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初创时期的高职教育获得加速发展,但教育质量未能与时俱进,提升质量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任务。只有那些教育质量高、培养的人才最适合社会需求的学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办学市场中站稳脚跟;也只有那些有鲜明的办学定位、专业特色、服务方向的学校,才能形成强劲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对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述。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 综述
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是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中率先提出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组织长时间形成的、组织特有的、蕴涵于组织内部的、能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并取得主动发展的组织整体能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组织学习、资源整合、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所形成的能为其在教育市场竞争中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和掌握进一步主动发展的整合能力。构建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保持持续竞争优势、铸就自身品牌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也只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持续发展优势。
核心竞争力有五大特点:(1)价值性:能培育各类人才,给学生和社会带来长期的利益和价值;(2)独特性:即具有唯一性,难以模仿性;(3)延展性:是高职院校的“技能源”和“发展源”;(4)凝合性:是其内部资源的长期协调、凝聚和提升的结晶;(5)核心性:学校师生构成了核心竞争力的行为主体。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为三部分:(1)内涵层,包括办学理念、学院定位、校园文化,它是无形的精神资产;(2)中间层,包括管理团队、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这是核心竞争力赖以形成的支撑体系;(3)外显层,包括社会声誉、校企联盟、学生就业率,体现提供服务、人才的贡献率和社会认可度。
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地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针对性地解决地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基础薄弱、资源不足、定位不明、目标趋同、机制不活等问题,指导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获取资源、优化运行、构建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而直接的作用。关于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首先要更新理念、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其次要着力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办出特色、铸就品牌。
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三大视野:
1、“六大板块”说。朱明、刘兰平、靳国庆等认为,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夯实以下“六大板块”:
(1)合理定位是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就必须实施“低成本、差异化”发展策略,构建和发展自身的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优势,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机制的引入,使高职院校不得不在市场竞争中寻求生机。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准确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这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具体而言,应找准本校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本地区产业结构中的位置,准确分析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能力,确定办学的层次、类型、服务方向等。
(2)优化方案是导航。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为首要任务。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就是要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融合人文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
(3)专业建设是重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学校要强化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基于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标准,以实现专业建设与岗位需求无缝接轨。
(4)师资建设是关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建立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素质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通过培养和引进等多种渠道打造过硬的专业教师群体。
(5)管理整合是根本。管理整合的结果是要在学校内部形成一个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得到不断培育,使要素能力的形成与资源的使用充分协调。
(6)持续创新是动力。面向地方的高职院校是创新的摇篮,是人才智力最集中的地方,唯有创新,办出特色,铸就品牌,才能保持和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功力和源泉。
2、“三大路径”。张清霞、张国宏、吴雪敏认为,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路径有三条:(1)文化力路径。首先要创新办学理念,其次须进行科学定位,还要培育独特的校园文化。(2)生产力路径。包括高效率、高效益的管理,高水平、相互协调的教科研、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自身优势的专业。(3)影响力路径。指具备良好的社会声益、校企联盟的深度和广度,高质量的学生就业率。总之,要以服务人才、服务区域建设为宗旨,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高学校的收益率和贡献率。
3、“五大着力点”。李小鲁指出,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明确五个着力点:(1)初创性:初创时期要有反省意识,要树立事业发展的危机感,要树立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2)成长性:即教育的生长点,决定了它是在智力与智能的教育理念研探中,通过突出智能培养来实现自身的成长,其培养的人才比中职生更有竞争力。(3)技能性:高职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型的生产、服务和管理领域第一线的实践人才,教育的落脚点是技术性。(4)职业性: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面向社会对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面向社会的职业分工,因而只能瞄准职场需要来进行专业建设。(5)社会性:决定了必须通过突出向外拓展(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与行业协会沟通、中高职联动等)来实现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 明. 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J]. 高等教育,2005(2):129
2、刘兰平,肖理想. 提升广东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 高教探索,2007(2):97~99
3、靳国庆. 打造高职教育品牌与特色的五大战略性思考[N]. 教育文摘周报,2007-01-31:5版
4、张清霞,张国宏,吴雪敏. 试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5):38~42
5、李小鲁. 论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着力点[J]. 高教探索,2007(2):93~96
6、陈 哲. 论高职院校特色创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15~17,34
7、魏强劲. 紧贴市场需求,彰显高职特色[J]. 中国高等教育,2007(6):50~51
8、徐绪卿. 民办高校亟待实施内涵发展战略[J]. 中国高等教育,2007(6):4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