如果真能威逼秦王签订盟约,让他全部返还诸侯被侵占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
三、表达交流(11分)
11.对于荆轲刺秦王这桩历史公案,历来见仁见智。请从下列六段文字中归纳出古人对这桩历史公案最基本的态度并就其中一种态度做分析。(5分)
①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记·刺客列传》)
②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左思《咏荆轲》)
③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陶渊明《咏荆轲》)
④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西汉辞赋家扬雄)论之,荆轲……不可谓之义。(《资治通鉴·卷七》)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⑥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古人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人的态度:有赞赏(肯定)、批评(否定)两种。
赞赏——荆轲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英勇气概,不畏强暴、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学习。
批评——荆轲看重义气,有血气之勇,但缺少政治眼光,不懂得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想依靠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借助恐怖手段,刺杀秦王,保全燕国,这在政治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在行动上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12.请根据上联内容,对出下联。(6分)
(1)上联:赤胆忠心,挽狂澜于既倒(《烛之武退秦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弃(《荆轲刺秦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雄才伟略,扶大厦之将倾
(2)心存燕国,寒风易水古今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