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序号 | 检查项目 | 排查检查内容 | 排查检查情况 |
| 1 | 主要负责人职责 | 建立、健全并组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 |
| 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 |||
| 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 |||
| 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 |||
| 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
| 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 |||
| 2 |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责 | 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 |
| 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制止和查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 | |||
| 发现事故隐患,督促有关业务部门和人员及时整改,并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 |||
| 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推广安全生产先进技术和经验 | |||
| 参与本单位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的安全性能检测及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 | |||
| 参与本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的审查,督促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 | |||
| 参与组织本单位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 | |||
| 协助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对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 |||
| 3 | 安全生产责任 | 主要负责人、其他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 |
| 职能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 |||
| 车间班组(分公司、场、站)及其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 | |||
| 其他岗位及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 | |||
| 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
| 4 | 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 安全生产工作例会 | |
| 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 | |||
| 安全生产检查及事故隐患的整改 | |||
| 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 | |||
| 危险作业的现场管理 | |||
| 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 | |||
| 安全生产责任和奖惩 | |||
| 安全生产台帐的管理 | |||
| 应急救援措施 | |||
| 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 | |||
| 安全生产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和使用 | |||
| 安全标准化管理 | |||
| 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管理 | |||
|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 | |||
| 不同工种和岗位的操作规程 | |||
| 5 | 安全生产资金投入 | 保障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保证和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 |
| 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用 | |||
|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安全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入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 |||
| 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教育、督促从业人员正确使用;禁止以现金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劳动防护用品的提供 | |||
| 6 |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 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经安全监管部门考核合格,持有安全资格证书 | |
|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 | |||
| 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 | |||
| 变换工种教育 | |||
| 转岗、复工教育 | |||
| 实施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安全教育 | |||
| 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培训,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增强 预防事故、控制职业危害和应急处理的能力 | |||
| 建立健全安全培训工作制度 | |||
| 将安全培训工作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并保证安全培训工作所需资金 | |||
| 安排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期间,应当支付工资和必要的费用 | |||
| 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档案,详细、准确记录培训考核情况 |
| 7 | 安全生产 管理 | 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的事项 | |
| 生产、生活、储存区域设置以及周边防护安全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 |||
| 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 | |||
| 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应当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当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整改计划,限期整改 | |||
| 进行爆破、设备(构件)吊装拆卸、高空悬挂、有限空间等危险作业,应当制定施工方案、安全操作规程,采取安全防范措施,设置作业现场的安全区域;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专业人员施工;确定专人进行现场统一指挥;有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 |||
|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水平 | |||
| 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建立运行管理档案,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验、检测,定期检查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至少每半年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的实施情况 | |||
| 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有关的安全生产管理事项 | |||
| 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有关安全生产条件或者资质进行审查,并对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持续改进安全生产管 | |||
| 理,积极采用信息化等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 |||
| 8 | 隐患排查 治理 | 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 |
| 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 | |||
| 建立健全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应当按照隐患的等级进行分类登记,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 |||
| 对排查发现的一般隐患,应当立即组织治理;对排查发现的重大隐患,应当组织制定并实施治理方案 | |||
| 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 |||
|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 |||
| 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向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 | |||
| 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 | |||
| 9 | 应急救援预 案及事故报告 | 结合实际,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演练,并及时组织修订完善 | |
|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并定期进行演练。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应急救援组织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应急救援组织在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时,应当吸纳与其签订应急救援协议的生产经营单位参加 | |||
|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 |||
|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
| 依法妥善处理事故的善后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向事故伤亡人员支付赔偿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