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试题难度及考点分布
本次考试的试题风格延续了全国乙卷一直以来“以稳为主、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的特点。聚焦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彰显综合性,考查学生知识的完备性,同时强调应用性,促进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关心日常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的价值。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着重对学生关键能力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科学推理、创新迁移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学科思维。
题型上包括 6 道选择题和 6 道非选择题。在内容上覆盖了必修 1、必修 2、选择性必修 1、选择性必修 2 及选择性必修 3 五本书的相应知识点,重点突出。试题难度控制在 0.50~0.65 之间,有一定的区分度。试卷注重基础性试题,引导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考查学生通过文字、图表的信息载体形式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试题素材的选取引领学科核心价值,潜移默化地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功能;通过合理呈现试题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考查学生在陌生情境中积极思考、开拓创新以及完成探究性任务的能力。
整张试卷凸显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系统性评价理念,突破单一追求难度的测评观,致力于通过考试评价反馈到教学一线,起到促人向学、催人奋进、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
二、试题特点分析
1.全国乙卷试题模块细目表
2. 选择题:
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整体偏易,选项间的区分度较显著。
选择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线,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运用。试题设计巧妙,着眼于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的构建,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综合应用,注重学科内综合的考查。
必修 1 部分考查 3 道:第 1 题、第 2 题、第 3 题,分别考查生物大分子、光合色素和细胞呼吸(细胞代谢)。必修 2 部分考查 2 道,第 5 题和第 6 题,考查基因的表达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致死问题。选择性必修 1 考查 1 道,第 4 题,考查内容是激素调节。
6 道选择题中,第 5 题涉及到课本内容外的新信息,一种特殊的氨基酸,只在某些古菌中发现含有其的蛋白质,信息虽新考查的仍是课本基因的转录翻译内容。总体来说,选择题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回归,体现了基础性的要求。
3. 非选择题:
关注科学原理的应用,实验探究以及生物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体现对学生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题目设置彰显生物学科特点,注重对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的考查,综合性较高。
第 29 题以光照影响 K+运输从而影响气孔开闭为背景,体现了选择性必修 1 中光照调节植物生理过程的概念,同时考查了必修 1 光合作用和物质运输(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相关知识,能力上考查学生利用生物学原理解释实验现象的科学推理和科学解释能力。
第 30 题考查选择性必修 1 神经-体液调节的内容。题目设有血压调节心脏和肾上腺活动的生理机制图,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以及信息提取分析能力,强调了结构与功能观。
第 31 题考查选择性必修 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题目设问直接简单,没有情境,考查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难度较易。后两空问原因,需要考生根据课本知识组织语言回答,考查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
第 32 题以观赏植物中两对基因控制同一性状为背景考查必修 1 酶的特性与功能和必修 2 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综合性;能力上考查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推测等科学探究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的重视。
第 37 题和 38 题分别考查选择性必修 3 的发酵工程和基因工程。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发酵工程的过程,目的基因的选取、载体的构建、基因的翻译和实验思路的设计。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