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试题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家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彼此天天见面,社会学上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在这“社群”里人们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A】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熟悉的人不必通名报姓,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足够“报名”。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起因是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B】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可以面对面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文字所能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圆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圆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苛求文法,因为有很多辅助表情可以补充传达情意。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误会,所以不好。可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所以,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它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能够彼此直接接触的乡土社会,为什么舍弃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表达;而表达的结果也须使对方明白所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因此,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另一方面,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没有这种经验便不会懂。除了用声音作象征的“特殊语言”,其实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还有很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C】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熟人中的眉目传情“指石相证”,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取材于费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时受到了时空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富于学习能力。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这必须依靠时间中的桥梁——记忆来打破个人今昔之隔。人的学习有一个象征体系在帮忙,其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要用词来表现,于是靠着词,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如果“词”的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在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乡土社会的生活很安定。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他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
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外在的象征,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乡下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
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因此,中国如果是多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文字的发生另有它的背景。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面对面的社群”是个熟人社群,人们在生活上互相合作,不必见面便知对方是谁。
B. 文字的“走样”是指在异时异地对文字的理解很难尽合于它所记录的当时当地的情意。
C. “行话”作为一种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由声音、表情、动作共同构成其象征体系。
D. 在乡土社会中可以使用表情或者动作来实现交流,文字和语言都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
2. 请将下列三段文字的序号填入文中对应位置。
(1)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2)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
(3)在广西的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和人的情意传达,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于是诞生了文字打破这种阻碍。
B. 和人相比,其他动物欠缺以一套自身行为方式为模型,来改造本能方式的过程。
C. “词”作为象征体系的一部分,能帮助人学习,“词”可以不是文字,只是语言。
D. 在定型生活中,人们因为觉得记忆多余,所以靠生理习惯适应日复一日的生活。
4.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费孝通对文字下乡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 C 2. (1). 1 (2). 3 (3). 2 3. D
4. 费孝通不赞成把文字下乡简单化。
理由:(1)根据材料一,空间角度①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人与人可以直接交流(语言,动作,表情),不需要文字。②文字能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是有缺陷的)。
(2)根据材料二,时间角度,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由声音、表情、动作共同构成其象征体系”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7段“除了用声音作象征的‘特殊语言’,其实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还有很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中的“除了……还有”可知行话并不是由声音、表情、动作共同构成其象征体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文段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根据原文前后文来分析。A空前文“在这‘社群’里人们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和后文“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熟悉的人不必通名报姓,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足够‘报名’”,题干(1)中的“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正是由大声的“我”的声气“报名”的。所以此处选(1)。
B空前文“我们不能当面讲话,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和后文“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题干(3)“在广西的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就是用“铜钱”代话的。所以此处选(3)。
C空前文“除了用声音作象征的‘特殊语言’,其实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还有很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题干(2)“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正体现了“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所以此处选(2)。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人们因为觉得记忆多余,所以靠生理习惯适应日复一日的生活”因果倒置,从材料二第4段“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他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可知题干把因果说反了。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学生可先从文本中找到依据,然后按要求总结答案。
从材料一第1段“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家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彼此天天见面,社会学上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在这‘社群’里人们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和最后一段“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可知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人与人可以直接交流(语言,动作,表情),不需要文字。从材料一第3段“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可知费孝通认为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是有缺陷的。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可知作者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分析的乡土文学的语言与文字,材料一是从空间角度上分析的。
从材料二第1段“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时受到了时空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可知材料二是从时间角度分析的乡土文学语言与文字。从材料二第4段“乡土社会的生活很安定。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可知作者认为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材料二最后一句“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是作者观点的总结,作者费孝通不赞成把文字下乡简单化。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雨兴焉 兴:起
B. 金石可镂 镂:雕刻
C. 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D 君子不齿 齿:羞耻
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神明自得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B. 筋骨之强 凌万顷之茫然
C. 吾未见其明也 何为其然也
D. 则群聚而笑之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
B.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 今之众人
D. 道相似也
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段选文都是论述性文字,都先批判错误观点,再提出自己主张。
B. 荀子认为获取知识要做到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且必须用心专一。
C.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中的“道”,指的是儒家思想。
D. 两段选文形式上整句与散句结合,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0.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1)(2)题。
(1)《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选段是针对 来论述的;《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选段是针对 来论述的。
(2)上述两个选段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5. D 6. B 7. D 8. A
9. 不懂得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10. (1)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2)相同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劝学》选段用了三组对比:第一组以“积”与“不积”作对比,两者结果不同,从而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第二组用“舍”与“不舍”作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第三组以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作对比,说明专心的重要性。
《师说》选段用三组对比分层论述:第一组以“古之圣人”从师而向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第二组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焉”作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第三组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作对比,掲示出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的现象。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不齿:不与同列,表示极端鄙视。齿:同列在一起。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自”,副词,自然。/介词, 从。
B.“之”,两个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C.“其”,代词,他。/代词,代萧声,它。
D.“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他们的党羽,帮凶,是贬义词。
B.寄托:古义,寄身,容身;今义: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
C.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D.相似:古义和今义都是“相像,差不多的意思”。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都先批判错误观点,再提出自己主张”理解错误。
《劝学》选段用了三组对比:第一组以“积”与“不积”作对比,两者结果不同,从而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第二组用“舍”与“不舍”作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第三组以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作对比,说明专心的重要性。
《师说》选段用三组对比分层论述:第一组以“古之圣人”从师而向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第二组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焉”作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第三组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作对比,掲示出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的现象。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句重点字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读,旧称文章中语意已尽的地方为“句”,语意未尽须停顿的地方为“读”;或,有的;师,从师;不,通“否”。
【10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分论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学生要根据选段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劝学》选段首先以“积”与“不积”说明学习方法上积累的重要性;然后用“舍”与“不舍”说明学习态度上坚持的重要性;最后以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说明学习态度上专心的重要性。
《师说》选段以“古之圣人”从师而向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态度,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焉”的态度,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对待老师的态度论证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可知解答本题必须联系选文内容,根据选文内容分析出两个选段相同的论证方法。
《劝学》选段文章先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接着,文章又从反面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进一步说明积累的重要性。一正一反,相对照,更具说服力。
最后,文章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此外,学习要做到“不舍”,除了积累,还必须专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学习方法在于积累,学习态度在于专一。
《师说》选段首先总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重在论述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点睛】参考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二)文言材料阅读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里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颜渊》)
11. 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所说的“礼”的内涵。
12.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道,“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请结合最后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1. ①礼的本质是仁(礼是仁的外在表现);②礼可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人应该主动克制自己服膺礼;③治理国家应该靠礼让,不应靠法约束。
12. 维持礼治秩序需要教化百姓“克己复礼”,而不是依靠审理诉讼。礼是仁德的表现。用礼约束一个人,才能使人真正做到君子。要用礼治国。礼是一种道德标准,人应当处处用礼约束自己,行为合乎礼,才能使到仁。遵守礼,使人信服。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理解翻译材料内容,然后根据材料内容整理答案。
第一则的翻译: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二则的翻译: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第三则的翻译: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第四则的翻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五则的翻译: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高明之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根据翻译从第一则“人而不仁,如礼何?”和第四则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知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从第一则的“人而不仁,如礼何?”可知礼可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从第四则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知人应该主动克制自己服膺礼。
第三则说明治理国家应该靠礼让;第五则说明治理国家不应靠法约束。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根据题干“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道,‘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可知作答时要分析“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根据“是……不是……”可知要从肯定教化,否定折狱两方面分析。根据题干“请结合最后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可知要结合最后两则材料分析费孝通的观点。
第四则材料重点谈“克己复礼”,内涵是孔子认为要在生活中行“仁”,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
第五则材料重点谈“不能依靠审理诉认写不能依靠法律、刑罚等”,内涵是孔子觉得之所以有诉讼案件发生,是因为民风还没有归于淳厚,而民风没有归于淳厚,又是因为教化没有大行于世。在孔子看来,明察善断固然必要,但通过教化减少诉讼才是使社会达到和谐的最重要途径。教化引导社会大众去注重道德,这就会使大多数人能够遵守基本的道德标准,自觉约束自己不做不合“礼”的事,人人克己,矛盾自然难以形成。如此一来,社会矛盾相应减少,诉讼案件会大幅下降。古代的士大夫做官后,一般都很重视教化,并希望通过教化实现社会治理的目的。
学生根据分析,围绕“维持礼治,应当教化,让人‘克已复礼’自觉遵守礼,使人信服,也保证秩序稳定,而不能通过“折狱”这种强制手段,让人一时不破坏秩序,而内心不认同秩序”作答即可。
(三)诗歌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八个意象,抓住深秋景物特征,营造阔大明净的意境。
B. 颈联点明诗旨,诗人在“悲秋”中慨叹羁旅漂泊、暮齿衰疾,自怨自艾。
C. 尾联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更因病断酒,悲愁难遣。
D. 本诗前四句景,后四句情,八句皆对,一气贯穿,只觉悲凉,不嫌呆板。
14. 本诗尾联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两处运用的共同意象是什么?简要说明这两处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
15. 本诗是杜甫客居夔州时登高所作,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就本诗写一则短评,150字左右。
【答案】13. B 14. ①共同意象:白发。
②抒情方式不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直抒胸臆,表达了年老漂泊、潦倒多病的愁苦之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间接抒情,借用古代的人和事(或:通过自嘲早生华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15. 本诗前两句写景。运用了“风”“天”“猿”“鸟”等意象,将深秋之物的悲凉体现出来,借此景来渲染凄凉,悲壮的情感,为全诗“悲”的格调奠定基础。第二句描写深秋时树叶纷纷落下,长江依然汹涌滚动的场景。将生命的衰落与自然的永恒形成强烈反差,更突显出生命轮回,自然永恒的哲学思想,这两句情景交触,以悲景写悲情,更加突显出了诗人悲怆之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自怨自艾”错,颈联诗人自伤身世,抒发了飘泊无定,老病孤愁的感情,但并非“自怨自艾”。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及抒情手法的能力。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意思是: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意思是: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可见两处运用的共同意象是“白发”。
《登高》尾联中,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艰难苦恨”“潦倒”直抒胸臆,表达了年老漂泊、潦倒多病的愁苦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词人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后,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借用古代的人和事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及情感的能力。
《登高》前两联是写江边秋景,但笔在景上,情寓景中。
首联从细处着笔,写具体景物。时值深秋重阳,天高气朗,山风猎猎,猿啼声哀。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景物,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
颔联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第三句承首句,写山。因风急,故落叶纷纷,萧萧而下;第四句承次句,写水。因风急,长江波涛汹涌,滚滚而来。“无边”状秋意之深,景界之阔,蕴含着诗人沉郁、悲凉之感;“不尽”写长江奔腾不息,也显示了诗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萧萧”形容落木,“滚滚”描绘长江,专以虚字传神,显示出出神入化之笔力。
最后考生在整理答案时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血脉
①汽车飞驶于湘南山水间,望见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山峦起伏,江河奔流,田畴葱绿,万物生机,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走在高速公路上,我往往醉心于两旁的绿树、花圃和各色景观。刘鹗的《老残游记》,写老残去济南,“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我读过这段便不能忘记,只因喜欢那路上的景致。似乎叫音乐家激情澎湃的并不是五线谱上的线条,而是线条间忽上忽下跳跃的音符。人们奔驰在坦途时总会不自觉地忘记道路,正像脚上最舒适的鞋也会叫人完全忘记。实则却是有了路,才有路边无穷变幻的景致;有了五线谱上的线条,音符才会各安其位澎湃激荡。
②我多次去过湘南,都会去拜谒柳宗元和秦观遗迹。这回又去了。柳宗元贬谪永州是一千二百年前,他那首妇幼皆知的《江雪》便是在潇水边上写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这首诗的字缝里,后人读出它藏头四字:千万孤独。永州去京师长安,去故里山西,都太遥远了,岂能不孤独!但柳子是位哲人,独与天地共往来。他不但能把孤独生吞到肚子里去,诗文中还常见闲适与放达。柳子的“永州八记”是散淡优容的,他的诗作也不喜作悲苦之声。他在《溪居》中写道:“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诗人说自己久为朝廷官职所累,幸而被贬到南夷之地来了。永州人烟稀少,仰天放歌,多么惬意!我想柳宗元骨子里应是充满骚怨的,只是刻意叫自己忘情于山水罢了。
③柳宗元之后近三百年,秦观贬谪永州邻地郴州。秦观与柳宗元性情迥异,柳子偏于沉潜,秦氏则情形于言。秦观到了郴州,便悲叹“人共楚天俱远”“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人到郴州,想“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都很难了。他的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亦是愁肠万种。古人流寓客乡的孤独虽各有遭逢际遇,然山高路远会令孤独雪上加霜。辛弃疾站在赣州郁孤台上,一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只是说了遥远,孤独便油然而生。
④千百年来,先人们都梦想化天涯为咫尺。与日逐行的夸父走得最快,河渭之间在他脚下不过三两步。《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也颇能行走,虽豪迈不及夸父,也能日行八百里。然而,这都只是千古沉梦。古人写快的诗句,想得起的真是寥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所写飞马之快,只是文学夸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样也是诗人的浪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与其说是旅程之快,毋宁说是思乡之切。
⑤慢而愈远,远而愈慢。古人对遥远的喟叹,却俯拾即是。晏殊有词说:“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固然离人无处寻觅,更奈何大地太辽阔了。张若虚想着北方到南国,远得叫人断肠:“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天高地远而行道迟迟,万端愁绪便随地而生。故而欧阳修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陆机说“悠悠行迈远,戚戚忧思深”。
⑥我有时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常常会想象先人的旅途之苦。当年柳宗元古道瘦马从京师赴永州,入湘后也许就是沿着今天高速公路的线路走的。我们车轮此刻辗过的地方,说不定印有柳宗元那匹瘦马的蹄痕。他在路上走了几近一年,风餐露宿,车马颠簸,困苦劳顿。想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突然感觉到某种荒诞。今日高速公路上的电光石火,当年柳宗元的车马辚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体验。假若我以超光速飞奔在超车道,柳宗元慢吞吞走在行车道,我会因时间倒流而同他相遇。那一刹那,他还来不及瞥我一眼,我已像幻影般一闪而逝了。
⑦我这回往湘南去,随身背着一本《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书上开篇写盘古开天辟地,天地间有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盘古倒下后身躯化为五方名山、四肢变成大地四极、肌肉变成肥沃的土地、经脉变成无数道路……而神的初民仍在路上不断求索。直到秦始皇时,五尺官道才逐渐遍布九州,同辙之车吱吱呀呀开辟了新的纪元。
⑧今天,人类又在开天辟地。人说,要有高速公路,就有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把东西南北贯通起来,天堑变了通途。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就像村东头到村西头。人称高速公路为动脉,大地便血脉充盈了。
(取材于王跃文的同名散文)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孤独生吞到肚子里去 生吞:生硬地接受
B. 想得起的真是寥寥 寥寥:指诗句很多
C. 万端愁绪便随地而生 随地而生:随空间距离产生
D. 高速公路上的电光石火 电光石火:形容车速度极快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作者将路比作“五线谱上的线条”,将路边的景致比作“音符”,意在说明高速公路的重要性。
B. 第②段和第③段比较柳宗元和秦观流寓客乡的经历,突显“山高路远”带来的消解不去的巨大孤独。
C. 第④段借神话传说、小说诗歌中先人“化天涯为咫尺”的事实,表达作者对追逐梦想的肯定和赞美。
D. 第⑤段引用大量古诗词,表现古人对距离遥远的喟叹是相似的,使文章的语言凝练雅致,富有诗意。
18. 作者在结尾说“今天,人类又在开天辟地”。请结合文意,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19. 如何理解文章题目“大地血脉”的含义?
【答案】16. B 17. C
18. 结构上,与开头“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首尾呼应(或与上文“《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开篇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内容呼应),深化主题,使含义深刻。内容上,类比盘古开天辟地,通过写人类修建高速公路使天变通途、使世界成为地球村,赞美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19. 大地血脉是指地面上各种“路”,以前是山路,水路,土路,人们感受到的是无尽的思乡和孤独,也曾畅想风驰电掣,而如今,高速公路遍布,城市日新月异,人们的情感和体验也大大改善。路连接的,不仅是距离和地点,还有人心,还有古今,这些变化使我们感受到建设的神奇与重要性,这也体现了大地血脉的重要性。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
B.“寥寥:指诗句很多”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④段“古人写快的诗句,想得起的真是寥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所写飞马之快,只是文学夸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样也是诗人的浪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与其说是旅程之快,毋宁说是思乡之切”可知作者是说这些诗句只是表面写“快”,而实际是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说快,或是表达的思乡之情,其实不是携快的内容,用“寥寥”指这样的诗句很少。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能力。
C.“先人‘化天涯为咫尺’的事实”分析错误,从第④段开头一句“千百年来,先人们都梦想化天涯为咫尺”可知先人“化天涯为咫尺”只是梦想,并没有成为事实。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本题可从结构、内容和情感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结构上:与开头“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首尾呼应;与第⑦段“《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开篇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内容及与“秦始皇时,五尺官道才逐渐遍布九州,开辟了新的纪元”呼应。
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段,深化了主题,使含义深刻。
内容上:从结尾段的“人说,要有高速公路,就有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把东西南北贯通起来,天堑变了通途。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就像村东头到村西头。人称高速公路为动脉,大地便血脉充盈了”可知用又开辟新天地类比盘古开天辟地,写人类修建高速公路使天堑变通途、使世界成为地球村。
情感上:通过结尾段的“人说,要有高速公路,就有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把东西南北贯通起来,天堑变了通途。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就像村东头到村西头。人称高速公路为动脉,大地便血脉充盈了”赞美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从题目的内涵和主题两方面来分析。
从文章开头“汽车飞驶于湘南山水间,望见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山峦起伏,江河奔流,田畴葱绿,万物生机,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可知题目“大地血脉”的内涵是指地面上各种“路”。
从第④段“千百年来,先人们都梦想化天涯为咫尺”和第⑤段“慢而愈远,远而愈慢”可得出以前是山路,水路,土路,交通不便,颠簸、遥远、难走,阻碍了人与亲人、故土之间的情感联系,使人产生难以消解的孤独。
从第⑧段“今天,人类又在开天辟地。人说,要有高速公路,就有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把东西南北贯通起来,天堑变了通途”可得出如今高速公路贯通世界各个角落,大地被连成一片,使世界成为地球村,使天堑变通途,便于人们出行、观光旅游。交通便捷,拉近人们与故土的距离,使人不再苦于距离之远,疏解思乡之情,让地球充满生机。从而得出主题是高速公路成为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作文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和解”是指双方不再争执或仇视,归于和好。我们常常需要与他人“和解”,消除矛盾与误会,化干戈为玉帛;甚至与自己“和解”,放下执念与挣扎,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请以“和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或见闻,不少于700字。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参考范文
和解
江南的细雨如丝线,细细密密不断下着,如人的愁绪。我看着坐在板凳上,一遍遍抚磨着那把油纸伞,桐油的香氤氲在空气中。
我们是这座小镇上唯一一家伞铺,师傅是油纸伞手艺的传承人,一辈子努力做伞,只是现在他已老了不少,鬓边的白发越来越多,制伞骨时,手也会不住颤抖,年年岁岁,他最常说的话已从“今天的伞做了几把”变为“我老了,快干不动了。”师傅似乎已不像几年前那样,每日都有无限的精力做伞。
那日,又逢秋雨,门前依旧无人来,只有雨点打在石板路上,激起极小的水花。师傅忽然翻出一把伞“你看”,这是几十年前我做的伞,这是我这辈子做的最好的伞了。“他苍老的手缓缓撑开伞,一股桐油混着木头的暗香弥漫开来,精致的纹理,工整无比的伞骨,那一朵花缀在油纸伞上,蝴蝶都会忍不住飞来。我跟师傅学了几年伞,他总说好的油纸伞要有匠人气。看着这把伞,我终于体会到了。
这把伞如一位亭亭少女,只在我眼前伫立了一会,却让我不住回想。我想,师傅对这把伞一定倍加珍惜吧。
有一天,店铺门口忽然多了人,他们称是省博物馆的代表,想拜访。谈话过程中,他们表达想要那把油纸伞,说深知老师傅手艺精湛,那把油纸伞更是独一无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过几年它就要变成文物了。
师傅没说话,把代表打发走了,我以为他会像以前一样,十分果决地说不,可没想到这次,他在门前坐了一晚,望着皎洁的月色,竟犹豫了良久。
过了几天,我见师傅心情郁闷,便带他出去走走。江南的小镇不大,却也有小桥流水。细雨将小镇笼上薄纱,船舫在秦淮河上摇晃着前进。
我们转着伞伫立,路过的孩子问:“妈妈,这是什么。”“这是油纸伞,不中用的,又贵又不好用。”
一句话刺痛着我们的心,想想伞铺门前冷落,以及终日不见客人的一日日,师傅似乎想到了什么,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
又一日,博物馆代表来,师傅没有像从前一样拒绝,而是把伞交给了代表。“这伞经历无数江南的雨,在几条巷间流转,如今应有个好归宿了,我努力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让人记住伞吗?”师傅笑了,仿佛伞是自己的孩子。
天晴了,小镇难得日出。那一刻世间万物仿佛握手言欢。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点】我们常常需要与他人“和解”,消除矛盾与误会,化干戈为玉帛;
与自己“和解”,放下执念与挣扎,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或见闻。
【审题】本题是 一段引语式的命题作文,学生作答时首先根据材料“‘和解’是指双方不再争执或仇视,归于和好”理解“和解”的含义,然后根据“我们常常需要与他人‘和解’,消除矛盾与误会,化干戈为玉帛”可知作文内容可选择与他人“和解”,写与他人消除了矛盾与误会,与他人化干戈为玉帛;根据“甚至与自己‘和解’,放下执念与挣扎,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可知作文内容也可选择自己解决烦恼事,做出正确的选择;自己直面挫折,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根据后边的“……”可知也可写其他与他人、与自己和解的内容。
根据“请以‘和解’为题”可知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和解”;根据“写一篇记叙文”可知文体是记叙文,而不能写成其它文体;根据“叙述你的经历或见闻”可知叙述的经历或见闻要有真情实感;根据“不少于700字”可知作文的字数要求是不少于700字。
【立意】1.与他人“和解”,消除矛盾与误会;
2.与他人“和解”,化干戈为玉帛;
3.与自己“和解”,放下执念与挣扎,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4.与自己“和解”,战胜挫折。
【素材】1.故事型
(1)让他三尺又何妨
相传清康熙年间有这样一个故事:安徽桐城县有张、叶两家邻居,因建房而闹纠纷。张家朝中有人,叶家是当地望族,两家互不相让。张家写信至京,企求以势压人,结果官至礼部尚书的张英广回一封家书:“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读罢,顿生惭色,于是让叶三尺。叶家见状,感慨至深,也让张家三尺,两家房屋中间留下一条六尺巷。两家恩怨从此一笔勾销。
(2)将相和
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2.名言名句型
(1)化干戈为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一忍可以克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佚名
(2)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静思索,倒更能解决问题。
——王小波
(3)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
——西德尼·史密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