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回乡偶书①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②回,乡音③无改鬓毛④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①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来的。②老大:年纪大了。③乡音:家乡的口音。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1)结合注释,给诗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少______(shǎo shào) 相______(xiānɡ xiànɡ)
(2)从诗中找出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七律
人民占领南京①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② ,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③ , 天翻地覆慨而慷④。
宜将剩勇追穷寇⑤ , 不可沽名学霸王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⑦。
【注释】①人民占领南京: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百万大军强渡长江,23日占领反动的首都南京。②钟山风雨起苍黄: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的东面。苍黄:同仓皇,形容匆忙。③虎踞龙盘:形容地势优异。 ④慨(kǎi)而慷(kāng):感慨而激昂。⑤剩勇:余勇。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⑥不可沽(gū)名学霸王: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⑦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成桑田,这里比喻性的发展变化。
(1)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
(2)反复读诗,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你对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进行翻译。
3. 根据提示写诗句。
(1)诗人杜牧坐车从山中经过,忽然停下车来欣赏枫林,这是因为“______”。
(2)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就在秋季!正如苏轼在诗中写的“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3)“______,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知道孩子们在逗引蟋蟀,是因为篱笆旁边有一盏灯亮着。
阅读与理解
4. 默写古诗.
牧童
[唐]吕岩
______,______。
归来饱饭黄昏后,______。
5.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巴金原名______,字______,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他的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激流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
(2)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______的繁星。
(3)______,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的夜。
(4)海上的夜是______的,是静寂的,是______的。
6. 翻译句子。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2)溺而不返。
7. 《夜书所见》这首古诗题目的意思是( )
A .夜晚看书时所见到的景象。
B .夜晚写书时的所见。
C .在孤寂的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8. 按课文《十二月歌》填空。
十二月歌
正月新春舞龙灯,
二月郊外放风筝,
三月清明杨柳绿,
四月牡丹花正红,
五月端午赛龙舟,
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牛郎会织女,
八月中秋桂花香,
九月登高过重阳,
十月满园橘子黄,
冬月大雪压青松,
腊月梅花傲冰霜。
(1)一年有______个月。
(2)文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节日。
9. 赏析感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
(2)同“路转溪桥忽见”中“见”用法不同的是__________。( )
(3)用自己的话解释词句的意思。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的是以动写静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王维的《鸟鸣涧》中的诗句“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描写的意境和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极为相似。
(5)从词句中你能够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按课文《小小的船》填空。
弯弯的____________的船,
________的船__________。
________的船__________,
_______看见_____的______蓝蓝的_______。
(1)将诗歌补充完整。
弯弯的______的船,
______的船______。
______的船______,
______看见______的______蓝蓝的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
11. 读古诗,回答问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石灰吟》中“吟”字的意思是______.
(2)诗中采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3)诗的最后两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4)出自这首的成语有______、______。
1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给生字注音。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 屏 | 烛 | 晓 | 偷 |
①《嫦娥》这首诗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的诗句。
②《嫦娥》这首诗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的诗句。
(3)从这首诗里你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13. 请你来填诗
有位厨师精通诗词,每做一道菜,都能对出一句优美的诗句。一位秀才故意出难题,给厨师两个鸡蛋,要他做几道菜,并且每道菜要表示一句古诗。厨师欣然接受,做了四道菜。第一道菜是两个纯蛋黄,几根青菜丝;第二道菜,把煮熟的鸡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面铺了一张青菜叶子;第三道菜是清炒蛋白一撮;第四道菜是一小碗清汤,上边漂着四只蛋壳。秀才见了,深表佩服。
(1)你知道四道菜各表示哪四句诗吗?默写下来。
(2)这首诗的题目是: , 作者是朝诗人。
14. 下列诗句中描写儿童的是( )
A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B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C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5.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练习。
冬日田园杂兴
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1)这首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湖山雪景图。画中有人物、有______,有动、有静,通过视觉、______、______等多方面描写,刻画出了冬季的严寒。
(2)这首诗描写了冬季雪后初晴,这是在湖面上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
(3)诗中的“凝”、“不知”分别是什么意思?
16. 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写出了哪些景色?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7.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文中横线上补充诗句。
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仿照例句的标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这首诗是围绕“______”两句展开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请你仿照例子加以概括:①攀(五岭);②越______;③渡______;④夺______;⑤翻______。
(4)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______。
18.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古诗中,儿童生活那样富有情趣: “小娃撑小艇,______。”“路人借问遥招手,______。”我还积累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______,______。
(2)生活中,草木鸟兽无不可爱。旺盛的树:“樟树______,无论是______。它们总是______。”可爱的燕子:“一身______,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______,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单纯的燕子:“旧时王谢堂前燕,______。”聪明的蜻蜓:“______,早有蜻蜓立上头”。美丽的江南: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______,______。”为我们展现了千里江南,莺歌燕舞,春色无边的优美画卷。
(3)《古今贤文·合作篇》告诉我们合作力量大:“______,泰山移。”合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力量与智慧:”______,赛过诸葛亮。”真诚的友谊不会被距离所隔断:”______,天涯若比邻。”
19. 填一填。
(1)这学期我们学了几首古诗,我最喜欢的一首是《______》。我记得最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2)海面上没有风,也没有波浪,我会用“______”这个四字词语来描写这样的情景;起风了,云翻滚着,这时可以用词语“______”来描绘;云淡了,风也变轻了,可以用词语“______”描写这样的情景。
(3)这学期,我还积累了好多成语和名言警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的成语是“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人应当有高远的志向。
20. 阅读诗《江南春》,回答问题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21. 《山行》写的是诗人在_______所看到的_______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_______构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_______之情。( )
A .山间;深秋时节;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喜爱
B .山间;初夏时节;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喜爱
C .路上;深秋时节;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喜爱
22. 选字补充诗句。
A.白 B.黄 C.碧 D、紫 E、红 F、绿
(1)日照香炉生______烟。
(2)两个______鹂鸣翠柳。
(3)日出江花______胜火。
(4)______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______丝绦。
(5)孤帆远影______空尽。
23. 鉴赏小诗。
故 乡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
远远地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一抬头,便能看见,
每当月下,
透过一层薄薄的纱。
将要回到故乡的时候
……
(1)这首小诗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这首小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诗人为什么说身在故乡时,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而远离故乡时,故乡则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24.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______,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______。
这首诗是______朝诗人______写的《______》,______是写景,______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______的心情。
25. 围绕“毕业话题”写话。
(1)小学六年来,你一定读了不少课外书,积累了很多知识,看看能不能把下面的空填上。
①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仙是______ , 诗圣是______。
(2)马上就要毕业了。马建亲手制作了一张贺卡,准备送给班主任肖老师。你能帮他写几句赞美、祝福老师的话吗?马建还要求用上排比句呢!先想一想,再写下来。
(3)小学即将毕业,你马上就要离开母校了,在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刻,请你为母校设计一条广告语,宣传学校的特色。(不要超过20字,要有创意)
26. 积累与运用。
(1)“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春潮带雨晚来急”。请你再写出两句含有“雨”的诗句”______”“______”。
(2)______,不教胡马度阴山。
(3)《如梦令》和《渔歌子》中直接写出词人流连忘返的句子分别是“常记溪亭日落,______“和“青答签,绿袭衣,______。
27. 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1)《独坐敬亭山》是唐朝诗人______写的。我最喜欢其中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
(3)大漠孤烟直,______。
(4)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
(5)这样的山______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______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______,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6)谁都有生活的______,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______。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
(7)这学期,我在课外阅读了不少书,其中《______》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______。
28. 对“众皆弃去”理解有误的是( )
A .众:指许多人
B .皆:全,都
C .去:离开
29. 填空。(20分)
(1)“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选自宋朝______写的《元日》,诗中描写的是______的情景。你还知道我国有______(传统节日名),描写这个节日的诗句______,______。
(2)“一人虽听之,_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句中的两个“之”分别指______、______;这个人的学习态度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等成语形容。
(3)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
(4)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______,默默时,______ 。
(5)种树者必培其根,______ 。
(6)敬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恰似春雨滋润我的心田,这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______。”
(7)《石灰吟》是______代诗人______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______精神,其中最能表达思想的诗句是“______。”
30.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两首诗中的“客”和“君”各指的是谁?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有何异同?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5)你最喜欢两首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