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 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 主 讲 教 师 | 解辉 |
| 课 程 名 称 | 化学 |
| 课程类别 | 专业基础必修课 |
| 学时及学分 | 78学时、4学分 |
| 授 课 班 级 | 土木091—6(测试方向) |
| 使 用 教 材 | 《普通化学》、《分析化学》 |
| 系(院、部) | 土木工程系 |
| 教研室(实验室) | 材料教研室 |
课次序号:11
一、课题:
实验四 水泥熟料中SiO2含量的测定
二、课型:
实验
三、目的要求:
1、学会用氟硅酸钾法测定水泥熟料中二氧化硅的含量
2、掌握试样的溶解、沉淀分离等基本操作
四、重点、难点:
重点:氟硅酸钾法
难点:水泥的溶解过程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实验
六、参考资料:
《分析化学实验指导书》,朱霞、解辉编
七、作业:
实验报告
八、授课记录:
| 授课日期 | ||||
| 班 次 | 土木09(测试方向) |
十、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等)
1、复习:
2、导入课题:
3、教学内容:135分钟,包括讲授及学生实验时间
4、课堂总结:3分钟
5、布置作业:2分钟
教学内容:
实验四 水泥熟料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氟硅酸钾量法测定水泥熟料中SiO2的含量;
2.掌握试样的溶解、沉淀分离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试样分解后使SiO2转化成可溶性的硅酸盐,在介质中,加入KCl和KF,则生成硅氟酸钾沉淀:
SiO32- + 6F- + 2K+ + 6H+ = K2SiF6↓+ 3H2
因为沉淀的溶解度较大,所以应加入固体KCl至饱和,以降低沉淀的溶解度。在过滤洗涤过程中为了防止沉淀的溶解损失,采用KCl-C2H5OH溶液作洗涤剂。沉淀洗后连同滤纸一起放入原塑料烧杯中,加入KCl-C2H5OH溶液及酚酞指示剂,用NaOH溶液中和游离酸至酚酞变红。
加入沸水使沉淀水解,
K2SiF6 + 3H2O = 2KF + H2SiO3↓+ 4HF
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水解产生之HF,由NaOH标准溶液之用量以计算SiO2的百分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分析天平、干燥器、称量瓶、塑料烧杯、塑料棒、快速滤纸、碱式滴定管、洗瓶。
2. 试剂:
氟化钾: 15%水溶液
: A•R 级,比重为 1.42 g /cm 3
氯化钾: A•R 级,固体;
氯化钾: 5% 水溶液;
5% 氯化钾-乙醇溶液: 将 50 克 氯化钾溶于 500 mL 水中,用 95% 乙醇稀释至 1 升。
酚酞: 1% 乙醇溶液;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0.15mol•L -1 。
四、实验步骤
准确称取 0.1 ~ 0 .2g 样品各两份,分别置于 250 ~ 300mL 塑料烧杯中,加水( 约 3 ~ 5mL) 润湿 ,用塑料棒将试样压碎,一次加入 10mL 浓并充分搅拌,待试样溶解后,冷却,加入 2g 固体 KCl ,搅拌并压碎颗粒,直至饱和 ( 此时仍有少量 KCl 颗粒不溶 ) 。加入 10 mL15%KF 溶液,然后静置约 5 分钟,用快速滤纸过滤,将沉淀转移至滤纸上,用 5%KCl 水溶液洗涤塑料杯二次,再沿滤纸边洗涤沉淀一次。
然后将滤纸连同沉淀置于原塑料烧杯中,加 10 mL 5%KCl 乙醇溶液, 10 滴酚酞指示剂,将滤纸展开,用已配好的 NaOH 标准溶液中和至酚酞呈微红色,用塑料棒反复压挤滤纸,用滤纸擦洗杯壁,再将滤纸浸入溶液中,若红色消失,再用 NaOH 中和,如此反复操作至出现微红色为止 ( 不必记录消耗的 NaOH 体积 ) 。(中和时开始可用浓度稍大的氢氧化钠溶液,颜色较淡时再用浓度较小的溶液,这样不至于使中和后的溶液量过多,而使加入热水后温度达不到要求)再向杯中加入沸水 200mL ,以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微红色,记录消耗的 NaOH 体积,算出 SiO2 含量。
五、思考题:
(1) 氟硅酸钾法测定二氧化硅为什么用比用盐酸好些?
(2)在本实验中,过滤前为什么要求溶液的体积小,温度低,而过滤后则要求溶液体积大,温度高?
(3)为什么本实验须在塑料杯中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