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校风是一个学校各种风气的总和,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校风是校训的拓宽、延伸和具体化,其要素包括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和办学特色,是学校品位和格调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当年在南开中学上学时勉励自己和同学们的一句口号,但这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校风是一所学校在教风和学风等方面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传统和风气,公平正义是各个行业和全体公民向往的理想渴望;不甘落后、勇于争先是一个公民和整个民族崛起复兴的精神动力。
明德 求是 拓新 笃行
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校训,就是这样的校训使我们学校有着良好的校风,本着这样的校园风气,我们学生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身体素质,身心健康都有着良好的发展。更加激励我们斗志,迸发出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即使在走向社会以后,这种风气也一直影响着我们。
明德
“明德”一名,语出《大学》,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旨在追求光明正大的品格。这就教育我们,做事要光明正大,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将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影响着我们以后整个人生。
求是
“求”追求、探究;“是”,真也。(《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求是”在这里,即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党一向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今天,做人、做学问、做事情求真求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学校整体,还是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求真求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求学态度是我们能够认真学习,实事求是的最学问的基础,这将影响着我们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学校老师也以这样的态度,教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生以这样的态度,每年都有大批学子考生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还有很多的硕士、博士,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学子。
拓新
“拓”就是开拓新的领域,“新”就是求新的意思。做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习传统的知识时,也要开拓新的知识,要懂得进取,要懂得求新,也要学会求新。不仅仅是在做学问上,在以后走向社会时,也要懂得进取,只有懂得进取,你猜能取得更好的成功。
笃行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一、切实履行;专心实行。 《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明 李贤 《答耿中丞书》:“公既深信而笃行之,则虽谓公自己之学术亦可也,但不必人人皆如公耳。” 鲁迅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中华 二十有三年秋,﹝先生﹞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 二、行为淳厚,纯正踏实。《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 战国 之策士也。”《南史·文学传·岑之敬》:“母忌日营斋,必躬自洒扫,涕泣终日,士君子以笃行称之。” 清 戴名世 《刘退庵先生稿序》:“ 淮 上 刘退菴 先生,今之笃行君子也。” 章炳麟 《<军>序》:“乃如 罗 、 彭 、 邵 、 刘 之伦,皆笃行有道士也。”
冯友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撰写碑文:“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大学之风,无声无形;大学之风,常在常新。一所大学的风气,不会随着年代更迭而淡去,相反,会积累沉淀,最终形成一所大学之风格与气度,恒久绵长。可见一个好的校风对一个高等学校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在一所学校里,新的集体和教育观念通过心理感染、顺从得到认同,但这往往是形式上的认同,许多人的内心深处并没有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进行强化,使之逐步成为群体规范,成为学校全体 成员行为的准则。它不同于各种规章制度以强制约束发生作用,而是通过人们的心理产生的约束力,进而在学 校的各种场合、各种不同的群体内产生一种共同的情感气氛。理想的情感气氛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坚持改革、 开拓进取、教书育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献身;团结协作,以诚相待;治校民主、爱校如家 ;重知识、爱科学、勤学习、讲文明。因此,学校首先要引入竞争机制,在一些关键环节、敏感问题上要处理 得当。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师资管理策略,应有它的严肃性,又应富有人情,符合广大教师的需求。 在职称评聘上尽快实现制度化、经常化,使职称评聘工作尽快走出次复一次地处理遗留问题的怪圈,同时,应 鲜明地反对忌贤妒能,反对排斥他人,努力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应研究制定并严格执行完善、合 理、富有弹性的教师退休制度,以便使为数有限的职称限额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岗位考核应定性定量相结合, 其结果应是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但考核等次数额绝不能与晋职指标限额挂钩。学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不能厚此薄彼。在学生中,也应有一套完整、科学的测评、考试、升留级制度。其次,学校各极领导、 干部要深入到教师、学生中去,洞察他们的心理呼声,加强理解和沟通,成为他们生活、事业的贴心人,只有 对生活、事业有着共同的理解,感情才能共鸣,个体的心理才能因之得到调整而趋同于集体心理,集体心理才 能因之得到加强和巩固,并植根于每个个体之中,使之内化为自己言行的准则,形成优良的校风。
优良的校风一经形成,就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心理环境,成为影响整个学校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各种场 合如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里,在各个不同的校内群体如领导集团、教师、学生、职工中,在各种活动如 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学术报告和各种人际交往中,都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觉察到它在起作用和它的权威力 量。但是,校风是一种心理环境,是无形的,而不是学校的教育、行政措施,因而,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认同理 解、相互教育、坚持成习的过程,它的作用的产生也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机制。
庄子曰:“学而不能行,谓之病。”缺乏实践性和创造性是一个学校教育和一个学生学习的失败,也是一个民族缺乏活力和发展前途的关键性弱点。这句话本来可以用这几个次来表述: 勤读书,多思考,勇实践,敢创新。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不能成为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的录音机和存储器,要成为旧知识的加工车间和新知识的创造工厂。我们的学生不仅要会死记硬背,而且要会举一反三,逐类旁通,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去发明和创造新事物。我们的小学教育不能仅仅给他们“鱼”,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渔”,要培养学生在“勤读书”的同时“多思考,勇实践,敢创新”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教育孩子,不要做知识的努力,要勇于做知识的主人!我们不要害怕他们在实践和创新中跌跤,要鼓励他们勇敢地迈开胆怯的双腿!这是我们民族崛起和国家复兴的希望所在!
我们改革的总设计师曾经明确说过:“ 学校要大力加强秩序和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化”。优 良的校风使高校能够造就出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的建设者, 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将使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生深刻的变化。
总之,一个学校有着好的校风,对这个学校能否成为一流学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校风将影响着这个学校的整体水平与发展。校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可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迸发出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在这种环境中养成的行为习惯使人终生难忘,将成为这个学校里每一个成员自觉奋进的动力,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繁荣和发展,也将是我们更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
课程论文
论文名称: 校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年级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0901班
学生姓名: 付魏振
学 号: 200948490119
评阅教师: 李芳炎
提交时间: 2011——2012 ——0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