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1月
【摘要】在二期课改的精神指导下,我们将主题活动内容渗透在区域活动中,让区域活动在主题背景下开展,这种区域
活动创设的主题化,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区域活动的主题,凸现区域活动的特点,也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关键词】主题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98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
廖剑
(实验幼儿园,福建长汀366300)
顺应幼儿园二期课改的发展需要,一种新型的活动模式———主题下的区域活动应运而生。主题下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孩子的发展水平,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进行操作和探究的自主性活动,是孩子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过程。在区域活动中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能力,自主、宽松、愉悦的学习,这种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深受孩子喜爱。在二期课改的精神指导下,我们将主题活动内容渗透在区域活动中,让区域活动在主题背景下开展,这种区域活动创设的主题化,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区域活动的主题,凸现区域活动的特点,也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我们遵循3-6岁孩子年龄特点,为孩子创设可触摸、可观察、可操作的活动环境,将孩子的无意识活动纳入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中。那么,如何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创设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区域活动呢?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以主题为轴心,创设区域活动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必须体现主题目标,在设计时,应根据预设的主题活动,考虑到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于自主性较强的区域活动,并有多层次的活动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孩子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游戏。
如《甜甜蜜蜜》主题活动刚开始便有几个孩子自发地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糖、甜品食物及图书,书上制作糖果的材料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为了及时满足大部分孩子交流分享的需要,我在观察区中开设了“糖果展览屋”,没过几天,“展览屋”里满是孩子们收集来的糖果,糖果纸、甜品,孩子们在这里分享喜悦,快乐交流。在他们跃跃欲试的时候,我又在巧手区开设了“糖果屋”,看着各种各样的糖果纸、色纸、报纸团,孩子们都迫不急待的大显身手起来……
又如“亲亲热热一家人”这一主题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初步感知一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体验家人间的亲情,萌发爱父母的情感。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孩子创设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提供孩子生活的经验,满足孩子的情感交流。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创设了以点状式呈现的区域活动:设计了“娃娃家”,张贴了宝宝和爸爸妈妈的亲子照,摆放了不同的亲子作品,温馨又亲切,让孩子感受了“家”的温暖;并提供了各种长毛绒布娃娃和宝宝小时候的衣服鞋袜、梳子、发卡、衣架等物品,让宝宝随时体验做爸爸妈妈为布娃娃换洗衣服鞋袜,梳妆打扮的乐趣。还在另一个区域里为孩子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娃娃家餐具、灶具、各类玩具蔬菜等,让孩子们体验和享受过家家烧饭饭的乐趣。
如此一来,孩子们在一个可供选择的、富有情趣的区域活动中自由探索、发现。既达到了发展社会性,学习角色扮演和喜欢操作、摆弄材料,体验其中乐趣的区域活动目标,又很好的落实了主题活动,使区域活动真正服务于主题教学。
二、以主题为基础,调整区域活动区域活动不是一尘不变的,随着主题活动的交替开展,区域活动的创设应追随幼儿的需要而变化,这是幼儿与环境对话的基础。为了使创设的区域活动发挥最大价值,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从而促进幼儿的真正发展,我们应围绕主题活动对区域活动的材料
和环境做出不断调整。
根据3-6岁孩子的年龄特点,所有区域活动并不是在主题活动一开展就马上创设出来的,而随着主题活动的持续开展,相关的区域活动越来越多,有的是主题活动的延伸,有的是生成的新活动。这些区域呈现了自然性、延续性和发展性,推动了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这段时间,孩子的兴趣点可能会发生变化,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灵活应用。根据主题的不同,区域活动在设置上也要体现层次性,在各个区域适当添舍材料,让不同层次的孩子有所收获。
如《花儿朵朵》主题活动伊始,我让孩子在美工区涂色,给糖果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随着主题的开展,我在美工区投放了色纸,让孩子折出自己喜欢的花朵;活动进行到最后接近下一主题《爱妈妈》时,我又新增了各色海绵纸和剪好的雪碧瓶花蓝,让孩子剪出漂亮的花瓣装饰花蓝送给妈妈。孩子在区域活动中运用美工材料的创作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发展了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每次新增材料,孩子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力弱的孩子乐于涂色,能力强的孩子敢于挑战新事物,随着区域活动的深入,能力强的孩子可带动弱的孩子去尝试,使每个孩子都得到经验的提升。
三、以区域为平台,展现主题活动
经过实践的探究,我们发现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在不同的主题活动中孩子参加了与之相契合的区域活动,并从中得到发展;而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同一主题或不同主题的内容也显而易见。
1.区域活动中生可成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不可能完全由教师预设,它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具有灵活可变性。在区域活动中,孩子自主探索、发现、创新,作为观察者的老师应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及问题所在,并将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加以提升,这样就自然而然地生成新的主题或新的主题活动内容。
在《宝宝的家》主题中,孩子对自己家里的事情津津乐道,还通过相片来介绍交流自己的家庭,每个孩子都有讲不完的开心事。针对这一情况,我就将《宝宝真开心》生成一个新的主题活动,让孩子在新主题中把所有的开心事都呈现出来。这也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孩子创设适合的环境,让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精神。
2.区域活动可推动主题活动。
区域活动的发展离不开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的深入也离不开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推动主题活动发展的动力。那么如何有效利用区域活动,让它更好地为主题活动服务,不断促进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呢?教师应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通过区域活动对孩子的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捕捉到对主题教学活动的价值,并运用这些有价值的经验,合理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推动主题活动的深入发展,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直接、有效的经验。
如在“颜色变变变”区域活动中,孩子通过调兑颜料发现红色加黄色变成橙色;红色加蓝色变成紫色;黄色加蓝色变成绿色……体验到颜色的不同变化。孩子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接下来的主题活动“彩色世界”中,很快就掌握了颜色变化的规律。在画画时还特意自己调色,把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区域活动推动了主题活动的开展。
3.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
202--
2016年11月
区域活动不是于主题活动之外的教学模式,它是主题活动的延伸,是孩子个性、兴趣、能力在同一个主题脉络下的延伸,是生活经验的一个串联,它将主题活动与孩子发展有机的结合和升华。在主题活动中,往往有一些内容是孩子意犹未尽的,也有一些活动是操作性很强的。然而,一次集体教学活动、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上教师准备的材料有限,很难满足所有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将这些未尽的内容延伸到区域活动中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在主题教学活动《在趣的弹性》中,活动到最后,孩子们对自制弹性玩具兴致浓厚,拿着树叉、皮筋、汽球……不厌其烦的摆弄着,久久不肯放下。集中教学的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于是,我把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发现。这正体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孩子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的精神。
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是我们尝试的一种教育途径,它也许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但它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与年龄特点的一种活动形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实践和研究。在实践中真正
的将理论转化为行为,结合主题活动,使区域活动发挥其更大的价值。无论是主题活动,还是区域活动,一定是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决策,用自己的方法自主自发的活动。我们应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的环境,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丰富孩子在区活动戏中的体验,为孩子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继续探索、创新,开展好主题背景下的的区域活动,让孩子从真正意义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12年9月
2.《幼儿园活动区教育模式的研究(摘要)》中国儿童教育网2013年7月
3.《主题活动中的区域活动》《幼儿教育》教师版2007年05期
4.刘建枫《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新课程2011年08期
5.杨琳《主题活动和区角活动整合的思考》青春岁月2011年22期
【摘要】区角活动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形式,教师对区角活动指导方法的研究较为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总则
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的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关键词】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循序渐进目标一致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99浅谈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原则
孙于兰
(柯桥区王坛镇中心幼儿园,浙江绍兴312000)
区角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的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的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它通常是小组或个别活动,因此能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观察了解幼儿,并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有利于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同时能增加教师与幼儿的直接接触的机会,使幼儿能更多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进双方感情的交流,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的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投放科学材料是要有一定的原则:
1.针对幼儿不同年龄特点投放材料。在投放科学操作材料时,首先考虑孩子的不同年龄特点,有选择的、合理的投放各种材料。当幼儿在活动区操作中,遇到能力上的困难时,教师可以给予直接的帮助。例如:大班小朋友在操作接龙比赛的数学活动时,因为这个内容错一题错了就全部错了后面的就全就错了。所以在材料投放上就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能力差异,由易到难。好的小朋友可以从10的加减慢慢到后来时20以内的加减法,能力差的小朋友就只要会10以内的就行了。
2.投放的材料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幼儿参与区域活动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有进行指导,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同伴间的相互影响。例如:中班美工区开展的“染纸”游戏。刚开始,孩子把纸拉开时总要破掉,或者是不小心撕破。时间一长,有的孩子就失去了耐心,到别的区角里去了。只有一名孩子还在努力的染纸。经过努力,孩子总于成功了,虽然做的很粗糙,但是老师还是表扬了他。老师也乘机邀请了刚才的小朋友,并进行比赛染纸。对于能力强幼儿要提供一些有难度,有创造的材料,而能力弱的,就要我们教师多观察,鼓励,并及时帮助他们。
3.材料投放要丰富。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参与到区角活动中去,材料就要丰富,并是
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的。例如:生活区角小超市,一开始我们用楷体板做了一张广告牌,超市大促销,里面放了幼儿常见的物品,明码标价,让幼儿好像在真正的超市购买东西。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的眼睛,幼儿也特别喜欢到这个超市里面去玩。在美工区里,给幼儿投放了纸,面粉团,橡皮泥,颜料,泥土等材料让幼儿进行脸谱的小制作。丰富多彩的材料更能引起有的兴趣,在操作的过程中幼儿会玩的更加积极主动。
4.投放的材料要循序渐进。幼儿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对投放的材料也要做到循序渐进,以此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比如在科学区中,我们大班的投放材料都是根据主题计划里的内容,一周一周循序渐进的进行科学去的内容布置。
5.投放的材料要与老师设计的目标一致。由于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主题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开展的系列活动。因此,材料投放应具有目标性,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活动材料还应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探究是儿童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
总之,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使幼儿主动、活泼地学习,强调的是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幼儿的内部潜能和个人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没有给孩子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使他们自主的创作、探索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区角材料投放的层次性策略-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8(2)
2.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幼儿园科学区域投放材料的原则》
3.幼教博览———《区角活动中教师的适宜指导策略》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