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北师大版第四册数学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8:44:53
文档

北师大版第四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测量铅笔有多长教学目标:1、通过赶查、操作、摸一摸、看一看、估一估等活动感知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2、在思考和分组探索中感悟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3、应到学生探索知识见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2、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用具
推荐度:
导读第五单元测量铅笔有多长教学目标:1、通过赶查、操作、摸一摸、看一看、估一估等活动感知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2、在思考和分组探索中感悟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3、应到学生探索知识见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2、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用具
                         第五单元    测量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赶查、操作、摸一摸、看一看、估一估等活动感知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在思考和分组探索中感悟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3、应到学生探索知识见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

   刻度尺、米尺、毛线、各种面值的硬币、铁钉、剪刀、橡皮、文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一些长度单位,你都知道哪些长度单位?把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悄悄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师到学生中听取3——4组同学的发言)

  你愿意把知道的长度单位说给大家听一听吗?(指3人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千米——毫米。

  其中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你都知道哪些关于它们的知识呢?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米有多长吗?(学生比划的时候教师也比划),再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看我们的数学课本,你来估计一下课本的宽有多长呢?(指3个学生说)我看着也差不多那么长,那么大家估计的怎么样呢?你想不想通过测量来验证一下,好,请借助刻度尺来测量一下。谁愿意说说你测量的结果?(指生反馈)

  拿出发给的第一张小纸条,同桌之间先估计一下它有多长?(指2个学生说)然后再利用刻度尺来量一量。说说你测量的结果,(指3个学生说)。同学们刚才说的都是大概的数字,几厘米多一些,几厘米少一些,不够准确,可是当我们需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要用到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一个长度,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

  你知道有关于毫米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认识1毫米。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能从刻度尺中找出1毫米吗?谁愿意到讲台前为大家指出1毫米?

  (1)用手指指不太准确,我提议最好用铅笔尖来指一指(再找两个同学到实物展示台前指)

  现在我明白了,在我们的刻度尺上最小的小格之间的长度就是1毫米。

  同桌之间指一指。

 (2)活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3)分组探究: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或量一量我们准备的物品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班级交流: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刻度尺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线头的粗大约是1毫米;6页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我们发现了那么多长度是1毫米的物品,在这些物品中,谁的长度最接近1毫米?你能借助1分硬币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有多长吗?

  拿出一分硬币轻轻的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然后慢慢地抽出硬币,仔细看两个手指肚之间的缝隙,它的长度就是1毫米。

 (5)1毫米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说很细,很窄)

  毫米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mm来表示。当我们测量比较短、薄的物体或者要求测量的结果比较精确的时候,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4)学习1厘米=10毫米。

  那么毫米和厘米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刻度尺来研究研究。

  班级交流:1厘米=10毫米,重点说一说自己的理由。(因为老师刚才说了, 在刻度尺上最小的小格之间是1毫米,我看了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厘米,所以1厘米等于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用字母表示1cm=10mm。

 (5)巩固练习。

  看这里,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一个长度单位,那么同学们可不可以把咱们刚才测量课本的宽和测量小纸条的长用精确的数字单位表示出来了呢,好,赶快再来量一量吧。

  指生反馈,班级交流。

  总结:我们用厘米来测量的结果不够精确,当我们用毫米的时候就比较精确了,所以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

  1、感知1分米、1分米=10厘米。

  (1)同学们看老师手里的这张纸条,你觉得用哪个单位比较好?(厘米)你来估计一下它有多少厘米呢?(找2个同学说)为了验证咱们同学的估计水平有多高,现在用我们的刻度尺来量一量。

  反馈:纸条长10厘米。

  小结:这个纸条的长度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字母表示:1dm=10cm

  你能在你的刻度尺上找出1分米吗?

  (2)活动: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3)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

  (4)分组探究: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或量一量我们准备的物品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班级交流:说说自己的物品或者周围的事物中哪些物品大约长1分米。

  (5)拿出米尺,你能在米尺中找出几个1分米。

   反馈:有10个1分米。

   说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班级交流:1米=10分米。用字母表示:1m=10dm(重点说说理由)

   三、巩固练习与运用。

   1、练一练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

   生思考,完成练习。

   反馈,集体订正。

   2、练一练第二题:画线段。

   (1)画出30mm。

   (2)画出2cm5mm。

   (3)画出1dm。

   生完成练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自己画的线段是否与其他同学的一样长。

   3、数学故事。

   (1)指生读一读故事的内容。

   (2)生先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班级交流。

   四、师生总结概括。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课本第56页2、3题

                板书设计:

  认识毫米、分米

  1厘米=10毫米 用字母表示:1cm=10mm

  1分米=10厘米 用字母表示:1dm=10cm

  教后反思: 

    

                 

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

  2、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认识千米,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能根据生活经验正确选择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重点:

  1、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生活经验正确选择使用长度单位。

  3、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体验1千米有多长。

  2、能根据生活经验正确选择使用长度单位。

教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说说我们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2、用手势表示一个单位的长度有多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3、师告知学生,今天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让学生猜会是什么。部分学生知识学习的很超前,估计学生能猜出。师板书:千米。

  师再次发问:1千米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千米有多长”并板书。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体验1千米的长度

  1)用测步的方法感知10米100米各有多长。

  A、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长度是多少,估计学生能说出是10米。

  B、找几位学生在教室前后走一走,大约有多少步?估计是16步。

  C、让学生思考100米大约会有多少步?160步。反馈时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过程。

  2)估计1000米有多少步

  让学生思考1000米会有多少步?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想法。1600步。

  3)体验1千米有多长

  A、让学生思考1000米大约有多长?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

  B、反馈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说事例时语言要叙述完整,有条理。

  C、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让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后再汇报。如果学生没能举出合适的例子,师就提问“操场长100米,有几个这么长就是1000米?引导学生体会1000米有多长。

  2、体会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

  A、师告诉学生1000米就是1千米。师板书“1千米 1000米”。让学生思考自己从家到学校有1千米吗?大部分学生都是这种情况。

  B、让学生思考1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反馈时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C、让学生说说自己还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单位。

  让学生说说1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如果有学生知道,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知道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如果学生不知道,师就讲解,1千米用字母km表示。

  D、让学生自己试着用字母表示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师板书:1km=1000m

  3、根据生活经验,再次体会1千米有多长。

  A、首先让学生说说题意。在根据问题和自己的经验合适的答案下画上喜欢的符号。

  B、学生完成题目。

  C、班内反馈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解决课本59页“练一练”第1题。

   A、让学生想一想1千米、1米各有多长,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的填写合适的单位。

  B、班内反馈,让学生在汇报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2、解决课本59页“练一练”第2题。

  A、让学生先回忆各个长度单位用什么字母表示,每相临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B、班内分位两组,一组做第一个苹果里的题目,另一组做另一个苹果里的题目,然后再让学生完成自己要做题目。

  C、同位间相互交换检查。

  D、班内反馈,找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表扬做全对的同学。

  3、解决课本59页“练一练”第3题。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从两幅图中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B、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中的时间和路程变化,让学生个观察图完成。

  C、回答第1个小问题:“机灵狗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小组长组织,让每一位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在班内交流各个小组的意见。

  D、完成第2小题“机灵狗很可能是在什么时间到达森林老人家?”学生思考后在班内交流答案,重点染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答案:机灵狗大约在10:30分到达森林老人家。

  E、完成第3小题:“如果下午2:00沿原路返回,可能在什么时间回到家?”让学生思考后在班内交流答案,重点染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答案:可能在4:00整到家。 

  四、班内总结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

  做测试卷相应的练习内容。

  六、板书设计:

  1千米有多长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教学反思:

  

  

练习六-毫米、分米、千米知识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对1分米、1毫米和1千米长度的体会,并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分米、毫米、厘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估测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1、巩固对1分米、1毫米和1千米长度的体会。

  2、进一步巩固分米、毫米、厘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估测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

  1、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巩固1分米、1毫米和1千米长度的认识

  A、让学生回忆上周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和千米,并让学生说出他们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B、让学生说说1分米、1毫米和1千米各有多长。并让学生把1分米、1毫米

  用手势表示出来。

  C、同位两人,一人用手表示1分米、1毫米等等,另一人猜是多长。

  2、巩固分米、毫米、厘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

  A、让学生说出相临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说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B、让学生用它们应用的字母表示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综合练习

  1、处理课本60页第1题

  A、让学生再次想一想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各有多长,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的填写合适的单位。

  B、指明学生在班内汇报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处理课本60页第2题

  A、让学生说出题意,先量一量,然后把量的结果写下来。引导学生观察给出的单位是mm毫米.

  B、学生测量,并填写.

  C、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测量的.

  3、处理课本60页第3题.

  A、让学生说明题意.引导学生观察3.5mm,因为学生没学过小数所以纠正为35mm。再计算。

  B、学生同位两人协议好做不同的题目,共同完成第3小题。

  C、同位间交换,相互检查。

  D、班内交流答案。汇报检查结果。

  三、实践活动。

  A、让学生明确需要测量4件物体:一枝铅笔、一本书、自己的小臂、课桌腿长和自己喜欢的一件物体的长度。并记录自己的估计和实际测量结果,和同伴的测量结果。

  B、学生完成,并做记录。培养学生估测和测量能力。

  C、班内交流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如何估计和测量的,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测量的误差,和同伴的误差。

  四、班内总结汇报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做测试卷的相关内容。

  六、板书设计:

  练习六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mm cm dm m km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1分米=10厘米 1dm=10cm

  1米=10分米 1m=10dm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1米=100厘米 1m=100cm

  教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让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2、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进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回顾和整理。

  2、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学生对知识能够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整理。

教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对学过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学习掌握了很多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回顾总结一下。师板书:整理与复习(一)

  1、对万以内数读写的整理复习。

  A、让学生仔细观察第1幅图,说说从图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重点让学生读出下面数字。

  光明小学 育才小学 前进小学 胜利小学 黄村小学

  1025人 1200人 2406人 983人 124人

  B、让学生说说通过这些信息,能联想起哪些数学知识。

  C、学生思考后在班内交流想法。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内容包括: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读和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D、做练习,解决课本48页第3小题

  让学生观察图说说是什么图,能看到什么。

  让学生根据课本给出的信息。找出数学信息,长江:六千三百千米。黄河:五千四百六十四千米。要求学生把它们写下来。班内反馈时表扬认真写,做全对的学生。

  2、方向和路线内容的整理复习

  A、让学生观察第2幅图,说说立刻能想到什么?方向与路线。

  B、让学生用方向的知识表述图中的信息。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C、让学生总结本书关于方向与路线的相关知识。又学习了四个方向,它们是:东南、东北、西北、西南。

  3、除法和混合运算知识的整理复习。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B、学生思考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并共同解决问题。

  C、班内反馈。

  说说通过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用到了哪些学过的数学知识。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内容包括除法和混合运算知识。

  二、我的成长足迹-学生的自我评价

  1、让学生想想自己在这半个学期里,“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最喜欢的一次数学活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组织学生把自己想到的,找的的,跟自己所在小组的同学展示展示。

  3、班内交流。

  三、班内总结汇报

  1、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2、把整理好的知识再次汇总想一想。

  3、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完整。教师巡视知道。

  四、家庭作业:

  做一张测试卷

  五、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除法

  混合运算

  万以内数认识

  方向与路线

教后反思:

走进乡村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通过“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从中能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3、对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加以讨论,学生间要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看图提出问题,并运用自己以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绿草茵茵的小村庄。潺潺的河水从那流过,一片片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翻滚着,几只欢快的小鸟在树林上空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那真实人间仙境。你们想去看看吗?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整体感知画面。

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在小组内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说一说。

分布引导,循序渐进。

(1)出示书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看图,说一说方向和路线,要求小组内交流。

(2)每组派代表汇报。

3.算一算。   

解决发现的问题,体现数学的使用价值。

对于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尝试进行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放在问题银行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看图,出了课本中的问题外,你还能提出有关方向和路线的问题吗?并试着解答出来。

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走一走,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并根据所看到的内容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再回到教室进行交流。

教后反思:

第六单元        加与减(一)

买电器

教学目标:

1、在知识技能方面: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数学与思考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

(2)、对"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这一算理的理解。

教具:自制挂图、数学卡片。

学具:速算题纸。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放假这二天,你们玩得高兴吗?都去哪里了?好朋友淘气在这二天有一个特别的打算,请你们来到课堂做小参谋,你们愿意和淘气一起上课吗?拿出你们最棒的表现、喊出最洪亮的声音。看谁是淘气的好朋友。上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淘气搬新家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新家里需要什么?

二、自主探究,交流算法。

1、看一看:商场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呢?(出示4种电器自制图)

2、猜一猜:要想买电器,先要知道他们的价格,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

彩电——8张100元人民币;

冰箱——百位是9,十位是6、个位是0; 

洗衣机——比彩电便宜300元;

电风扇——2个100元。

3、提问:看着这些家用电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提问,学生自由说

4、探索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共花多少钱? 

(1)怎样列式呢?指名回答。

(2)板书:500+800=

(3)小组讨论:计算“800+500”你有什么好办法?先思考,后小组交流。

(4)各小组展示算法。你们小组有什么好办法?

5、试一试: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请用你认为最简便的方法算一算这二道题。

三、实践应用,体验成功。

(一)完成课本70页“试一试”的1、2 小题。

(二)帮助“>、<、=”找家

1、我们还有三位小伙伴今天也搬新家,他们是“>、<、=”可是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快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完成课本70页“练一练”的第2题。

2、学生填写。

3、全班交流。你有什么判断的好方法?

(三)打靶游戏

刚才比赛太紧张了,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吧。

(四)你说你算。

同桌互动:你想抽一张吗?每一桌的信封里都有几张卡片,你抽一张,同桌也抽一张,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好。

师生互动:还想继续吗?我这里有很多数学问题,谁来抽一张?

八、小结:

多位数的计算方法与百以内数的计算是一样的.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

 板书设计:

 买电器

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共花多少钱? 

500+800=1300(元)

答:共花1300元。

 教后反思:

 

 

 

 

 

 

 

 

 

 

                         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怎样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计数器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师:你们快想想办法,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

出示图表。同学们,童星小学从本学期起开展了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活动。这是该校二年级各班在开展活动以来回收废电池的情况。

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算一算。

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先请学生思考,列出算式。  板书:102+97=

师:看算式,试着估算出的数大约是多少。(200)

师: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学生回答)

师:102+97怎样计算呢?请同学先思考,在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各小组展示算法并进行汇报。)

教师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3、完成第52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

让学生计算,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指正,予以辅导。

三、作业:第75页“练一练”第1题 。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先让学生列式,再让学生分组讨论112+129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2、学生汇报算法。

(1)估算

(2)用计数器

(3)口算

(4)笔算

3、教师引导强调:

(1)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2)还可以采用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用竖式计算。完成第75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先让学生完成,然后指名学生板演,全班订正。

三、总结

  师: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回收废电池

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102+97=199(元)

答:共回收199元。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87+129=

结合本班的数学情况,让学生完成。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2、想一想。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得比算加法,大家想一想,三位数的笔算加

法和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谁能对照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说说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应该怎

样做?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第3题。

先让学生完成,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最后全班订正。

2、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解答。最后全班交流。

第(3)题只要求写一种买法,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3、完成第5题。

这是一道思考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数字卡片,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三、作业

    第75页“试一试”的题目。

 板书设计:

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87+129=216(节)

答:共回收216节。

教后反思:

 

 

 

 

 

 

 

 

 

 

小小图书馆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培养估算与验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重、难点: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他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2、算一算。

(1)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①     思考,列出算式。

②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6-118=

③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

④     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⑤     进行计算。236-118怎样计算呢?请同学在思考的基

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⑥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2)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 的问题。

①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②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③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④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3、试一试。

(1)出示前两幅图,说出图意。

(2)结合实际讨论:找回32元对不对?

(3)总结减法验算的两种方法。

(4)完成教材第77页的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5)完成第78页的第2小题。

三、总结

师:我们这节课都学了什么?

板书设计:

小小图书馆

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236-118=118(本)

答:故事书比连环画多118本。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索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1、讨论300-97怎么算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那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最简便。?

2、各小组间交流、汇报。

要求学生汇报时说出计算过程。

3  0  0

-  7  6

                    2  2  4

3、教师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4、看黑板,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再来说一说。

二、想一想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

1、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得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2、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3、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4、在下面记一记。

三、讨论

1、出示87+747=? 计算出来。

2、可以用什么方法验算呢?与同伴互相交流。

3、汇报验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0页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81页的第2题。

(1)通过动物卡片游戏,练习三位数的减法。

(2)还利用这四个动物卡片,练习列出三位数的加法。

3、完成教材第81页的第3题。

先让学生判断这三道题的对错,然后再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4、完成第81页的第4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列式计算,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板书设计:

                     300-97=224

 3  0  0

-  7  6

                    2  2  4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

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完成教材第82页的第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2、学生完成教材第83、84页的第3、6题。

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3、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的第4题。

引导学生在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4、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5、学生完成教材第84页的第7题。

6、学生完成教材第85页的第8题。

让学生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7、  学生完成教材第85、86页的第9题、10题、11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解答,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8、完成第86页的第12题。

第(1)小题要帮助学生会看火车里程表。

第(2)小题可利用北京到上海的铁路路线图或线段图帮助理解。

第(3)小题在学生能够能够看懂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

尝试解答。

二、数学游戏:神奇的“495”

先组织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其中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任意三个不相同的数学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求出它们的差,再用差中的三个数学重新组成的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这样重复下去,其结果必是495。

三、作业  “练习七”第1题。

 

 

 

 

第七单元:认识图形

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一个大三角板,一个活动角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角的认识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探索角的秘密。现在我们先一起看挂图(师生一起观看挂图)

小朋友,刚才的挂图你们发现了上面都有什么了呢?(角)

师: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了那么多角,那么从这幅图中,你能找到角吗?(学生找角,同桌互说。)

二、 导入探究,学习新知。

(一)认识角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找到了好多的角,有一些老师都还没发现到,你们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出一个角来。

(学生找角,然后汇报)

师:小朋友,老师终于知道角是怎样的,(教师画一点)原来是这样的。

(学生判断错了,应该还要两条线)

师:哦,原来还要两条线。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再次进行判断,逐步形成角的意识。)

     教师板书:

 
 
           边 

 顶点

           边

师:小朋友,我们把这两条线取个名字,叫——边,这个点叫——顶点。通常为了方便说出这个角,我们就记作:  1。读作:角1。

(教师演示如何画小弧号:从上一条边往小一条边画一个小弧号,然后在旁边标上1。)

(二)第一次尝试练习。

    思考,与同桌交流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三)角大小的认识

师:小朋友,现在拿出你们桌上的圆片,想办法折出一个角。

  (学生动手折圆片)。

师:同桌(大、小)两人相互比一比,谁折的角大?谁小?

师:小朋友,通过刚才折角比角,我们发现了角有大小,对吧,那么,现在你们能告诉老师角的大小与边有没有关系呢?(与边没关系)

师: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才有关系?拿出桌上的两根小棒。利用这两根小棒,制做一个角,再小组内讨论,动手实践,角大小跟什么有关系?

(角的大小与边没关系,而是与角的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三、实践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发现了角这么多的秘密后,不知道你们现在能作出一个角来吗?

(小组为单位,交流:有几种方法?然后小组汇报)

四、第二次尝试练习。

师:同学们,智慧爷爷说想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1、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每人一张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找一找

课件显示第69页的实物,让学生指出图中的角。课件显示实物中的相对应的三个角。

2、比一比

(1)直观认识三种角。 

 

 

        直角            锐角                   钝角

(2)动手折出三种角。

让学生用纸折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再与同桌同学比一比,认一认各是什么角,交流看法。

3、说一说:让学生结合教室或其它现实场景说出各种角。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做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能看出的可直接判断,不容易看出是哪种角的,可引导学生用手中折的直角或三角板当工具进行辩认。 

2、指导学生做第2题。

让学生看图中的各角,辨认图中各角,并把角的名称写在本题的括号里。最后全班交流。

3、“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阅读“你知道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阅读后的感想,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可在很多地方找到角,许多角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四、课时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反思: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对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

2.能借助三角尺辨认三种角。

3.让学生了解“角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到处可以找到角。

教学重点:准确的数角

教学准备:挂图、放大镜。 

教学教程:

一、谈话引入。

师: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完成练习八。

二、练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的第1题。

2、展示第2题(一列小火车、6节车厢,车厢上面分别画着教材第2题中的4个图形)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一节车厢,就请你们标出这节车厢上的图形的各个角,注意直角用符号“┐”表示。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都找到了什么角,有多少个?

学生完成后同桌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答案。

3、完成第3题,你们看到了什么?

(1)你能说出钟面上显示的是什么时间吗?

(2) 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你发现了什么?

(3)  分组活动:用学具钟拨一拨,说一说,还有哪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同样大,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4)  拿起手中的放大镜看看手中的钟面,你又发现了什么?

(5)   指针长了,角的大小变了吗?

4、出示第92页第4题,数一数它有几个角。

 教后反思:

 

 

 

 

长方形与正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

方形的特征。

2、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会用正方形、长方形设图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 活动中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 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尺、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一些几何图形,请你认一认,它们都是谁?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认得这么准确的?

二、探索新知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 教师出示若干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几号图是正方形,几号图形是

长方形。

(2) 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先研究用什

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4)  完成“填一填”。拿着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间用自己

的话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猜一猜。

师:信封里装一张长方行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2)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3)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一会是长方形,一会是正方形,一会又变成长方形呢?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动手折。

师:在动手折时要边折边想折出的正方形怎样才能保证“最大”?它的边长是几厘米?(学生活动)

集体交流,教师让学生边说边演示折的过程。

3、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交流。

4、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

引导学生用上节课所学的数角的个数的方法数长方形的个数。

5、完成“练一练”的第5题。

让学生用课本第127页的七巧板拼出长方形、正方形。拼之前向学生说明:拼每个长方形、正方形所用的块数不限。

 四、课堂总结

 教后反思:

 

 

 

 

 

 

 

 

 

 

                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2、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成长方形与四边形间的区别与联

系。

3、体会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活动长方形框架点子图、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你在这幅图上找到了什么你认识的图形?

二、探究新知。

1、做一做。师演示“活动长方形框架”。

师:老师要拉动框架两角,猜猜会是什么结果。用你的小手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

谁愿意来试一试?

请学生到前面来拉动长方形框架两角,将其变成平行四边形。

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

2、说一说。

师: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先对你的好朋友说说。

谁愿意告诉老师?

三、画一画。

让学生在课本第131页的点子图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画完后与同伴交流。集体交流时,教师展示部分同学所画的平行四边形。

四、拼一拼

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平行四边形。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全班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用多种组合拼出平行四边形。

五、课时总结

想一想:我们今天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平行四边形的?

教后反思: 

 

欣赏与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

2、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自己喜欢的图

案。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创新,设计与数种不同的、带有个人风格的、自己喜欢的漂亮图案。

教学准备:图案资料、学生收集的图案、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幅精美的图案,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好吗?

教师出示第96页6幅精美的图案。

二、说感受、谈体会

师:我们欣赏了这6幅精美的图案,你有什么收获?

 三、讨论:设计的图形像什么?

A、 欣赏。书上图案。学生欣赏。

B、 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幅图?它是由什么图形组发的?设计的图案像什么?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C、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赞美学生中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四、诱发创造激情

师:同学们,这些精美的图案是人们发挥聪明才智精心设计出来的,这些图案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瞧,淘气精心设计了这样的一幅图案。(出示淘气设计的图案)

师:你会设计不同的图案吗?

五、体验快乐

让学生做课本第96页“试一试”:设计漂亮的图案。

 

 

 

 

 第八单元:加与减(二)

捐书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活动,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

算。

2、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2、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

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在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小黑板、小奖品、算式卡片、商品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小学生为“希望工程”捐书活动开始了!同学们都积极地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建设小学和民族小学这两所学校的同学们还悄悄地比赛,他们都想为“希望工程”多做贡献。老师把这两所学校的捐书情况做了个统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捐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吧!

二、探索新知

1、看一看,说一说。

(1) 出示图表。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们能提出和加法有关的问题呢?

a.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114=222(本)

b.二、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04+95=199(本)

2、想一想。

师: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列式: 118 + 104 + 95 =

(1)老师请大家先来估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本?

(2)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①100+100+100=300,大约捐了300本。

②120+100+100=320,大约捐了320本。

3、算一算

师:你们认为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呢?好,请你拿出练习本,动手算一算。

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和好朋友交流一下。

4、集体交流,展示算法的多样化。

(1)118+104+95                   (2)118+104+95

    =222+95                          = 100+100+100+18+4-5

    =317                             =317

(3)118+104+95=317             

5、让学生做“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列出算式:109+102+98=

指名估算结果,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最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计算比赛,完成练一练第2题。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四、作业:“练一练”第1题。

 

 板书设计:

 捐书活动

 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118 + 104 + 95 =317(本)

(1)118+104+95                  (2)118+104+95

    =222+95                          = 100+100+100+18+4-5

    =317                             =317

答:建设小学一共捐书317本。

 教后反思:

 

 

 

 

 

 

 

 

 

运白菜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与交流。

2、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

力。

教学重、难点

1、算法的多样化。

2、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秋高气爽,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走进小农场,看看那里的景色吧!这片地里种着白菜,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在白菜地里藏着那些数学问题呢?(出示挂图)

二、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把问题和解决方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2、列式计算

师:你想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1) 学生思考,尝试解答。

(2) 全班内交流算法。

(3)  教师板书不同算法。

3、练习

让学生先计算课本第99页中“试一试”两道小题,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00页第3题。

先让学生计算,要求计算正确,然后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2、完成第2、4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计算,最后交流订正。

四、作业

    “练一练”第1题。

 教后反思:

 

 

 

 

 

买洗衣机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

正确计算。

2、发展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能提出问题的能力。

3、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

系。

教学重点: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买洗衣机”的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1)你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解决实际问题(1)

出示问题:小刚家每月生活费需要75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

学生估算。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这样思考:600+400-800=200(元)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学生思考后在

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思考方法。

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586+412-750         5 8 6                  9 9 8

  =998-250         +  4 1 2               - 7 5 0

  =248(元)          9 9 8                  2 4 8

2、解决实际问题(2)。

(1)出示问题: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960元的洗衣机,需要攒几个月?

(2)思考后,将方法与小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板书展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计算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2、完成“练一练”的第2、3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计算,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3、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

出示养鸡场鸡蛋产销情况记录表,帮助学生看懂这份产销情况记录,再让学生计算。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小刚家每月生活费需要75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

586+412-750         5 8 6                  9 9 8

  =998-250         +  4 1 2               - 7 5 0

  =248(元)          9 9 8                  2 4 8

教后反思:

练习九

教学目标

1、巩固万以内加减法、连加、连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解答、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计算速度与准确率的训练。

教学重点: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练习课老师要带你们乘坐小火车,去畅游祖国的山山水水,在这一路上,你会看到许多美丽的风景,会找到很多有趣的问题。想出发吗?

二、指导练习

1、我们首先来到火车站。好多列小火车呀!(出示第1题的口算卡)你想乘坐哪一节车厢就算出他的号码,告诉老师。如果你计算正确,这节小车厢就由你乘坐了。

2、完成第2题。(录音:呜!北京火车站到了!)

出示北京风景图片。

师:北京的小朋友为我们出了一道题,你有信心做吗?(出示教材82页第3题。)

先让学生解答,然后进行反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第3题。

交流,电表读数是什么意思?

回答书上三道题,班级评议。

4、完成第5题、第6题。

先让学生填写,然后全班交流。

5、完成第7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思考、解答,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6、完成第8、9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数据,解答后,再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三、作业:“练习九”第3题。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标

1、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回顾。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3、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体会自己的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技能训练及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整理与复习”,复习一下同学们所学的知识。

二、回顾与整理

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1、回顾与整理“认识图形”知识。

看第85页的两幅图。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在图上着到了哪些知识,你又想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A、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

B、教师和学生共同整理问题并加以解决。

C、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2、回顾与整理“加与减(二)”知识。

(1)先让学生回忆这一单元学到的知识,接着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2)针对这张统计表,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针对“加与减(二)”这一单元的内容,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三、谈体会,话收获

1、我最满意的一次数学活动是什么?

2、我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是什么?

3、我自己发现生活中的一个数学问题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3、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完成,最后集体交流。

 

 

 

 

 

 

美丽的植物园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万以内的加、减及混合运算。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今天一大早,淘气和笑笑就起床了!他们收拾完毕,唱着歌儿走在上学的路上。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什么事情让他们这么高兴呢?

老师悄悄地告诉你们:今天,他们要去春游!同学们喜欢春游吗?如果老师带领你们跟随淘气和笑笑去春游,你们高兴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植物园导游图和三个问题。

(1)从盆景园到树林至少要走多少米?

通过学生仔细观察,读懂导游图并回答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2)从月季园到树林至少要走多少米?

(3)从桃花园到牡丹园至少要走多少米?

a.指名学生选择不同的路线板书。

b.全班交流讨论一下,哪条路最近?至少要走多少米?

2、游览植物园区。

通过观察植物类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1)学生自由提问并在练习本上尝试解决。

(2) 解决书上问题。

(3) 全班交流。

3、读一读。阅读“你知道吗”,扩大学生知识面。

(1)阅读“你知道吗”。

(2)说说阅读后的感想。

 

 

                                                                                                                                           

 

 

第九单元  统计

读统计图表

教学目标

1、完整的认识条形统计图。

2、能读懂统计图,能够在统计图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并初步具有在交流中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

3、在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学习统计知识。

教学重点:读统计图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有关统计方面 的知识。谁知道统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看来统计的作用真是太大了!那我们这节就继续学习统计的知识——(板书:读统计图表)

二、探索新知

  1、读统计图

(1) 读纵向统计图。

出示课体第113页“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①小组内交流

学生边观察这幅统计图边在小组内交流:这幅统计图告诉你些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教师巡视。

②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2) 读横向统计图。

①介绍横向统计图。

教师指着“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说明:统计图也可以是横向的。

②获取信息。

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再与同伴交流,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

③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横着看和竖着看各表示什么。

④师:班上要组织单项体育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会最受欢迎?为什么?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3)认识统计图的作用。

组织讨论: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师: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决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读统计表。

出示第114页“某地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

a)   指导观察,获得信息。

b)   全班集体交流。

c)       认识统计表的作用。

三、小调查

  1、师生共同讨论睡眠时间的计算方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睡眠时间的计算方法是:晚上睡的时间加上中午睡的时间。然后让学生算一算自己的睡眠时间。

  2、统计小组同学的睡眠时间。

  (1)与学生商量统计方法。

  (2)发给每组一张时间统计表,请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

  (3)小组汇报,把统计结果填入统计表,然后自己动手绘画统计图。

  3、分析统计结果作出判断。

  (1)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2)介绍小常识“你知道吗”。

  (3)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法?

  (4)全班交流。

 教后反思:

 

 

 

 

 

 

 

                          讨论

教学目标

1、学会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问题,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提高预测的能力。

教学准备: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将以讨论的方式继续深入认识统

二、探索新知

板书:

1、出示如下统计表和讨论的4个小问题。

小军1~7岁身高增长情况统计表

年龄/岁

1234567
        
(1) 身高和年龄有什么关系?

(2) 什么年龄长得最快?什么年龄长得最慢?

(3) 预测8岁时,小军可能有多高?

2、练一练

出示课本第115页“练一练”的题目。

(1)指导学生读懂统计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小组内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①哪天卖得多?哪天卖得少?

②一周内大约卖了多少台?

③预测接下来的周六、周日、周一可能各卖出多少台?

(3) 全班交流。

                      

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巩固“统计”这一部分知识。

2.培养自己读书,查阅资料的能力。

3.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实践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记录的数据、绘制完成的统计图、统计表、展示板。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前几天我们各自做了豆芽生长的实验,通过几天的实验和记录,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学生谈感受后教师小结。

二、探索新知

板书:

1、制成统计表

出现以下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这张统计表统计的是什么内容?

时间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
豆芽长度(毫米)       
让学生把七天的实验记录记入上表。

2、制成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让学生把统计图填完整。

3、展示学生填写的统计图表。

4、讨论: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

5、质疑、解惑。

三、课时总结。

师:大家想想看,做科学实验要注意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总复习

第一课时:数与代数

复习目标

 1、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笔算、混合运算,做到计算准确。

2、养成估算、验算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请同学们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将自己的收获写在课本第125页“本学期你学会了什么?” 这一页上。

组织学生交流。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本册教材中所涉及的“数与代数”的知识。

 二、复习

1、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1)师:读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2)让学生完成课本第117页的第1题。

(3)完成课本第117页的第2题。

2、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指导学生做课本第118、119页的第5题、第8题。

练习时先抽部分题目让学生估算,然后让学生计算。集体交流时,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和验算。

(2)指导学生做课本第117、118、119页总复习的第3、6、7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认识算法和画法,然后让学生完成,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计算和集体交流,让学生体验本题的趣味性。

三、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第二课时:空间与图形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八个方向。

2、能熟练的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经的地方。

3、进一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4、进一步认识角、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具准备:剪刀、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二、复习

1、复习“方向与路线”指导学生做课本第122页总复习的第3题。

先认真审题,然后尝试练习。最后指名学生回答交流。

2、复习“测量”

(1)指名说一说1分米、1毫米各有多长?

(2)量一量,让学生用学生尺量一量自己中指和大姆指的长度,并记下来与同学交流。

(3)指导学生做课本第121页总复习的第1题。

(4)指导学生做课本第121页总复习的第2题。

3、复习“认识图形”

(1)辨认角(做课本第122页总复习第4题)

让学生先完成,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师:你用什么办法辨别各种角的?

(2)指导学生做课本第123页总复习第6题。

练习时,先由学生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

三、操作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做课本第123页总复习的第7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剪刀和长方形纸,按题意的要求先进行操作,然后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四、课时总结

说一说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复习目标

1、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知识,这节课我们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二、复习

1、指导学生做课本第118页“总复习”第4题。

先让学生从题中寻找有关信息,理解题意。

接着让学生设两种租车方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2、完成“总复习”第7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解答第(1)题和第(2)题,再在小组内交流,并提出其他问题,试着解答。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完成“总复习”第8题。

先帮助学生弄懂题意,让学生填写,再组织学生交流。

由于本题答案不止一种,所以集体交流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4、指导学生做“总复习”第9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本题的插图,发现第串需9颗珠子后,然后让学生完成。

集体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5、指导学生做“总复习”第10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里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然后让学生解答后进行全班交流。

6、完成“总复习”第11题。

练习时,教师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本题的插图,发现本题中隐含的信息,如老师买了7盒月饼,每盒8块。

接着让学生解答后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三、课时总结

师:我们要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通过观察、思考、猜测、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统计

复习目标

1、会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中,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若干张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

提问:在“统计”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了哪些知识?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回忆统计的知识要点。

    二、复习

1、出示课本第124页第2题表、图。

2、指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并思考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搜集以下信息:本表是“二(1)班学生最喜欢体育运动项目统计表”

3、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让学生打开课本第124页,根据第2题中统计表的数据完成相应统计图。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里涂色,绘制条形统计图。)

4、小组交流:

班上要组织小小运动会,说一说你打算怎样组织?

5、全班交流。

    三、问题银行

让学生打开课本第126页,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写在本页空白处,引导学生看一看“问题银行”中的哪些问题通过总复习得到解决,并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时总结

    谈谈本学期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文档

北师大版第四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测量铅笔有多长教学目标:1、通过赶查、操作、摸一摸、看一看、估一估等活动感知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2、在思考和分组探索中感悟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3、应到学生探索知识见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2、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用具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