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当代字幕翻译中网络词汇现象的归化异化分析
学生姓名: 杨洋 学号: G********
院(系): 外语学院 专业: 英语
入学时间: 二○○八 年 九 月
导师姓名: 王晓璐 职称/学位: 讲师/硕士
导师所在单位: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
毕业论文(设计)提交时间:二○ 一二 年 五 月
安徽大学教务处
“当代字幕翻译中网络词汇现象的归化异化分析”文献综述
1. 引言
自1905年法国皮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电影已伴随人类文明史走过了100多年。电影诞生虽只有百年,却发展迅速,百年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大戏——精彩纷呈。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艺术形式,电影不仅仅承载着制作者的艺术创想,而且随着它风靡全球的强劲势头,电影早已变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在科技进步,人类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电影这种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互相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本身就从根源上决定了在这种文化交往的过程中必将存在理解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字幕这种在观看原声电影过程中通常必备的要素便承担了传达解释缩小这种困难的角色。好的字幕翻译能够使得人们在观影时快速了解电影内容而且还能够获得美的享受。所以如何提高字幕翻译的水平就成了一个新兴的课题。
本课题将借助翻译理论中归化异化的理论,以各电影字幕为范例,着重分析新时代下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网络词汇运用的现象。以找出在什么情形下翻译者倾向于运用网络词汇,以及运用网络词汇会在观影过程中有何效果。
2. 归化异化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1)归化异化研究的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的翻译界就一直存在着对立的两派之争,从古代的“质”派与“文”派之争,发展到近现代的“直译”与“意译”之争。近现代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入,两派便又有了新的称呼——归化派与异化派。但是归化与异化并不等同鱼意译与直译,确切的说应该是意译与直译的延伸。归化和异化包含了深刻的文化, 文学乃至政治的内涵。
而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归化和异化最早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当时他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归化、异化这两个概念,而只是提出了两种翻译途径。施莱尔马赫在一篇关于翻译的不同方法的演讲中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一是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另一种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李,2004:254),前一种方法就是后来的异化。后一种方法就是归化。“施莱尔马赫认为,译者只能沿着一条途径前进,否则,如果将两者混而为一,即会出现无法预见的后果。作者与读者便极有可能永远无法走在一起.而且他本人还是‘赞成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法”。
进入近代,美国杰出语言学家,翻译家奈达率先进行了相关研究,他虽没有明确提出归化异化两个概念,但却依然被认为是归化译法的代表人物。
而归化异化这对名词最早出现在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中(qtd. in Schaffner 1995:4)。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使得归化异化的争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韦努蒂认为选择归化策略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两种文化不平等, 强制文化具有排外性和强制性。用在翻译中是指强势文化为实现对弱势文化的殖民统治, 重组原语文化的语言及文化特点, 使之符合强势文化的规范。而异化策略则是对强势文化实行殖民文化统治的反抗手段, 竭力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 让译文读者领略异域风情, 感受独特魅力。在实际实践中韦努蒂是倾向于异化的,被认为是异化译法的代表人物。
(2)归化异化研究的现状
从刘英凯的“归化翻译的歧”一文开始, 中国译坛归化与异化的对话进入了高潮阶段。而后刘艳丽, 杨自俭对归化与异化的中外文来源及其内涵进行了理论探讨。
十几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归化与异化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有的承继奈达的读者中心论的观点, 认为读者的反应就是译文的终点, 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文化传达更应该是以读者为第一优先考虑。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一书中认为,“译文实际是原文+ 原文文化背景+ 译文+ 译文文化背景+ 原作者的气质和风格+ 译者的气质和风格的混合体。”而翻译成功与否只能由读者来检验。也就是说读者是所有以上的因素的综合衡量者。安德列·勒菲弗尔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使译文读者看得懂。理想的翻译还要表达原文的言外意义, 其中就包括文化效应。也有人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这种观点认为世界正在缩小, 各民族的交往日益繁盛, 世界上出现了全球通用语言, 像“ISO 9001. ISO 9002”这一类词语正为各民族人们所接受。而且随着交往的深入即使以前不为人所熟悉的词语也会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
3.归化异化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1)电影字幕翻译的分类
电影字幕翻译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字幕翻译可分为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前者主要负责把话语转换成了文本,与此同时,说话的方式(Mode)发生改变,而语言本身并没有改变。语际字幕翻译是在保留原声的情况下,把源语译为目的语,并将目的语同步显示在屏幕或图片下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通过欣赏配以字幕的影视作品在短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同时也能让他们欣赏到不同的风俗文化所带来的视觉享受。有时也把这种字幕翻译称为“对角字幕翻译”(Diagonal Subtitling Translation)。(Gottlieb H,1994)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即为语际字幕翻译。从内容上看,鉴于原文本的内容与性质不尽相同,电影的字幕翻译可分为显性电影字幕翻译和隐性电影字幕翻译。从形式上看,字幕翻译可以是双语影视字幕,字幕的形式分为两行,一行为源语字幕,另一行为译语字幕。另外,字幕翻译也可以是单语影视字幕,其特点是只显示出一种语言。(刘靖之,1991)电影字幕翻译也根据电影作品
的类别而进行划分,如纪录片、公益片、故事片等。
(2)电影字幕翻译中归化异化的运用
当代电影字幕翻译是一个文化符号的转化过程。译者的责任不仅仅是将两种语言简单转化,而且还要传达电影中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消除文化隔阂和冲突。这对于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运用的两种基本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策略,在翻译时译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就会运用。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对于电影的传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影走常人家。电影字幕翻译也开始平民化,随着大量字幕爱好者的加入,电影字幕翻译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气象。
一方面作为电影本身来说,随着网络等科技的发展,源文化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元素。体现在电影里就是台词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和概念,这对于电影字幕翻译者来说提出了不大不小的挑战。究竟是忠于原作还是运用手法处理使得观众更加易于明白,使得译者很是头疼。
另一方面,作为中文来说,也一直处于开放状态,随着网络的发展,新的词汇也不断地涌入。作为新兴观众来说,对于这些词汇是非常熟悉的。所以自然而然地,电影字幕翻译中便出现了很多网络词汇。
网络词汇本身的低位十分尴尬,并没有被学术界接收。所以电影字幕中出现网络词汇这一现象便使得业界出现争论。其实这也属于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交叉运用的一种手法。所以对于这一新现象很有必要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在什么场合和语境下更适合运用网络词汇,以达到更好的观影效果。
4.总结
电影字幕的翻译并没有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业界也没有给出一套完整严谨的规范和操作流程。凭着电影爱好者的不断摸索,电影字幕翻译在效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伴随着归化异化手法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电影字幕翻译在新时代出现了一些以前未预见到的新现象——网络词汇的运用。并且在字幕翻译中地位日益重要。对于这一现象,我们有必要进行研究找出这种现象出现的规律,以便于日后在字幕翻译过程中更好更规范的运用这些词汇。
参考文献
[1] Venuti, Lawrence.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 Nida, Eugene.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Shutt Leworth,Mark and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1997. Manchesten St.Jerome Publishing.
[4] Albrecht Neubert, Gregory [M]. Shreve. 1992. Translation As Text.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5] Nida, Eugene [A]. L anguage, Culture and T 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 reign L anguage Education P ress, 1993.
[6]Venufi,L.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A].Baker,M.&Mhnkj.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l:240—244
[7]Schleierlmacher [A].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mlation[A].In R.SehuIte&J.Biguenet.Theories of Translation:an anthology of Essay from Dryden[c].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36—54
[8]Gottlieb H.Subtitling:Diagonal Translation[J].In 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1994(02).
[9]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10]李.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 刘英凯. 归化翻译的歧路[J ]. 现代外语, 1987, (2).
[12]陈丽莉. 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 ]. 中国科技翻译, 1999, (5) : 43-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