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元(1206-1368年)
1.元朝(元世祖)巩固统治措施的表现:
A.经济方面:⑴重视发展农业,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
⑵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⑶为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会通河、通惠河。粮食运输以海运为主
⑷商业繁荣。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⑸中外交往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
B.政治方面:行省制度(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⑴设中书省 ⑵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 ⑶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2.我国省级行政区设立始于元朝。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在元朝。元朝在设的行政机构是宣政院。
3.海运路线:刘家港(今江苏太仓)--黄海----渤海----直沽(今天津),再经陆上运往大都。
4.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A.⑴汉族来到边疆 ⑵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
⑶契丹、女真等族融合 ⑷形成新民族回族
B.作用:促进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5.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⑴时间:北宋 毕升 ⑵特点:经济省时
⑶作用:大大促进文化的传播 ⑷传播:15世纪,欧洲出现,比我过晚四百年。
6.指南针:⑴最早的指南仪器:战国,司南
⑵北宋,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广泛用于航海。
⑶传播: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⑷意义: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7.火药的应用:⑴发明时间:唐代炼丹家
⑵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⑶传播:13、14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⑷意义: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堡垒,加速欧洲历史进程。
8.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明(1368-14年)
1.明朝前期加强君权的措施:
政治方面: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离朝政;②地方废行 省设三司;③设厂卫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明太祖:锦衣卫 明成祖:东厂)④迁都北京(1421年),加强对北方的控制⑤实行削藩,强化君权。
文化方面:八股取士(目的: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明朝君主集权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不利于明前期君权加强的表现是:分封藩王
3.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1)、八股取士开始于哪一朝代?其目的是什么?
明;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八股取士有何危害?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培养的是皇帝忠实的奴仆;
3)、材料中提到得另一事件是什么?
秦朝的焚书坑儒。
4.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倭寇(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入侵。明中期,戚继光抗倭,他是民族英雄。著名的诗句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他抗倭的决心。
5.明朝洪武年间,有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的是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的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看后吓了一身冷汗。
请回答:
1)、监视大臣宋濂的是什么人?他们是由谁直接指挥的?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锦衣卫;皇帝(明太祖或朱元璋);对臣民进行监视和侦查。
2)、明成祖时又设了同样的机构是什么?这些机构的设置反映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
东厂;反映了明朝君主的高度强化。
6.明朝对外关系的三件大事: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
7、用史实说明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
特点及史实:
1)、友好交往: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亚非国家的交往,促进了经济交流;
2)、侵略与斗争:元末明初,日本“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奉命率“戚家军”抗倭,取得胜利;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三、清:(1636-1912年)
1.后金的建立:明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明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清朝的建立(皇太极的历史功绩):
⑴重视发展生产,改革内政,选拔人才,联合蒙古扩大势力;⑵改女真为满州;
⑶1636年,盛京称帝,他就是清太宗。
3、秦、西汉、明、清为加强控制在、地方、思想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 秦 | 西汉 | 隋唐 | 元 | 明 | 清 | |
| 皇帝制度 三公制度 | 三省六部制 | 中书省 |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 | 军机处 | ||
| 地方 | 郡县制度 | 推恩令 | 合并州县 | 行省制 | 废行省,设三司 | |
| 思想 | 焚书坑儒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科举考试 | 八股取士 |
⑴清初,采用明制度,设内阁、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步之上,皇权受到。
⑵雍正时,设置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撤消)内阁形同虚设,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⑶大兴,以此加强君主。
5、: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危害:清朝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6、17世纪60、80年代我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事件:
⑴(1662年)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
⑵(1685,1686年)康熙地组织的两次雅克萨正义的自卫反击战。
7.府的设置:1683年,清军入。1684年,设置府。作用:加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我国东南海防。
8.《尼不楚条约》:16年中俄双方签定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意义: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9.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⑴郑成功收复,清朝设置府。
⑵抗击沙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签定《尼不楚条约》。
⑶顺治册封、康熙册封班禅;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管辖。
⑷乾隆时,平定大小和卓,设置伊犁将军;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漠西蒙古)回归祖国。
清朝前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对内:1)、赐五世与班禅封号,设驻藏大臣,加强对的管辖;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对外:1)、设府,加强对的管辖;2)、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结果: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10.清前期的疆域图:
11.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
A.农业:品种增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B.手工业:⑴棉纺织业:明从南推向北,涌现棉纺织地(松江)。
⑵丝织业:明丝织中心苏州,清丝织中心南京。
⑶制瓷业:制瓷中心景德镇,青花瓷
C.商业:⑴商业经济空前活跃 ⑵全国性的贸易城市:北京、南京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2.明代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2)出现:明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
(3)表现(标志):①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③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4)发展:到清代,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生产规模扩大。
13.闭关锁国:
A.原因:①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②它是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结果
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B.过程:①清初,实行禁海。
②清统一后,开放四口(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严格对外贸易。
③四口将为一口为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管理。
C.影响:积极: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
消极:清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想西方学习先进地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D.启发: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与世隔绝,应广泛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亦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
②认识目前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
14.北京紫禁城:北京城是明太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它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皇帝居住的紫禁城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15.明长城:①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公里,
②是世界奇迹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③明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鞑靼、瓦刺、女真。
④修筑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瓦刺和女真。
16.明清君主集权强化对社会的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政治安定,起到了巩固专职统治的作用
(2)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封建社会走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
17.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8、与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相比,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有什么新特点?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是友好交往,而明清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同时,我们也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四、综合
1、比较秦、隋相似之处:、隋相似之处:
1)、都结束局面,重新统一;2)、都创立了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如秦朝封建主义集权制度,隋朝的科举制度;3)、都修建了伟大的工程,如秦万里长城,隋大运河;4)、都是短命王朝。
2、从秦朝到唐朝,我国古代出现过哪些盛世局面?它们出现的原因有哪些相识之处?对此,你有何认识?
治世局面: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原因:1)、注意吸取前代灭亡教训;2)、重用人才;3)、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4)、皇帝勤于政事;
认识:社会要求长治久安,繁荣发展,必须借鉴历史上的经验,要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发扬民主,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戒奢从俭,反对。
3、有一次,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有才能的人),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中,唐太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他是通过什么办法做到这一步的?
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
科举制度。
2)、你怎样评价“这种办法”?
A、改善了用人制度,选拔了许多有才学的人做官。B、把选官的权利集中到朝廷,加强了集权。C、促进了教育、文学艺术的发展。D、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影响深远。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3)、统治者采取这种办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网络人才,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4、科举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完善的?
形成: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官。
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完善:考试科目增加,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太宗时,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武则天时,形成殿试制度,创设武举。
唐玄宗曾八次殿试,进士科主要内容诗赋。
5、“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请回答:
1)、这是谁给唐朝皇帝的书信?他又何“自称外甥”?
尺带珠丹;因为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亲。唐朝皇帝是尺带珠丹的舅家。
2)、“和同为一家”说明了什么问题?
唐与关系密切。
3)、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
6、唐朝时期对外采取什么?与之交往的主要国家有哪些?
开放的对外;日本、新罗、天竺。
7、1)、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代表作?的代表作?
李白《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杜甫“三吏”、“三别”等,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等。
2)、三位诗人诗歌的风格特点?
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杜甫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白居易的诗,讽喻社会,同情人民,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3)、导致三位诗人诗歌特点各异的时代原因?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热爱祖国山河,这些都是给他创作诗歌提供了条件;
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时代,社会复杂、动荡,所以他的诗歌反映了这样一个时代;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社会黑暗,他提倡写诗反映现实,讽喻社会,同情人民。
8、
| 民族政权 | 建国时间 | 民族 | 杰出首领 | 都城 | 与宋重大事件 |
| 辽 | 10世纪初 | 契丹 | 阿保机 | 上京 | “澶渊之盟” |
| 北宋 | 960年 | 汉 | 赵匡胤 | 东京 | |
| 西夏 | 11世纪前期 | 党项 | 元昊 | 兴庆 | 宋夏和议 |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
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自然条件的优越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
以百万计。” ——宋高宗
10、(1)宋朝对海外贸易采取什么?
鼓励
(2)宋朝海外贸易的港口有哪些?海外贸易的伙伴有哪些?
广州、泉州;
朝鲜、日本、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宋朝设置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市舶司
11、人类历史出现金属铸币大约有3000年,而出现纸币还不到1000年。 据此回答:
(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何时、何地?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
(2)纸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商业发展。
(3)纸币的出现在当时有何作用?
有利于商业发展。
12、材料分析: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思考:结合课文知识,说说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那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13、您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1)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
(2)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3)要重视科技进步。
(4)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
14、材料一:唐都长安市坊严格分工,店铺营业时间有统一,日出击鼓三百下才能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南宋临安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觉。 ----《中国古代史》
1)、作为一个居民,你选择住在唐都长安还是宋都临安?为什么?
临安;因为临安商业发达,城市生活丰富。
2)、对比两则材料,唐宋对“市”的设置有何不同?说明什么?
唐朝对市的设置要求严格“坊”“市”分开;南宋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的界限。
因为宋朝商业繁荣,市场和交易规模扩大。
3)、概括宋朝城市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是城市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5、元朝是怎样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统治的?
1)、政治上,建立了行省制度。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加强对的管辖,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2)、经济上,推行重农。
3)、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分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
4)、文化上,接受中原先进文化。
16、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萍州可谈》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诸藩志》
17、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时期科技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就?
政治上,统治者对发明与创造的支持与鼓励;
经济上的繁荣与发展;
社会环境上的安定;
文化上,继承隋唐的文明成果,吸收外来文化;
人民的智慧与辛苦。
18、我国的四大发明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对此你有何感想?
对于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推动知识的迅速传播与增加,促进世界文明和进步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19
阅读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指出若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南巡”到余杭,先后经过哪几段运河?
经过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读材料二,元朝开凿的两端运河的名称: 通惠河 ,会通河 。你认为元朝开凿这两段新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为了便于南粮北运。
3)、对比材料一、二,你认为元运河与隋运河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隋朝和元朝开凿运河的共同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不同:1、形状上,隋运河比较弯曲,元运河比较直;2、隋运河中心洛阳,元朝运河中心不在洛阳;3、元朝运河通过山东,隋朝运河不通过山东;4、隋朝运河比较长,元朝的比较短。
4)、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国家重现,百姓关注,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该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从历史角度说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
理由: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深远;它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 唐朝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 北宋 | 11224760 | 62.9% | 6624296 | 37.1% |
材料三 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
1、材料一反映出什么现象?
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人口逐渐增加;唐代接近北方,宋代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战乱较少;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发展;统治者重现发展经济,引进占城稻;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南方商业发达的主要表现。
商业都市多,以临安为代表;商业活动打破区域和时间,出现早市、夜市等;海外贸易超过前代,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沁园春。雪》中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材料二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材料三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中作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材料二中元世祖“遂一天下”是在哪一年?
功绩:经过多年征战,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结束了蒙古长期混战的局面,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1276年。
2、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元朝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采取了一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是什么?图中的“宣政院辖地”和“琉球”分别指现在的那一地区?
制度:行省制度; 和。
3、图中的“大都”指的是今天哪一个城市?它在当时的地位如何?假如你生活在元朝时期,并生活在今山东地区,那么你将会受到图中哪个机构的管辖?
北京;地位: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机构:中书省。
4、元朝辽阔疆域上生活着多个民族,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试从民族融合发展的史实中举两例说明。
在元朝统治下,许多汉人到边疆,促进了那里的开发;回族形成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材料一、二是唐朝哪位著名皇帝说的?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说明这种统治局面与隋朝灭亡的关系怎样?
唐太宗;贞观之治。关系: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是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之一。
2、材料二体现了他的什么统治思想?
思想: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体现了其民本和重民思想。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概括他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的主要原因。
原因:唐朝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广大人民辛勤劳动;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善于纳谏和用人,历行节俭,戒奢从简。
4、材料三这首诗反映了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盛世景象?诗中哪一句明显不符合实际?
唐玄宗;公私仓廪俱丰实。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兴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都长安的坊市严格分开,店铺营业时间有统一,日出后击鼓三百下才能营业,日落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
材料二 南宋都城临安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材料三 南宋时,“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四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行记》中,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的唐长安平面图,概括长安城市布局的主要特点。这座城市在当时有何重要地位?
特点:街道整齐,坊市分开,人口众多等。地位: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和各名族交流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2、对比材料一、二,你认为唐朝和宋朝对“市”的设置有何不同?
唐朝对市的设置要求严格,“坊”和“市”分开;南宋则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机构:市舶司。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的知识,指出元朝都城大都的历史地位。
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和繁荣的商业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63、泱泱中华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面对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在学习了隋唐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后,做了如下的笔记,请你帮助他完成。
1)、印刷术: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北宋在印刷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活字印刷术)。
2)、指南针: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是在(北宋)时期;(南宋)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3)、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
2、唐宋元时期的书法艺术日趋完善,名家辈出。试从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各举一位著名书家。
唐:颜真卿 宋:苏轼 元:赵孟頫
3、宋朝绘画的一个显著特色是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成熟。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
4、宋词、元曲分别是宋元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形式。请分别写出宋词元曲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元曲: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郑光祖、马致远等。
材料一:有一次,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有才能的人),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1)、材料中,唐太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
2)、材料二的“长策”指什么?
科举制度。
3)、统治者采取这种办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网络人才,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4)、你能说说材料二中的“长策”是怎样完善的吗?
完善:考试科目增加,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太宗时,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武则天时,形成殿试制度,创设武举。
唐玄宗曾八次殿试,进士科主要内容诗赋。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述的这一政治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A、改善了用人制度,选拔了许多有才学的人做官。B、把选官的权利集中到朝廷,加强了集权。C、促进了教育、文学艺术的发展。D、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影响深远。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