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基于复杂性测度结果的重要风险因素识别
根据灰色聚类分析法得出结果可知,东湖通道工程整体复杂性比较高,但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技术复杂性及环境复杂性,尤其是“技术标准的特殊性”和“技术使用难度大”、“安全环境复杂性”等方面复杂性非常高,此外“管理决策过程中协调难度大”、“自然生态环境复杂性”等指标复杂性也比较高。
以上指标的复杂性高,施工过程中隐藏的风险隐患相对而言也比较多,为此将风险及潜在风险分为以下几类:施工技术风险、结构安全风险、人员安全风险、环境影响风险、管理决策风险。
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调研和分析,对以上风险进行了识别。
1.2 施工技术风险
(1)围堰明挖法隧道施工
围堰明挖法隧道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有:
基坑淹水
穿湖段隧道采用临时围堰抽排湖水的施工方式,围堰长度较长,围堰时间周期较大,若施工期间发生围堰倒塌,湖水涌入施工基坑,会给工程带来重大损失。
淹水的另一个风险源为雨水,若施工期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东湖水位超过沿湖路和临时围堰,湖水大量溢入,造成隧道基坑淹水。
基坑围护结构失稳
隧道基坑在施工过程中,若围护结构深度或刚度不足,内支撑刚度不足、支撑不及时、未按设计施工、基坑渗漏水处理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基坑失稳。
周边构筑物、地下管线变形沉降
岸边段隧道基坑施工,若基坑变形过大,会引起基坑周边邻近建筑物以及地下管线沉降、开裂,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2)矿山法隧道施工
矿山法隧道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有。
开挖不稳定,形成坍塌等。
由于围岩破碎,岩层的断层、节理、裂隙构造,施工中开挖形成的临空面易发生围岩坍塌。
软弱围岩段可能产生较大变形。
软弱围岩段、围岩破碎段,由于支护不及时或者支护刚度不够,围岩可能产生变形过大,超出规范允许。
二次衬砌产生裂缝。
由于岩层存在地质变化,变化处容易产生开裂。
不良地质灾害。
隧道所处地层条件复杂,遇到沼气地层、岩溶地层、地下暗河,对隧道施工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
1.3 结构安全风险
结构安全风险指结构产生缺陷,它可能发生在施工中或施工后,主要包括:
(1)隧道漏水
地下水通过结构的薄弱处渗漏,使结构腐蚀、风化及洞内设备锈蚀;漏水的原因可能是结构抗渗能力差、防水设备不足或失效、结构裂损或腐蚀,以及施工原因造成的结构缺陷等。
(2)结构侵蚀
结构侵蚀是由于环境作用,而遭受的化学和物理侵蚀。隧道侵蚀主要与地下水含氯化物、硫化物或其他化学污染物有关。
(3)结构裂损
结构裂损按裂缝的成因可分为结构性或非结构性裂缝。前者表示结构整体和局部的稳定和安全因素已受影响。其原因可能是设计不当、施工质量差或其他未预测到的因素,如施工和长期运营中过大的隧道纵向变形;如荷载沿隧道轴线变化(冲刷和回淤过大),导致隧道纵向的不均匀沉降;隧道在长期运营中的沉降,以及隧道在地震、水位变化和车辆震动下的不稳定性等。非结构性裂缝的成因,如温度收缩、干缩等。通过分析裂缝对结构稳定的影响,来确定整治措施。
(4)特殊因素对隧道结构体系的破坏
特殊因素对隧道结构体系的破坏主要包括:
地震诱发地基震陷和液化,从而破坏隧道结构体系的;
爆炸冲击、高温等对隧道结构体系的破坏(主要由恐怖袭击、战争威胁及交通事故造成的隧道火灾产生);
湖底清淤,减薄隧道覆土深度,从而威胁隧道结构安全。
1.4 人员安全风险
对人员安全威胁最大的风险因素通常是隧道火灾,主要风险源有:
(1)车辆故障,包括电器缺陷、刹车过热和其它车辆本身缺陷;
(2)交通事故;
(3)隧道本身设备缺陷所产生的自燃;
(4)隧道保养和维修工作失当。
尽管隧道发生火灾的损失相当大,但是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尤其在公路隧道,由于采取了安全保障措施,隧道发生火灾的概率还是相当低的,而且火灾发现及时,处理迅速,损失可大大减小。
1.5 环境影响风险
环境影响风险包括以下几方面:
(1)隧道施工期间,设备噪声、粉尘、弃碴以及废水对景区造成环境污染;
(2)隧道内汽车尾气污染对行车环境的影响;
(3)射流风机运作时,隧道内噪声过大;
(4)隧道峒口排放的废气对峒口周边环境的影响;
1.6 管理决策风险
管理决策风险主要是由管理决策者个人主观性意见,对工程解析不够透测,对信息掌握不充足引起,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业主方对施工信息了解不充分而给施工方下达错误决定;
(2)施工方管理人员对环境地质情况了解不足,以及对新技术新方法没有可参考实例而导致决策失误,造成返工、延误工期;
(3)各参与方意见不一致而导致的决策分歧。
项目各参与方之间通过制定契约监理工程建设的外部协调,各参与方内部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会议、标准等方式建立工程建设的组织和协调系统,构建有效的综合集成平台进行内部管理。
2. 东湖通道工程风险管理
2.1 东湖通道工程主要风险因素评估及应对措施
从勘察、设计、施工等多方面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进行了识别,对风险原因以及参与风险等级进行了分析,并对规避风险的相应措施进行了研究,汇总如表8-2所示。
2.2 风险评估结果
根据东湖通道工程复杂性测度结果和风险评估分析,本项目主要风险存在于施工技术风险、结构及人员安全风险、管理决策风险和环境影响风险等方面。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这些风险的预警和保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确保各种风险事件不影响整个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表8-2 东湖通道主要风险因素识别评估及应对措施表
| 序号 | 风险事件 | 原因分析 | 初始风险 | 风险处理措施 | 残余风险 | 残余风险处理措施 | ||||
| 可能性 | 后果 | 风险等级 | 可能性 | 后果 | 风险等级 | |||||
| 1 | 基坑淹水 | (1)围堰失稳垮塌 (2)特大洪涝灾害 | B | 5 | 三级 | (1)围堰结构设计施工方案加强审查; (2)加强围堰工程施工管理; (3)提前做好洪涝灾害应急处理预案 | A | 4 | 二级 | 加强围堰沿线巡查和监测 |
| 2 | 基坑失稳 | (1)内支撑刚度不足 (2)围护墙深度或刚度不足 (3)未按照设计施工 (4)基坑渗漏水处理不及时 | C | 4 | 三级 | (1)加强地质勘察精度,提供可靠地层参数; (1)基坑围护设计施工方案加强审查; (2)加强基坑工程施工管理 | B | 3 | 二级 | 加强施工监测和预报 |
| 3 | 隧道上浮 | (1)湖床清淤后湖中暗埋段抗浮不足 (2)敞开段或浅覆土段抗浮措施不足 | B | 5 | 三级 | (1)充分考虑湖底清淤条件下隧道覆土满足抗浮需要; (3)每一阶段均按照最不利工况进行抗浮验算 | A | 4 | 二级 | 加强湖底清淤控制 |
| 4 | 隧道内渗漏水 | (1)不规范防水施工 (2)结构抗渗能力不足 (3)变形缝防水失效 | C | 4 | 三级 | (1)加强防水施工质量控制; (3)结构自防水能力满足规范要求; (4)变形缝设置多道防水措施 | C | 1 | 二级 | 可以进行堵漏治理 |
| 5 | 地表沉降、周边建筑开裂或沉降 | (4)基坑变形太大 (5)降水影响 | C | 3 | 三级 | (1)采用强刚度支护方案 (2)基坑围护、降水设计施工方案加强审查; (3)并加强基坑工程施工管理; | C | 2 | 二级 | 加强变形沉降监测和预报 |
| 6 | 开挖不稳定,形成坍塌 | (1)破碎围岩; (2)岩层的断层、节理、裂隙构造; (3)施工中爆破震动 | B | 3 | 二级 | (1)施工时通过仔细观察开挖面状况; (2)及时采取加固注浆等措施,能有效降低风险; | B | 2 | 一级 | 补充注浆加固 |
| 7 | 软弱围岩段可能产生较大变形 | (1)软弱围岩、破碎围岩; (2)支护不及时或者支护刚度不够。 | C | 2 | 二级 | (1)合理设置初支时机,加强初支衬砌强度; (2)设置合理监测点,及时采取措施。 | B | 1 | 一级 | 加强变形监测 |
| 8 | 不良地质灾害 | (1)沼气地层; (2)岩溶地层; (3)地下暗河等。 | C | 3 | 三级 | (1)详细勘察,摸清不良地层的分布范围和分布形式; (2)做好超前地质预报; (3)提前做好可能不良地层处理预案; | B | 2 | 一级 | 无 |
| 9 | 隧道被淹 | (1)隧道内排水设施不足 (2)隧道结构防水严重实效 (3)隧道地表开口高度不满足防涝要求 | B | 3 | 二级 | (1)根据相关要求进行防排水设计; (2)按一百年一遇洪水位标准进行防洪设计 | B | 3 | 二级 | 增加临时泵排 |
| 10 | 环境污染 | (1)施工期间设备噪声、粉尘和弃碴污染 (2)运营期间隧道洞口及风井周边空气环境污染 | C | 2 | 二级 | (1)施工期间加强施工管理,绿色施工; (2)根据环保要求进行排污设计 | C | 1 | 一级 | 加强监管 |
| 11 | 施工材料问题 | (1)分包商为了自己利益偷工减料 (2)材料供应商为了利益提供次等材料 | B | 3 | 二级 | (1)加强对材料的监管,严格杜绝不达标材料 | A | 2 | 一级 | 加强监管,做好防护措施 |
| 12 | 工程噪音污染 | (1)工程施工中产生噪音 (2)工程完工通车后,车辆行驶产生噪音 | C | 1 | 二级 | (1)施工中使用先进机器,建立隔音设施; (2)建立隔音屏,使通车后车辆行驶声音被阻隔,传到外界声音减小 | B | 1 | 一级 | 与周围居民提前沟通,获得谅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