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actice
课程编号:
课程周数: 1 学分:1
适用对象:
大纲主撰人: 唐春 大纲审核人:
一、本实践课程教学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目的
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工程地质实习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所讲的内容,使学生获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将所学到的水利工程地质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结合起来,初步掌握从工程地质条件角度选择水利工程建筑区的方法。
(二) 本实习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是:
1、野外工程地质实习工作方法的了解、认识和分析
(1) 了解野外地质实习的工作方法及基本技能;
(2) 掌握罗盘的使用及地形图的判读。
2、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1) 掌握矿物物理特征的鉴定方法;
(2) 掌握常见的三大类岩石,能用肉眼进行鉴定和描述;
(3) 对碎屑岩能进行初步定名。
3、各种地质构造的识别与描述
(1) 掌握各种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的野外识别;
(2) 掌握褶皱构造的野外识别标志、野外描述和判定方法;
(3) 掌握断裂构造的野外识别标志、野外描述和判定方法。
4、水文地质与典型自然地质现象的认识
(1)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如滑坡、岩溶、泥石流等;
(2)掌握地下水的补给、运动、排泄规律
二、实践教学指导书
实习采用南昌工程学院地质实验室编制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作业与实习指导书》。
主要的参考资料有:
(1) 崔冠英,水利工程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 孔宪立、石振明,工程地质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
(3) 陈南祥,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4) 戚筱俊、张元欣,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作业指导书(第二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 实习表现 | 考核成绩 | 实习报告 | 总分 |
| 30 | 20 | 50 | 100 |
(1)实践课程总学时、总学分:实习1周,学分1
(2)实践时间:第四学期
(3)实践地点(校内或校外或实践基地具体名称,并注明集中或分散):江山实习基地、玉山七一水库实习基地、峡江水利枢纽实习基地;集中实习。
(4)本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工程地质实习》课程。
(5)撰写实践报告的格式说明:
实习报告的章节要基本涵盖如下内容:
第一章工程任务及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区域地质条件
第三章岩体结构特征概况
第四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题分析
第五章工程措施
第六章结论、建议及体会
五、实践内容与要求
| 序号 | 实践内容 | 实践要求 | 时间(天) | 备注 |
| 1 | 地形地貌认识 | 了解实习区地形地貌特征及类型: 地形:河床,漫滩,阶地,山脊,山梁,沟岸,陡壁。 地貌:山地,丘陵,低山 | 0.5 | |
| 2 | 地层、岩性野外认识 | 掌握实习区的地层、岩性及其描述方法,工程意义: 地层:时代,层序。 岩性:基岩颜色,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定名。 第四系:(没有固结,松散物质)类型、形成时代,工程特性,范围,厚度,组成成份,颗粒级配,密实程度。 | 1-2 | |
| 3 | 地质构造认识与分析 | 掌握野外地质构造的识别方法、工程意义分析: 节理,组数,密度(条/米),性质,长度。 褶皱:位置,核部及两翼地层,岩层产状,名称。 断层:位置,断层面产状,断盘地层及产状,破碎带宽度,组成成份,密实程度及名称。 | 1-2 | |
| 4 |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与分析 | 了解野外水文地质工作方法: 地表水:水宽,水深,洪水位,枯水位,流速,流量,河宽,河深。 地下水:类型(潜水,滞水,裂隙水),水质,水量。 | 1 | |
| 5 | 典型自然地质现象认识 | 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岩石风化等。 | 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