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通⽤16篇)
我们在⼀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好好地写⼀份⼼得体会,通过写⼼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弯路。那么好的⼼得体会都具备⼀些什么特点呢?下⾯是⼩编整理的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通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16
近⽇,陈俊武院⼠的先进事迹⼀经发布,社会各界掀起了学习陈俊武先进事迹,⽴⾜岗位、⽆私奉献的热潮。
在陈俊武⾝边⼯作35年的中⽯化洛阳⼯程有限公司原副总⼯程师陈⾹⽣说:“‘⽯油’就是陈院⼠
的‘初⼼’,他搞研究是现在做⼀,准备做⼆,观察和思考做三,停不下来,⾄今⼼中还装着⼀系列和‘⽯油’相关的技术创新⼯作。他是⼀代科学家中的典范。”
“30多岁是最想⼲成点事,⼜往往没⽅向的时候。这时有⼈把你扶上马、送⼀程,引导到正确⽅向,难能可贵。”回忆起跟随陈俊武学习的⽇⼦,中国⽯化第⼆期催化裂化⾼级研修班学员吴青说,“遇到陈院⼠这样的⼤师是我⼀⽣的幸运。他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年来⼀直深深影响着我。”
长期采访陈俊武的洛阳⽇报记者孙⾃豪谈起陈院⼠的⽣活,感慨良多。18年3⽉,在郑州⼤学担任兼职教授6年的陈俊武将所得的近18年学⼦。捐赠活动结束后,陈俊武谢绝了郑⼤师⽣的款待邀请,但愉快地接受了学⽣们送上的⼀束鲜花。他将这束花带回洛阳,送给常年卧病在床的⽼伴。在妻⼦还健康的40年⾥,家庭的重担⼀直由妻⼦承担,陈俊武当选中科院院⼠时,曾对⼥⼉说:“这个荣誉也有你妈妈的⼀半。”
“陈院⼠在⽣活中平易近⼈,他对⼯作、对⽣活、对家⼈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我跟陈院⼠接触,远不⽌收获⼏篇稿件,他的精神将影响我⼀⽣。”孙⾃豪说。
“我们很尊敬陈院⼠,不仅因为他是⼤科学家,对我们⽽⾔,他更是良师益友,⼯作上的⽼师,⽣活中的⽼朋友。”中⽯化洛阳⼯程有限公司原经理侯宝东说。
“陈院⼠看重原则,不重排场,公私分明。⾛上领导岗位后,谢绝了配秘书、坐专车的专家待遇,坚持步⾏上班近20年。他去外地出差,在出⾏住宿⽅⾯都⾮常节俭。”中⽯化洛阳⼯程有限公司原松静浩说,“他不但是优秀的科学家,更是⼀名好党员。”
有63年党龄的陈俊武告诉记者:“从加⼊中国党的那⼀天起,我就做好以⾝许国、⼀⽣献科学的准备了,⽆怨⽆悔。”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2
近⽇,茂名⽯化组织⼲部员⼯收看央视《新闻联播》以及《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的颁奖典礼,深⼊学习时代楷模陈俊武院⼠的感⼈事迹。⼲部员⼯纷纷表⽰,要学习陈俊武院⼠活到⽼,⼯作到⽼,为国尽责,勇担重任的精神,牢记“爱我中华,振兴⽯化”初⼼,⽴⾜岗位奉献企业,事事争先、追求卓越,永不⽌步,在新⼀轮的发展浪潮中⼤显⾝⼿,建功⽴业,为中国⽯化率先建成世界⼀流能源化⼯公司做出我们更⼤的贡献!
中国好⼈、集团公司劳动模范、茂名⽯化研究院主管师岑静芸表⽰,作为⽯化科技⼯作者,我们要学习陈俊武院⼠不忘初⼼,牢记使命,⽤毕⽣精⼒报效国家的崇⾼精神,勇担创新驱动发展的重担;要像陈俊武院⼠⼀样严谨务实,精益求精,沉下⼼来⼲⼯作,⼼⽆旁骛钻业务,全⼼全意想着科技⼯作;要像陈俊武院⼠⼀样在⽯油化⼯的新领域不断突破创新,努⼒实现科技⼯作新局⾯,为公司⾼质量发展添动⼒,为中国⽯化实现“两个三年”、“两个⼗年左右”战略⽬标,打造更多“中国造,中国⽯化造”⾃主品牌,以技术创新为公司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贡献。
集团公司技术能⼿、茂名⽯化热电分部班长叶飞表⽰,92岁⾼龄仍坚持打卡上班,研究技术的劲头⽐⼩伙⼦还⾜。真的很佩服这位“90后”院⼠——陈俊武,他是我们⽯化⼈的骄傲、⽯化⼈的榜样。他的经历、他的成就、他的精神⿎舞着我们。作为⼀名班长、党员,我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把班组队伍带好,把试验⼯作做好。作为⼀名劳模、⼯匠,我必须把劳模精神、⼯匠精神发扬光⼤,把试验技术研究透彻,把试验⼈才培养好。
茂名⽯化化⼯分部⼄⼆醇车间党⽀部李灵敏表⽰,“不忘初⼼,牢记使命”,在陈俊武院⼠⾝上做了最鲜活的诠释。学习他勇于超越、开拓创新的担当精神,就是要在公司转型发展、为⽣存⽽战的事业中带头打破思想桎梏,以创新思维直⾯新困难新挑战,模范完成⼯作,不让领导为我分管的⼯作操⼼。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3
新中国成⽴初期,国内⽤的还是苏联较为落后的炼油技术,难以炼取数量更多、质量更⾼的轻质油产品。流化催化裂化作为当时炼油⼯业的关键技术,但国外⼀些国家封锁了最新技术。这类装置在全世界仅⼏⼗套,时年34岁的陈俊武作为我国第⼀套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为了完成任务,常常⼀天伏案⼗⼏个⼩时。终于有机会去国外学习这项技术。
陈俊武:短短半年时间内把它的资料尽量变成胶卷,胶卷拍了400卷,另外我们还拿到很多图纸资料,也记了很多笔记。
“取经”回来的陈俊武和技术⼈员⼲脆住进⼲馏炉旁的简易房⾥,睡⼤通铺,争分夺秒设计适合中国使⽤的⼀整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由上百套仪表、数千个阀门、近两万⽶粗细管线组成。
经过1300多个⽇夜攻坚克难,陈俊武终于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第⼀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发和建设,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实现了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带动国内炼油技术⼀举跨越25年,达到当时世界先进⽔平。
陈俊武:那时候是国家困难时期,我们当然也得咬着⽛,克服困难熬过去。
⼯作了70年,时⾄今⽇,他依然在“想⽅设法地创新”。
陈俊武:作为⼀个科技⼯作者,应该不断地在科技前沿奋⽃,努⼒创新,⽬标就是要做⼀个受⼈民欢迎的科学家。
陈俊武⾃觉把个⼈理想融⼊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攻坚克难,急国家之所急;⽮志创新,与国家共奋进,这体现了⼀个知识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使命担当。陈俊武70载奋⽃⼈⽣,因与祖国同频共振⽽更添荣光、更加精彩。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4
扎根云南丽江深⼭12年,创办我国第⼀所全免费的⼥⼦⾼中,作为边远⼭区乡村教育的“点灯⼈”,为1600多名偏僻⼭区的⼥孩插上腾飞的翅膀,帮助她们飞出⼤⼭,跨进⼤学校园的知识殿堂。这就是云南丽江华坪⼥⼦⾼中的校长张桂梅。近⼏年她的事迹被央视等全国各⼤媒体⼴泛报道,已经家喻户晓。
⽴德树⼈,是教师的天职。“三⼨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颗丹⼼,⼀⽣秉烛铸民魂。”作为⼀名基层教育⼯作者,张桂梅同志始终把教书育⼈、⽴德树⼈作为⾃⼰的⼈⽣理想和奋⽃⽬标,⽮志不渝、执着追求,她把⾃⼰的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区⼈民,⽤实际⾏动诠释了党⼈不忘初⼼、牢记使命、永远奋⽃的坚定信仰和崇⾼境界,她是新时代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教育⼯作者教书育⼈的杰出榜样。
她是信念坚定的优秀代表。做好⽼师,要有理想信念。⼀个优秀的⽼师,应该是“经师”和“⼈师”的统⼀,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师⼼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张桂梅之所以为党的教育事业、为⼈民的教育事业锲⽽不舍、坚定不移、⽆私奉献,就是因为她具有崇⾼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虽病魔缠⾝,遭受⼀次⼜⼀次的打击,却始终把学⽣放在⼼上,把党的教育事业放在⼼上。她把所有捐给她治病的钱和奖⾦、⼯资,共7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修建乡村校舍,2015年,她把⼗七⼤党代表证、五⼀劳动奖章、奥运⽕炬和毕⽣获得的所有荣誉证书,毫⽆保留的全部交给了组织,全部保留在了县档案馆⾥。她说:“是党为她指引了⼀条光明的⼈⽣路,是党为她铺满了鲜花盛开的路,她所做的算不了什么,她就是要以党⼈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党和⼈民奉献⾃⼰的全部。”
她是教书育⼈的杰出榜样。教师是⽴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健康成长、办好⼈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可以说,正是这种强烈的教育情怀,才成就了今天的张桂梅。张桂梅的办学校,她的⽬的是“让⼤⼭⾥的⼥孩能够飞出去”,为这个⽬的⽽付出努⼒,不辍追求,这就是她的教育情怀。“我想让⼭⾥的(⼥)孩⼦也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张桂梅的办学初衷。她创办免费的华坪⼥⾼,就是出于改变⼭⾥⼥孩命运,改变其家庭的⽬的。在她看来,⼭⾥的⼥孩⼦如果能考上⼤学,就可以改变三代⼈。如此,我们看到她长期拖着病痛的⾝体,“只要我还有⼀⼝⽓,就要站在讲台上”是她的诺⾔,为了办好学校,她带着⽼师,拿命在拼。⽐如,在华坪民族中学⼯作时,常常有学⽣因交不起学费⽽⾯临辍学,她就拿出⾃⼰的⼯资,给他们交学费,她不让⾃⼰班上有⼀个学⽣因贫困⽽读不了书。这就是张桂梅,她成为全国所有教师的楷模,实在是当之⽆愧。
⼀位党员就是⼀⾯旗帜,⼀个先进就是⼀个榜样。今天我们致敬张桂梅同志,就是要以她为榜样,学习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做到在党⾔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学习她情系群众、⼀⼼为民的真挚情怀,坚持以⼈民为中⼼,认真践⾏全⼼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学习她爱岗敬业、⽆私奉献的⾼尚情操,⼤⼒弘扬“跨越发展、争创⼀流;⽐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本职岗位作贡献,在为党和⼈民事业奋⽃中实现⾃⼰的⼈⽣价值;学习她坚毅执着、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攻坚克难,善作善成,以钉钉⼦精神推动党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见⾏见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贡献⾃⼰的智慧和⼒量。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5
张桂梅创办⼥⼦⾼中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众多适龄失学⼥孩的上学问题,帮助她们⾛出闭塞的村落,去追寻属于⾃⼰的青春和梦想。可当⽆法保障学⽣安全的时候,何谈追逐梦想? 对此,为保障新招收100名学⽣的安全,张桂梅便带着全校的⼥⽼师和学⽣⼀起⾛进了教室,利⽤桌椅晚上搭成简易“宿舍”,⽩天教学,晚上休息。同时,⼜安排学校⾥的男⽼师在教学楼的楼梯间搭
起“⽊板床”,轮流值守校园安全⼯作,全体教师为学⽣筑起了安全保障第⼀关。
当张桂梅决⼼要创办⼥⼦⾼中之时,便知其⼀路坎坷,在这样的环境⾥,全校仅有的17名教职员⼯中有9名相继辞职离开,100名学⽣有6名提出转学,这些情况让创办⼥⼦⾼中初期本就步履维艰的张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贫困家庭⼥孩?免除学杂费的办学制度?⼥⼦⾼中能否办得下去?⾯对社会上的质疑声,张桂梅⿎励⼤家:“留下的8名⽼师中有6名党员,只要党员在阵地就在,⼥⼦⾼中这块教育扶贫阵地⼀定守得住。”
张桂梅说过这样⼀句话:“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如果我有动⼒,那就是党和⼈民。”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没有放弃建⽴⼥⼦中学的决⼼。
2008年9⽉,在张桂梅⽼师的不懈努⼒下,在各级、和社会各界的⽀持与帮助下,全国惟⼀⼀所全免费的⼥⼦⾼中——华坪⼥⼦中学终于顺利成⽴。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6
10⽉8⽇,镇海炼化中⼼组集中收看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陈俊武颁奖典礼。镇海炼化代表、张⽟明在学习研讨时表⽰,陈俊武院⼠是⽯油⽯化⼈的榜样和典范,正是有⼀批⼜⼀批优秀的⼈才默默奉献,才推动了⽯油⽯化⾏业取得了巨⼤成就。我们要学习陈俊武院⼠热爱祖国忠于事业的家国情怀、坚持学习⼀⽣钻研的创新精神、⽢为⼈梯燃烧⾃⼰的育⼈精神、国字当先与时俱进的担当精神,在新时代⼤⼒弘扬⽯油精神、传承⽯化传统,全⼒推进世界级、⾼科技、⼀体化⽯化基地建设。 镇海炼化总经理、副吕亮功在在学习研讨时表⽰,陈俊武院⼠崇⾼的精神品质、精忠报国的博⼤情怀、不懈的创新追求都值得我们⽯油⽯化⼈不断学习,在当前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的形势下,我们要进⼀步加⼤创新发展的步伐,加快推进世界级、⾼科技、⼀体化⽯化基地建设,加倍努⼒为公司⾼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镇海炼化副总经理施俊林在学习研讨时表⽰,陈俊武院⼠的家国情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穷其⼀⽣的创新精神令⼈敬佩,要以此鞭策激励⾃⼰⼲好⼯作,为推动公司发展作出新贡献。与会⼈员纷纷表⽰,陈俊武院⼠是我国⽯油化⼯技术的杰出开拓者,是爱国奋⽃奉献精神的模范践⾏者,是⽯油⽯化⼈的光辉典范,我们要深⼊学习陈俊武先进事迹,弘扬科学报国光荣传统,发扬不懈创新的科学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风范,主动扛起建设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建功⽴业新时代。
研发中⼼员⼯、90后博⼠刘川川说:“怀着崇拜的⼼情看完《时代楷模发布厅》陈俊武颁奖典礼,⼜通读了《陈俊武传》,陈⽼产业报国、勇于探索、尊崇科学、⽢为⼈梯的优秀品质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我⼯作刚满⼀年,对科学创新的探索刚刚起步,⼀定要将学习陈俊武院⼠和⼲好本职⼯作相结合,⽴⾜岗位、不断前进,在科研领域挥洒⾃⼰的青春。”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7
新华社郑州10⽉8⽇电(记者韩朝阳)“回忆逝⽔年华,因有所为⽽有所成,也因有所未为⽽有所失。雪泥鸿⽖,⼈⽣如斯,……有得有失、⽆怨⽆悔。”这是陈俊武院⼠90岁时讲过的话。10⽉7⽇,中宣部向社会宣传发布陈俊武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其科技报国、勇于创新、公⽽忘私、淡泊名利的品质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中国科学院院⼠陈俊武是我国催化裂化⼯程技术奠基⼈,长期在中⽯化洛阳⼯程有限公司⼯作。在长达70年的职业⽣涯中,他带领团队创造了⽯油炼制、煤化⼯领域的多个中国第⼀、世界第⼀,不断推动中国⽯油炼制、煤化⼯技术迈向世界先进⽔平。如今,已92岁⾼龄的陈俊武仍奋战在科研前线。 “我要学习陈俊武院⼠爱⼀⾏、专⼀⾏、精⼀⾏的⼯作精神,⽴⾜岗位、脚踏实地、苦⼲实⼲,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本职⼯作。”这是湖北孝感⽯油公司员⼯仰慕菡写下的“接⼒学习陈俊武”⼩卡⽚,卡⽚上还有她的号召:“我是第141697位追寻陈俊武⾜迹的⼈,请⼤家继续接⼒。”
“陈院⼠和我们长期⼯作、⽣活在⼀起,他的专注与情怀,诠释了科技报国精神,谱写了改⾰创新篇章,引领了弘⽂励教风尚,彰显了⾼风亮节。”中⽯化洛阳⼯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成平说,有着63年党龄的陈俊武院⼠是我们⾝边可敬可爱、可信可学的先进⼈物,陈俊武精神已成为公司企业⽂化的强⼤精神内核,是公司巨⼤的精神财富。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8
张桂梅,党员,丽江华坪⼥⼦⾼级中学党⽀部、校长,华坪县⼉童福利院(华坪⼉童之家)院长,是媒体多年关注报道的⼀位先进典型⼈物。作为⼀名基层教育⼯作者,张桂梅同志始终把教书育⼈、⽴德树⼈作为⾃⼰的⼈⽣理想和奋⽃⽬标,⽮志不渝、执着追求,为党和⼈民的教育事业奉献了⾃⼰的⼀切。她⼼系困难群众,投⾝教育扶贫,建成了全国第⼀所全免费⼥⼦⾼中。她坚持树⼈先树魂,贯彻党的教育⽅针,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校之本,⽤红⾊教育为师⽣铸魂塑形。她长期拖着病体,坚守⼯作岗位,以实际⾏动兑现⾃⼰“只要还有⼀⼝⽓,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她始终艰苦朴素、⽢守清贫,却把⾃⼰的⼯资、奖⾦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教育事业。在她的不懈努⼒下,华坪⼥⼦⾼中连续9年⾼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
张桂梅的事迹感动每个⼈,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全意投⼊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们钦佩。“俯⾸⽢为儒⼦⽜”是鲁迅先⽣的写照也是张桂梅的写照。
⼈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的,有什么好处?什么⼒量使她这样坚强?张⽼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如果我有动⼒,那就是党和⼈民”。她没有⽣育⾃⼰的⼉⼥,却有着世界上最伟⼤的母爱。那些失去⽗母的贫苦孩⼦在她的⾝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位普普通通的⼈民教师,⽤真爱点亮了那些⽆依⽆靠的孩⼦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曲感⼈⾄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动”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动⼒张桂梅为何与“感恩”产⽣联系,她的感恩情怀源⾃何处?从她的⼈⽣轨迹中找到了答案。张桂梅同志参加⼯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地投⼊到教书育⼈的崇⾼事业中;她⾝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作,以惊⼈的毅⼒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法,精⼼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素质教育,总结出⼀套适合民族贫困⼭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活节俭,把⾃⼰⼀天的⽣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拿出⾃⼰绝⼤部分⼯资接济困难学⽣,给没有学费的学⽣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和孤⼉;她不仅⽣活上关⼼学⽣,⽽且积极培养学⽣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微不⾄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络的学⽣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引导,细⼼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瘾。华坪。妈”、“张妈妈”。
我们学习她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在社会主义经济⼤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物质固然重要,可是决定我们⽣命价值的东西不是物质,⽽是精神品质。作为教育⼯作者,我们要牢记使命,教书育⼈,培养⼀⼤批对国家发展有⽤的⼈才,这些⼈才,⾸先必须是政治上过硬的,必须热爱我们伟⼤的祖国和⼈民。他们才能肩负历史的重任。我们教育⼯作者,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学校德育建设的落实就是⼀句空话。我们培养的⼈才质量就会出问题!这是很危险的,学习张⽼师的事迹,很有现实意义。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9
12万公⾥家访路
⼥⼦⾼中成⽴之初的困难,是张桂梅始料不及的。⼭区条件艰苦,再加上张桂梅对⼯作要求严格,很多年轻教师难以适应。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师中有9名辞职,教学⼯作近乎瘫痪。
焦虑、沮丧的情绪包围了张桂梅。在留下来的8名教师中,有6名是党员。张桂梅把6名党员教师集中起来,重温了⼊党誓词,诵读了《为⼈民服务》《纪念⽩求恩》等篇章。有的教师眼⾥泛起泪花,他们被张桂梅的⽆私打动,他们要和张桂梅⼀起,把⼥⼦⾼中办好,把⼤⼭⾥的⼥孩送⼊⼤学。 留住了教师,还要留住学⽣。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作。很多学⽣的家在偏远⼭区,有的地⽅只能靠步⾏到达,但张桂梅要求⾃⼰“要亲⾃到每⼀个学⽣的家⾥去看看”。
与张桂梅多次同去的华坪县电视台记者,对家访的路⼼有余悸。“在路上,我害怕得腿发抖,甚⾄觉得鞋底会被脚趾抓穿。在⼀些路段停车休息时,我连车都不敢下,害怕⾃⼰会不⼩⼼跌下⼭崖。”
张桂梅也害怕。⼀次,她坐乡⼯作⼈员的摩托车上⼭,“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点,就会跌下悬崖粉⾝碎⾻”。11年来,张桂梅在⼤⼭⾥⾛了近12万公⾥,对1345名学⽣进⾏了家访。家访途中,她摔断过肋⾻、发过⾼烧、迷过路,还曾因⾝体虚弱晕倒在路上。
为了把⼉童之家和⼥⼦⾼中顺利办下去,张桂梅不得不四处筹款,但这条路同样艰难。
⼀次,张桂梅到昆明某企业寻求帮助,未等她把话说完,企业领导就叫保安赶她⾛。张桂梅不⾛,保安就放狗出来追咬,⼩脑萎缩的她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服被狗撕破,脚上鲜⾎直流。⽆助的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哭。
还有⼀次,她在街头募捐,被⼈认为是骗⼦,有⼈还朝她脸上吐⼝⽔。离开⼈群后,疲惫、伤⼼、⽆助的她坐在街头靠着墙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
后来电视台经济频道邀请她到北京录制了⼀期节⽬,这期节⽬为她募到了100多万元。
然⽽,没⼈知道,她才到北京就接到哥哥病危的电话,哥哥想在弥留之际见见离家⼏⼗年的妹妹。张桂梅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去录制节⽬。她怕错过时间⼈家就不让她上节⽬了,她怕不上节⽬就会失去筹款的机会。等她录完节⽬,哥哥已经过世。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10
“我⼀直就在她们⾝边”
⽆论在民族中学还是后来的⼥⼦⾼中,教学质量⼀直是张桂梅最看重的事。
在民族中学时,曾经有⼀个班令⽼师们头疼,张桂梅却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她进⼭找回那些不读书的学⽣,为看住那些晚上总想跑出去的学⽣,她把⾏李搬进男⽣宿舍,和32名男⽣住在⼀起。男⽣们渐渐接受了张桂梅,感觉“就像在家⾥,和妈妈住在⼀起”。但是,男⽣们不知道,他们粗重的鼾声、梦话和脚臭,常常让张桂梅睡不好觉。她甚⾄从下午开始就不敢喝⽔,担⼼晚上起夜时学⽣趁机溜出去。
在⼥⼦⾼中,张桂梅在宿舍⾥铺了两张床,⼀张⾃⼰睡,⼀张留给需要特别关⼼的学⽣。为了随时关照学⽣,她睡觉不脱⾐服。有个和张桂梅住在⼀起的学⽣,始终不肯和她多说话。这期间,张桂梅在⾷堂打饭时,摔了⼀跤,肋⾻断了三根。她没有住院就⼜回了学校。每天早晨仍然5点起床,但要靠学⽣抱起来;夜⾥很晚睡下,还要忍着疼痛和学⽣聊会⼉天。3个⽉后,这名学⽣抱着张⽼师⼤哭起来,说⼀定不会辜负张⽼师。
如今,张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肿块,头上还有⾻瘤,她的肺出现了问题,嘴唇经常没有知觉,但她仍然每天拿着⼩喇叭喊起床,喊吃饭,喊跑步,喊睡觉……“我要让孩⼦们知道,我⼀直就在她们⾝边。”张桂梅说。
为给学⽣解馋,张桂梅每个⽉轮流带着学⽣出去“加餐”。直到有⼀次,张桂梅去付账时,学⽣发现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凑⾜了钱。学⽣们这才知道,张⽼师每顿饭只舍得吃两⾓钱⼀份的⼩菜,每天的⽣活费仅3元。
她⾄今还在⽤⼀部⽼式诺基亚,⼿机⾥存着学⽣和家长的电话,“听说智能⼿机容易坏,怕换⼿机后这些电话号码会丢失”。
她的⾐服很⼟,有些是别⼈买给她的。她去参加党的⼗七⼤前,华坪县委给她7000元置装费,让她买套西服去北京开会。她却⽤这笔钱为学校买了台电脑。
她把获得的3万多元奖⾦,捐给了灾区;5000元的劳模奖⾦,⼀次性交了党费;30万元的“兴滇⼈才奖”奖⾦,捐给了华坪县丁王民族⼩学;昆明市总⼯会千叮咛万嘱咐拨给她治病的两万元,她也捐了;她甚⾄还想预⽀⾃⼰的丧葬费,把这些钱⽤在⼭区孩⼦们⾝上。
她把⾃⼰的⼗七⼤党代表证、五⼀劳动奖章、奥运⽕炬和毕⽣的荣誉证书,全部捐给了县档案馆。她说:“我的⼀切都是党和⼈民给的,我奉献给党和⼈民的还远远不够。”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11
1995年以后,张桂梅离开⼤理喜洲,只⾝来到丽江华坪。初来乍到,她便放弃了进⼊条件最好的华坪⼀中的机会,⽽是选择了中⼼中学,承担了4个毕业班的政治教学⼯作,毕业班的⼥⽣⼯作,此外还协助学校搞⽂艺⼯作。在⼯作中,她尽职尽责,奉献了所有精⼒。
1997年8⽉,民中分设成⽴正在住院做⼿术的张⽼师得知民中学⽣最穷,⽣源素质最差,经费最紧张,⼜看到民中校舍最破陋、设备最差时,她⼜主动要求调到民中⼯作,抓学⽣学习、管学⽣⽇常都亲历亲为,⼀步步推动着教育⼯作的发展。在她的努⼒下民中的教育成果不断涌现。
1999年2⽉,华坪县教育局和华坪县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全县教职⼯和全县⼈民向她学习,县委还授予她"爱岗敬业、⽆私奉献的优秀⼈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并奖给她1000元,但张桂梅把1000元奖⾦当场就捐给了县慈善机构。
说到慈善,张桂梅这⼀⽣⼏乎都与慈善事业挂钩。在民中的教育⼯作中,⼥⽣很少,张桂梅意识到,提⾼⼭区⼥孩的素质,⾄少可以改变三代⼈。由此,她便萌⽣了筹建⼀所免费⼥⼦⾼中的想法,从2002年起她便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
2007年,张桂梅当选为党的⼗七⼤代表。张桂梅和她筹建免费⼥⾼的想法逐渐被更多⼈知道。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桂梅办校。2008年8⽉,华坪⼥⼦⾼级中学建成。
张桂梅表⽰,学校能办起来并⾛到今天,离不开党和作坚强后盾。华坪⼥⾼的教师⼯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保障,学校建设由教育局负责。教学楼墙上,挂满了密密⿇⿇的捐款⼈姓名。⼤家的关⼼和帮助,她都记在⼼⾥。
为了留住学⽣,家访成了很重要的⼯作。办校10多年来,张桂梅⾛了11万公⾥家访路,⾛进1300多名学⽣家中。⼭区偏远、⼭路艰⾟,很多学⽣的家只能靠步⾏达到,连爬⼭过去都得好⼏个⼩时。 在她的带动下,10多年来,华坪⼥⾼以⾃⾝独有的特⾊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发展成长。张桂梅也⾮常注重新材视⾓,不断摸索出贫困⼭区学⽣教育的规律;把育⼈当作教育的前提和⽬标,⾛到学⽣⼼⾥;她通过家访了解孩⼦的家庭,竭⼒改变教育背后的贫困。“⼭⾥的学⽣太穷太苦了,⼜那么善良懂事,我想帮帮她们。”正是秉承着⼀颗仁爱之⼼,张桂梅“让教育⾛得更深更远”。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12
“我⼈⽣的价值在于改变了⼀代⼈,不管有多少数量,只要他们过的⽐我好,我就满⾜了!”这是张桂梅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说的⼀段话,她的⼀⽣贡献给了教育事业,作为⼀名知识的传播者,她是伟⼤的,⽆私的。看完了她的事迹,也让我对于⾃⼰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我出⽣在云南的⼀个边陲⼩镇,所幸,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在我⾝边也有过同样的事情发⽣,我清楚的记得我的⼀位初中同学,没有上完初中就回家了,她的家在云南的⼀⽚⼭区⾥,后来我在朋友那⾥得知,她是回家结婚了,家⾥给介绍了⼀个对象,所以只能放弃了上学的机会,那时对于我来说,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现在想来,也许那个同学的⼀辈⼦就被圈禁在了⼤⼭深处。
⼈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时候的我来说,并没有太⼤的实际意义,我也还没有明⽩知识是如何能改变⼈命运的,但是,现在的我,在错过了最好的学习环境和最佳的学习时间后,我明⽩了,还记得⾼中时,我妈妈也常和我说让我好好的学习,不要⼀辈⼦就蜗居在⼀个不⼤的城市,以为⾃⼰所处的这⼀⽚天空,就是整个世界。那时的我处于青春的叛逆期,⼲什么都要和⽗母对着来,现在我也曾不⽌⼀次后悔过当时没能早点懂事,没能听⽗母的好好学习,但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没有重来⼀次的机会。
踏⼊教育这个圈⼦是我没有想到过的,在填报⾼考志愿的时候,我也有想过要读教育,但是在⽗母的劝说和⾃⼰对于未来的迷茫下,我放弃了,⽽是选择了在当时看来似乎⽐较吃⾹的计算机系,⾛进教育的圈⼦,也算是偶然,在⼤学时,朋友介绍我去做⼀个兼职,是市教委给的⼀个初中⽣科学实践课程,我当助教。有⼀次,因为安排上的失误,有两个孩⼦没有安排⽼师上课,负责⼈让我临时带两次,那是我第⼀次作为⼀个⽼师上课,课后的成就感是巨⼤,后来我开始在不同的机构做兼职,毕业后来到了⾼思,也算是正式⾛⼊这个圈⼦。
⼀直以来,我都认为做教育是⼀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教育强国的重担,⼀开始,我也想亲⾃和学⽣们传授知识,但是我⾃⾝的能⼒了我,后来我想,给学⽣们介绍适合她的⽼师,能够从侧⾯帮助到也是好的,⼀开始这个⼯作确实给我带来了很⼤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家长找我,说⽼师特别好,孩⼦有提升的时候,这种满⾜感上升到了⼀个极点。进⼊教育⾏业,我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学到更有⽤的知识,让他们的未来有更多的选择性,这样就够了。虽然我们是以营利为⽬的,但是确实帮助了⼀些孩⼦不是吗?但是当这份⼯作给我带来满⾜感的同时,也有家长的投诉和谩骂,我也动摇过,也想过要不要继续下去。但是今天这则新闻给了我很⼤的冲击,张校长在创⽴学校之初,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也有过很多⼈的不理解,但是她为了⼼中的信念坚持下来了,改变了很多⼈的命运,影响的不只是⼀代⼈,起码是三代⼈会因为读书⽽改变⾃⼰的未来,我感受到了教育强国的重要性。
北京的教育环境确实⽐⼀些⼭⾥的环境好了太多,给我们的感受⾃然也没有⼭⾥⽼师那么强烈,作为⼀个教育⼯作者,我想,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个孩⼦学习成绩的提⾼,同时也是肩负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希望和信赖,更肩负了教育强国,国家兴亡的使命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是少年强的重要⼀环。我们的⼒量很弱⼩,⼩到可能对⼀个孩⼦的未来起不到决定性的作⽤,但我们的⼒量也可以很强⼤,只要被家长和孩⼦们信赖,我们同样可以改变千千万万个孩⼦的未来。
我还记得⼩时候的第⼀位语⽂⽼师,那是⼀个从⼤城市来的语⽂⽼师,很漂亮,普通话也很标准,正是在她的教育下,我的普通话没有⼤多数南⽅⼈的⼝⾳,那是我的启蒙⽼师,我也记得我的最后⼀位语⽂⽼师,⼀位有着⼏⼗年教龄的⽼教师,我是他的最后⼀届学⽣,也是他告诉我,年轻就要敢拼,敢闯,多看看外⾯的世界,会有着我意想不到的精彩。这两位⽼师都在我⼈⽣的重要时期对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我更加记得去年的⾼思年会,年会上须⽼师向我们展⽰了⾼思和其他⼀些边远学校的合作,也带着我们的产品⾛遍了中国的每⼀⼨⼟地,也告诉我们有⽆数的孩⼦可以享受和北京同样的教育资源,对于北京的孩⼦来说,这可能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对于那些孩⼦来说,可能就是开启了⼈⽣的另⼀扇窗,⼈⽣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们常说⼀个词——⾔传⾝教。我想新闻⾥那个想考到东三省的⼥孩,也是受了张校长的⾔传⾝教吧,不想⾃⼰的⼈⽣以后局限在⼀个地⽅,想要有很多的精彩,能看到,她说起⽬标时,眼睛⾥都是有光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作为⼀个教育⼯作者,我能做的还是太少,我也许不能影响⼀代⼈,但是我能努⼒做到影响⾝边的⼈,不忘教育的根本,也不忘我的初⼼。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去教教那些孩⼦,也想有⼀个亲⾃改变他们的机会,也想亲⼝告诉他们外⾯的世界有多精彩,从思想上改变他们。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13
“我就是⼀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10⽉,⼀场竞买会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治县⼤塘⼦村进⾏,朱有勇院⼠扶贫⼯作站科技扶贫项⽬培育出的⾸批林下三七成功出⼟。现场,各企业代表此起彼伏喊出⾼价,他赶紧叫停,“我们要种的是好三七,是⽼百姓吃得起的三七。价格太⾼,不是我们种植的⽬的。”
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各种重⼤科技奖励1,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程院院⼠、全国农业先进科技⼯作者,朱有勇头衔众多,但他最喜欢村民们叫他“农民院⼠”。“更准确地说,我就是⼀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去”
2015年,中国⼯程院决定对澜沧县开展对⼝帮扶。这⾥贫困⾯⼴、贫困⼈数多,是脱贫攻坚主战场。讨论会上,院⼠云集,环顾⼀周,当时已经60岁的朱有勇发现⾃⼰最年轻,毅然挑起了⼤梁,“我最年轻,我来⼲。”
进村考察,朱有勇连连叹⽓,漏风漏⾬的篱笆房,放上⼏张床,堆着点⽟⽶杂粮,就是很多⼈的全部家当。“是真的穷,但是不该这么穷。”朱有勇更加坚定了⾃⼰的想法,“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去。”
澜沧当地主要是拉祜族,⼤部分⼈世世代代⽣活在⼤⼭⾥,以种植野⾕、⽟⽶和打猎为⽣。在中国⼯程院进驻之前,这⾥的很多村民还⽣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下。
全⾯调研之后,云⼭村蒿枝坝村民⼩组被确定为科技扶贫⽰范点,以此为突破⼝,朱有勇率领百余⼈的教授、博⼠专业团队,正式进驻蒿枝坝。
2012年,蒿枝坝就实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设等⼀系列项⽬,却并没有让当地村民的⽣活真正得到改善。“这⾥不是资源贫困,是典型的素质贫困。”信息闭塞、语⾔不通、⼈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当地贫困的根源。这⾥的贫困让朱有勇⼀股热⾎涌上⼼头,“越是艰难,科技扶贫就越有⼤作为。”
“⼿把⼿领着⽼乡⼲,实实在在做给⽼乡看” 调研分析当地的⽓候、⼟壤、降⾬后,冬季马铃薯成为朱有勇及其团队试点扶贫的第⼀个重点项⽬。
但在项⽬推⼴初期,却吃了闭门羹。院⼠的名声,在这个⼩坝⼦上并没有太⼤的作⽤,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村民们怀疑和打量的⽬光。早年间,村⾥尝试种植新品种却惨遭市场“滑铁卢”,是不少村民⼼中的阴影。
“难道院⼠⽐我们农民更会种地吗?”“种地就是挣⼝饭吃,还能指望着挣⼤钱?”“冬天种了,卖给谁?院⼠还能管你卖⼟⾖?”
村民的疑虑,是摆在朱有勇⾯前最实际的问题。为证明⾃⼰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选择了⽤事实说话。
在当地和云⼭村村委会的⽀持下,100亩冬季马铃薯⽰范种植项⽬正式上马。带着新研发的马铃薯品种,朱有勇扛起了锄头。每天⼀⼤早,就在⽥⾥扎了根,有时候甚⾄直接跪在⽥⾥,双⼿刨⼟,查看⼟壤⼟质和农作物⽣长情况。
2016年11⽉,冬季马铃薯的种⼦正式在蒿枝坝种下。从播种、看护、浇⽔,每个环节,朱有勇和他的扶贫团队都精益求精。2017年3⽉,密密⿇⿇的马铃薯破⼟⽽出,平均亩产3.3吨,最⾼亩产4.7吨,产值达90万元。
刘扎袜是第⼀批贷款⼊股种植的村民,这个项⽬让他增收上万元,“没想到院⼠还真的管我们卖⼟⾖啊。”过去的冬季闲⽥,⽣出了⾦⼦,院⼠⼩站的门槛快被村民们踏破了。“要让村民们真正看到效益,我们可以⼿把⼿领着⽼乡⼲,实实在在做给⽼乡看!”朱有勇的科技种⼦在这⾥结出了果实。
“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
冬季马铃薯只是当地致富的⼀块敲门砖。“冬闲⽥”变成“效益⽥”,不曾开发利⽤的⼈⼯松林,成功⽤于科学种植有机三七,冬季蔬菜和⽔果种植提升效益……科技成果的转化,让朱有勇的理想⼀点点实现,“这⽐拿多⼤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兴。”
从2015年驻村蒿枝坝以来,朱有勇⼀⼤半时间都在村⾥度过。很多当地村民不会汉语,为能顺利沟通,他还从头学起了拉祜话。
朱有勇有晨跑的习惯,绕着蒿枝坝,每天5圈,雷打不动。开始,只要听见村⾥⼀⼤早此起彼伏的狗吠,就知道⼤城市来的扶贫院⼠⼜在跑步。慢慢地,村⾥的狗不叫了,来蒿枝坝参与扶贫的教授、专家也加⼊晨跑。
好⼏次,每当朱有勇要离开村⼦,村民就跟在后⾯,⼀起唱当地的民族歌曲《实在舍不得》:“最怕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最想么就是你再来,要多快乐有多快乐……”
“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朱有勇说。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14
某个烈⽇炎炎的中午,在⼀个拉祜族村寨的农家⼩院门⼝,⼀位年逾六旬的⽼⼈招呼⾝边⼏位年轻⼈:“⾛,铲地去。”说罢扛起⼀把锄头就往村外马铃薯地⾛去,⼏位年轻⼈也抓起锄头紧随其后。他就是中国⼯程院院⼠、云南省科协朱有勇,⼏个年轻⼈是他研究团队⾥的博⼠。
2015年,中国⼯程院与澜沧县结对帮扶,朱有勇院⼠带来⼀⽀由100多名教授、博⼠组成的专业团队,云⼭村蒿枝坝村民⼩组被确定为科技扶贫⽰范点。从此以后,他们⾛到哪,村民们就跟到哪⼉。“他们可是上⾯派来的博⼠!别看我们才⼩学⽂化,天天跟在他后⾯,不都是‘博⼠后’啦!”就这样,贫困的⼩村庄⾥有了⼤批“博⼠后”。
“房⼦是新盖的、路是新修的,但村民的观念还是旧的。”由于长期闭塞,全村⼈均受教育年限不⾜6年,2012年⼈均纯收⼊只有1200多元。
“这⾥并不是资源贫困,⽽是典型的素质贫困。越是这样,科技扶贫越能起⼤作⽤。”朱有勇和团队成员深⼊⽥间地头,快速开出“脱贫药⽅”——种冬季马铃薯。
此后的时间⾥,朱有勇14次来到蒿枝坝村,⼤半时间是在村⾥度过的。博⼠们居住的村民活动室被村民们称为“科技⼩院”。
2016年11⽉,冬季马铃薯的种⼦落进了蒿枝坝的地⾥。2017年春天,密密⿇⿇的马铃薯排队“破⼟”。⼀算账,村民们两眼放光:平均亩产3.3吨,最⾼亩产4.7吨,总产值达90万元。仅⽤半年时间就让村民们的收⼊翻了好⼏番,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被村民们赞不绝⼝。
丰产的消息⼏天就传遍了附近的村寨。如今,除了冬季马铃薯,蒿枝坝还先后建起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种植和禽畜养殖等科技⽰范基地。
“眼见为实,群众就看实效。”朱有勇感慨,“扶贫先得扶智,村民们不是不想⼲,关键要扶到实处,教会他们怎么⼲!”
在过去30多年中,朱有勇团队的农业科研成果已经造福上亿农民。他们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等奖;他们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并能增产20%~30%。
成长于⼟地、根植于⼟地、收获于⼟地,从农民⼦弟到⼯程院院⼠,朱有勇将论⽂写在了⼤地上,他最喜欢的称号也是⽼乡们送给他的——“农民教授”。
近年来,国家实施脱贫攻坚⼯程,朱有勇也给⾃⼰定了新⽬标!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15
2015年,中国⼯程院对⼝帮扶澜沧县开展脱贫攻坚,开会商量由哪个院⼠来牵头这⼀重任。当时60岁的朱有勇毅然决然地说:“我最年轻,我来⼲!”
朱有勇带着团队来到澜沧县⽵塘乡云⼭村蒿枝坝,在村⾥建⽴科技⼩院,把实验室搬到⽥间地头,5年来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基地⽰范推⼴种植冬季马铃薯等作物的过程中,他发现农村群众素质性贫困突出。于是他整合云南农⼤教师和澜沧职中教师团队,创办了院⼠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学员是来⾃全县各乡镇有脱贫致富愿望的农民,课堂就设在⽥间地头。从选良种栽种,到病⾍害防治等⽥间管理,从采收包装到产品推⼴,都由朱有勇等院⼠教授专家亲⾃授课。⽼师和学员⼀样,都穿着迷彩服。
“朱院⼠对农民和蔼可亲,没有架⼦,很多学员培训回家后,不仅⾃⼰种冬季马铃薯和林下三七,还带动全村群众⼀起种,⼀起增收脱贫。”⽵塘乡乡长龚⽼五说。3年多来,澜沧院⼠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已开展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电⼦商务等培训班,培养了近千名致富带头⼈。
“我们是教书匠,没有钱,就把科技知识教给农民,教他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没什么了不起。”朱有勇淡淡⼀笑说。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得体会16
“把论⽂写在⼤地上,⽐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的科技成果漫⼭遍野开花结果,⼼⾥的欣慰,是发表论⽂⽆法⽐的!”朱有勇常说。
30多年来,朱有勇潜⼼钻研⽣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研究等系列重⼤课题。研究成果以“⽔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在《⾃然》杂志封⾯全⽂发表,成为新中国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篇⽂章。他构建的⽔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体系累计推⼴应⽤超过1000万亩,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技术推⼴应⽤超6000万亩,⼤⾯积应⽤累计3亿余亩,减少农药使⽤50%以上,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成功典范。他构建了冬季马铃薯优质⾼效技术体系,2008年以来累计推⼴1131.2万亩,促进农民增收200多亿元。
朱有勇扶贫不为名。⼀个多星期前,正在澜沧各个村寨基地指导农民种植冬季马铃薯的他才得知被表彰为时代楷模。他依然平静地继续指导马铃薯种植,多⽅催促下,⼏天后他才不得不离开澜沧,前往北京领奖。
朱有勇扶贫也不为利。长期跟随朱有勇在澜沧扶贫的云南农⼤博⼠黄惠川讲了个故事,在澜沧开始推⼴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时,扶贫团队⾥起初有两种声⾳,有⼈认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时间不容易,应该技术保密,通过技术转让盈利。但朱有勇坚持免费给⽼百姓使⽤技术,他说:“不能我们发财了,⽼百姓⽤不上。”
2011年12⽉,朱有勇当选为中国⼯程院院⼠,云南农⼤特别奖励他200万元,他毅然决定把学校奖⾦作为原始基⾦成⽴云南农业⼤学“有勇奖学基⾦会”。2015年,他⼜将⾃⼰获得的“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0万元捐赠基⾦会,激励了更多师⽣学农爱农、服务三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