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题 | 买文具(四则运算顺序和认识中括号) | 课时 | 第一课时 | ||||||
| 执教 | 陈滩小学董杰 | 教材版本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 时间 | 2014.10. | ||||
| 教材分析 | 本课时学习“买文具”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意义,会用小括号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首先通过创设“买文具”这个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有选择地解决有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回忆含有小括号的试题的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如何让“9÷3×5-2=1”这个等式成立的问题,自然引入中括号;最后,在认识中括号的写法和用法后,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大胆交流,让学生在热烈、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新知的学习。 在巩固练习阶段要注意及时发现学生可能或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纠正,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 ||||||||
| 课时目标 |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巩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能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 ||||||||
| 突破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
| 突破方法 |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中括号的作用,从而理解含有中括号的试题的运算顺序。 | ||||||||
| 难点 | 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 ||||||||
| 突破方法 | 让学生通过自由交流,概括总结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先从理论上掌握计算的规则和要求,再通过课后的练一练,巩固和深化中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深入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而切实提高实际计算的能力。 | ||||||||
| 教法与 学法 | 教法 | 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循序渐进地思考,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验“中括号”的作用和含有中括号的试题的运算顺序。 | |||||||
| 学法 | 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 ||||||||
| 教学准备 | 教师 | 多媒体课件 | |||||||
| 学生 | 常规学习用具。 | ||||||||
| 教学环节 | 教学策略 | 设计意图 |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 一、引导谈话,导入新课 | 师:我们学习了有关乘法的计算、神奇的计算工具和一些有趣的算式,发现数学世界真是奇妙无比。其实在数学计算中,还有许多运算规律,你们想去研究、学习吗? 师引入新课: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索和学习一些有关数学计算的规律。 (板书课题:买文具) | 学生说出对数学计算运算规律的继续学习的想法 | 新课伊始,通过谈话,将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自然地引入,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 ||||||
| 二、互动新授,探索新知 | 1、创设情境,交流算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从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梳理(课件呈现): 从图中可以知道计算器、铅笔盒、圆珠笔、足球的单价。 从图中还可以知道每盒钢笔的价钱和每副羽毛球拍的价格。 (2)课件出示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一支钢笔要多少元? 让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根据巡视,有选择地选取用分步方法和综合方法计算的两名学生进行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板书。 分步算式: 22×3=66(元) 24÷4=6(元) 66+6=72(元)。 综合算式: 22×3+24÷4 =66+24÷4 =66+6 =72(元) (3)质疑:这个综合算式既含有乘法,也含有加法和除法,这位同学算得正确吗?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顺序。 指名汇报交流结果,师根据生答进行点拨(板书):在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4)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正确吗?还可以怎样计算? 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小结: 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但他把乘和除这样的同级运算分成了二步进行,在书写上比较繁琐,我们也可以同时进行计算,使过程更为简练。(师板书算式): 22×3+24÷4 =66+6 =72(元) (5)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2题。 全班齐练,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6)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下面计算式题: 35+65×40÷5 12×(153-83)÷8 (96-6)×(15+9)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说一说每一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师根据生答,概括小结(课件出示): 在加减乘除混合计算的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在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尝试探索,领会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试一试”:你能添上括号使9÷3×5-2=1成立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自己的解决办法。 师根据生答质疑:刚才同学们提出要在算式中加上中括号,这是一个新的符号。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在算式里添上中括号呢?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符号吗? 师根据生答小结(课件呈现):中括号是一种改变运算顺序的符号,也叫方括号,用“【】”来表示。因为题中已经有了小括号,如果需要再改变运算顺序,为了和已经使用了的小括号区别开来,就要用中括号。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含有中括号的算式,在计算时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 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内交流自己从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学生尝试解答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顺序。 全班齐练,两名学生板演。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说一说每一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汇报自己的解决办法。 学生思考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在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小组内交流:含有中括号的算式,在计算时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 让学生在“买文具”的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不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 ||||||
| 三、巩固练习 | 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4题。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引导交流:看一看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指名汇报,共同小结:上下两道题数据相同,看上去很相似,但运算顺序改变了,计算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都不同。 师追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说说,师点拨:由于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在计算含有括号的计算题时要看清题目,以免出错。 | 学生先完成练习,再相互讨论。集体订正。 指名汇报,共同小结 | 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由浅入深,进一步明确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 先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尝试中产生问题冲突,再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对中括号的意义、写法及使用中括号后算式的运算顺序有较明确的了解。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亲自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和巩固中括号的有关知识,理解中括号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 | ||||||
| 四、课堂小结 |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总结一下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吗?(师根据生答,课件呈现) 1、只有加减运算或者只有乘除运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运算时,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 学生自由讨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认识较大数等计数单位 | |||||||
| 五、板书设计 | 买文具 分步算式进行计算:22×3=66(元) 24÷4=6(元)66+6=72(元)。 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22×3+24÷4 22×3+24÷4 =66+24÷4 =66+6 =66+6 =72(元) =72(元) 在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 ||||||||
| 六、课时作业 | 课时作业设计 一、脱式计算 160×(16+4)×2 400÷(51-49)×2 250÷[(273-173)÷20] 160×[270÷(2+7)] [400-(35+15)]÷5 81÷[(100-28)÷8]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有错误,请改正过来。 120÷(150÷15-5)改正: =120÷(150÷10) =120÷15 =8 1800÷[(18+16)-14] 改正: =1800÷18+16-14 =100+2 =102 | ||||||||
| 七、教学反思 |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法则的归纳总结提升课,让学生在复习前面所学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通过让算式符合计算要求的问题情境来学习新的运算符号——“中括号”,从而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在教学安排上,这节课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在“买文具”的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急于提示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去思考怎么做,不断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既复习了旧知,也自然而然为引入中括号、认识中括号作了很好的铺垫,为顺利总结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打下扎实的基础。这节课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太过于自信,没有太多关注到学生在计算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多做一些预设,照顾到全体学生,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